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樂宮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道教宮觀。文章梳理了永樂宮的歷史沿革,總結(jié)了保護工作的經(jīng)驗,以便更好進行后續(xù)保護工作。
關鍵詞:永樂宮;保護;搬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4.012
永樂宮原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永樂鎮(zhèn),永樂鎮(zhèn)為傳說中道教祖師呂洞賓的故鄉(xiāng),唐末時為紀念他在此修建了呂公祠①。金元時期,元太宗敕令升觀為宮,擴建為大純陽萬壽宮②,因位于永樂鎮(zhèn),俗稱“永樂宮”。1952年,永樂宮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xiàn)(圖1)。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永樂宮因位于新修建的黃河三門峽水庫淹沒區(qū)而進行了整體搬遷,其現(xiàn)址位于運城市芮城縣北的古魏城遺址上。
永樂宮是山西元代官式宮觀建筑的代表,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全真教祖庭。宮內(nèi)的元代壁畫以恢宏的場面、生動的形象、艷麗的色彩成為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杰作。
1 文物概況
永樂宮坐北朝南,東、西寬203米,南、北長740米,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在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排列著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五座建筑。除宮門為清代修建外,其余四座皆為元代遺構(gòu)。
宮門為清代建筑,具體的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面寬五間,進深二椽,三架梁通達前后用三柱,單檐懸山頂。
龍虎殿,因塑青龍、白虎二神像而名,另有“無極門”之名,還兼做戲臺,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成,是永樂宮初建時的宮門。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廡殿頂,琉璃剪邊。壁畫繪制時間無明確紀年,描繪了神荼、郁壘、神吏、天丁、力士等身披鎧甲、戰(zhàn)袍,手執(zhí)矛、刀、叉等,橫眉怒目、威風凜凜、堅毅無比。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永樂宮建筑中等級最高的建筑,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建成。面闊七間,進深八椽,單檐廡殿頂。在三清殿的四壁及扇面墻兩側(cè)是1325年洛陽馬七等人繪制的《朝元圖》,描繪了道府諸神朝拜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場面?!冻獔D》長近百米、高五米,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人物畫。
純陽殿,又稱“混成殿”,俗稱“呂祖殿”,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建成。殿前設甬道,兩側(cè)設雙層月臺。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八椽,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的壁畫《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完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描繪了呂洞賓的傳奇故事。
重陽殿,又名“七真殿”或“襲明殿”,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建成,殿內(nèi)供奉全真道教的七位祖師。殿前設甬道,兩側(cè)無垛臺。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六椽。重陽殿壁畫完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繪制于東、西、北三壁,共計49幅,講述了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從出生、修道、收徒到仙逝的生命歷程。
2 歷代修建情況
2.1 初建階段(1244—1262)
