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喲!劃喲,劃喲,劃喲,劃喲,沖上前!
劃喲,沖上前!劃喲,沖上前!劃喲,沖上前!
咳喲!烏云哪,遮滿天!波濤哪,高如山!
冷風哪,撲上臉!浪花哪,打進船!
咳喲!伙伴哪,睜開眼!舵手哪,把住腕!
當心哪,別偷懶!拼命哪,莫膽寒!……”
這是冼星海筆下的《黃河大合唱》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黃河船夫曲》是有名的黃河號子, 它是以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為背景, 與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相結合的歌曲。歌曲慷慨激昂, 令人振奮。聲聲號子, 唱出了中國黃河之魂。
很久以來,黃河兩岸,濁浪上空,黃河號子此起彼伏,響徹云霄,傳遍四方,成為黃河上一道絢爛的文化風景線,成為勞動人民為數不多卻可盡情享用的文化大餐,也成為他們與自然、與人生頑強抗爭的一個精神武器。
“我的太爺爺是清朝時候的河工,我們家四代都是黃河河工,我是從小聽著黃河故事和黃河號子長大的?!焙庸な兰页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號子的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李富中說道。
李富中的爺爺李建榮是著名的黃河河工,是黃河搶險號子的第二代傳承人。李建榮一生轉戰(zhàn)大河上下,參加、指揮過黃河保合寨搶險、花園口搶險、大張莊搶險和沁河花坡堤搶險等許多重大的搶險,還發(fā)明了“柳石混合滾廂”“柳石混砸”“橋下順溜拋籠”等著名的搶險方法,有著“風攪雪”美名的“柳石混合浮廂”技術,在多次搶險中發(fā)揮重大作用。
1981年,李富中到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參加治黃工作之后,他的爺爺不僅傳授給了他黃河搶險的技術,還傳給了他寶貴的精神財富——黃河號子。
喊唱出來的精氣神
關于黃河號子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宋朝,《宋史·河渠志》中記載:“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于卑薄之處,謂之埽岸?!边@里的“雜唱”指的就是黃河號子。
傳唱千年的黃河號子,唱響的是百折不撓的黃河精神。
黃河自古多洪泛,裹泥帶沙,締造了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先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一起勞動、互相協作,漸漸形成有一定節(jié)奏、一定規(guī)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黃河號子,就在祖先的“嗨呦嗨呦”聲中逐漸形成。
黃河號子,其實就是人們在黃河上從事集體勞動時發(fā)出的似喊似唱的聲調的總稱。黃河號子包括搶險號子、土硪號子、船工號子、運土號子、捆枕和推枕號子等,而最常用、最有特色的是搶險號子、土硪號子、船工號子這三種。搶險號子,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黃河堤壩上進行搶險時喊唱的號子。土硪號子是黃河職工及沿河群眾在修堤筑壩用硪夯實新土時喊唱的號子。船工號子是黃河船工們在操作船只與風浪搏斗時喊唱的號子。在黃河號子聲中,有一種披堅執(zhí)銳、無往不勝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團結協作。
黃河號子是一種有很大即興發(fā)揮成分的民間藝術,新的號子、新的號詞隨時隨地都會產生。正是即興編唱和富于變化,為黃河號子注入一種令人震撼的藝術力量,使喊唱者欲罷不能,使聽賞者如癡如醉,這也是其獨特而巨大的魅力。
非遺傳承在行動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緊張、繁忙的黃河搶險一線,在河道、堤防水利設施修建工地,常常響起高亢、激昂的搶險號子、土硪號子。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和黃河治理開發(fā)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黃河防洪工程建設的技術手段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搶險場面和修堤筑壩方法已逐漸淡出黃河歷史舞臺,會喊唱黃河號子的老一代河工相繼退役,且多回到偏僻的農村老家安度晚年。目前這批人都已是耄耋之年,年邁體衰,對黃河號子的內容與喊唱方法能完整準確的記述的已寥寥無幾。而新一代治黃工作者中聽過黃河號子的不多,會唱的更是鳳毛麟角。曾經千百年來響徹黃河兩岸的黃河號子,面臨著青黃不接、傳繼無人的尷尬境地。除了極個別的號種尚有存在,大多數號種瀕臨絕跡。
這種景況,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引起了李建榮的注意,他從那時起就開始了黃河號子的傳唱、整理和挖掘工作。后來,這項神圣的使命又傳到了他的孫子李富中手里。
“我已經80多歲了,你要不學,有的號子就要失傳啦。”祖父的囑托一直牢記在李富中心里。從此,家門口的空地、單位的球場、工程隊的院中,還有長長的壩頂、寬寬的河灘,都成了祖孫教學的場地。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李富中每天上下班幾千米遠的路上,他用心記詞兒,揣摩韻味兒。直到1993年的一天,在聽了李富中的喊號后,李建榮老人點點頭:“有味道了。”此后,為讓更多的黃河職工、沿黃群眾學會黃河號子,李富中帶領有關人員行程5000多千米,走訪80歲以上老人近百名,挖掘、分析、整理歷史資料30多冊,撰寫腳本,錄制場景。
在河南黃河河務局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李富中組織對“黃河號子”的申遺資料進行深入細致的修訂、完善,最后正式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了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本。2008年6月7日,黃河號子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此為標志,黃河號子這一誕生于勞動又服務于勞動的民間藝術,歷經千年滄桑,嬗變成了豐富燦爛黃河文化的國家級文化瑰寶。
對于李富中來說,這只是保護、傳承黃河號子的第一步。他通過不斷挖掘、整理傳統(tǒng)黃河號子的聲調和唱詞,掌握黃河號子早中晚不同時段的演唱和呼喊方式, 潛心整理出《黃河號子》一書, 并把此書用于教學傳播。他將黃河號子進行立體化“表演”, 開設專題講座培訓, 配合媒體傳唱黃河號子, 致力于黃河號子文化的傳承。在新一代傳承人的努力下, 黃河號子如同一朵鮮艷的花,正在這片富饒的土壤中綻放異彩。
晨光熹微,春風駘蕩。如今,漫步在焦作武陟的黃河岸邊,依稀仍能聽見那高亢嘹亮、雄渾有力的黃河號子。
鏗鏘豪邁的黃河號子見證了黃河防洪搶險激情燃燒的歲月,是黃河的魂魄,是文化的精靈。它用原生態(tài)的藝術手法表現了團結奮斗、創(chuàng)新進取、堅韌不拔等民族精神。它以豐富而深刻的內容,多姿多彩的曲調,即興而富于變化的創(chuàng)作表演手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