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在中國的歷史上可以查到兩個年號,一個是元朝至元十六年,一個是南宋祥興二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改“大蒙古”國國號為元,1272年遷都元大都(今北京)。此時的元朝正以勢不可當之勢,橫掃中原。也就是在這一年,南宋在崖山海戰(zhàn)中慘敗,丞相陸秀夫背著末代皇帝趙昺投海自盡,“祥興二年”(1279年)成為南宋的絕唱。
這一年的農(nóng)歷九月,元朝一隊將士押解著一個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的漢族官員,走到了滹沱河畔。雖然已經(jīng)歷九死一生,囚犯依舊目光炯炯,一身英氣,他就是文天祥。
說是押解,但并無披枷戴鎖,文天祥還是有相當?shù)淖杂伞R驗檫@時的元朝,還想勸降文天祥。俘虜文天祥的鎮(zhèn)國將軍張弘范,也再三叮囑善待文天祥。
時值秋汛,滹沱河流水湍急。文天祥停下腳步,放眼望去,百感交集。他是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自幼崇尚忠勇。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xiāng)賢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敬佩不已,表示:“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20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以“法天不息”為題,一萬多字的文章,一氣呵成。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狀元??脊偻鯌?yīng)麟奏道:“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們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呀?!蹦鞘俏奶煜槿松母吖鈺r刻。遺憾的是,由于眼里容不下沙子的剛直性格,他幾起幾落?;鹿俣纬脊膭踊噬线w都,無人敢言,他居然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tǒng)一人心”。因不被皇帝采納,他自己請求免職回鄉(xiāng)。被朝廷復(fù)職后,眼見的董宋臣竟又升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書歷數(shù)他的罪行,并因此外放瑞州知州。在外任職期間多次遭臺官議論罷職。后又復(fù)出,但得罪了權(quán)臣賈似道,再次退隱。
面對權(quán)臣奸佞,文天祥時常拂袖而去,但只要涉及國家安危,他精忠報國,不計得失,不懼生死。德祐元年(1275年),長江上游告急,詔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著詔書痛哭流涕,聚集兵眾萬人,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名義率軍入衛(wèi)京師。朋友勸告他:“現(xiàn)在元兵分三路南下,攻破京城市郊,進迫內(nèi)地,你以烏合之眾萬余人赴京入衛(wèi),這與驅(qū)趕羊群同猛虎相斗沒有什么差別?!蔽奶煜榇鸬溃骸拔乙仓朗沁@么回事。但是,國家養(yǎng)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有難,征集天下的兵丁,沒有一人一騎入衛(wèi)京師,我為此感到深深的遺憾。所以不自量力,愿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會有聽說此事而奮起者?!彼鸭依锏馁Y產(chǎn)全部充作軍費,毅然率軍出戰(zhàn)。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作為使臣到元朝軍中談判,與元朝丞相伯顏在皋亭山針鋒相對。伯顏發(fā)怒拘捕了他并押送大都,船到鎮(zhèn)江文天祥乘夜逃到真州,與真州安撫使苗再成共謀抗元大計,并派遣使者四面聯(lián)絡(luò)抗元力量。他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失敗,一次又一次擦干血跡,集合力量,再度上陣。可惜天不佑宋,文天祥最終兵敗被俘。當囚船即將經(jīng)過自己的母校白鷺洲書院時,他仰天長嘆“青山重回首,故人無復(fù)見”,并決心絕食殉國??稍辉试S他死,并再次將他押送大都。
著名作家聶作平在《孤忠者最后的大地》中認定,押送文天祥的隊伍在揚州結(jié)束了長江上的航行,轉(zhuǎn)入運河北行。我贊同這個路線,因為沿運河北行不僅是最便捷的路線,而且依舊可以以舟代步。為什么又從滄州棄船登岸,從獻縣過滹沱河,奔河間而去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文天祥要順路到河間看望他的老朋友、同樣寧死不降的家鉉翁。家鉉翁是四川眉州人,官至戶部侍郎,仍兼樞密都丞旨。他與左右丞相吳堅、賈余慶等5人赴元朝求和,兩位丞相提出發(fā)布告示,要求天下投降元朝,唯獨鉉翁不肯簽署?!皶r窮節(jié)乃現(xiàn)”,文天祥得知,賦詩贊嘆:“中書堂帖下諸城,搖首庭中號獨清?!?/p>
元朝以鉉翁高風亮節(jié)執(zhí)意拉攏,可他堅決不肯就范。其間,他還花費了所有的錢財把文天祥的妹妹贖買出來,送交給文天祥的哥哥文璧。家鉉翁后來被安置在河間。河間歷史上稱瀛州,所以家鉉翁自稱“江南遺老瀛邊客”。他謫居河間19年,82歲時方被允許南歸。這是后話。這樣的朋友,文天祥于公于私都要去看看。在河間,文天祥如愿見到了家鉉翁,兩位寧折不彎的民族英雄,此時此刻卻相對大哭。夜晚,文天祥又留宿鉉翁寓所,徹夜長談,賦詩而去:“夜宿河間,恰家則翁寓焉,因成三絕?!?/p>
“三絕”之一:“南歸雁蕩報郎君,老子精神健十分。不為瀛州復(fù)相見,阿戎翻隔萬山云?!?/p>
“三絕”之 二:“空有丹心貫碧霄,泮冰亡國不崇朝。小臣萬死無遺慨,曾見天家十八朝。”
河間已鄰近大都。整個元朝從忽必烈到朝中官員均十分敬重文天祥,王積翁、謝昌元等10名南宋舊臣聯(lián)名上書,請求忽必烈釋放文天祥,讓他做個道士去吧,忽必烈也有此心。這時,卻有一個人出面阻止,他就是和文天祥一樣,狀元出身的原南宋宰相留夢炎。同為狀元宰相,自己屈膝投降,文天祥卻寧死不屈,文天祥活一天都是對他的諷刺。他對想要保釋文天祥的南宋舊臣們說:“天祥出,復(fù)號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留下文天祥,就為江南抗元留下了旗幟,這句話確實擊中要害,不僅打動了南宋舊臣,而且促成了忽必烈殺害文天祥的決心。又一個“時窮節(jié)乃現(xiàn)”!留夢炎以宋朝狀元宰相的身份降元,并幫助元朝招降了一批宋臣,對元朝算得上有功之臣??墒?,無論是元代官修《宋史》,還是明初編訂的《元史》都沒有留夢炎傳記,就連作為外族入主中原的清朝乾隆皇帝都鄙薄其為人:“才德兼優(yōu)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為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睋?jù)《樵書》記載,到了明代,凡是浙江留姓人家的子弟參加科舉考試,都要寫下保證書,發(fā)誓自己“非留夢炎子孫”,方允許進入考場。留夢炎堪比秦檜,遺臭萬年。
當然,文天祥在河間時這一切尚未發(fā)生,他也不愿意猜測接下來會面對什么。一個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還有什么可以畏懼的呢?深秋的早晨,天已經(jīng)很涼了,可文天祥依舊神采奕奕,揮手告別了家鉉翁和河間的地方官員,大踏步向著大都方向走去。
“時窮節(jié)乃現(xiàn),一一垂丹青?!?/p>
燕趙大地有幸,留下了文天祥最后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