唐末,地方人士在呂洞賓故宅建呂公祠,每到呂公生辰,士庶集會,張樂置酒,祭之為念。至金朝,增修門庭,易祠為觀,是為純陽觀。元太宗十二年(1240),再次擴建。1244年,道觀被野火燒毀,全真教視其為“革故鼎新之兆”,隨即開啟永樂宮的建設進程。此時正值呂洞賓倍受尊崇的時期,1246年奉敕升觀為宮。永樂宮興建工程始于元憲宗二年(1252),至中統(tǒng)三年(1262)三大主殿完工。
2.2 沉寂階段(1263—1293)
在元憲宗五年至八年(1255—1258)的四年中,永樂宮營造受阻。三大殿建成后,永樂宮進入三十年的沉寂階段。
2.3 建設階段(1294—1358)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永樂宮的營造繼續(xù)進行。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龍虎殿建成。元泰定二年(1325)至元至正十八年(1358),三清殿壁畫、純陽殿天花板彩畫、純陽殿壁畫相繼繪制完工。元中期或末葉,建丘祖殿。
2.4 沿用及維修階段(1368—1890)
此時期永樂宮進行了四次大修工程。明洪武元年(1368),重陽殿壁畫繪制完工。明永樂二十年(1422),重建山門。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油飾各殿門柱檻框,是永樂宮歷史上四次大修工程的第一次。明天啟四年(1624),壁繪天神像三百六十尊,重修諸神牌位400余個,是永樂宮歷史上四次大修工程的第二次。清康熙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687—1689),更換三清殿、純陽殿梁架,是永樂宮歷史上四次大修工程中的第三次。清光緒十六年(1890),修繕三清殿、純陽殿、真武閣,并對三座殿堂的壁畫進行了修補,是永樂宮歷史上四次大修工程的最后一次。
2.5 荒蕪階段(1912—1951)
民國時期,永樂宮無人管理,建筑裝修損壞,塑像被毀,經(jīng)典圖籍蕩然無存。1952年,山西省文教廳在對永濟進行文物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永樂宮,那時的永樂宮宮墻殘破,宮內(nèi)住有幾個道士,無香火可供,殿內(nèi)塑像全部被毀,僅剩殘座,壁畫被塵土覆蓋,畫面模糊,一片荒蕪。
2.6 管理保護階段(1952至今)
1952年8月,永樂宮文物保管所成立,為永樂宮專職保護管理機構(gòu)。此后至今,永樂宮進入管理保護階段。
3 遷建工程
1956年,建設三門峽水庫,永樂宮位于淹沒區(qū)內(nèi)。鑒于永樂宮在建筑史、美術史、宗教史上的重要價值,決定對永樂宮實施整體搬遷保護。工程于1956年啟動,至1965年底基本竣工,歷時整整十年??v觀永樂宮搬遷,共經(jīng)歷了準備工作、拆除搬運和復建三個階段。
3.1 準備工作
永樂宮遷建前的準備工作除資金、材料、設備、工具、人員、組織管理等工作外,還有臨摹壁畫、測繪設計、選擇新址、壁畫揭取試驗、確定壁畫揭取要點和方法等各個方面③。
1959年,成立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化局、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員會、北京古代建筑修整所等九個單位組成的山西省永樂宮遷建委員會負責領導整個遷建工程,為永樂宮搬遷工程得以順利、成功完成提供了基本保障。
文化部組織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美術學院和民間藝人等組成的永樂宮壁畫臨摹復制工作隊對永樂宮壁畫進行了全部原大臨摹,為搬遷復原制作樣本奠定基礎。歷時7個月,共臨摹永樂宮壁畫960平方米。臨摹完成后再進行做舊,針對壁畫存在的裂縫、剝落、灰塵、變色、后代修復等殘損及現(xiàn)狀,采取相應的修復技術。
通過壁畫揭取試驗,工作人員編寫了《永樂宮壁畫揭取試驗報告》,為永樂宮大面積壁畫揭取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成為我國文物保護事業(yè)中自主創(chuàng)新的壁畫揭取技術的第一個成功案例。圍繞本次試驗,永樂宮整體搬遷保護工程的工作人員自主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永樂宮壁畫揭取的工具。④
建筑測繪由古代建筑修整所(今屬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由祁英濤先生帶隊,歷時約半年,完成了建筑的測繪與設計任務。首先對幾座元代大殿、清代宮門構(gòu)繪草圖,接著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實地測量,再根據(jù)所繪草圖的形象、規(guī)制、時代特征和實測尺寸,參考各個建筑不同角度所攝照片,按照適當比例,繪制成實測圖。根據(jù)測繪情況,制定遷建方案,對各建筑部位均標明尺寸,保證搬遷后能按原樣搭建。
永樂宮新址的選擇工作自1957年開始。經(jīng)大量的前期研究、現(xiàn)場勘察和比選,于1959年確定將永樂宮搬遷至位于原址東北方向、距原址約20千米的芮城縣北側(cè)3千米龍泉村五龍廟附近。
3.2 拆除搬遷工作
