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盛夏,驕陽似火。和天氣一樣火熱的,還有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川劇委培班學員的心情,他們即將迎來一場特別的匯報演出。其中,最讓人期待和喝彩的,當屬新編川劇小戲《薪火傳承》。
川劇小戲《薪火傳承》講述的是民國時期自流井梨園新枝學川劇、愛川劇、傳承川劇的故事。劇中,烽火劇社在師傅的帶領下紅紅火火,但是每日枯燥的基本功訓練讓學員蛋蛋和悶墩兒心生厭煩。有一天訓練完,蛋蛋和悶墩兒帶上行李包袱想悄悄溜走,不料卻被師傅逮個正著。師傅一氣之下想將兩人逐出師門,在師弟和師妹的勸導下語重心長地為眾弟子講起川劇的魅力、傳承所在。經(jīng)過師傅一番講解,眾弟子方才理解師傅堅守川劇的良苦用心,蛋蛋和悶墩兒也幡然醒悟,決心從此勤學苦練,一定要將川劇發(fā)揚光大。
話分兩端,欲說《薪火傳承》,就要先從《薪火傳承》的演出單位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說起。
自貢川劇,源遠流長,鼎盛一時。在清代咸同年間,自流井因盛產(chǎn)井鹽而成為著名的“戲窩窩”,民間曾流傳有佳話“不到自流井,不算戲中仙”。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20世紀50年代為“藝鋒劇社”,后更名為“自貢市川劇實驗改進社”,1954年組建自貢市川劇團,1959年與“大安區(qū)川劇團”合并建立“自貢市川劇院”,1979年改院為團,2012年8月更名為“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是川劇“資陽河”流派的中心,擅長高腔,譽滿全川、雄踞川南,與成都、重慶川劇齊名,形成川劇界的三足鼎立之勢。
響應號召" 出人出戲走正路
為積極響應省委“振興川劇”號召,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一直以“搶救、繼承、改革、發(fā)展”八字方針為辦團宗旨,扛鼎“振興川劇”文藝大旗,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涌現(xiàn)出魏明倫、廖忠榮、余叢厚、楊先才、段蔚等川劇名家。先后創(chuàng)作演出了著名劇作家魏明倫先生的《易膽大》《巴山秀才》《四姑娘》《歲歲重陽》《潘金蓮》《夕照祁山》《中國公主杜蘭朵》和著名劇作家廖時香先生的《人跡秋霜》《劉光第》《還我河山》《驚蟄》等10余臺在全國戲劇界引起轟動的經(jīng)典劇目,曾十上北京、六下江南,演進中南海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足跡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受到鄧小平、楊尚昆、張愛萍、錢其琛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表揚。
由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創(chuàng)作演出的多部劇目榮獲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四川文華獎、巴蜀文藝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等獎項。一張張證書,是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堅持黨的文藝方針的最好見證;一個個獎杯,是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堅持川劇傳承發(fā)展的最好說明。出人,出戲,是最好的接續(xù)傳承。
普及推廣" 形成常態(tài)化
川劇推廣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走出劇場的局限,走進更廣闊的人民群眾。長期以來,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積極發(fā)揮自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chǎn)(川?。﹤髁暺占盎氐膫鞒型茝V作用,創(chuàng)立“月月演”品牌,設立貢井陳家祠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王爺廟等常態(tài)化演藝小劇場,對推動資陽河流派川劇的傳承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公開出版發(fā)行《曲海泛舟》,收集整理《四姑娘》《巴山秀才》《易膽大》等九部大戲曲譜,為川劇曲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怎么讓川劇年輕化,讓川劇走進年輕人群體?