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地球化學;額仁淖爾巖體;艾力格廟;蘇尼特右旗;內蒙古
研究區(qū)位于內蒙古北部中蒙邊界,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西部,歸屬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之間中亞造山域。根據《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1]大地構造分區(qū)(圖1a),研究區(qū)位于古生代對接或結合帶(Ⅱ),索倫山-西拉木倫古生代結合帶(Ⅱ-1),白音查干-索倫山俯沖增生楔(Ⅱ-1-1)。該地區(qū)具有復雜的地殼結構,是研究興蒙造山帶的重要地區(qū)之一。
在晚古生代時期,研究區(qū)華北板塊北緣增生帶和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增生帶已經對接,造山作用結束。中生代時期進入了大規(guī)模造山后作用階段,并產生了一系列的巖漿活動[2-3]。燕山期時期,興蒙造山帶的大地構造發(fā)生轉折,從古亞洲洋構造體系進入環(huán)太平洋構造體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構造體系的演化階段[4-9]。
前人針對該區(qū)的構造演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研究成果表明華北板塊北緣增生帶和西伯利亞板塊南緣增生帶之間的縫合帶(古亞洲洋閉合位置)位于艾力格廟到蘇尼特左旗南一線[10-11],初步建立了興蒙造山帶早、晚古生代的構造單元[12],提供了從中古生代造山帶擠壓過程向晚古生代伸展過程構造轉化的沉積響應證據[13],揭示了從早、中古生代年輕造山帶形成到晚古生代伸展作用發(fā)生過程中的變化[14]。較少針對研究區(qū)早中生代巖漿巖開展研究工作。也有研究者對烏蘭浩特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等地出露的三疊紀的火成巖開展了系統(tǒng)的地球化學研究[15-26]。
本文選擇艾力格廟北部出露的三疊紀額仁淖爾巖體進行系統(tǒng)的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U-Pb年代學研究,以期探討研究區(qū)額仁淖爾巖體的形成時代、物質來源,以及構造環(huán)境,對艾力格廟地區(qū)及興蒙造山帶晚中生代構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區(qū)域地質概況
艾力格廟地區(qū)位于興蒙造山帶西段。該區(qū)出露的地層單元主要包括艾力格廟群(Qna)、大石寨組(P1ds)、滿克頭鄂博組(J3mk)、大磨拐河組(K1d)及新生代地層(圖1b)。
艾力格廟群主要有白色大理巖、變質晶屑凝灰?guī)r與絹云石英片巖組成,夾石英巖,局部發(fā)育有凝灰?guī)r和少量流紋巖,呈不等厚互層產出。
大石寨組主要有片理化變質流紋巖、變質晶屑凝灰?guī)r、流紋斑巖,晶屑凝灰?guī)r、千枚狀炭質板巖、白色大理巖、石英巖、硅化灰?guī)r、變質流紋巖及凝灰質砂礫巖組成,夾板巖,構成巨厚的火山?沉積巖系。
滿克頭鄂博組由流紋質晶屑巖屑凝灰?guī)r、凝灰質砂巖及沉積角礫巖組成。
大磨拐河組由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泥組成。
新生代地層由松散砂礫巖、砂巖、泥巖、砂土、淤泥組成。
石炭紀侵入巖有石英閃長巖(δοC)和閃長巖(δC);二疊紀侵入巖有輝長閃長巖〔(ν-δ)P〕和花崗巖(γP),后者是本文研究重點,分布面積大,侵入艾力格廟群與石炭紀石英閃長巖和閃長巖;其南部為白堊紀花崗巖(γK)。
噴出巖為晚更新世阿巴嘎組玄武巖(Qp3a)。
2. 額仁淖爾巖體地質和巖相學特征
巖體位于白音查干-索倫山俯沖增生楔,艾力格廟北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西部(圖1),出露面積約700 km2,巖基產出,呈西南-東北向展布,侵入前寒武系艾力格廟群。1∶20萬地質區(qū)域測量將其劃為華力西期侵入巖,巖體東南部巖性為灰色、灰白色輕壓碎黑云花崗巖,南部、東部和東北部巖性為灰白色中粗粒鉀長花崗巖,其他區(qū)域巖性為灰白、淺肉紅色中細粒鉀花崗巖(邊緣相)(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局,1980年)[27]。
額仁淖爾巖體的主要巖性為二長花崗巖。巖體中脈巖發(fā)育,為偉晶巖脈。巖石風化面呈灰白色,新鮮面呈淺灰白色,半自形中粒結構,巖石具有條紋結構和蠕蟲結構(圖2a),主要的組成礦物為鉀長石、斜長石、石英和黑云母,副礦物為鋯石及暗色礦物。鉀長石25%~30%,為條紋長石和微斜條紋長石,半自形-他形,部分鉀長石內含細小的斜長石和黑云母晶體;斜長石35%~40%,為更長石和鈉長石,自形-半自形,部分長石發(fā)生蝕變;石英30%~35%,波狀消光,亞顆粒發(fā)育;黑云母5%,綠色,有多色性,片狀,平行消光,部分羥鐵云母沿礦物裂隙排布(圖2b),另有部分黑云母被白云母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