摘要:目前,學(xué)界普遍認(rèn)同南島語族起源于我國臺灣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地區(qū),但關(guān)于南島先民最初如何抵達(dá)臺灣地區(qū),進(jìn)而向其他地區(qū)擴(kuò)散,尚存在諸多疑惑。本文同時考慮末次冰消期后的水動型和地動型海平面變化,提出了一種南島語族起源的可能性:在全新世早期(大約11.7~7.4 kaBP 期間),南島先民在今天的海峽近岸及臺灣淺灘區(qū)域創(chuàng)造了“原南島文化”。隨著冰消期海平面回升,其棲居地逐漸被淹沒,南島先民被迫后撤到臺灣海峽兩岸的濱海高地。如今在海峽兩岸發(fā)現(xiàn)的大坌坑、殼丘頭、富國墩等史前文化遺存,都具有海島環(huán)境特征,是“原南島文化”向不同方向后撤而形成的不同分支。海峽兩岸7.4 kaBP的新石器遺址“稀少”是“幸存者偏差”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還有不少全新世早期“原南島文化”遺存淹沒在臺灣海峽兩側(cè)的水下和臺灣淺灘一帶,有待水下考古的發(fā)現(xiàn)。
關(guān)鍵詞:南島語族;臺灣海峽;古環(huán)境變遷;末次冰消期;海平面變化
1 引言
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是一個以海洋文化為特色的族群,主要居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嶼或半島上,如今約有四億人口。這支分布廣泛、特征鮮明的人群最初究竟從何而來?一個多世紀(jì)以來,學(xué)界從體質(zhì)人類學(xué)、語言學(xué)、考古學(xué)等角度進(jìn)行了大量探討,就南島語族的起源問題提出了多種假說,其中以中國臺灣說影響最大[1~5]。在中國臺灣說的基礎(chǔ)上,學(xué)者進(jìn)一步將南島語族起源追溯到中國大陸,近年來的基因溯源研究基本證實了這一點[6,7]。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些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南島先民,是何時、以何種方式來到臺灣的呢?
目前, 臺灣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是分布在臺灣島西部的大坌坑文化。關(guān)于大坌坑文化的上限,學(xué)界尚未有共識(例如,約7 kaBP 前、5 kaBP 以上以及約6.5 kaBP等[8-10])。目前普遍認(rèn)為,大坌坑文化與臺灣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差異很大,沒有傳承關(guān)系,因此大陸新石器時代人類到達(dá)臺灣的時間是在7~5 kaBP。
不過,7~5 kaBP 前的臺灣海峽寬度已經(jīng)與現(xiàn)在相當(dāng),甚至更寬,憑借當(dāng)時的航海技術(shù)如何跨越gt;100 km 寬的海峽?學(xué)界對此有多種猜想:有的認(rèn)為在9 kaBP 前的低海面時,史前人類通過閩中―臺中古通道抵達(dá)臺灣,海平面上升后該通道被淹沒,但人類依舊沿此故道前往臺灣[11];有的認(rèn)為當(dāng)時人們已經(jīng)掌握風(fēng)帆技術(shù),使遠(yuǎn)航成為可能[12];還有的認(rèn)為當(dāng)時人類已經(jīng)開始使用與近代太平洋地區(qū)類似的邊架艇獨木舟[13]。然而,“古通道”說仍難以解釋海平面上升后人類為何還能循舊通道繼續(xù)通行;“風(fēng)帆說”與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出入較大,有學(xué)者指出風(fēng)帆的使用要跟舵相配合,且最早只能追溯到秦漢時期[14,15];而“邊架艇說”同樣也缺乏有力證據(jù)。那么,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南島先民是否還有其他途徑來到臺灣呢?本文提出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南島先民并不是有意識地通過航?;顒訌拇箨戱傁蚺_灣島,他們原本生活在臺灣海峽曾經(jīng)裸露在海面上的大陸架區(qū)域,是在海平面上升、原有棲居地逐漸被淹沒的情況下,不得不撤往海峽兩岸的高地,從而無意中到達(dá)現(xiàn)今之臺灣島。
2 靠海而居的習(xí)性與考古遺址的“幸存者偏差”
目前的考古發(fā)掘顯示,與舊石器時代不同,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人類多分布在濱海,暗示其已經(jīng)學(xué)會從海洋中獲取資源,食物來源得到大幅擴(kuò)充。如目前在福建沿海所發(fā)現(xiàn)最早的幾處新石器遺址亮島人、殼丘頭、富國墩等都地處臨海,夾貝丘層,可見當(dāng)時以海洋捕撈為主。而臺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的多數(shù)遺存(包括澎湖的果葉A 遺址)也“位于海邊或河口低地上”[8],發(fā)現(xiàn)的海貝、網(wǎng)墜等遺物同樣顯示出以漁業(yè)為主的特點??偟膩碚f,為適應(yīng)漁業(yè)需要,臨水(尤其臨海)而居是臺灣海峽新石器時代聚落的共同特征。
臺海兩岸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遺址多位于現(xiàn)代岸線附近,且年代上限為6 ~7 kaBP,這恰好也是末次冰消期(Last Deglacial Period)海平面上升至約莫現(xiàn)今位置的時代,此后海平面基本穩(wěn)定或略有上升1),奠定了臺灣海峽當(dāng)今岸線的基本輪廓[16,17]。這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新石器時代人類臨水(臨海)而居習(xí)性的反映。只不過由于海岸線固定下來,這些濱海聚落得以保留在海平面以上,因此才被現(xiàn)代人所發(fā)現(xiàn)。不難想象,可能還有不少年代更早、位于古海岸線附近的聚落已被海水淹沒,由于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不足而未被知曉。簡言之,目前臺灣海峽沿海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有“幸存者偏差”的,可能并不反映區(qū)域新石器文化年代上限,只因其恰好位于現(xiàn)今的海岸線以內(nèi)而較易找到而已。