對永樂宮內(nèi)所有建筑物連同壁畫、碑碣、石刻等全部進行了搬遷,并將附近水庫淹沒區(qū)內(nèi)的明代廟宇玄帝廟以及禮教村的清代石牌坊一并搬遷至新址。
3.2.1 壁畫揭取搬遷
在壁畫遷移前,工作人員對壁畫何時揭取、整塊揭取還是分塊揭取、畫面的處理以及如何揭取進行了討論研究。經(jīng)過討論與試驗分析,決定先揭取壁畫再進行拆除建筑,以確保建筑對壁畫的保護作用??紤]到永樂宮壁畫的面積大、厚度薄,分塊揭取更有利于運輸,因此采取了壁畫切割成塊的方法。壁畫揭取前,用我國傳統(tǒng)的膠礬水臨時加固,并用裱畫的漿糊在畫面裂縫或脫離的地方貼上紙和布,防止施工過程壁畫松散或分離⑤。壁畫的揭取則通過前期試驗,確定為手搖鋸與拆墻相結(jié)合的方法。最終將四座建筑內(nèi)的全部壁畫分為341塊大小不一、各種形狀的壁畫局部。遷運時,車廂底板鋪上兩層棉墊,畫框裝車后塞牢車內(nèi)空隙,畫塊下墊五六個彈簧卡以減輕震動,并在車兩旁用鋼卡和橫桿加以固定,司機還將輪胎的氣放成半飽狀,以減小震蕩。
大規(guī)模的壁畫揭取遷移工作,在當時尚屬首例。此次拆除搬遷中使用的工作方法及自主發(fā)明的工具為以后的壁畫揭取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
3.2.2 建筑拆除搬遷
永樂宮原址總體布局由三道南、北軸線構(gòu)成,中軸線內(nèi)保存有永樂宮主體建筑,東、西軸線上的建筑除呂公祠外,多殘破或不存且與永樂宮無關,未進行搬遷。與永樂宮一同搬遷的還有永樂宮原址西側(cè)的玄帝廟正殿、禮教村石牌坊及周邊寺廟殘留古碑等。
拆除順序為先一般后重點,依次為宮門、龍虎殿、重陽殿、純陽殿、三清殿,以便吸取經(jīng)驗確保核心建筑的搬遷質(zhì)量。先清理場地,支搭臨時工棚、準備工具和包裝用料等準備工作。然后繪制拆除工程記錄草圖,按草圖將各構(gòu)件順序編寫號碼,并登記構(gòu)件清冊,制作標志牌釘于構(gòu)件上,磚石及琉璃構(gòu)件按圖編號。建筑拆除從屋面開始,順次拆卸大梁、斗拱、藝術構(gòu)件,登記裝箱運輸。
3.3 復建工作
主體建筑全部按照原來位置進行復建,盡可能恢復原狀,無充足條件復原的暫時維持原狀或暫不修復。中軸線上的復建工程按照宮門、龍虎殿、重陽殿、純陽殿、三清殿的順序進行施工,重要的建筑盡可能后施工,以確保有充足的工程經(jīng)驗。將各殿的基礎工程全部完成后,再進行結(jié)構(gòu)部分的復建。古建筑的復建工作首先是檢修加固舊木構(gòu)件,主要為修補加固柱子、斗拱、梁架等。其次為臺基與基礎工程,因是異地復建工作,因此建筑需要重新刨槽夯基、砌筑基礎、壘砌臺明等?;A完成后,進行柱礎、柱子、梁架、屋頂與屋脊的安裝工作。梁架基本保持原狀,并對部分薄弱節(jié)點做了鐵活加固。鑒于斗拱形制較亂,復建時予以統(tǒng)一。槅扇裝修依據(jù)殘存格扇花紋式樣進行復原,板門依據(jù)《營造法式》中的式樣、比例、尺度進行設計。藻井、懸魚、陡匾依據(jù)殘存式樣、尺度、規(guī)律復原。屋面琉璃制品按原樣復制安裝。主體工作完成后,進行修復安裝大殿的裝修部分,最后進行油飾斷白與彩畫修補工作。
在復建主體建筑的同時,技術團隊對揭取后的壁畫進行修復加固。待建筑完工后,按照編號將分塊的壁畫黏在木板上拼接完成,再行安裝上墻,最后再對切割縫進行修補。
全部土建工程完工后,宮內(nèi)院落按原來的植物配置栽種樹木,以體現(xiàn)原來環(huán)境。
4 遷建后的保護利用工作
4.1 “四有”工作
永樂宮的保護研究機構(gòu)是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山西省永樂宮壁畫藝術博物館),公益一類副處級建制的事業(yè)單位。
永樂宮已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豎立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標志,建立了“四有”記錄檔案。
4.2 保護工作
永樂宮自搬遷至現(xiàn)址后,保護管理單位先后進行了翻修屋面、油飾大殿、砌筑宮墻、園林綠化、修建消防水池、改善基礎設施、新建公共服務設施等工作,對永樂宮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3年底至2015年,國家文物局投入800萬元,對四座元代建筑進行了維修。此次修繕為永樂宮搬遷后的首個維修工程,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無極門進行整體維修,修繕重點為修復屋面,現(xiàn)狀整修地面、臺幫、墻皮、甬道、宮墻。通過此次修繕,解決了各文物建筑屋頂漏雨、外墻空鼓、磚面損壞等病害。同時更新了永樂宮原有的消防系統(tǒng)以滿足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的需要。
2013年11月,永樂宮啟動壁畫監(jiān)測工作,對各殿內(nèi)微環(huán)境、壁畫病害、游客流量、壁畫支撐體結(jié)構(gòu)穩(wěn)定性、自然氣象環(huán)境等多項指標進行監(jiān)測,根據(jù)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壁畫受損原因和受損程度,為后期修復和預防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jù)。
