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舞臺上,一股東方之風令世人不禁側目——現(xiàn)在,不只有“熊貓”“功夫”這種令人熟悉到成為文化符號的東方韻律,更有當今稀缺的中國智慧、中國態(tài)度。從未有如此多的外國人聚焦于中國兩會,古老又嶄新的東方大國展現(xiàn)在大眾眼前的形象也越發(fā)立體鮮明。中國外交調停千年積怨,中國經濟引領世界發(fā)展,中國科技鑄造中國標準,而它們,也共同構成了全新的中國聲音、中國文化。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fā)表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p>
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把中國歷史區(qū)分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3個階段。史前至秦統(tǒng)一為“中國之中國”階段,秦統(tǒng)一至清朝乾隆末年為“亞洲之中國”階段,乾隆末年起為“世界之中國”階段。梁啟超關于中國歷史3個階段的歸納是對中國與世界關系演進特點的高度概括。
“中國之中國”,是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歷史階段。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賈村塬的西周何尊銘文刻下了“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說明最早的“中國之中國”體現(xiàn)的是“中原之中國”“洛陽之中國”。隨著中原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原文化得到其他地域文化的認同,使“中原之中國”進而成為“中國之中國”,由此奠定了以中原地區(qū)為核心的大一統(tǒng)的中華版圖和以中原農耕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之基礎。天人合一、天下為公、民為邦本、德主刑輔、和諧包容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明特質。
“亞洲之中國”,就是講中華文化與亞洲其他地區(qū)文化的交流影響和推進了亞洲其他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中國吸納印度佛教,促進了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升華。中國文化向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播,促進了當?shù)厮枷胛幕陌l(fā)展和文明的進步?!叭找棺x書后,欲游洛陽天。為國立功德,芳名百世傳?!边@是一個1400年前到洛陽留學的朝鮮學者回到祖國后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足以說明,以古代洛陽為典型代表的中華文化在當時外國學者心中的地位和影響。
“世界之中國”,是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階段。西方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世界各國文化交流開始普及與深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經歷了屈辱和曲折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始了獨立自主走向世界的新的歷史階段。在中國人民經歷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顯示了強大生命力,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深深影響著世界。
目前,“世界之中國”開始進入新的階段,即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階段。中國共產黨不僅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政黨,也是為世界謀大同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科學回答“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提出了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為世界發(fā)展進步注入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世界之中國”的演變,符合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多樣文明交流互鑒是文明存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中國共產黨守正創(chuàng)新的思想偉力、胸懷天下的世界情懷、立己達人的大國擔當和開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堅持走和平發(fā)展之路,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堅持走合作共贏之路,加快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世界發(fā)展繁榮和全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國應有的偉大貢獻。(來源:《洛陽日報》)
思考探究
除了文章提到的,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請以時間或地域為線索,整理一張中外文化交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