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典故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存在形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承載了較為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凸顯了英美文學作品各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風格。讀者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如果不了解其中典故的來源和特點,就難以明確作者運用典故所要傳達的真實意圖。因此,對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進行有效梳理,并站在文學的角度上對典故進行理性分析,能夠有效提高讀者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幫助讀者更好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提高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價值。
一、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類型
(一)古希臘神話故事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古希臘神話是十分重要的典故來源。古希臘神話在西方文學作品中有十分廣泛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發(fā)展的起始點之一。古希臘神話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地位與我國文化中的《詩經(jīng)》《楚辭》等的地位相同,因此許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大量引用了古希臘神話故事。
首先,古希臘神話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傳播極為廣泛,因此成為英美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主要類型之一。古希臘神祇與英雄的類人情感對西方文學的創(chuàng)作生產(chǎn)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并成為獨特的英美語言形式,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因此,許多英美文學作家喜歡將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以此來豐富作品的內(nèi)涵。例如,古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就成為許多英美文學作品的常用典故之一。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底比斯王子,阿波羅曾預言他將殺父娶母,因此在出生后便被父親拋棄在山野之中,后來被科林斯國王收養(yǎng)。成年之后離開科林斯的途中無意中殺死了生父,又因替底比斯人殺死了怪物被擁戴為新王,并娶了前王之后,也就是他的母親。得知真相后,俄狄浦斯悲痛欲絕,自刺雙目外出流亡,從此俄狄浦斯情結便成為眾多英美文學作品常用的典故之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等都有這一典故的具體運用。
其次,古希臘神話所擁有的生命力也是其成為英美文學作品常用典故的重要原因。古希臘神話伴隨著羅馬文化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在整個歐洲都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今天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有十分深刻的研究價值。時間不斷流逝,古希臘神話中所蘊含的各種人生哲理與積極的價值觀念依然能夠?qū)τ⒚牢膶W作品生十分深遠的影響。例如,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典故是古希臘神話的重要事件之一,他從太陽神阿波羅那里盜走了火種并送給了人類,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而他自己卻因此受到了宙斯的懲罰,被囚禁在高加索山上,每日忍受風吹日曬,被鷲鷹啄食。這一典故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使用頻率較高,甚至影響了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例如,英國詩人雪萊的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將普羅米修斯當作解放人類的未來象征,用愛憎分明和情緒振奮的基調(diào)向世人傳遞革命推翻暴政和壓迫的信心。
再次,在引用古希臘神話典故的過程中,英美文學作品同樣傳遞出神話典故所具有的隱喻性作用。在古希臘的神話中,不管是至高無上的神祇還是英勇強大的英雄,都能夠體現(xiàn)出一定的隱喻價值。因此,在英美文學作品運用典故的過程中,同樣需要讀者對這些典故的隱喻狀態(tài)進行了解和探索,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運用典故的意圖。例如,古希臘神話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是指阿喀琉斯的腳后跟,意指致命的要害和弱點。
(二)《圣經(jīng)》故事
《圣經(jīng)》在西方國家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也十分深遠。許多英美文學作家在作品中大量引用《圣經(jīng)》的典故、傳說和代表語句,從而準確表達自己作品的內(nèi)涵和意境。在引用《圣經(jīng)》作品的典故時,作家往往會用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直接將《圣經(jīng)》中的故事原型引用到文學作品中,如人名、話語、故事等,這是一種最忠實于原著的引用方式。例如,??思{的作品《押沙龍,押沙龍》就直接引用了《圣經(jīng)》中的《撒母耳記》故事。??思{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受《圣經(jīng)》影響,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與《撒母耳記》基本一致。對比兩個故事主人公曲折的命運,可以發(fā)現(xiàn)塞德潘和大胃王有著十分相似的身世?!妒ソ?jīng)》中的大衛(wèi)因擊敗敵族非力士巨人歌利亞而出名,也因此憑借勇士的身份脫穎而出,娶了掃羅王之女米甲,最終被尊立為以色列國王;而小說中的托馬斯·塞德潘同樣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年少時便立志要進入貴族階層,并憑著鋼鐵意志建立起了十分氣派的豪華莊園,這座莊園遠離城市,幾乎就是一座獨立的王國。因此,了解典故的來源,能夠更好地理解??思{在創(chuàng)作故事過程中想要闡述的觀點,深層次理解故事的內(nèi)涵。
其次,通過創(chuàng)造間接引用《圣經(jīng)》故事。許多作家在《圣經(jīng)》的影響下,創(chuàng)造故事時根據(jù)相關原型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來打破創(chuàng)作的束縛,使得自己的文學想象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使作品形式和風格的特色更加明顯,以此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和審美價值。例如,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葉芝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借鑒了《圣經(jīng)》中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故事,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美好的愛情詩歌。所羅門和示巴女王出自《舊約全書·列王紀》,所羅門是一位以色列的明君,示巴女王則是來自阿拉伯的女王。示巴女王為所羅門的智慧所傾倒,不遠千里前去求見,并與所羅門進行了智慧的探討,最后心悅誠服地返回阿拉伯。葉芝以這段故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所羅門致示巴》《論女人》《所羅門和女巫》等眾多詩歌,講述了絕美的愛情故事。在葉芝的詩歌中,所羅門是智慧且癡情的君主,示巴女王則是美麗的佳人,她和所羅門在探討智慧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情愫,發(fā)生了一段美好的愛情。作者運用了《圣經(jīng)》的典故,用優(yōu)美的語言和深刻的文字創(chuàng)作出了更加有人情味的愛情故事,符合人們對美好追求的向往與期待。