符合這一猜想的跡象有哪些呢?首先,在臺灣海峽地理條件特殊的地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7 kaBP 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即亮島人[17],其14C 測年為距今8.3~7.5 kaBP2)。亮島能夠保留下7~8 kaBP 的遺址可能并非偶然,而與其獨特的地貌特征有關(guān):亮島是一個四壁陡峻但頂面較平坦的狹小島嶼,平坦面海拔大約50 m,海平面波動對海岸線位置影響不大。亮島人遺址位于島尾海岸附近,方便下海捕撈。在7~8 kaBP 以前,當(dāng)?shù)叵鄬0螢?0 m 左右,盡管此后海平面上升了大約20 m[17],遺址依然未被淹沒,因此才相對容易地被發(fā)現(xiàn)。DNA分析顯示,亮島人與現(xiàn)今中國臺灣、菲律賓南島語族具有較近的親緣關(guān)系??梢娫缬?~7 kaBP 以前,如今的臺灣海峽上已有南島語族先民活動了[6,7,17]。
其次,在“東山陸橋”遺存的臺灣淺灘海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10 kaBP 左右的人類化石(東山人)和活動痕跡,東山人不排除為新、舊石器時代之交生活在“東山陸橋”一帶的南島語族先民[18-21]。
最后,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區(qū)別。6~7 kaBP 以前,臺灣海峽兩岸主要有閩東的殼丘頭、閩南的富國墩以及臺灣島西海岸的大坌坑等文化。張光直認(rèn)為臺灣大坌坑文化和同時期的金門富國墩文化,可能是同一個文化的兩種類型[22];焦天龍等認(rèn)為大坌坑文化傳承自殼丘頭文化[23],而富國墩文化也屬于殼丘頭文化范疇[24]。然而,大坌坑文化的陶器以繩紋為特色,富國墩文化主要是貝印紋,殼丘頭文化“以繩紋為主”,同時“拍印的麻點紋、壓印的貝印紋、戳點紋及多平行刻劃紋較具特色”[22],可見三種文化總體上相似,但差異也比較明顯。其原因不排除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具備足以橫渡臺灣海峽的航海技術(shù),進(jìn)而產(chǎn)生文化交流的可能;但也可能是冰后期海平面回升影響人類活動的結(jié)果,即這些文化可能是同一母體文化衍生的不同分支,該母體文化(“原南島文化”,Proto-Austronesian Culture)隨著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已淹沒于海底,遷往海峽兩岸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則因交流中斷而形成各自特色。
3 臺灣海峽周邊已知史前文化的年代特征
為進(jìn)一步鉤沉已淹沒在臺灣海峽海底的“原南島文化”的蛛絲馬跡,有必要對臺灣海峽一帶的史前文化,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脈絡(luò)進(jìn)行梳理,找到其所處的時空位置。
3.1 舊石器時代晚期(晚更新世晚期)
3.1.1 長濱文化早期和澎湖原人
八仙洞遺址(長濱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地)位于臺灣臺東縣長濱鄉(xiāng),為中新世都蘭山組構(gòu)成的集塊巖、凝灰質(zhì)砂巖海蝕岸,從高到低至少有昆侖、乾元、海雷和潮音四個海蝕洞,海拔分別為:120~130、100、70 和20~30 m[25-27](圖1)。其中,昆侖、乾元、海雷三個洞穴主要出土大型石器,而在潮音洞內(nèi)的新石器陶器層之下,發(fā)掘出大量石器和骨器,石器以小型為主,骨器種類繁多[25-27]。通過洞穴堆積物14C 測年發(fā)現(xiàn),潮音洞遺址時代為5 kaBP。乾元洞遺址測出約15 kaBP 的14C 年齡,因當(dāng)時AMS(Accelerator MassSpectrometry)技術(shù)尚未普及,樣品量不足,所獲結(jié)果一直存疑,有學(xué)者推測其年代至少應(yīng)為30 kaBP[27]。15~30 kaBP 大致對應(yīng)于MIS 3 階段末海平面快速下降到MIS 2 階段(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最低海面時期。
得益于近年來臺灣東部構(gòu)造抬升的系統(tǒng)研究,在30 多個14C 測年基礎(chǔ)上,通過海成階地高度測量,計算出臺灣東岸花蓮—臺東約140 km 海岸帶平均構(gòu)造抬升速率,其中八仙洞一帶平均構(gòu)造抬升速率高達(dá)6.2 mm/a[28]。潮音洞海拔高度和洞穴年齡所計算出來的抬升速率與八仙洞一帶平均構(gòu)造抬升研究結(jié)果吻合,佐證了該構(gòu)造抬升速率的可信度。一般而言,400 ka 尺度內(nèi)的構(gòu)造抬升可近似地看成勻速和非周期性的[29],若同時考慮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的全球海平面變化,不難推算出其他洞穴的時代(圖1)。乾元洞內(nèi)最底層為海灘粗砂[25],證明洞穴為海蝕成因,而人類應(yīng)該在洞穴抬升到最大高潮面以上才可能進(jìn)入洞穴生活(圖1 中的Δh)。
據(jù)圖1 推算出各洞穴的年代:昆侖洞(約30 kaBP)、乾元洞(約28 kaBP)、海雷洞(約25 kaBP),長濱文化至少起源于30 kaBP,與宋文薰教授早年的推測吻合[27]。
顯然,長濱文化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昆侖、乾元和海雷三個洞穴為代表,以大型石器為特征,時代為晚更新世晚期,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代表較為落后的生產(chǎn)力;晚期以潮音洞為代表,以大量小型石器和骨器為特征,可能屬于舊石器時代末期(圖1)。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澎湖水道發(fā)現(xiàn)了澎湖原人化石,盡管學(xué)界對其種屬尚有不同意見,但從下頜、牙齒形態(tài)來看,顯然與晚期智人不同,推測其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190~10 kaBP)[35]。當(dāng)時臺灣海峽還是陸地,澎湖原人可能分布在從“東山陸橋”到臺灣島的區(qū)域內(nèi),或與長濱文化早期有關(guān),相關(guān)問題有待進(jìn)一步研究。
3.1.2 海峽人
