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嶺,一座貫穿武陟、溫縣、孟州三縣(市)的普通黃土嶺。而在漫長的歲月中,它與古黃河的流路息息相關,它曾一次次阻擋了黃河水向北泛濫,又將黃河文化的深沉泛化成土嶺之上濃濃的煙火氣,見證了懷川文明的起源。
清風嶺中多名剎
據清乾隆《武陟縣志》載:“清風嶺,在縣南十里,西連孟、溫,蜿蜒而東,南接廣武,抵于黃、沁之匯流,中多名剎?!鼻屣L嶺在武陟境內大體與今黃河大堤走向一致,沿線古跡眾多,有春秋時期的隰城遺址、趙莊遺址,有多處歷史久遠的寺院。
我們驅車到黃河、沁河交匯處的武陟縣東草亭村,幾次下車向村民打聽,才來到吉祥寺門前。據寺前碑文記載,吉祥寺,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大佛殿,因建于清風嶺上,又名清風寺。
進入寺院內,見兩棵樹花開正艷,問了管事的人,得知這兩棵樹竟然是菩提樹。
在大佛殿前,見墻內嵌著《佛寺流源序》的石碑,仔細辨認,見上面寫著:“清風崗者,縱三百步,橫有百里,高數丈?!?/p>
清朝光緒年間重修后,此寺始名吉祥寺。這個寺廟還有一個傳說,說是武松發(fā)配孟州,途經此地。當時一群惡僧盤踞此寺,奸淫擄掠,禍害一方。武松聞聽義憤填膺,闖入寺內,將眾惡僧一一降伏,用大缸扣住,上面建塔鎮(zhèn)壓,為百姓除了一害。現在寺中有棵黃果樹,相傳為武松掛刀處。
沿清風嶺崗地向西不遠,澗溝村有一座漢王廟。據清道光《武陟縣志》載:“漢王廟在澗溝寨?!痹搹R始建年代不詳,廟內有大明天啟年間重修廟宇碑一通。據當地人傳說,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與霸王項羽對陣,漢軍作戰(zhàn)不利。劉邦在樊噲護衛(wèi)下逃過黃河,過澗溝時,車軸斷了,樊噲用胳膊當車軸,磨骨三分救漢王。劉邦夜里潛行數十里,到小修武韓信軍帳,奪兵符印鑒,得20萬兵馬,東山再起。后人為此在澗溝修建了漢王廟,在蔡莊修建了樊噲廟。
崇寧寺在清風嶺上的梨林村。據寺中碑石記載,該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間,原名梨林寺,元末明初毀于兵火。明成化年間重建,選址于清風崗上,寺名為崇寧寺。明成化至嘉靖年間逐步增修,形成了山門、大殿、庫院、鐘樓、法堂、法殿等建筑群,占地15畝。
崇寧寺距黃河大堤僅500米,清代中期以后,黃河多次泛濫,屢將寺院沖毀。清乾隆年間,又創(chuàng)修五瘟殿、廣生殿,光緒年間又修建結義廟等殿宇。1923年又進行了修繕。
余會村的念定寺,據清道光《武陟縣志》載:“念定寺在余會村,有唐幢?!泵駠独m(xù)武陟縣志》記載,索余會村念定寺內,有北齊天寶三年(552年)王景熾造像。
清風嶺上鎖水閣
孟州關于清風嶺近況的記載,據1991年版《孟縣志》:“清風嶺位于縣東部平原之中,西起上段村,經上作、水運、謝莊、黃莊延伸到溫縣境內,為一東西走向的帶狀凸起,此乃黃河沖積扇的頂部,為黃河古自然堤?!?/p>
武陟縣沿清風嶺一線修筑攔黃堰,始于清乾隆年間。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官修攔黃堰139丈;清道光二年(1822年)接700余丈;清道光五年(1825年)增修500丈,共計1339丈,大約9里,這就是所謂的十里欽堤。
孟州整體地勢較高,清風嶺遺跡更加難找,只能在志書中尋覓其蹤跡。清代文人喬騰鳳編寫的《孟縣志》中記載:“岡南有謫星廟,乃縣之龍山,惜其低伏。故昔人作鎖水閣于其南之海頭村,而科名遂勝。”其中的岡即梁村岡,也就是清風嶺。清風嶺雖為孟州之龍山,但因過于低矮,以至于孟州的地氣不得聚,“紫金右峙,虎煞居勝,左隅青龍,遜強處弱。且大河東注,湨水遄奔,關鍵無力,地氣不聚?!逼渲械奈羧耍侵该鞒绲澞觊g的孟縣知縣李希揆。李希揆聽從了風水師的建議,在清風嶺的南頭,距廟底村2.5千米的海頭村建一座鎖水閣,鎖住孟州東南泄露地氣之口。同時,李希揆在開儀村修建了一座文峻閣,開孟州一代文風。自此之后,孟州的學子們考中舉人、進士的人漸多,甚至有人進了翰林。
鎖水閣,寄托著人們期盼黃河安瀾的愿望。然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在開儀村決口,逆蟒河河道北進,海頭、北開儀、孟港、新城、田寺、桑坡等村,全部成了汪洋。
鎖水閣沒能擋住黃河水,在當地留下了“兩河并一河,先打鎖水閣,撤了化工村,桑坡走黃河”的民謠。
民謠中的桑坡村位于孟州市城東8千米,是回族聚居村。據明《懷慶府志》記載,五代時期后晉宰相桑維漢葬在村北清風嶺陽坡上,因北高南低,自然成坡,故取村名桑家坡,簡稱桑坡。改革開放以來,桑坡走發(fā)展外向型經濟之路,經濟迅速發(fā)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羊剪絨加工基地和集散地,有“中國毛皮之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