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以戲曲進校園為載體,創(chuàng)新川劇推廣形式,推出課本劇。即以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成語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為原型,通過川劇的藝術手段進行編排,寓教于樂,通俗易懂。目前,已創(chuàng)作了《中山狼》《刻舟求劍》等5個課本劇,在戲曲進校園的活動中深受學生們喜愛。其中,《中山狼》參加四川省第十八屆小戲(小品)比賽榮獲二等獎。
學生的喜歡、觀眾的認可,帶給川劇傳承推廣的無限可能。
傳承發(fā)展" 開設委培班
《薪火相傳》的演員,均來自自貢川劇委培班,平均年齡在14歲左右。
2021年,面對川劇演員日益老齡化、川劇市場逐漸縮小、川劇觀眾“去年輕化”等川劇發(fā)展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更好地傳承發(fā)展川劇藝術,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和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聯(lián)合開設自貢川劇委培班。經(jīng)過視頻選拔、現(xiàn)場初試、復試、終試環(huán)節(jié),精心挑選出32名“自貢川劇委培班”新學員,委托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開展為期四年的培訓。其中,4年學制中專學歷30名,3年學制大專學歷2名。
經(jīng)過兩年(截至2023年)的學校專業(yè)技術學習,學員們已經(jīng)基本掌握川劇藝術的表演和演奏技術技巧。川劇演員,必須在舞臺上接受觀眾的檢閱才能一次次地修正自身、完善進步。所以,才有了這場特別的匯報演出,為了這場演出,他們苦練內(nèi)功,精心準備了數(shù)月。
在無數(shù)關心川劇發(fā)展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下,這場演出如期而至,每一位學員都鉚足勁將一個個折子戲精彩地呈現(xiàn)。無論是《穆桂英打雁》 還是 《歸舟》;無論是《攔馬》還是《拷紅》;無論是臺上的演員,還是樂池的演奏員,都盡情地展現(xiàn)自己在川劇表演、川劇鑼鼓和川劇幫腔等方面的學習成果和專業(yè)素質。這演出本身,就在向我們生動地展現(xiàn)川劇藝術的薪火傳承。
梨園世家" "一門川劇人
《薪火傳承》所演繹的內(nèi)容,其實是老一輩川劇人的縮影,也正因為有像劇中“師傅”一類人的堅守,才守住了川劇的根和魂。真實的歷史,新編的小戲。古老的川劇藝術和川劇故事,通過一群年輕學員的表演,更能看到薪火的傳承、文化的傳承,因此也引起了現(xiàn)場所有人的共情。
《薪火傳承》中師傅的扮演者廖乙丁臺風穩(wěn)健、聲腔裂云。由他扮演的師傅,沉穩(wěn)、老成,花白的頭發(fā)和一撮胡須讓觀眾幾乎想不到他是由一位僅有12歲的10后扮演。廖乙丁對川劇藝術的熱愛,對川劇舞臺的喜愛,和他的爺爺廖忠榮有直接的關系。
廖忠榮,頭銜頗多,和川劇有關的就有:國家一級作曲、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理事、四川省川劇音樂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廖忠榮曾任自貢市川劇團團長,一輩子和川劇打交道。廖乙丁是在川劇的影響下長大的,自幼觀看一幕幕經(jīng)典折子戲,耳聽一聲聲昆高胡彈燈。在這樣的背景下,廖乙丁對所扮演“師傅”的理解也就更真實,表演也就更自然、更到位。
當《薪火相傳》表演時,廖忠榮在臺下觀看,廖乙丁在臺上演出。廖忠榮看到的不止是廖乙丁在現(xiàn)實舞臺上的表演,更通過劇中人物看到了自己從事川劇事業(yè)的種種過往;廖乙丁的演出不僅是現(xiàn)實中以實際行動傳承川劇,更演繹無數(shù)川劇人傳承川劇的故事。一老一少、臺上臺下:臺下人的故事臺上演繹、臺上人講述臺下人的故事,似乎時空在交錯輪轉。廖忠榮的川劇本領后繼有人,戲曲園中的川劇藝術后繼有人。這,不就是川劇薪火相傳最動人的一幕嗎?
《薪火傳承》2023年8月參加第27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一舉獲得“小梅花集體節(jié)目”稱號,這也是自貢川劇繼2009年摘得“小梅花”獎、2022年摘得“小梅花集體節(jié)目”獎之后,三度得獎。每一朵梅花,都盛開出一代代川劇人對川劇的執(zhí)著和堅守。
川劇傳承發(fā)展的接力棒交到我們年輕一代手中,征程漫漫,唯有熱愛和奮斗,方能使川劇這門古老藝術薪火相傳,流芳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