位于澎湖列島與臺灣之間的澎湖海溝目前水深一般在70~80 m[36],海溝內(nèi)曾撈獲大量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有象、牛、馬、鹿等草食類,貉、虎、鬣狗等肉食類以及熊、豬等雜食類[37]?;羞€見有人工砍痕的四不像鹿角[36],福建石獅外海也發(fā)現(xiàn)了海峽人肱骨化石[38],動物群的U 系法測年獲26、18 和11 kaBP 三個年齡[39],澎湖海溝化石14C 測年結(jié)果為25~10 kaBP[36];近年來,海峽人肱骨化石14C 測年為20 kaBP[24],3),時代落在末次盛冰期(LGM)。
3.1.3 奇和洞文化一期
福建漳平象湖鎮(zhèn)奇和洞與奇和溪河流階地T1 后緣高度(約4.5 m)相當(dāng)。洞內(nèi)從下到上劃分為7 層和3 個文化期,第一文化期(第7 至6 層),由人工鵝卵石鋪地,發(fā)現(xiàn)有單面打擊石器;工具制作主要采用較原始的錘擊法,石器基本上隨意打擊,無固定形態(tài),石核較簡單,剝片技術(shù)較落后,石器制作技術(shù)大體上與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穴居文化相似,14C 測年為17~13 kaBP[40,41]。由于伴生中更新世廣布華南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而與臺海地區(qū)南、北方混合特征的澎湖動物群[36] 有異。
綜上,晚更新世晚期(包括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至-120 m 多[30],臺灣海峽基本上成為陸地,臺海兩岸的澎湖原人、海峽人以及奇和洞早期人類可自由往來。他們可能都是陸地群落,工具較落后,主要以狩獵、采集、淡水捕撈為生,時代大致距今30~20 ka 前。
3.2 舊石器時代末(晚更新世末~ 全新世初)
3.2.1 漳州文化
福建漳州、東山和沿海其他地區(qū),多見30~40 mm 的小型石器,無磨光面,以捶擊或砸擊為主,缺少陶器[37];細(xì)小石器中以凹缺刃刮削器最具特色,且數(shù)量多,凹缺部精心加工,推測作拋光竹、木等生產(chǎn)、生活工具之用;可能與漁獵和造船有關(guān)[37]。時代大致為13~9 kaBP,稱為漳州文化[37]。
3.2.2 奇和洞文化二期
奇和洞第5 至4 層,含火塘、人牙、石器(打制和磨制)和骨器,少量夾砂陶片(238 片),陶片表面有繩紋、貝齒壓印紋、直線或波浪線戳點紋等,可能為罐、缽等破碎而成;時代為12~10 kaBP[40,41]。
3.2.3 長濱文化晚期
臺灣東部臺東縣長濱鄉(xiāng)八仙洞遺址由多個海蝕洞組成,其中最低的潮音洞海拔約20~30 m,遺存數(shù)量最多,有近3000 件大、小型石器和100 多件骨角器(包括尖器、骨針、骨椎和長形骨鏟等)[19]。這些石器和骨角器被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所疊壓,兩者無相似性[25];木炭的14C 測年為5 kaBP[26,27],反映舊石器時代人群在局部地方的活動時間延續(xù)至中全新世(圖1),最終被新石器時代的人群所取代。
綜上,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的石器以小型為多,形態(tài)多樣,還出現(xiàn)了陶器和骨器;石器和骨器具有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的特征,暫定為舊石器時代末期,年代大約為13~9 kaBP。當(dāng)時海平面大致在-30 m 處,臺灣淺灘大面積出露海面,這些史前人類仍可在臺灣海峽之間比較自由地往來。在琉球群島南部竹富、石垣兩島的海蝕洞中曾發(fā)現(xiàn)大量10 kaBP 的陶片,可見與奇和洞類似,當(dāng)?shù)?0 kaBP 以前已有制陶術(shù)[42]。竹富、石垣兩島無論與日本本島還是臺灣島之間,水深都下降至末次盛冰期-120 m 多的低海面,顯然可能部分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已經(jīng)掌握了短距離航海技術(shù)[42],時間比浙江余姚跨湖橋獨木舟(約8.2~7.5 kaBP)[11,12] 更早;長濱文化晚期的人類可能尚未掌握較成熟的航海技術(shù),當(dāng)海平面上升到現(xiàn)今位置時,他們蜷縮在相對封閉的臺灣中央山脈東側(cè),作為舊石器時代的孑遺種群又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
3.3 新石器時代早期(10~7.4 kaBP)
近百年來,學(xué)界對閩臺兩地沿海的殼丘頭、大坪頂、大坌坑、富國墩、果葉A 等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進(jìn)行了點面結(jié)合的詳細(xì)研究,有的遺址還進(jìn)行過多次發(fā)掘,取得了豐碩成果4)。這些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石錛、粗繩紋陶和樹皮布為特征,時代大致在距今7~4 kaBP。然而,10~7 kaBP 期間的文化遺存十分稀少(圖2)[43],目前在這一時段內(nèi)僅找到奇和洞三期(奇和洞人)、亮島人和東山人,且遺物數(shù)量相當(dāng)有限,不足以明確解釋7 kaBP 左右的粗繩紋陶文化究竟從何而來。
3.3.1 東山人
東山人肱骨化石來自東山島外海約25 km 兄弟島附近,是漁民拖網(wǎng)打撈出來的,具體層位不清,殘缺肱骨的表面有海生軟體動物附著痕跡,證明的確來自海底。根據(jù)石化程度判斷,年代大致為距今10 kaBP[20]。
3.3.2 奇和洞
人奇和洞三期是洞內(nèi)堆積的第3 層(即C 層)。奇和洞遺址文化層從下到上可分為3 層:第1 層年代為10~9 kaBP;第2 層年代為9~7 kaBP;第3 層人頭骨化石經(jīng)AMS 14C 測年,約為9.5 kaBP。第3 層出土內(nèi)容非常豐富,包括人頭顱和全身骨骼化石;陶器以繩紋和細(xì)條紋的素面為主,少量磨光陶和施紅(赭)衣陶;還發(fā)現(xiàn)有魚形佩飾和骨制魚鉤、有繩索捆綁痕跡的網(wǎng)墜;以及房址、灰坑和少量木骨泥墻殘塊[41,44]。人骨分屬于3 個個體(分別稱為I、II、III 號),其中II 號個體較為完整,有頭骨、下頜骨、四肢骨、盆骨和肋骨,可能為成年女性,推測身高約1.60 m,牙齒中發(fā)現(xiàn)齲齒,暗示植食性和雜食性特征[44]。
3.3.3 亮島人
亮島人I 號發(fā)現(xiàn)于馬祖亮島東北端。I 號的全身骨骼完好率70%,呈屈肢姿勢埋葬,與廣西、廣東史前人類的屈肢埋葬相似[45,46]。14C測年結(jié)果為8.3 kaBP。體質(zhì)人類學(xué)研究表明,亮島人I 號(可能為男性)身高約1.60 m,個頭中等,骨骼健碩、肌肉發(fā)達(dá),適應(yīng)于水上活動;C、N 同位素表明,主食菠蘿、甜菜等景天酸代謝植物,并從海魚、海蚌等海生動物中汲取蛋白質(zhì)。發(fā)現(xiàn)處有貝殼堆積,說明屬于海洋聚落[46,47]。
