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過熱播電視劇《覺醒年代》,你一定會對劇中一段街頭藝人唱小熱昏賣梨膏糖的場景印象深刻。在杭州,小熱昏和梨膏糖就是一對緊密無間的“雙胞胎”。
將小熱昏藝人叫作“賣梨膏糖的”,是老百姓對這一行業(yè)的統(tǒng)稱?!百u梨膏糖的”曾有“文賣”和“武賣”兩種形式——在固定地點擺攤賣梨膏糖的叫“文賣”;以流動說唱方式賣梨膏糖的叫“武賣”。
由于小熱昏的演唱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深受百姓喜愛。行話說得好“三分賣糖七分唱”,那時,只要小熱昏藝人一開唱,聽眾就知道有糖可以買了。來聽唱的觀眾,到后來也或多或少會買一些糖,作為對藝人的感謝。小熱昏曲種代代相傳,成為杭城一道靚麗的民俗風(fēng)景線。當(dāng)老杭州人一說起小熱昏,就會情不自禁想到梨膏糖,有句口頭禪:“咳嗽,咳嗽,郎中的對頭,梨膏糖的拿手?!?/p>
筆者生于20世紀(jì)50年代初,孩提時,街頭巷尾最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時近夏日黃昏,乘涼聊天的都聚在一處,這時“當(dāng)、當(dāng)、當(dāng)”一陣鏜鑼響,小熱昏藝人來了——約摸四五十歲樣子,身穿長衫,面孔涂得紅紅的,像只好斗的大公雞,頭上套著一個古怪的頭套,后面翹著根香蕉一般的尾巴,站在長板凳上一顛一顛地敲著鑼。凳子旁有一只木箱柜,高高擱在叉開的木架上,上書“百草梨膏糖”五個大字。這箱柜既可作響器用,又可擺放敲板、鏜鑼、折扇等道具。木架做得很扎實,在天色暗下來后,木架上會扎一根竹竿,挑出一盞汽油燈,白晃晃的燈光格外耀眼。觀眾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近前的小伢兒都抬著頭、張著嘴、緊盯著。小熱昏主要唱些九腔十八調(diào)的民歌小調(diào)、說點城里城外山海經(jīng)和笑話故事,還有即興說唱、馬路新聞,內(nèi)容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全場一片笑聲。
當(dāng)大眾聽到要緊關(guān)頭,小熱昏會突然剎車,“以糖代票”推銷起梨膏糖來。他一邊忙碌地收著錢遞著梨膏糖,一邊嘴里還不停地唱著類似“皮匠師傅不吃我的梨膏糖,吱鉆要鉆勒大腳膀”“大青娘吃了我個梨膏糖,嫁個丈夫開銀行”等俏皮話。有時,木箱的另一側(cè)會站著個女人,幫著敲敲鑼、收收錢、遞遞梨膏糖,也會湊合著說唱幾句,或與老頭來一段“雙簧”,諸如“吃了我格梨膏糖,止咳化痰精神爽”“吃了我格梨膏糖,生意興隆財源旺”等等。最受伢兒們喜愛的是玫瑰或薄荷味的梨膏糖,有時還能買到含有松仁、瓜子仁的梨膏糖,真當(dāng)是好吃中的極品。而治咳嗽的百草梨膏糖,因充滿了藥味,并不討孩子們喜歡。
其實,梨膏糖是大有來歷的。杭州有首民謠唱道:“一包冰雪調(diào)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能打小耨癆,五味子玉桂都用到,六加人參三積草,七星爐內(nèi)炭火旺,八面生風(fēng)煎膏糖,九制玫瑰香味重,十全大補有效攻?!币豢跉鈴囊怀绞亩际抢娓嗵?。
相傳,唐代有一位丞相的母親久咳不愈,變成了哮喘,請了多方名醫(yī)診治,但其母怕吃苦藥。后來,官醫(yī)將藥料研成粉末,加上梨汁、冰糖,熬制成膏服用,果見奇效。到南宋時,塊狀梨膏糖盛行于杭嘉湖一帶,直到民國,梨膏糖大多是藝人自家制作、自行銷售,因是養(yǎng)家糊口的產(chǎn)品,用料和制作都很講究,不敢偷工減料。《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書中,記錄了慈禧晚年咳嗽氣喘,長期服用貢品梨膏糖,效果甚佳。據(jù)民國《杭俗遺風(fēng)》記載:“有人說笑話,唱東鄉(xiāng)調(diào),借此號召買主而賣糖者,其人混名‘小熱昏’。一時負盛名,杭人婦孺亦無人不知有‘小熱昏’者,足見其魔力之大矣?!?/p>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在受到市場化大潮沖擊后,小熱昏和梨膏糖走上了“分道揚鑣”之路,前者從街頭走向舞臺,后者則退守專營店。
在筆者采寫《饅頭山之變》書稿過程中,遇到了老字號杭州天一堂梨膏糖廠創(chuàng)始人、杭州市非遺“梨膏糖傳統(tǒng)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連根先生,聊起杭州小熱昏和梨膏糖時倍感親切。辦公室里有他和杭州小熱昏傳承人周志華的合影,就自然而然地聊到杭州曲藝界的話題,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他將天一堂梨膏糖廠建廠史娓娓道來。
杭州是梨膏糖發(fā)源地,楊連根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師父上街唱小熱昏、研究中草藥制作梨膏糖。到了1990年,楊連根已年過半百,他召集了一批老藝人,群策群力地創(chuàng)辦起杭州天一堂梨膏糖廠,注冊商標(biāo)就用的是“小熱昏”三個字,廠址在鳳凰山腳的梵天寺路48號。
在楊連根的帶領(lǐng)下,梨膏糖廠靠著20多人的作坊式生產(chǎn),將“小熱昏”品牌延續(xù)了下來。當(dāng)年梨膏糖賣得好的時候,杭州各大商店都會向他進貨,楊連根用紙筆記下各店的名字,貼在墻上,以防遺漏。1997年,天一堂梨膏糖獲中國食品保健品博覽會金獎,1998年又被評為浙江省各大商場銷量主導(dǎo)品牌。2002年,經(jīng)過一年半改造和修復(fù)的清河坊歷史街區(qū)開街,天一堂梨膏糖廠在河坊街開設(shè)門市部,一邊演唱小熱昏,一邊銷售梨膏糖,深受游客歡迎。當(dāng)時,“天一堂”是杭州唯一一家梨膏糖生產(chǎn)廠家,生產(chǎn)的梨膏糖不僅在全國各地暢銷,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后來,因產(chǎn)品成本、店鋪租金越來越高,而聽小熱昏、吃梨膏糖的人越來越少,市場上也出現(xiàn)了大量假貨,天一堂梨膏糖廠入不敷出,陷入了倒閉的絕境。楊連根也嘗試過開發(fā)各種口味的梨膏糖,然而老百姓似乎就認準(zhǔn)了買梨膏糖止咳這個理,結(jié)果梨膏糖虧本賣還是賣不動,保質(zhì)期一過,成批的梨膏糖只好全部扔掉。
2021年7月,杭州天一堂梨膏糖廠正式關(guān)停。如今,陪伴杭州人30多年的“小熱昏”梨膏糖再也吃不到了,而小熱昏這門民間藝術(shù)雖然與梨膏糖漸行漸遠,但也同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真希望梨膏糖和小熱昏能再現(xiàn)昔日榮光,讓那古味糖香和經(jīng)典曲韻流芳于城中舊巷和四方賓客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