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纓
元、明、清三代北京中軸線上除了各具風采、雄姿偉麗的古代建筑之外,可以看到橋梁也是北京中軸線上重要的建筑物。在元朝宮廷畫家王振鵬所作的《元王孤云大明宮圖》中,繪制了近二十組(20多座)橋梁,這些橋梁雖然并不都在中軸線上,但個別的卻可對應北京中軸線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橋梁,如周橋、金鰲玉蝀橋、萬寧橋等。不過畫中橋的結構形式為畫家所特別發(fā)揮,難說確切,不可對號入座。此幅畫作中的橋梁極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的簡直異想天開,超出了橋梁力學概念,為我們留下了有關中軸線橋梁的瑰麗圖像。
此圖為周橋,大內前庭的欞星門內并列著三座(三虹)單孔石拱橋,下面應為金水河。周橋上下游越墻設水關各一座,其一(近處)附設半邊橋。與今日故宮半邊橋一樣。
此圖為一座高大單孔石拱橋,橋上自跨中橫分兩半,一半為裸露橋面,一半為廊橋并接山崖棧道連廊。這種半座廊橋模式頗為奇特。石拱橋跨徑估計在10米以上,側墻虎皮石圖案如同標準模板規(guī)整刻印。橋頭圓弧連廊棧道下部樹枝狀木樁橋墩很有創(chuàng)意,如今某些建筑師的“創(chuàng)意”設計不知道是否來自此畫作。此橋可聯(lián)想北海公園的陟山橋。
圖中山澗兩側均為廊橋接曲折棧道,下部密排木樁。
圖中左側為仙人洞前懸索橋接棧橋,右側上部石洞中為懸索斜拉橋。高崖山洞中居然有懸索和斜拉結構的組合橋,雖僅僅露出一角,但對于橋梁專業(yè)者來看,這是很奇?zhèn)サ南删辰M合,頗似如今科幻片中的奇特空間或“摸金校尉”片中的古墓機關,但你能想象到這是700多年前古人的想象嗎?簡直匪夷所思!
圖中右半部為連廊棧道接木架廊橋,中間橫跨山澗為懸臂木架廊橋,其下前后均密布亭臺樓閣。橋下長短各一筆直斜撐,富有想象。左側連廊棧道曲折橫貫圖幅,高山瀑布垂掛山前。
圖為臨水連廊棧橋接軒亭,木架梁橋??梢娤虏看执蠓侥緲逗蜋M聯(lián)榫卯、蓋梁結構,畫家對橋梁建筑也是仔細觀察過的。
圖為高大的連拱石拱橋,至少兩孔。這是一座跨越海子大水面的橋梁,疑似北海大橋的前身金鰲玉蝀橋。高大的龍舟帆船在橋下可自由競發(fā)。
注意圖下部的木架梁橋。廊中人物所坐的靠背椅很搶眼。
這又是一組奇特景觀,木架棧道接懸索橋,再上接山頂棧橋,橋上一座碩大龍頭在噴水,瀑布般越過懸索橋,直沖下面的木架廊橋。索橋上的一個仙人手拿蒲扇,悠哉消閑漫步,另一個仙人手端寶物,時扭頭顧盼。若不是仙人,有誰敢如此過索橋呢?
