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竹 郭蕊
隨著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頒發(fā),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越來越重要,教師也需明確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此后小學及初中教師“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不斷涌現(xiàn),有關“教—學—評”一致性的研究熱度越來越高。
一、“教—學—評”一致性實施的重要性
“教—學—評”一致性是指緊繞核心素養(yǎng),將教學、學習與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使得評價能夠充分發(fā)揮其助教促學的作用,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學關注核心素養(yǎng)也就是大概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知識遷移與運用推動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評價以教學目標為綱,緊緊圍繞學業(yè)質量標準來評價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情況。(如圖1所示)“教—學—評”一致性旨在促進教師將目光從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推動數(shù)學學科育人目標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落地,進一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背景下,僅靠一個知識點或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無法支撐長程性的學習,因此教學設計需要從設計一課時向設計一個大單元的方向轉變。而“教—學—評”一致性恰好強調長程性的學習,強調大單元教學設計,使目標、學習、評價三者相互聯(lián)系且匹配,指向學生深度學習、高階思維與素養(yǎng)形成。因此進行“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是對義務教育改革的勇敢嘗試,也是對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積極探索。本文將以華師大版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9章“多邊形”為例,探索“教—學—評”一致性的單元教學設計路徑。
二、“教—學—評”一致性視角下的教學目標設計
(一)聚焦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思考素養(yǎng)目標
“教—學—評”一致性視角下的數(shù)學教學目標設計更綜合,其內核即為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數(shù)學有三大核心素養(yǎng):用數(shù)學眼光觀察世界、用數(shù)學思維思考世界、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世界。不同的核心素養(yǎng)有不同的素養(yǎng)表現(xiàn),教師在設計素養(yǎng)目標時既要結合課標對本年級學生的要求,又要思考教材內容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哪些素養(yǎng)。
如表1所示,第9章的教學目標是主要探索三角形與多邊形等圖形相關性質與內外角和等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時能夠想到解決辦法,形成幾何直觀;在探索三角形內角和時,通過平行線的性質,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培養(yǎng)推理意識與推理能力;在探索三角形的內角與外角時,總結燕尾模型(也稱規(guī)型模型)等,培養(yǎng)模型意識與模型觀念。
(二)以學生為中心,三維思考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單元教學目標實現(xiàn)與否取決于課時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而課時目標又應緊緊圍繞單元目標進行,二者相輔相成。教師在構思單元目標及課時教學目標時可從如下三個角度入手。
第一,學生能夠獲得什么。通過學習,學生形成更加理性的幾何直觀。經(jīng)歷幾何證明的過程,感受數(shù)學論證的邏輯,對數(shù)學的嚴謹性有一定體會,并逐漸形成推理能力,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第二,學生已經(jīng)具備什么。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數(shù)據(jù)意識,初步發(fā)展了幾何直觀。且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質與用途,能夠運用不等式在三角形三邊關系中解決相關問題。
第三,學生還需什么幫助。如學生在小學通過實驗法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而當前需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平行線的相關原理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師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幫助學生提升推理能力及邏輯證明能力。
因此設置單元教學目標為:(1)理解三角形相關概念、探索相關推論、發(fā)展幾何直觀與模型觀念;(2)理解多邊形相關概念、運用多邊形知識鋪地板,感受數(shù)學邏輯。(見圖2)
三、“教—學—評”一致性視角下的目標達成性評價設計
結合教學目標,縱向研讀教材,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設計達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自己的成長空間。
(一)縱向研讀教材,設計達成性評價
縱向觀之,整合三角形全部知識,本章的三角形知識還要為以后學習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打下堅實基礎。評價設置應致力于使評價標準與教學目標具有一致性,在設置過程中明確目標是什么,學生需要學到什么程度。
目標中學生需要理解三角形、多邊形等概念,若學生能夠準確表達其含義與相關特征,闡述三角形與多邊形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目標就達成了。學生需要掌握三角形的高線、中線、角平分線等概念及其性質,評價學生是否掌握的標準是在給出的任意一個三角形中,學生能否找到這三條重要線段。反之,若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而評價則僅以學生能夠說出其概念為標準,則評價標準低于目標要求,此時目標與評價便不具一致性。