2013年,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與山西省古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共同編制《永樂宮文物保護規(guī)劃(2018-2035)》,于2017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該規(guī)劃明確了永樂宮的保護對象,對其價值、保存現(xiàn)狀、周邊環(huán)境、保護區(qū)劃等進行了評估,并提出了文物保護措施、明確了保護區(qū)劃、管理及展示規(guī)劃等內(nèi)容。
2021年6月,永樂宮啟動搬遷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壁畫修復工程,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負責,對龍虎殿和重陽殿壁畫臟污、顏料層起甲、脫落、粉化等問題進行修復,整體工程為期兩年。
4.3 展示利用工作
1979年,永樂宮正式對外開放。2005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運城市芮城縣永樂宮旅游區(qū)為4A級旅游景區(qū)。
近年永樂宮管理部門在西軸線院內(nèi)新增了永樂宮搬遷工程相關的展覽,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展示內(nèi)容與形式,但體現(xiàn)永樂宮獨特價值的元代建筑和壁畫展示不充分,其蘊含的巨大價值未能充分傳達給觀眾。
2021年,山西博物院舉辦“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展覽由“煌煌巨制”“壁上丹青”“遺珍重光”“觀妙入真”四個單元的280余件展品以及數(shù)字化的展示方式,向觀眾展現(xiàn)了永樂宮的文物價值。
5 結(jié)語
永樂宮作為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宮觀建筑,對其保護現(xiàn)狀的評估和對搬遷方法的回顧,有利于總結(jié)保護修復經(jīng)驗,為今后的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永樂宮的搬遷工作至今已有60余年,從對永樂宮建筑的保存現(xiàn)狀來看,搬遷時的新址選擇、基礎加固、木構(gòu)件的修整補配等措施增加了建筑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性,為建筑及壁畫的保存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壁畫保存至今,未出現(xiàn)大面積的酥堿、裂縫、脫落等情況,可見當時對壁畫所做的膠礬水封護、地仗減薄等工作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在壁畫切割及補繪處出現(xiàn)了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如拼接縫開裂、褪色、起翹等現(xiàn)象。雖在當時反復實驗,選擇了最適合的顏料及最專業(yè)的畫師,但隨著時間流逝,病害的產(chǎn)生不可避免。而未經(jīng)擾動的元代壁畫仍然保存較好,可見對壁畫的保護應盡可能減少后期擾動。
搬遷后至今,對永樂宮的保護工作從未間斷,保護理念與保護手段也日趨科學與成熟。在文物保護工作日益受到關注的今日,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利用以永樂宮為代表的古建筑,已成為學術界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注釋
①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永樂宮碑記》記載“祖宅為祠肇于唐”,另元泰定元年(1324)《袁從義祠堂記》中有“祠之建肇于唐金之末”的記載。
②商挺元至元十一年(1274)《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道行碑》記載:“庚子,(披云)真人乃謁純陽祠于永樂,嘆其荒陋,謂道侶曰:祖庭若此吾輩之責也……盍易祠為宮,上光祖德,下啟后人。咸稽首再拜,以主持為請,真人允之。迄今回廊邃殿真人□張本焉?!薄洞蟪亟ù蠹冴柸f壽宮之碑》元中統(tǒng)三年(1262)中記載:“是宮之作,肇于德沖,十年于茲,告成厥功?!?/p>
③柴澤俊.山西永樂宮遷建親臨紀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78.
④查群.永樂宮遷建工程檔案初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47.
⑤祁英濤.永樂宮壁畫的揭取工作[J].文物,1960(9):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