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是天生的冒險家,有人喜歡按部就班。但無論是哪一種人,都會仔細衡量風險和收益。比如著名的冒險家西班牙人埃爾南多·科爾特斯,盡管他的海盜事業(yè)風險很高,但是他所追求的利潤也很驚人,科爾特斯曾經對分給他一小塊領地的總督傲慢地說:“我不是像農民一樣來種地的,我是來搞黃金的?!?/p>
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四世》中說:謹慎即大勇。但我們總會看到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行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你看到過美國插畫大師霍華德·派爾描繪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作品,如《邦克山戰(zhàn)役》,會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在獨立戰(zhàn)爭期間,英國的部隊穿著鮮紅色的軍裝,配著閃閃發(fā)亮的銅紐扣,排著整齊的幾何圖形編隊行進,鼓手則在方陣后面敲鑼打鼓。這是舉辦嘉年華游行嗎?要知道這已是18世紀末,冷兵器時代已經結束,于是,這些花哨的英國佬,成了美國軍隊很好的槍靶子。
那么,英國軍官們的腦子都進水了嗎?
美國經濟學家戴維·弗里德曼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他說,整齊的幾何圖形編隊讓士兵離開隊伍時會顯得非常搶眼。佩有閃閃發(fā)光的銅紐扣的鮮艷軍服,使得士兵在被打敗后很難再隱藏起來。就當時的戰(zhàn)場而言,最危險的不是被敵人瞄準(火槍精度有限),而是自己亂了陣腳四處逃命。所以弗里德曼斷言,這是英國將領為了控制自己的士兵而特地設計的一個謀略,英國的將領比較了風險和收益以后采取了這個策略。
事實上,同樣的英國軍隊、同樣的戰(zhàn)術策略,在幾十年以后的滑鐵盧戰(zhàn)役中,他們擊敗了當時最偉大的將領拿破侖。
其實,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會有衡量風險和收益的本能。南非開普敦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南部斑鶇鹛撫育幼雛的過程很感興趣,斑鶇鹛是畫眉科鶇鹛屬的一種,分布于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南非。研究者在進行長達三年的觀察后發(fā)現,幼年的斑鶇鹛經常在有天敵逼近的時候,故意大聲叫喚并將自己置身于較為危險的境地。
雛鳥們是在找死嗎?它們這是為了引開敵人,挽救兄弟姐妹而做出的自我犧牲的英雄壯舉嗎?研究人員發(fā)現,它們這么做,只是為了讓父母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從而獲得更為頻繁的喂食。當掠食者從天空俯沖下來,雛鳥的父母本能地將注意力集中到了暴露在天敵下的發(fā)出叫喚聲的孩子,因而也會把更多的食物喂給這些雛鳥,而忽略沒有處在危險中的雛鳥。統計顯示,當棲身于較為安全的樹上時,幼雛平均每分鐘僅能從父母那里得到0.03克的食物,而當停留在沒有遮擋掩護的地面上時,幼雛每分鐘卻能得到0.12克食物。
遇敵時應變較慢且跑不快的幼鳥,每天只在安全的樹上停留不到40%的時間,在60%以上的時間里卻會為了額外的收益舍身犯險。為了多獲得300%的食物,小鳥們的冒險或許是值得的,要知道,雛鳥餓死的概率也很高。從這種角度來說,這些羽翼未豐的幼斑鶇鹛都是精確計算風險和收益的經濟學家。
(丁茂薦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