在亮島人I 號附近,還發(fā)現(xiàn)了另一具完好率達(dá)85%~90% 的人骨,命名為亮島人II 號,與亮島人I 號不同的是,亮島人II 號的埋葬方式為仰身直肢,14C 測年結(jié)果為7.4 kaBP。體質(zhì)人類學(xué)分析推斷,亮島人II 號可能為女性,身高1.65~1.69 m[45,46,48]。從埋葬姿勢、身高判斷,亮島人I 號與亮島人II 號來源有所不同[17]。
亮島人遺址含貝丘層,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主,表面有壓印紋;骨器大部分來自魚類;磨制石器不多,種類單調(diào),不見網(wǎng)墜。整體特征與奇和洞三期文化遺存有類似之處[17],與大坌坑、殼丘頭等地類似,但顯得更為原始。
3.4 新石器時代中期(7.4~4 kaBP)
新石器時代中期為7.4~4 kaBP,各種人類活動遺存豐富多彩,與此前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代表性的有福建沿海的大坪頂、殼丘頭、富國墩遺址以及臺灣沿海的大坌坑、果葉A 遺址等。
3.4.1 大坪頂遺址
位于福州盆地上游的閩侯大坪頂,遺存中見有紅衣陶[49];還發(fā)現(xiàn)炭化稻谷顆粒,14C測年為7 kaBP,陶片中夾雜炭化穎殼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43];近年,還找到了大規(guī)模水稻種植的證據(jù)(如水稻植硅體),最早的炭化稻14C 測年結(jié)果達(dá)到距今7.5 kaBP 前后[50],遠(yuǎn)早于曇石山文化約4 kaBP 以前才有馴化水稻的舊認(rèn)識[43]。幾乎同時代的殼丘頭、大坌坑等經(jīng)典文化遺存卻缺乏水稻種植的確鑿證據(jù)。
3.4.2 殼丘頭文化與大坌坑文化
福建平潭島的殼丘頭文化和臺灣島的大坌坑文化是這期文化的代表,二者比較相似,打制和磨制兩種石器兼而有之;磨制較為粗糙,含石錛等小型石器,還有帶小孔的石鏃、打制的石網(wǎng)墜等。并有動物肢骨制作的鑿、匕、錐等[51,52]。陶器以低火候的夾砂陶為主,質(zhì)地松脆,火候不夠,工藝粗糙,器類單調(diào),陶胎厚薄不均,見夾炭現(xiàn)象,陶面色雜[52],流行貝印、刻畫、戳點等紋飾[53]。曾出土過打樹皮的石棒碎片,表明樹皮是纖維的主要來源[22]。據(jù)孢粉分析有次生林[51],說明當(dāng)時的人類會種植水果和搓繩用的植物[8]。大坌坑文化與長濱文化沒有傳承關(guān)系[53]。
新石器時代中期人類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可能含芋薯種植等)[54]、狩獵和海洋捕撈,具有濃郁的海洋群落特征,基本上屬于島嶼文化,除平潭島(殼丘頭)、臺灣島(大坌坑)外,還見于金門島(富國墩)、馬祖列島(熾坪隴)[17]、澎湖列島(果葉A)等地。
3.5 新石器時代晚期(4 kaBP 開始)
新石器時代晚期大致從4 kaBP 開始[55],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包括福建的曇石山、大帽山、黃瓜山,臺灣的鳳鼻頭、圓山、牛罵頭等[50]。主要特點有:1)水稻廣泛種植[55] 或與旱稻混作[49],由海洋群落特征發(fā)展到河口海岸群落特征,主要從事種植與捕撈,圈養(yǎng)豬、狗等動物;2)由早期的粗繩紋紅陶發(fā)展到晚期的細(xì)繩紋黑陶再到刻畫細(xì)紋陶[43,49,56],出現(xiàn)鼎和豆等代表性器型[22],并有少量來自長江下游文化的三足鼎[49];3)跨地域、跨海峽交流增多,文化差異減少,不同部落有比較固定的物質(zhì)交換活動[49,52,57];4)與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殼丘頭、大坌坑文化之間既有傳承和發(fā)展的關(guān)系,又有其他文化的融入;5)人類遠(yuǎn)洋航行開始[58],居住在臺灣島的南島語族于4~3.5 kaBP 開始第二波擴(kuò)散,向南、東南分別抵達(dá)菲律賓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49,59],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有段石錛文化,逐步擴(kuò)散,融入到臺灣、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的史前文化[54] 等。
4 臺灣淺灘與臺灣海峽全新世早期(11.7~7.4 kaBP) 的人類活動
4.1 臺灣淺灘的特征
臺灣淺灘(Taiwan Shoal)分布于東山島至澎湖列島之間,水深一般不超過40 m,至少自第四紀(jì)晚期以來就已具相當(dāng)規(guī)模[60,61]。淺灘大部分堆積可能來自于低海面時期大陸架南流古河,因海峽向南展寬,水動力下降,搬運物沉淀而成。臺灣淺灘北坡緩、南坡陡便是這種作用的佐證。第四紀(jì)以周期性氣候變化和海平面周期性升降為特征。冰期低海面時期,淺灘出露,形成溝通東山島和澎湖列島的近東西向陸橋,即“東山陸橋”[18-21]。
臺灣淺灘主要沉積為中粗砂和礫石,礫石多經(jīng)磨圓,水動力較強(qiáng),夾有紅黏土和花崗巖殘積物,暗示臺灣淺灘主要是第四紀(jì)堆積物。鉆孔及海底取樣顯示砂質(zhì)粉砂和砂礫石較多,且含云母及大量棕色植物碎屑,表明以陸相沉積為主[19,39,61]。此外,打撈出來的哺乳動物骨骼化石表面不見含泥沙流水的沖磨和撞擊痕跡,且多數(shù)化石骨腔內(nèi)還填充了砂質(zhì)黏土或紅土,屬原地埋藏[62]。
臺灣淺灘西側(cè)約60 km 的范圍內(nèi)受后期潮汐和沿岸流的改造比較明顯,顯示出規(guī)律性分布的巨大水下沙波,波長約750 m、波高15 m 左右[63]。鉆孔揭示,沙波表面有約10 m厚的中全新世以來沉積(例如TWS1208 鉆孔)[64-65],但也有全新統(tǒng)很?。╨t;1 m)甚至缺失的地方[65]??傮w而言,臺灣淺灘全新統(tǒng)并非全覆蓋,淺灘西部經(jīng)后期改造較明顯,而淺灘中、東部粗碎屑堆積多屬于“化石砂”(fossil sand),古地形依然保留。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臺灣淺灘普遍存在海拔-10 ~ -18 m(T1) 和-25 ~ -36 m(T2) 兩級明顯的水下階地[18,26],階地形成于海平面相對穩(wěn)定時期,標(biāo)志著不同的海平面高度[21,36],是海平面間歇性上升的結(jié)果。若與海平面變化上升曲線對比,大致可以判斷:T2 形成于10 kaBP 前后的“前北方期”(氣溫波動性回升的短暫冷期);T1 形成于9 kaBP 前后的“北方期”(相對冷期)。