山澗兩側的連廊木架棧道,連接了中間的跨山澗懸臂木架廊橋,左側橋頭處疑似繪有落日圓環(huán),很奇特。在兩座樓閣之間為帶廊木構天橋一座,疑似是《南村輟耕錄》中所記的厚載門天橋。
最后來到《大明宮圖》的開始,也是中軸線的北端,一座多跨石平梁橋接多孔(可能五孔)石拱橋長橋。此橋疑似為著名的萬寧橋。萬寧橋以北,說不清是鐘樓、鼓樓,又似乎是燕山山脈蜿蜒的長城,遠在天邊,近在咫尺。橋的北岸有一處海子碼頭,一座木棧橋上,船夫們正在忙著裝貨。南岸不遠,一艘大船已經(jīng)起帆,即將揚帆南下。
拓展閱讀
1)永定門橋。外城永定門護城河橋,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改建于清乾隆十五年,20世紀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及本世紀初多次拆、改、重建,現(xiàn)為現(xiàn)代橋梁,成為北京改建次數(shù)最多的橋梁,也是古老的北京中軸線與現(xiàn)代化城市橋梁的唯一對接點。
2)天橋。永定門大街龍須溝橋,最早形象見于《康熙南巡圖》,當時為平橋,清雍正七年始有“天橋”記錄,乾隆五十六年改為石拱橋,兩側為石梁平橋,實則為并列的三座橋。光緒三十二年再改為平橋,1934年拆除埋沒。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天橋跨徑為1.6米,是北京中軸線跨徑最小的橋梁,故而橋下為龍須溝。該橋也是形制奇特、有服務老百姓意識的橋梁。2014年,在其遺址南側建有天橋模型。
3)正陽橋。內城正陽門護城河橋,始見記載為元大都麗正門外第三橋,跨金中都閘河,橋南曾有底定北京中軸線的“獨樹將軍”,是中軸線的“紀念碑”,在元代每逢節(jié)日,尤其燈節(jié)最為熱鬧,開創(chuàng)了前門大街鬧市先河。古橋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現(xiàn)埋于地下,護城河改為暗溝。2022年底,北京中軸線考古已經(jīng)發(fā)掘出正陽橋,民國改修的拱券和明代鎮(zhèn)水獸赫然在目。如何保護和展現(xiàn)正陽橋,前三門護城河如何重新展現(xiàn)已提上日程。
4)萬安橋。元大都國橋,麗正門外第二橋,跨元大都金口新河,約在今人民英雄紀念碑南側,早已湮沒。
5)龍津橋。元大都南護城河橋,麗正門外第一橋,約在今天安門廣場的國旗桿臺座處,早已湮沒。龍津橋名、規(guī)制和位置傳承唐宋與金中都,代表北京中軸線直接源于金中都中軸線。金中都的龍津橋位置,據(jù)文獻分析就在今菜戶營立交橋東南側,尚未挖掘過。龍津橋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座有正式名稱的橋,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曾為其專門寫了一篇詩文:“燕石扶欄玉雪堆,柳塘南北抱城回。西山剩放龍津水,留待官軍飲馬來?!笔状斡涗浻谩把嗍奔礉h白玉修建。
6)外金水橋。天安門前皇城外金水河橋,建于明永樂年間,東西并列7座,中心為御路橋一,兩側為王公橋二、品級橋二、公生橋二,歷經(jīng)多次維修,保存完好。
7)周橋。元大內皇宮橋,據(jù)文獻記載在元大內欞星門內、崇天門外,約在今故宮端門和午門之間,早已湮沒。周橋,又名州橋、舟橋,淵源于周文王娶親“造舟為梁,丕顯其光?!爆F(xiàn)今最出名的州橋是開封市中心考古發(fā)掘的州橋遺址。非常難得的是北京中軸線上,唯有周橋留下了建造者的姓名——元大都最早最著名的橋梁工程師,河北曲陽的石匠楊瓊,還受到了忽必烈的嘉獎。
8)午門外涵洞。故宮午門南側地下橫穿中軸線,修建于乾隆時期,上接故宮西筒子河,下通太廟戟門前的金水橋。
9)內金水橋。故宮午門里內金水河橋,建于明永樂年間,是蜿蜒貫穿太和門廣場的一組并列五座橋,中心為御路橋一,兩側為王公橋二、品級橋二,是北京中軸線上美學價值最高的一組橋梁。
10)神武門外涵洞、升平橋。故宮神武門北,溝通東西筒子河的涵洞。在元代為升平橋,早已湮沒。
11)萬寧橋。地安門北玉河橋,初建于金代,有記載為元至元四年(1267)建,又稱通惠河海子橋、北門橋、地安橋、后門橋等,西側緊接為澄清上閘,所以萬寧橋是橋閘一體的結構,位于北京中軸線與元代海子相切處,市井繁華之地,大運河漕運北京終端點,也是北京中軸線留下詩文最多的橋梁。
上述橋梁(涵洞)皆為南北方向上跨河流水道的石砌拱橋或方形涵洞。在這些現(xiàn)存橋梁之中,數(shù)正陽橋和萬寧橋最為古老,其起源時間,推測應在金代開發(fā)太寧宮時期,明確記載于元大都修建,而且作為北京中軸線的奠基節(jié)點,其意義極其重大。尤其萬寧橋幾經(jīng)明清重修,不僅留存至今750余年,目前還在堅持服務首都的城市交通。1984年,萬寧橋成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隨同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本文作者王銳英,北京建筑大學道橋專業(yè)教授、北京古橋研究院顧問、北京建筑大學文化發(fā)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著有《北京中軸線上的橋梁》等書。)
責任編輯: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