(二)多種評價并行,全面知悉提高空間
初中階段的評價可以將等級評價與分數(shù)制評價相結合。教師在課上對學生進行口頭評價或反饋時可以更多運用正強化的方法,使學生可以在評價中獲得成就感,也可以明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問題的思考方向是否準確。
除了教師評價,學生也可以自評。一方面可從目標的維度對自己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可從素養(yǎng)的維度對自己進行評價。
四、“教—學—評”一致性視角下的整體教學設計
學生的學習行為是設計的主線,教學活動、問題、任務等是設計的導線。教師可在整體設計時雙線并舉,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在真實情境、真實任務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習與教學活動等融入教學設計中。
(一)課前導學打基礎
課前學生自主探索可通過導學案的形式進行,導學案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知識填空、基礎選擇、提升解答三部分。知識填空通常用于引導學生自學,知曉本課知識點,初步了解本課內容。基礎選擇則是運用上述知識點選出正確答案,以便學生深入了解知識點。提升解答則是需要學生將知識點融會貫通,解答一個問題需要使用兩個或者多個知識點。
(二)課中活動培素養(yǎng)
課中合作探索是學生學習的主體部分,學生通過導學案自學后整理所學內容并形成問題,教師通過導學案的整理情況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在課上集中解決、逐一擊破。通常情況下學生能夠將打基礎的部分做得很好,知識填空部分次之,對相關概念的概括容易丟失部分條件。因此在課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探索丟失部分條件后有哪些結論便不成立了。學生在舉反例的過程中也可進一步鍛煉思維。
(三)作業(yè)分層固學識
課后作業(yè)包括但不限于習題、撰寫學習心得、為本章繪制思維導圖等形式。課后作業(yè)是學生鞏固所學的重要步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設計分層作業(yè)。對于基礎很好的學生來說,需要做一些較有挑戰(zhàn)性的作業(yè);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讓其以鞏固基礎為主,吃透所學知識點。
五、“教—學—評”一致性視角下的學習質量評估設計
評估學生學習質量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最后一環(huán),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部分可從單元試卷與成長記錄兩大角度進行考量。單元試卷是對短程學習的檢驗,能總結本單元學生學習的情況,查漏補缺。成長記錄是對長程性學習的檢驗,可以清晰看出學生的進步與有待提高的地方。
(一)單元試卷測質量
單元試卷是對本單元學習的總結與評估,教師可以結合書中給出的測驗以及一些習題,或者從歷年中考試題中尋找相對綜合的試題,考查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掌握情況。
在選題時,教師不應采用題海戰(zhàn)術。若學生能通過解決一道問題,鞏固所學知識,做到舉一反三,效果優(yōu)于其解決數(shù)道問題卻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因此,選題精妙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
客觀題的選擇以打基礎為主,但在題型的選擇上也要注意讓學生在題目中思考,將所給條件轉化成可用信息。通??梢栽谧詈髢深}的位置設置一些拔高題目,增強單元測試的挑戰(zhàn)性。主觀題的選擇以綜合性為主。學生需分析相關信息,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在題目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按數(shù)學邏輯書寫解題思路。尤其是最后兩道主觀題的難度可以增強,既有助于學生分層提升,又能促進學生進行綜合訓練。
(二)成長記錄評素養(yǎng)
成長記錄袋也稱成長記錄冊。這種評價方式更為多元化,且可以從剛入初中一直記錄到學生畢業(yè)。一般包含個人信息、優(yōu)秀事跡、學習成果、成長痕跡等內容。結合數(shù)學學科特點,教師可以用數(shù)學眼光觀察世界、用數(shù)學思維思考世界、用數(shù)學語言表達世界三大維度綜合設計評價標準。
學生可以將單元測評卷、自己完成得最好的作業(yè)等放入成長記錄袋,形成自己的成長軌跡。同學、教師、家長都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價。因此在評價標準的制訂上,一方面要與新課標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要符合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做到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六、總結與討論
“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總體也要分五步走,緊繞核心素養(yǎng)設計教學目標、圍繞目標設計達成性評價、整體思考學程設計、綜合測評單元內容、反思教學評是否具有一致性。
教、學、評三者于學生的作用是不同的,然而三者緊密相連又彼此影響,只有三者在具有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時,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在教學中,教師也應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發(fā)現(xiàn)生活、解釋生活、證明生活的能力。教師評價時更應關注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以使評價更為多樣化、多元化。教師應促進學生參與課堂、享受課堂,提升學生主動發(fā)展素養(yǎng)。
編輯:張俐麗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吉林省義務教育教學評一體化改革路徑研究”(編號:JJKH20230881SK)。
作者簡介:胡美竹(1998—),女,漢族,吉林榆樹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郭蕊(1978—),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評價、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