4.2 臺灣淺灘及周邊海陸變遷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末次冰期極盛期(MIS 2,約20 kaBP 前后),海平面下降到最低點(海拔-125 m)[30],臺灣海峽幾乎完全出露海面,澎湖原人、海峽人、奇和洞一期人類和各類動物都可以在今天的臺海之間往來棲息(圖3: a)。
20 kaBP 后,進(jìn)入末次冰消期,氣候快速變暖,海平面迅速回升,臺灣海峽北、中部逐漸被海水淹沒。然而直至新仙女木事件(11.5 kaBP)前,臺灣淺灘及周邊區(qū)域依然出露海面,一些原來生活于臺灣海峽的“澎湖動物群”[38] 及人類可以撤至福建、臺灣,另一些可能仍在“東山陸橋”上遷徙、居住。此時的“東山陸橋”東西長約200 km,南北寬約100 km,面積約2 萬平方千米(大約相當(dāng)于半個臺灣島面積,圖3: b),未被海水淹沒之前,主要是以稀樹—灌叢—草地[39] 為主的溫濕生態(tài)環(huán)境。那里草木茂盛,地勢低平,水網(wǎng)交錯,十分有利于生物棲息及人類活動?!皷|山陸橋”及臺海沿岸區(qū)域被淹沒之前,很可能是動植物和史前人類的“樂土”,新石器時代的“原南島文化”很可能在此誕生。
“東山陸橋”遺址打撈上來的哺乳動物化石,具有人工砍砸、切割、打磨和刻劃等痕跡[39],并發(fā)現(xiàn)骨制的生產(chǎn)工具、武器和藝術(shù)品[20],顯示了史前人類在此生活的痕跡,甚至可能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原始藝術(shù)或宗教。人類與哺乳動物在以“東山陸橋”為中心的沃土上共存,并有采集、狩獵和捕撈等行為[66],形成了海洋聚落[49],具有明顯的海洋特征[56]。
隨著海平面的繼續(xù)回升,“東山陸橋”及周邊區(qū)域逐漸被淹沒,哺乳動物和史前人類分別向東西后撤,從濕地平原遷移到依山傍水的沿海地區(qū),這些地方現(xiàn)今多成了島嶼(如臺灣島、澎湖列島、金門島、馬祖列島、平潭島等),并在沿海諸島嶼上留下豐富的遺存(圖3)[67],這也就是海峽兩岸同期文化“同中有異”的主要原因。無論是主要分布在海峽西岸的殼丘頭、富國墩文化,還是主要分布在海峽東岸的大坌坑文化,其源頭均可能來自于海平面顯著上升前的低洼地區(qū),其中臺海近岸區(qū)域及“東山陸橋”可能是這些文化的發(fā)祥地。海平面上升至現(xiàn)今位置后,盡管不排除偶然的交流,但東西兩岸的文化并非傳承關(guān)系,而是同一源頭的不同分支:既保持著共同的海洋屬性及相似的文化風(fēng)貌,又因地理隔離而發(fā)展出了各自的特點。
8.2 kaBP 全球出現(xiàn)寒冷事件,海平面暫緩回升,古地理環(huán)境基本上保持不變。目前學(xué)者們比較一致的認(rèn)識是7.4 kaBP 前后海平面上升到現(xiàn)在的海面高度[31](圖3)。因此,7.4 kaBP 大致可看成海峽兩岸史前人類遺存的上限年齡(當(dāng)然,由于各地有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時代也會有所偏差),這就是海峽兩岸新石器考古鮮有g(shù)t;7.4 kaBP 遺存的原因。若以海平面作為參考,則7.4 kaBP 是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界線。
因此,殼丘頭、大坌坑、富國墩等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0~7.4 kaBP 的臺海近岸區(qū)域及“東山陸橋”,而較為落后的長濱文化晚期人類可能在“東山陸橋”一帶與較為先進(jìn)的新石器早期人類發(fā)生生態(tài)位競爭,從而躲避到臺灣中央山脈東側(cè)相對閉塞的地方繼續(xù)生活到全新世中期,直至新石器文化到達(dá)為止。
不難想象,隨著海平面的逐漸回升,史前人類交流的障礙逐漸加大,獨木舟的出現(xiàn)也就順理成章了。漳州文化石器[39] 以及前述關(guān)于琉球群島南部的考古研究顯示10 kaBP 前后就已經(jīng)有了原始的造船技術(shù),時間均早于海峽西邊的殼丘頭、富國墩以及曇石山下層文化遺存和海峽東邊的大坌坑文化遺存(7~4.7 kaBP)[12]。伴隨海平面上升,南島語族先民不得不遷往高地棲息,隨著海平面達(dá)到現(xiàn)今位置,很多原來的高地成了島嶼,這可以解釋新石器文化的殼丘頭(平潭島)、富國墩(金門島)、果葉A(澎湖列島)、大坌坑(臺灣島)、亮島(馬祖列島)等文化遺存都位于島嶼之上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臨海而居并不意味著航海技術(shù)一定高超,當(dāng)時的人類海上航行應(yīng)當(dāng)還較難超出目視范圍(詳見本文網(wǎng)絡(luò)版附屬材料1)。
到4 kaBP 前后,情況開始出現(xiàn)變化。證據(jù)表明當(dāng)時海峽西岸的曇石山和東岸的鳳鼻頭(或大坌坑晚期)兩種文化都出現(xiàn)了水稻種植[43,49,52];還有樹皮布(bark cloth)及其制作工具(Tapa Beaters),比較成熟的造船工具也大約在此時的臺灣和菲律賓出現(xiàn)[68-70]。說明大約這一時期,水稻種植技術(shù)傳播到臺海地區(qū),迅速融合到早期“本地”居民中。當(dāng)時的墓葬既有曲肢葬也有直肢葬[71],表明兩者融合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各自的文化特點。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shù)愈加精湛,“陸與島”或“島與島”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例如臺海西岸的黃瓜山和東岸的芝山巖、牛罵頭、鳳鼻頭晚期、鵝鑾鼻等文化[72] 明顯具有交流跡象[43,54,73];可能出現(xiàn)了比較固定的航線和海上貿(mào)易,如澎湖列島中七美島玄武巖石器制造場的石器廣布于臺灣及福建沿海地區(qū)[52,57,71]。在此過程中,南島先民開始嘗試遠(yuǎn)距離航海,增進(jìn)了對海洋的認(rèn)識,為向東南亞、太平洋、印度洋擴(kuò)展打下了基礎(chǔ)。
4.3 新石器時代的“原南島文化”先民與其他文化的關(guān)系
