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開順
[摘要] 基于新課標理念將任務群學習引入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旨在構建具有邏輯關聯的緊湊課程結構;結合信息科技教學實踐,探討構建學習任務群的有效路徑。從制訂全維度的學習目標著手,實現信息科技的核心素養(yǎng)與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以教材內容為核心,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聯,科學地組建學習任務群;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全媒介資源;以問題情境為基礎,開展一系列結構化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 新課標;信息科技;學習任務群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體現了“構建邏輯關聯的課程結構”這一課程理念。學習任務群以學科素養(yǎng)為導向,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知識點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學習項目作為教學載體,實現了知識點之間的深度整合與結構化邏輯聯系,同時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一教學策略符合新課標理念,是推動信息科技課堂變革的一條重要路徑。為此,本文以蘇科版小學信息科技三年級下冊“填充顏色”一課為例,探討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構建小學信息科技學習任務群的策略。
一、以核心素養(yǎng)為綱目,構建全維度目標
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應該緊密圍繞信息科技核心素養(yǎng)這一主軸,確保全維度教學目標的設定,以賦予學習任務群明確的方向性。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刻洞察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各個維度,并與現有的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更好地彰顯信息科技學科的邏輯性。
1.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
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四個維度: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這四個維度互為補充,共同構建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信息意識: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敏銳度。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經驗和現有學習資源,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計算思維:強調培養(yǎng)學生運用計算科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來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并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著重培養(yǎng)學生使用多樣化學習資源和數字化工具的能力,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在信息化時代人、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倡導遵守信息社會的準則和規(guī)范,積極維護信息社會的秩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對這四個維度的深入理解和整合,有助于科學、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讓教學內容更符合新課標要求和信息科技學科的內在邏輯。
2.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構建
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目標構建需要堅持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實現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yǎng)的有機結合,構建符合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目標體系。對于“填充顏色”一課,教學焦點是指導學生熟練操作畫圖軟件,學習選擇、應用顏色,并按要求保存文件。根據教學內容,預設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教會學生打開圖畫文件,并且選擇合適的顏色進行填充(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學會合作和公平競爭(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運用繪畫軟件,培養(yǎng)學生了解信息科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對學生進行革命教育,引導學生學會運用信息科技改善生活。綜上,本課的教學目標指向學生信息科技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確保課堂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二、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組建學習任務群
教師在組建學習任務群時,首先要加強教材解讀,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學習任務群。通過學習任務群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實現信息科技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內容的高度一致。這樣,學習任務群才能落到實處,學生信息科技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才能有章可循。
1.學習內容的關聯一致
教材作為信息科技知識的載體,應當是教學設計的基石。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解讀重點并掌握各元素間的邏輯關聯,以便精準設計各項學習任務。通過組建邏輯關聯的學習任務群,推動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更為深入?!疤畛漕伾币徽n的核心任務是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畫圖軟件填充顏色。在該中心任務的引領下,學習內容進一步拓展至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打開畫圖文件:根據操作對象,掌握打開畫圖文件的方法。選擇顏色:根據圖畫和個性化表達需要,合理選擇多樣化的顏色。填充顏色:根據操作要求,調動審美經驗和學習經驗給圖畫填充顏色,突出繪畫作品表達的主題。保存文件:在完成系列化操作后,還要學會保存文件的技巧。這樣的梳理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清晰的教學路徑,也確保了學習任務群的組建更為科學和有效。
2.任務活動的序列設計
學習任務群的組建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信息科技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學習任務群的組建應精準對接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性形成結構化學習任務,從而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碎片化現象,引導學生在解決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完成課堂學習。具體到“填充顏色”一課,根據教學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可組建以下學習任務群:
