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與蒙古國開展礦產資源合作勘查,我國對蒙古國及中蒙邊境地區(qū)進行了大量的地質礦產科學研究工作。本次研究是在充分收集分析資料基礎上在蒙古國南戈壁省汗寶格德蘇木進行了野外實地踏勘調查,最終劃分了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礦產勘查選區(qū)。選區(qū)周邊有歐玉陶勒蓋超大型銅金礦,查干蘇布爾加大型銅鉬礦和魯根高勒中型稀土礦;區(qū)內為丘陵殘山地貌特征,基巖露頭較好,有銅、鉬和鎢高值異常,具有尋找斑巖型銅鉬礦的前景,建議開展全面找礦工作。
[關鍵詞]礦產勘查選區(qū);地質特征;找礦潛力;南戈壁省;蒙古國
一直以來國家和自治區(qū)特別重視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和深入[1-3]。
蒙古國具有基本覆蓋全境的1∶20萬區(qū)域地質資料,開展過重點地區(qū)1∶5萬地質填圖和普通地質勘探工作,一些重要區(qū)域還有不同比例尺的重力、航磁調查、航空多光譜測量,在石油、鈾、煤、鐵、銅、金、鉛、鋅等礦種勘查方面取得過重要成果[4-6]。
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我國對蒙古國及中蒙邊境地區(qū)進行了大量的地質礦產科學研究工作[7-10],中資企業(yè)在蒙古國重要成礦帶開展了重點礦種礦產勘查開發(fā)工作[11-14]。本次研究是在充分收集分析資料基礎上在蒙古國南戈壁省汗寶格德蘇木進行了野外實地踏勘調查,最終劃分了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礦產勘查選區(qū),為與蒙古國開展礦產資源合作勘查,實現(xiàn)我國境外勘查找礦突破奠定了基礎。
1.研究區(qū)概況
礦產勘查選區(qū)位于蒙古國南戈壁省汗寶格德蘇木東約2.8km,行政區(qū)劃隸屬蒙古國南戈壁省管轄。面積為2257.10km2。1995年選區(qū)完成了1∶20萬區(qū)域地質填圖工作,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地質依據。該選區(qū)為礦業(yè)權空白區(qū),尚未設置礦業(yè)權。
2.礦產勘查選區(qū)地質特征
2.1地質背景
選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南蒙古超級地塊,屬南戈壁超地體、戈壁天山(Gobitianshan)濁積巖地體;東南邊緣屬呼塔格烏拉(HutaagUul)被動大陸邊緣地體。
選區(qū)成礦區(qū)帶屬南蒙古成礦省(Ⅲ),西北部屬卡瑪格泰-洪戈特-奧尤特(Harmagtai-Hongoot-Oynt)金-銀-銅-鉬成礦帶(Ⅲ-6),中部屬托莫泰恩山-查干蘇布爾加(TomorteinNuruuTsagaanSuvarga)銅-鉬-金-銀-銻成礦帶(Ⅲ-7)、查干蘇布爾加銅-鉬-金-銀成礦亞帶(Ⅲ-7-2),南部屬努庫特達班(Nuhetdavaa)鎢-錫-鉬-鈹-鉭-鋰-鉛-鋅成礦帶(Ⅲ-10)。
選區(qū)內出露地層較完整,分別為志留系、石炭系、二疊系、白堊系和第四系。選區(qū)大部被白堊系和第四系覆蓋。地質單元特征簡述如下(見圖1)。
2.1.1地層
志留系中下統(tǒng)曼塔羅冰斯巖系(S1-2tm)在選區(qū)西部零星出露,巖性為砂巖、粉砂質砂巖、泥質砂巖、灰?guī)r,夾少量礫巖。