目前,新、舊石器文化之間的傳承和發(fā)展關(guān)系仍不甚明了。從文化上看,亮島人I 號所呈現(xiàn)的屈肢葬姿勢與廣西、廣東早期人骨埋葬方式一致,而臺灣高山族直至百年前仍有屈肢葬習(xí)俗[48]。從分子生物學(xué)上看,無論亮島人I 號(單倍體E)還是亮島人II 號(單倍體R9)[46],均在南島語系找到后裔;亮島人I 號后裔主要分布于中國臺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亮島人II 號后裔主要分布于鄒族、傣族、布農(nóng)族、卑南族、魯凱族等人群,而漢族則很少[46]。然而就其來源來說,亮島人I 號和亮島人II 號可能不同。亮島人I號屬于澳美人種(Australo-Papuans)[54,66],而亮島人II 號屬于蒙古人種[54,66],兩者可能分別相當(dāng)于“曲蹄”和“白水”族的祖先[17];從體質(zhì)人類學(xué)、考古學(xué)和時代上看,亮島人I號和奇和洞人比較接近[74],可能屬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本地居民,主要從事采集和海洋(或淡水)捕撈;而亮島人II 號擁有亞洲大陸南部人群和亞洲東部沿海人群的DNA 混合(分別占73% 和27%)[7],與長江流域農(nóng)業(yè)人群相同[7],暗示他們從長江中下游南遷時,可能把水稻種植技術(shù)也帶到了福建沿海地區(qū)。大坪頂水稻和亮島人II 號在年代上的契合(都是7.5 kaBP)并非偶然,亮島人II 號食物中同時包括C3 類谷物水稻和C4 類谷物粟和黍[48],說明稻米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建沿海地區(qū)人類的主要食物,并且由亮島人II 號群體從長江下游地區(qū)帶來。中全新世高海面(7.4~4 kaBP)[16] 過后,河口地區(qū)堆積,海岸線向海推進(jìn),三角洲平原擴(kuò)展,稻作農(nóng)業(yè)得到較大發(fā)展。
總的來說,晚更新世晚期以后,臺海地區(qū)沿海人類演化可能有如下幾條脈絡(luò):1)末次盛冰期時期的長濱文化與澎湖原人、奇和洞文化一期、海峽人等,代表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寒冷潮濕陸地環(huán)境的人類;2)奇和洞文化二、三期、漳州文化、奇和洞人、亮島人I號(可能還有東山人)代表的是末次冰消期以后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這條脈絡(luò)以狩獵、采集、捕撈和原始陶器文化為特征[9],廣布于臺海兩側(cè)濱海和“東山陸橋”等7.4 kaBP 前尚未被淹沒的地區(qū),具有較濃郁的海洋色彩;3)以大坪頂文化、亮島人II 號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文化脈絡(luò),這支脈絡(luò)在4 kaBP 前后融入到了末次冰消期以后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中,形成了以曇石山、鳳鼻頭等為代表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
因此,南島語系先民可能主要有兩大來源[74]:1)臺灣海峽近岸和“東山陸橋”一帶的海洋群落;2)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大陸群落。海洋群落可上溯至奇和洞二、三期,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之前遷移到臺灣海峽近岸和“東山陸橋”一帶繁衍生息,隨著海平面回升,又撤往沿海高地、島嶼上繼續(xù)生活,留下了殼丘頭、大坌坑、富國墩、果葉A 等文化遺存。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推測,在臺灣淺灘(“東山陸橋”的核心區(qū)域)及臺海近岸一帶進(jìn)行海底考古,將很有可能取得重大發(fā)現(xiàn),從而填補(bǔ)閩臺地區(qū)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的“缺環(huán)”[75]。圖3 標(biāo)注了開展水下考古的有利地點,也依據(jù)現(xiàn)今海底地形并考慮構(gòu)造下沉與海面上升繪制了不同時期的古地理圖[11];取臺灣東南構(gòu)造下沉速率3~1 mm/a 的最小值1 mm/a 計算[67];虛線圓表示可視距離(圖3: c, d)(計算方法詳見附件資料2)。
5 結(jié)論
1)臺海地區(qū)史前人類至少有三條脈絡(luò):a. 舊石器時代晚期臺海“本地”群落;b. 以臺海近岸及“東山陸橋”為“源頭”,后來發(fā)展到海峽兩岸沿海島嶼的“準(zhǔn)本地”海洋群落;c.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南遷的“外來”稻作農(nóng)業(yè)群落。
2)最早的制陶術(shù)可追溯到12 kaBP 前,在臺海近岸區(qū)域得以傳承和發(fā)展,并通過“東山陸橋”相互交流,而在以殼丘頭、大坌坑為代表的文化中得以進(jìn)一步完善,在約4 kaBP 之后隨著b、c 脈絡(luò)融合而漸成熟。
3)航海術(shù)最早可追溯到13~9 kaBP,與制陶術(shù)幾乎同時出現(xiàn),在b、c 脈絡(luò)融合后,航海術(shù)更得到快速發(fā)展,為后來南島語族向大洋擴(kuò)散奠定了基礎(chǔ)。
4)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南島先民居住在臺海近岸及“東山陸橋”區(qū)域,形成了殼丘頭、富國墩、果葉A 和大坌坑的母體文化(“原南島文化”),他們通過陸橋及附近相對稠密的群島抵達(dá)臺灣以及福建古海岸帶。隨著海平面繼續(xù)上升,這些南島先民逐漸被分隔在海峽兩岸的島嶼中,形成了平潭島、金門島、澎湖列島、臺灣島等多處同中有異的海島文化類型。海峽兩岸根基原本就是一體的,并不存在“大陸/ 臺灣”的區(qū)別,只不過由于海平面回升,“陸橋”中斷,同種文化在不同地區(qū)發(fā)展出各自的特點。
5)粗繩紋陶文化起源于大約距今7 kaBP 前的福建沿海并擴(kuò)散到臺灣(即殼丘頭是大坌坑文化的源頭)的認(rèn)識可能是“幸存者偏差”造成的,殼丘頭和大坌坑文化或許都起源于臺海近岸及“東山陸橋”等被海水淹沒的地方。
6)臺海周邊區(qū)域及“東山陸橋”可能是臺海兩岸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重要搖籃,在臺灣淺灘開展水下考古有望獲得重大發(fā)現(xiàn),對明確閩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fā)展脈絡(luò),厘清南島語族起源地等長期爭論的問題,將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三位匿名審稿人和編輯對文稿進(jìn)行了非常仔細(xì)和認(rèn)真的審閱,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極大地提升了文章質(zhì)量,在此深表謝忱!