任務一,建黨百年活動中,同學們繪制了許多圖畫,請打開《長征》組圖中的“翻越雪山草地”畫圖文件;任務二,觀察圖畫,看看圖畫中繪制了哪些景物,選擇表達主題所需的顏色;任務三,填充選定的顏色,并優(yōu)化圖畫,最后保存文件。三個學習任務有機對接教學內容,并與教學內容保持高度一致。學生在學習任務的引導下,學習目的更加明確。這一課堂學習活動改變了傳統(tǒng)的碎片化做法,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秩序井然,教學節(jié)奏張弛有度。
三、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全媒介資源
學習任務群由若干個有機的學習任務組成,教師可以基于學習任務之間的關聯性,發(fā)揮各個項目的優(yōu)勢。學習任務群可采用學習項目為載體,通過學習項目將若干個子任務有機串聯起來,最終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1.項目導向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群作為對傳統(tǒng)碎片化教學方法的改良,能夠整合單節(jié)課的知識點,構建一個協(xié)調且統(tǒng)一的教學整體。在實施學習任務群時,教師精選合適的學習項目,確保課程的連貫性。在選擇和設計學習項目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并選取符合時代特征的項目,從而保證學習項目緊跟時代步伐。
以“填充顏色”一課為例,該課的學習內容與前一節(jié)課保持高度關聯。學生以“建黨百年”為主題繪制了簡單的圖畫。利用學生繪制的圖畫,我們以“長征”組圖中的“翻越雪山草地”為例,設計了“永遠的豐碑·雪山草地”學習項目。該項目要求學生搜集關于長征的知識,并利用圖畫文件進行“填充顏色”活動,突出“永遠的豐碑”主題。學生根據自己對項目主題的理解,合理地選擇顏色進行操作,學習成果將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更加多樣且更富創(chuàng)意。
2.以全媒介資源輔助學習項目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科技教學要摒棄傳統(tǒng)模式,更加重視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教師可以基于全媒體環(huán)境,將傳統(tǒng)教學資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有機結合,通過融入多媒體教學資源,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在“填充顏色”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永遠的豐碑”學習項目,整合紅軍長征的相關資源。學生可通過這些資源了解長征的歷史背景,體會紅軍翻越雪山草地時所展現出的英勇精神,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主題。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多媒體課件、微課和圖畫素材等,幫助學生在任務群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以問題情境為依托,開展任務群結構化活動
學習任務群具有明確的主題,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突出其直觀性。教學情境應與問題密切結合,利用問題驅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能在結構化活動中逐步構建知識系統(tǒng),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1.創(chuàng)設問題化情境
任務群學習需要直觀的學習情境。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具有探究意義的教學情境。同時,教學情境要預留出學生質疑提問的空間,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
“填充顏色”一課,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豐富多彩的圖片,引導學生初步交流感受。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體驗,感知色彩帶來的審美效果,并激發(fā)強烈的應用意識。接著,教師結合圖片提出問題:“畫家通過顏料和畫筆為圖畫上色,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審美效果。我們能否利用計算機為圖畫填充顏色,使之色彩斑斕?”再展示畫圖軟件制作的圖畫作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計算機畫圖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激起強烈的實踐欲望。可以說,問題情境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熱情,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期待。
2.組織結構化活動
任務群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構建基礎上的,而不是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和傳授。教師應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保證教學活動與學習任務的高度一致性。學生在結構化學習活動中解決一個個學習任務,逐步培育信息科技核心素養(yǎng)。在“填充顏色”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以下三個學習任務,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
任務一“打開畫圖文件”,采用媒體演示法,并提供操作演示。學生根據演示自主學習,并總結操作步驟:單擊開始→所有程序→附件→指向并打開畫圖按鈕→啟動軟件并最大化→單擊菜單欄文件→選擇桌面→打開“長征”文件夾→選擇文件“翻越雪山草地”→單擊打開。
任務二“選擇顏色”,學生依據圖畫內容和主題進行整體性構思,并選擇合適的顏色(包括草、草地、沼澤、天空、雪、雪山的顏色等,要考慮整幅圖畫風格)。
任務三“填充顏色”,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和操作,繼而進行班級層面的展示與交流,主要展示內容包括基本操作流程和選用顏色這兩個層面,促進不同創(chuàng)意間的碰撞。交流活動的重點在于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如怎樣有效利用“缺口”來解決顏色填充和修補中遇到的問題等。
在完成任務群學習的基礎上,為了將學科知識與核心素養(yǎng)深度融合,教學活動可以更加具有實踐導向。具體來說,教師圍繞“長征”組圖,要求學生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完成長征組圖顏色填充任務。最后,提示學生利用線上平臺展示作品,促進知識的融合應用,同時融入紅色革命教育。
總之,我們需要細致解讀新課標,深刻理解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發(fā)揮課堂教學作為學科教學主渠道的作用,鮮明體現新課標精神。教師要揚棄傳統(tǒng)的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模式,精心組織任務群學習,使之契合當下先進的教學理念;并且要對學習任務群進行結構化設計,以重塑課堂教學目標。在組建任務群時,要選擇合適的項目載體,科學安排學習活動,以精密的設計與組織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展現任務群學習的優(yōu)勢,推動信息科技課堂教學從碎片化邁向結構化,從而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最終,學生將在知識與實踐兩個維度上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李松林,甘健侯.基于任務學習法的素質教育研究[J].學術探索,2002(02).
[2]李柏翰,吳良輝.2022年版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建議[J].中小學班主任,2022(16).
[3]戴永祿.關于核心素養(yǎng)下學習任務群的思考與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