石炭系下統(tǒng)賽音山達胡德組(C1sn)在選區(qū)西北部零星出露,巖性為英安巖、安山質英安巖、粗面安山質英安巖、安山巖、凝灰?guī)r、砂巖、粉砂巖、礫巖。
石炭系中下統(tǒng)木魯其組(C1-2mr)出露于選區(qū)西北部,巖性為礫巖、細礫巖、粉砂巖、凝灰?guī)r、安山巖、英安巖。
中統(tǒng)朝海特組(C2ch)出露于選區(qū)西北部、中部,巖性為安山巖、安山玄武巖、玄武巖、凝灰?guī)r、火山角礫巖、砂巖、粉砂巖、細礫巖、凝灰質礫巖。
二疊系下統(tǒng)阿爾格朗特組(P1ar)出露于選區(qū)西北部,巖性為安山巖、安山玢巖、安山質英安巖、英安巖、流紋質英安巖、安山玄武巖及其凝灰熔巖,偶見粗面英安巖,灰?guī)r中見古生物遺跡化石。
白堊系下統(tǒng)查干查布組(K1cc)出露于選區(qū)中西部,巖性為玄武巖、安山玄武巖、粗面安山巖、流紋巖、粗面流紋巖、珍珠巖及其凝灰?guī)r、凝灰?guī)r、砂巖、粉砂巖、粘土質片巖、片巖;呼和特格西組(K1ht)出露于選區(qū)中北部,巖性為泥巖、粉砂巖、細粒砂巖、礫巖、含煤頁巖、炭質砂巖、炭質粉砂巖、泥巖、泥灰?guī)r,粉砂巖中見軟體動物化石和動物遺跡化石,夾厚層煤(468m)。
白堊系上統(tǒng)倍里層巴音非思組(K2bz)出露于選區(qū)東南部,巖性為淺灰色泥巖、砂巖,見透鏡狀錳結核;巴音錫勒組(K2bs)大面積出露于選區(qū)北部、東南部,巖性為泥巖、粉砂巖、砂巖、小碎礫、灰?guī)r、細礫巖,粉砂巖見軟體物遺跡化石、恐龍化石,含錳砂(1890m)。
第四系更新統(tǒng)、全新統(tǒng)(QⅡ-Ⅲ、QⅢ-Ⅳ、QⅣ)主要出露于選區(qū)中東部及南部,以及北部的溝谷洼地,為洪積、坡積、湖積、淤積泥、粉砂、砂、亞黏土、含巨礫的亞黏土、亞砂土、小碎石、碎石、砂礫、卵石。
2.1.2巖漿巖
中上泥盆世中期正長花崗巖(γξ2D2-3cc)出露于選區(qū)西北部,侵入于志留系中下統(tǒng)曼塔羅冰斯巖系(S1-2tm)地層,被石炭系中下統(tǒng)木魯其組(C1-2mr)和白堊系上統(tǒng)巴音錫勒組(K2bs)地層覆蓋。
早二疊世堿性花崗巖(εγP1)小面積出露于選區(qū)西部,被白堊系上統(tǒng)巴音錫勒組(K2bs)地層覆蓋;早期堿性花崗巖(εγ1P1)出露于選區(qū)西北部,侵入于石炭系中統(tǒng)朝海特組(C2ch)地層;中期堿性花崗巖(εγ2P1)小面積出露于選區(qū)西北部,被白堊系下統(tǒng)查干查布組(K1cc)覆蓋[15-16]。
2.1.3構造
選區(qū)內斷裂構造發(fā)育,有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三組。由于受選區(qū)西側環(huán)形斷裂的影響,選區(qū)內三組斷裂從斷裂產狀觀察,難以分辨先后[17]。
2.1.4礦產
選區(qū)西側有歐玉陶勒蓋超大型銅金礦[18-22],東側有中型稀土礦、鈾礦點,南側有鎢礦化點,東北側有查干蘇布爾加大型銅鉬礦[23,24]、銅礦化點、銅鋅礦化點和錳礦化點。
2.2地球化學特征
選區(qū)西南部有Zn17、Sn37、TREE16和Cu07異常和未編號Be、TREE異常,東南側有Ag31、W17、Au32異常和未編號的Cu異常,東側有W16異常,北部有未編號的Au異常。推測選區(qū)具有尋找Au、Ag、Cu、Zn、W、Sn、TREE多金屬礦的前景[25],見圖2和3。
2.3地球物理特征