附記:本文網(wǎng)絡(luò)版附有如下相關(guān)材料:附件1—臺海及其周邊地區(qū)新石器海洋群落人類遺址年齡;附件2—史前人類可視范圍航海距離的計算,敬請查閱。
參考文獻(xiàn)
[1] Hendrik K.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original homeland of the Malayo-Polynesian peoples[C]. Oceanic Studies: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amp; Sociology, 1:60-81. Trans. of, Taalkundige gegevens ter bepaling van het stamland der Maleisch-Polynesische volken[M], 1889, 270-287
[2] Paul KB. Thai, Kadai and Indonesian: A new alignment in southeastern Asia[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2, 44(4): 576-601
[3] Dyen I. The lexico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J]. Language, 1962, 38(1): 38-46
[4] Wilhelm G, Solheim II. The Nusantao hypothesis: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Austronesian speakers[J]. Asian Perspectives, 1984-1985, 26(1): 77-88
[5] Blust R.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J]. Asian Perspectives, 1984-1985, 26(1): 45-67
[6] Yang MA, Fan X, Sun B, et al. 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J].Science. 2020, 369(6501): aba0909
[7] Wang CC, Yeh I HY, Popov A, et al. The genomic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J]. Nature, 2021, 591(7850): 413-419
[8] 張光直.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問題[J].南方民族考古,1987, 1
[9] 林建紅,臧振華.臺灣大坌坑文化的年代及其來源[J].南方文物,1997, 2: 116-121
[10] Leipe C, Lu JC, Chi KA. Population dynamics in Taiwan from the Neolithic to early historic periods (5000-100 cal BP): Linking cultural develop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J].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2023, 36: 100482
[11] 石謙,蔡愛智.閩中- 臺中古通道的地貌環(huán)境:兼議“東山陸橋”的通行條件[J].科技導(dǎo)報,2008, 26(22): 75-79
[12] 周海斌,吳?。澜缫阎钤绲娘L(fēng)帆:跨湖橋遺址、亮島人及新石器時代跨臺灣海峽遷徙之綜合研究[A].絲路和弦: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航海歷史與文化[C].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9, 221-248
[13] 吳春明.中國東南與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J].南方文物,2008, 2: 99-108
[14] 文尚光.中國風(fēng)帆出現(xiàn)的時代[J].武漢水運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1983, 21(3): 63-70
[15] 楊琮.也論中國檣帆之始[J].海交史研究,1989, 1: 14-20
[16] Nakada M, Lambeck K. The melting history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Antarctic ice sheet[J]. Nature, 1988, 333: 36-40
[17] 陳仲玉.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2022
[18] 林觀得.臺灣海峽海底地貌的探討[J].臺灣海峽,1982, 1(2): 58-63
[19] 蔡保全.“東山陸橋”與臺灣最早人類[J].漳州師院學(xué)報,1997, 3: 31-36
[20] 陳立群.東山陸橋動物化石上的人工痕跡[J].化石,2002, 3: 34-36
[21] 曾五岳.“東山人”化石的年代與價值[J].化石,1989, 2: 1-2
[22] 張光直.新石器時代的臺灣海峽[J].考古,1989, 6: 51-549
[23] 焦天龍,范雪春,羅萊.殼丘頭遺址與臺灣海峽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J].福建文博,2009, 2: 8-12
[24] 焦天龍,范雪春.福建與南島語族[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20
[25] 戴國華.臺灣左鎮(zhèn)人類化石和長濱文化再研究[J].東南文化,1989, 3: 1114-1119
[26] 蔡保全,孫英龍,楊麗華.東山在閩臺舊石器時代文化交流中的地位[J].文物季刊,1995, 2: 8
[27] 加藤晉平,鄧聰.長濱文化的若干問題[J].人類學(xué)學(xué)報,1990, 1: 16-19
[28] Chen WS, Yang CY, Chen ST,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Holocene marine terrace development caused by seismic and aseismic faulting in the Coastal Range, Eastern Taiwan[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20, 240: 106369
[29] Burbank WD, Anderson SR. Tectonic Geomorphology (2nd edition)[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2
[30] Clark PU, Dyke AS, Shakun JD, et al.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J]. Science, 2009, 325: 710-714
[31] Xiong HX, Zong YQ, Qian P, et al. Holocene sea-level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coast of South China Sea[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8, 194: 12-26
[32] Tanabe S. Stepwise accelerations in the rate of sea-level rise in the area north of Tokyo Bay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20, 248: 1-17
[33] Rasmussen SO, Andersen K, Svensson AM, et al. A new Greenland ice core chronology for the last glacial termin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6, 111: D06102
[34] deMenocal P, Ortiz J, Guilderson T, et al. Coherent high and low latitude climat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Holocene warm period[J].Science, 2000, 288: 2198-2202
[35] Chang CH, Kaifu, Takai M, et al. The first archaic Homo from Taiwa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037: 7037
[36] 陳立群.舊石器時代的澎湖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地位[J].閩臺文化交流,2006, 1: 95-100
[37] 陳立群.福建東山島舊石器時代文化[J].汕頭大學(xué)學(xué)報,2006, 22(5): 73-82
[38] 蔡保全.臺灣海峽晚更新世人類肱骨化石[J].人類學(xué)學(xué)報,2001, 20(3): 178-185
[39] 何傳坤.臺灣陸橋史前動物及人類化石的新發(fā)現(xiàn)[J].歷史月刊,2000, 148(5): 12-17
[40] 呂錦燕.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一期文化石核的初步研究[J].福建文博,2015, 4: 31-34
[41] 福建博物院,龍巖市文化與出版局.福建漳平市奇和洞史前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3, 5: 7-19