再次,通過相悖的創(chuàng)作方式來引用《圣經(jīng)》中的典故。一些英美文學作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并不滿足于直接或間接引用《圣經(jīng)》典故,而是將其中的原型和故事進行大膽的反向創(chuàng)作,從而使故事更加曲折、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彌爾頓的《失樂園》轉變了以往對于魔鬼撒旦的形象描述,并沒有強調(diào)他是通過誘惑夏娃吃下智慧果改變了人類命運一事,而是突出他作為上帝的反抗者和自由的化身。在米爾頓筆下,魔鬼撒旦擺脫了邪惡的原罪,是一個敢于反抗和追求自由的英雄。
(三)寓言故事等其他類型
除了上述兩種來源之外,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來源還包括各種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和經(jīng)典名著等,展現(xiàn)了強大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
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為經(jīng)典英美文學作品之一,在故事發(fā)展的過程中,哈姆雷特因猶豫不決而錯失了為父報仇的最佳機會,他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成為這一角色的重點形象構成要素,在后世的英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被許多文學家借來使用。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堅果殼》講述了一個現(xiàn)代版《哈姆雷特》的故事,故事中懷孕的特魯?shù)铣鲕壵煞蚣s翰的弟弟克勞德,不僅霸占約翰的祖宅,還密謀殺害被趕出家門的約翰。作者另辟蹊徑,以未出生的嬰兒視角,講述了一個哈姆雷特式的故事。故事中未出世的嬰兒雖然知曉了毒殺父親的計劃,但是仍對母親抱有希望,希望母親可以想起與父親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放棄毒殺父親。但這種優(yōu)柔寡斷最終造成了父親的死亡,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如出一轍。
又如,著名寓言集《伊索寓言》,其中許多短小的寓言故事被世界人民所知曉,英美文學作品中的運用十分廣泛。以《伊索寓言》為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許多英美文學家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創(chuàng)作了許多轟動世界的經(jīng)典名著,讓世界文學的發(fā)展更加繁榮。著名的《狼來了》《披著羊皮的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等故事,在許多英美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并且能夠?qū)θ藗儺a(chǎn)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特點
(一)色彩鮮明
被英美文學作品運用的各種典故,無論源于何處,都有十分鮮明的色彩,這些色彩賦了不同人物鮮明的角色個性,讓這些文學人物變得栩栩如生、更加立體。在引用各種人物的過程中,英美文學作品會突出每一個人物的不同特點。因此,在英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出于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和不同的場景設置,這些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能夠在典故的幫助下突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從而展示出英美文學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例如,《哈姆雷特》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時受到人本主義的影響,產(chǎn)生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在塑造小說人物形象時也賦予了人物色彩鮮明的自我意識。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影響下,后來的許多創(chuàng)作者紛紛借助哈姆雷特這個典型的人物形象來描述角色遭遇了悲慘的經(jīng)歷之后產(chǎn)生的懷疑、猶豫、舉棋不定的特征,以此來批判封建專制,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色彩鮮明。
(二)小人物突出
許多英美文學作品在引用典故時喜歡引用小人物的故事。這些小人物無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他們的發(fā)展軌跡、家庭環(huán)境、愛情與事業(yè)、親朋好友等既與現(xiàn)實中人們的生活相接近,又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內(nèi)涵。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許多英美文學作家正是從這些小人物身上汲取靈感,通過典故中小人物的成長軌跡來突出故事的內(nèi)核和情感,使文學作品更加有血有肉。例如,海明威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恰恰是通過一位微不足道的老年古巴漁夫與巨大馬林魚搏斗過程的描寫,體現(xiàn)出了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所描繪的“超人”的風采,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勇敢沉著地面對死亡,凸顯了人類永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shù)亩窢幘?,展現(xiàn)了人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三)獨一無二
許多典故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在被英美文學作品引用的過程中,也凸顯出獨一無二的價值。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典故的引用往往是為了更好地激勵他人,抑或嘲諷他人,因此不同的典故擁有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也往往具有更加明確的指向性。文學作家在引用典故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將自己的作品與他人作品進行區(qū)分,讓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更加凸顯,以此來提高英美文學作品的辨識度。例如,“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災禍的根源”,“達摩克利斯劍”比喻時刻存在的潛在危機,繆斯比喻藝術和靈感,“斯芬克斯之謎”比喻復雜、神秘、難解的問題,“猶大的親吻”比喻可恥的背叛行為。這些獨一無二的典故和意向能夠更快地幫助讀者進入作品的深層含義之中。
三、結語
典故作為有文化特色的重要歷史傳承,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形式和內(nèi)容。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種類較多,既有古希臘神話故事、圣經(jīng)典故,也有寓言故事等其他類型。這些典故往往具有鮮明的色彩和獨一無二的內(nèi)涵,同時反映了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軌跡,為現(xiàn)代英美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英美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故事更加曲折、人物更加飽滿。因此,探究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信峰(1979—),女,山東即墨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