選區(qū)大部處于相對高磁場區(qū),與白堊系和第四系地層相對應,推測深部下伏有含磁性物質較多的地質體;局部異??赡芘c中統(tǒng)朝海特組(C2ch)、二疊系下統(tǒng)阿爾格朗特組(P1ar)和白堊系下統(tǒng)查干查布組(K1cc)中基性火山巖有關。西部、北部和東部小面積區(qū)域處于相對低磁場區(qū)域,為白堊系碎屑巖沉積區(qū),含磁性物質較少,見圖4。
該選區(qū)雖然比東部選區(qū)布格重力異常偏低,但整體還是處于相對重力高區(qū)域,這與太平洋板塊俯沖亞歐板塊引起中國東部和蒙古國東部地區(qū)地幔隆起、莫霍面變淺相對應,頻繁的火山活動對成礦有利。從選區(qū)局部看,選區(qū)北部及東部位于相對布格重力高區(qū)域,其他區(qū)域處于相對重力低區(qū)域,推測選區(qū)北部及東部可能下伏密度較大的石炭系或二疊系、白堊系中基性火山巖[26]。
2.4選區(qū)踏勘成果
工作組完成了踏勘檢查地質剖面2條,剖面長合計約7.3km,檢查礦(化)點2處,采集基巖光譜樣21件,薄片9件。踏勘區(qū)域位于汗寶格德蘇木東約5km處,為殘山戈壁區(qū),巖石出露較好。
2.4.1地形地貌及基巖出露情況
地形較緩,具殘山丘陵地貌特征,高差在20~40m,植被不發(fā)育。基巖露頭較好,發(fā)育大量的硅質巖脈和細粒閃長巖脈,多數(shù)走向為北東-南西向。
2.4.2地質單元劃分
地層
二疊系
主要為深灰色玄武安山巖、灰紫色安山巖。
石炭系
主要為灰黃色石泡流紋巖、流紋質角礫凝灰?guī)r。
侵入巖
二疊紀
主要為肉紅色正長斑巖、灰黃色花崗斑巖。
泥盆紀:主要為灰綠色綠泥石化中粒閃長巖、淺灰綠色中?;◢忛W長巖、淺肉紅色中粒黑云母花崗巖、灰綠色細粒閃長巖、淺灰綠色中細粒花崗閃長巖。
所見脈巖有:硅質巖脈、細粒閃長巖脈、流紋巖脈。
2.4.3礦化蝕變現(xiàn)象
所見礦化蝕變有:綠泥石化。
2.4.4踏勘成果
采集的基巖光譜樣和化學樣經測試分析后,繪制綜合剖面圖,見圖5和6。
由A-B巖石測量剖面綜合圖可知,樣品HBGP-8出現(xiàn)了鎢高值異常,為W13.87×10-6。點處巖性為灰綠色細粒閃長巖脈。除此點鎢異常外,其余樣點或元素均無明顯的異常,剖面總體較平穩(wěn),曲線起伏不大,礦化蝕變現(xiàn)象較弱。
由C-D巖石測量剖面綜合圖可知,樣品HBG6GP1出現(xiàn)了銅、鉬高值異常,為Cu137.6×10-6、Mo10.96×10-6、Ni53.06×10-6。點處巖性為弱硅化輝石粗安巖,位于與花崗斑巖的外接觸帶上。除此點外,樣品HBG3GP1、HBG5GP1出現(xiàn)較弱Zn異常,分別為114.6×10-6、124.9×10-6,其他元素無明顯異常。
3.結論
選區(qū)周邊有歐玉陶勒蓋超大型銅金礦,查干蘇布爾加大型銅鉬礦和魯根高勒中型稀土礦;區(qū)內為丘陵殘山地貌特征,基巖露頭較好,有銅、鉬和鎢高值異常,具有尋找斑巖型銅鉬礦的前景。為進一步了解選區(qū)的找礦潛力,建議以有色金屬、貴金屬為重點,兼顧一般礦產,運用先進的地質成礦理論為指導,采用地、物、化、遙等綜合有效的找礦方法和手段開展全面找礦工作。
[參考文獻]
[1]向運川,陳正,張振芳,等.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戰(zhàn)略[J].地質通報,2015,34(4):599~604.
[2]李靖宇,雷楊.蒙古國礦產資源分布與中蒙兩國合作開發(fā)前景論證[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138~146.