[42] Kaishi Y, Fujimotoa S, Hiroaki A, et al. A possible new oldest pottery group in the Southern Ryukyu Islands, Japa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lemental components of potsherds from the Shiraho-Saonetabaru Cave Site[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019, 26: 101879
[43] 吳衛(wèi),王銀平,李福生.臺灣海峽區(qū)域視野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kuò)散的考古學(xué)觀察[J].東南文化,2021, 5: 112-122
[44] 吳秀杰,范雪春,李史明,等.福建漳平奇和洞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頭骨[J].人類學(xué)學(xué)報,2014, 33(4): 448-459
[45] Bellwood P. First Islanders: Prehistory and Human Migration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M]. Hoboken: Wiley Blackwell, 2017
[46] Chen CY. Perspectives on Early Holocene Maritime Ethnic Groups of the Taiwan Strait Based on the “Liangdoao Man” Skeletons[A].In: Wu CM, Rolett BV(eds). Prehistoric Maritime Cultures and Seafaring in East Asia[C]. Singapore: Springer, 2019, 207-215
[47] 程玲.臺灣海峽兩岸史前聚落的擴(kuò)張和海洋適應(yīng)[A].百越研究(第四輯):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十六次年會論文集[C].廈門: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3, 240-251
[48] 董建輝,徐森藝.閩臺史前文化與南島語族[J].考古,2022, 10: 90-99
[49] 吳衛(wèi).試論福建史前海洋文化的發(fā)展脈絡(luò)及內(nèi)涵[J].文物春秋,2020, 6: 11-17
[50] 左昕昕,戴錦奇,吳衛(wèi),等.東南沿海地區(qū)7500 年前水稻種植的微體化石證據(jù)[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22, 52(12):2403-2415
[51] 張之恒.臺灣新石器時代文化綜述[J].史前研究,1985, 4: 39-45
[52] 范雪春,盧珊珊,溫娟.閩臺史前文化的歷史淵源[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 180-187
[53] 陳龍.遠(yuǎn)古時期閩臺文化淵源關(guān)系的考古學(xué)觀察[A].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guān)系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169-188
[54] 付琳,官民伙.“重建海上絲綢之路史前史:東亞新石器時代海洋文化景觀”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綜述[J].南方文物,2019, 3:236-242
[55] 高玉,董廣輝,楊曉燕,等.史前農(nóng)業(yè)傳播:從中國南方到中南半島[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20, 50(6): 723-734
[56] 周振宇.山海之間:考古學(xué)視野下的南島語族人群早期文化交流[J].南方文物,2021, 6: 1-9
[57] Rolett BV. Social Reciprocity Facilitated Overseas Exchange in Early Austronesian[A]. In: Wu CM, Rolett BV(eds). Prehistoric Maritime Cultures and Seafaring in East Asia[C]. Singapore: Springer, 2019, 195-206
[58] Bellwood P. M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59] Bellwood P. Prehistory of the Indo-Malaysian Archipelago[M]. Sydney: Academic Press, 1985
[60] 趙昭昞.臺灣海峽演變的初步研究[J].臺灣海峽,1982, 1(1): 20-24
[61] 藍(lán)東兆,張維林,陳承惠,等.臺灣淺灘中粗砂的時代與成因[J].臺灣海峽,1991, 10(2): 156-161
[62] 計宏祥.四不像鹿屬地理分布的變遷[J].古脊椎動物學(xué)報,1985, 23(3): 214-222
[63] Bao JJ, Cai F, Shi FY, et al. Morphodynamic response of send waves in the Taiwan Shoal to a passing tropical storm[J]. Marine Geology, 2020, 426: 1-11
[64] He C, Sha L, Zhao D, et 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Taiwan shoal are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J].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 9: 1150
[65] 王利波,李軍,陳正新,等.晚更新世以來臺灣淺灘西部地層結(jié)構(gòu)與古環(huán)境演化[J].沉積學(xué)報,2014, 32(6): 1089-1099
[66] Huang HC, Zhang C. The Origins, Expansion and Decline of Early Hunter-Gatherers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A]. In: Wu CM,Rolett BV(eds). Prehistoric Maritime Cultures and Seafaring in East Asia[C]. Singapore: Springer, 2019
[67] Chen YG, Liu TK. Holocene uplift and subsidence along an active tectonic margin southwestern Taiwan[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0, 19(9): 923-930
[68] Kuo SC. Tapa Beaters from 5000 to 4200 BP in Taiwan[A]. In: Wu CM, Rolett BV(eds). Prehistoric Maritime Cultures and Seafaring in East Asia[C]. Singapore: Springer, 2019, 251-268
[69] Tang MH, Nguyen KD, Tang MH, et al. Double-shouldered Barkcloth Beaters and Prehistoric Seafaring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A]. In: Wu CM, Rolett BV(eds). Prehistoric Maritime Cultures and Seafaring in East Asia[C]. Singapore: Springer, 2019, 269-291
[70] Dizon EZ. Prehistoric Migr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he Philippine Archpelago[A]. In: Wu CM, Rolett BV(eds). Prehistoric Maritime Cultures and Seafaring in East Asia[C]. Singapore: Springer, 2019, 293-314
[71] 臧振華.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kuò)散問題[J].南島研究學(xué)報,2012, 3(1): 87-119
[72] Guo ZF, Jiao TL. Searching for the Neolithic Interac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otopic Evidence of Stone Adzes from Mainland China[J]. Journal of Austronsian Studies, 2008, 2(1): 31-39
[73] Tsang CH. Maritime adaptations in prehistoric 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blem of Austronesian expansion[J].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2001, 3(1-2): 15-46
[74] 松村博文,洪曉純,Higham C,等.顱骨測量數(shù)據(jù)解釋歐亞大陸東部史前人群擴(kuò)散的“二層”模式[J].南方文物,2020(2): 226-241
[75] 丁見祥.淺談大陸架考古及其意義[J].中國文化遺產(chǎn),2022, 5: 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