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題目即論題,聚焦古典詩詞的“魅力”。
中國古典詩詞是有魅力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千百年來,古典詩詞所帶給我們的語感、美感和情感都是巨大的,更是深入人心、沁入心脾的,這也是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評:開門見山,點明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毋庸置疑。
當我們登上泰山南天門,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會禁不住脫口而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恐怕只有這樣的詩句才能表達我們激動萬分的心情;當我們登高遠望長江的時候,禁不住會吟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我們走在廬山變幻莫測的風景里的時候,禁不住會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逢年過節(jié)仍然遠在他鄉(xiāng)的時候,禁不住會暗自神傷:“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禁不住會勸慰自己:“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我們遭遇人生的無常變化的時候,禁不住會嘆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當我們在中秋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時,禁不住會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我們與朋友遠隔萬里,傾訴思念時,會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相互勉勵。
在這些時刻,中國古典詩詞甚至替換了我們當下所用的現(xiàn)代語匯系統(tǒng);在這些時刻,這些詩句變成了發(fā)自我們內(nèi)心的完全屬于自己的語言;在這些時刻,也只有這樣的詩句才能充分表達我們的心情。毫無疑問,這些優(yōu)美而略帶惆悵的詩句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表達情感的經(jīng)典語句,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風景,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并吟誦,毫不吝嗇地運用這些詩句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這些詩篇在歲月流轉(zhuǎn)之中早已進入了我們的血液當中,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評:通過列舉生活中用詩句表達情感的例子,論證中國古典詩詞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中國古典詩詞有一些基本的特點。
第一,從語言上來看,無論是詩還是詞,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詩,講究平仄、粘對,講究對稱、對仗,也講究聲律和音律。詩詞也因此具有了獨特的結(jié)構(gòu)和節(jié)奏,以及其獨有的韻律,這就是詩詞的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既有平仄又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再如杜甫的《登高》中最有名的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平仄勻稱、對仗工整,充滿節(jié)奏感。
這種嚴格的對仗是詩人們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不斷探索總結(jié)得出的,并且在歲月流轉(zhuǎn)中使其逐漸成為一種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遵循了這種規(guī)律,創(chuàng)作的詩歌就會具有音韻之美和格律之美。當然,這種規(guī)律也是為表達詩詞的情感服務(wù)的,詩詞的第一要義就是傳達情感,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評:中國古典詩詞的語言特點是講究格律,具有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
第二,中國古典詩詞注重利用形象來表達感情。鑒賞詩詞時有一種說法是“托物言志”,詩詞的這種形象一方面在于形式的多樣化,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形象化的事物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表達感情。
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寥寥數(shù)字,形象地寫出了游子思歸的心情。再如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了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作者不僅描繪出周瑜風流儒雅的形象,更是借對周瑜的仰慕,襯托出對自己年老無為的悲慨,抒發(fā)對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評:中國古典詩詞注重利用形象表達感情,且形象的形式多樣,形象化的事物典型。
第三,中國古典詩詞特別注重利用意象營造意境,使情與景相交融,從而達到抒情的效果。無論古今,詩詞最主要的作用仍是“抒情達意”。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運用了月落、烏啼、霜、江楓、漁火、鐘聲等意象,使景物一靜一動、一明一暗,營造出一種清幽寂遠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落寞、悵惘的心情與心境。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可以想象一下,自然界萬籟俱寂,沒有一點聲音,只有一葉小舟在江水上靜靜地漂泊著,一個孤零零的老人披著蓑衣在江上獨釣。有人說這是一首山水詩,詩中有山、有小船、有漁夫,還有江水;還有人說這是一首抒情詩,作者抒發(fā)的是一種悠然自得而又孤芳自賞的情趣。不管它是山水詩還是抒情詩,我們都能感覺到,作者僅僅用了20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冷清的畫面,抒發(fā)了一種極度失落、極度絕望的人生感喟。類似這樣的詩詞還有很多,它們用詞凝練,意境含蓄悠遠,詩畫合一,形象生動。
中國古典詩詞善于寫景抒情,以景烘托氣氛或營造意境,這種創(chuàng)作意在追求言已盡而意未完的效果,追求意境的營造,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般含蓄地表達相思之情,也是詩詞不同于其他文學(xué)樣式的一個最大的特點。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抒情的民族,“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人們特別注重以寫意的方式來抒發(fā)人的感情。這種方式不同于西方民族的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xiàn)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方式,它短小精悍,內(nèi)容豐富,同時又富于美感,融于情感,便于記憶、背誦。
如李白著名的詩句“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以夸張浪漫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時的情感。名句往往通俗易懂,不需要注釋,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喜聞樂見,人們甚至還經(jīng)常使用它。如表現(xiàn)頑強的精神,會聯(lián)想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游山玩水中看到瀑布,總會想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甚至每當讀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時,總能喚起我們更深一層的感受,常讀常新。
評:中國古典詩詞注重利用意象營造意境,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這就是詩詞不同于小說、戲劇、散文等其他文學(xué)樣式的原因,也是其他文學(xué)樣式無法比擬的。可以說,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難以言說的巨大魅力,更是一種藝術(shù)的魅力,這種藝術(shù)的魅力一直到現(xiàn)在都吸引著我們,它如尋常家話一般,深藏于人群之中,與人們心心相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評:總述中國古典詩詞具有其他文學(xué)樣式不可比擬的巨大魅力,對中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 本文作者:康震)
【編后語】
毫無疑問,這些優(yōu)美而略帶惆悵的詩句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表達情感的經(jīng)典語句,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風景,中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些詩句,并運用這些詩句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因為這些詩篇早已融入了我們的血液當中,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文章結(jié)構(gòu)】
1.開門見山,指出中國古典詩詞具有魅力
2.舉例論證古典詩詞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
3.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
4.語言特點:講究格律、對仗工整
5.表達方式:利用形象表達感情
6.抒情方式:利用意象營造意境
7.總述中國古典詩詞對中國人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