[3]安可瑪.蒙古國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中蒙礦產資源合作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46.
[4]聶鳳軍,江思宏,白大明,等.蒙古礦產勘查與開發(fā)現(xiàn)狀評述[J].地質評論,2010,56(1):105~113.
[5]馮開喜,李威,吳麗穎,等.蒙古國優(yōu)勢礦產資源調研報告.黑龍江省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部報告,2004,1~129.
[6]李俊建,韓九曦,唐文龍,等.蒙古地質礦產概況[M].天津出版?zhèn)髅郊瘓F: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268.
[7]陳正,云飛,肖偉,等.蒙古國南部幾處重要金屬礦床成礦理論研究與找礦勘查工作進展[J].地球學報,2010,31(3):457~465.
[8]聶鳳軍,江思宏,白大明,等.蒙古國南部及鄰區(qū)金屬礦床類型及其時空分布特征[J].地球學報,2010,31(3):267~288.
[9]邱瑞照,譚永杰,朱群,等.中國及鄰區(qū)重要成礦帶成礦規(guī)律對比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85~101.
[10]胡朋,聶鳳軍,江思宏,等.南蒙古典型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對中國相鄰地區(qū)的找礦啟示[J].礦床地質,2006,25(增刊):124~126.
[11]聶鳳軍,江思宏,張義,等.中蒙邊境中東段金屬礦床成礦規(guī)律和找礦方向[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1~574.
[12]王小偉.蒙古國南戈壁成礦帶斑巖型銅礦基本特征與資源前景分析[J].甘肅地質,2008,17(3):69~73.
[13]劉益康,徐葉兵.蒙古OyuTolgoi斑巖銅金礦的勘查[J].地質與勘探,2003,39(1):1~4.
[14]聶鳳軍,江思宏,張義,等.中蒙邊境及鄰區(qū)斑巖型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礦床地質,2004,23(2):176~189.
[15]陳文.蒙古國地質構造概況及金成礦區(qū)分布特征[J].甘肅地質,2009.18(2):41~47.
[16]李俊建,唐文龍,付超,等.中蒙邊界地區(qū)成礦區(qū)帶劃分[J].地質通報,2016,35(4):461~487.
[17]李俊建,張鋒,任軍平,等.中蒙邊界地區(qū)構造單元劃分[J].地質通報,2015,34(4):636~662.
[18]白大明,聶鳳軍,江思宏,蒙古國歐玉陶勒蓋銅(金)礦床物探找礦技術分析[J].地球學報,2010,31(3):443~448.
[19]方俊欽,聶鳳軍,徐備.蒙古國歐玉陶勒蓋斑巖型銅(金)礦田的找礦新進展[J].地質科技情報,2013,32(5):188~194.
[20]張新元,聶秀蘭.蒙古國南部歐玉陶勒蓋銅(金)礦田找礦勘查與成礦理論研究新進展[J].地球學報,2010,31(3):373~382.
[21]張義,聶鳳軍,江思宏,等.中蒙邊境歐玉陶勒蓋大型銅一金礦床的發(fā)現(xiàn)及對找礦勘查工作的啟示[J].地質通報,2003,22(9):708~712.
[22]PerelloJ,CoxD,GaramjavD.OyuTolgoi,Mongolia:Siluro-DevonianPorphyryCu-Au(Mo)andHigh-SulfidationCuMineralizationwithaCretaceousChalcociteBlanket[J].EconomicGeology,2001,96:1407-1428.
[23]方維萱,楊社鋒,劉正桃,等.蒙古查干蘇布爾加(TsagaanSuvarga)大型斑巖型銅鉬礦床含礦蝕變巖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意義[J].中國稀土學報,2007,25(1):85~94.
[24]侯萬榮,聶鳳軍,江思宏,等.蒙古國查干蘇布爾加大型銅-鉬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地球學報,2010,31(3):307~320.
[25]聶蘭仕,劉漢糧,王學求,等.中蒙合作邊界地區(qū)地球化學填圖與勘查遠景區(qū)優(yōu)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內部報告,2015,1~108.
[26]李莎.蒙古及鄰區(qū)主磁場和巖石圈磁場基本特征研究[D].云南大學內部畢業(yè)論文報告,2015,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