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雯
【摘要】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政治教學的重要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議題有助于政治學科活動型課堂的建構,議題更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載體。基于教學實踐,可以通過美育化的議題,打造獨特的魅力課堂,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從知識、實踐和價值這三個維度進行議題創(chuàng)設,可以展現(xiàn)高中思政課議題融通知識的理性美、根植情境的真實美、立足時代的價值美。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美育;情境教學;價值導向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2—0028—04
無論是在課堂的教學實踐第一線,還是在理論研究領域,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以來,議題式教學就是高中政治學科開展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針對議題式教學,本文以真實課堂作為落腳點,嘗試通過創(chuàng)設美育化的議題,促進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在議題討論中習得知識之美,體味生活之美,感悟價值之美。
一、融通知識,挖掘議題理性美
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從感性認識的積累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深化,也是高中生學習的特點和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高中思想政治課被新課標定位為“綜合性學科課程”和“活動型學科課程”,要求我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要兼顧知識講授和活動開展,實現(xiàn)課堂教學活動化、活動開展知識化。因此,高中思政課需要基于學科課程的知識土壤,以活動為知識載體;而學科課程也要借助活動進行環(huán)節(jié)開展,依賴于活動。
在實際教學中,活動的開展可以以辯論、情境、議題等為載體,但載體的選擇必須以課本知識為主干,無論議題還是情境都必須以承載知識性教學內容為目的。情境、活動、議題是一種手段,因此,我們既要反對脫離情境的議題式教學,又要反對脫離知識的議題設計,要實現(xiàn)議題與知識的相互融通。而進行議題創(chuàng)設時,也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序列化的議題設置,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從思維具體升格到思維抽象,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習得知識的理性美。
1.基于課本知識,設置核心議題。不同于問題式教學,議題式教學并非通過設置問題得到對問題的簡單回答,而是需要教師圍繞教材具體內容和知識結構,設計有所議論的議題,實現(xiàn)議題可議。因此,核心議題的設計是富有層次的、逐步深入的,有豐富的討論空間,議題的探討能夠引發(fā)學生對議題的思考。
在進行議題設計時,首先需要圍繞學科知識設置情境,情境的呈現(xiàn)可以是新聞摘錄、歷史素材、生活案例等,以及設置貼合情境的具體問題。但選擇素材時要“接地氣”,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探索。這能夠使學生對于與議題相關的情境感到置身事內,通過語言簡單的設問激發(fā)學生思維,促使學生自主思考,進而因不同的見解產(chǎn)生討論和辨析等,最后回歸到議題的解決[1]。當然,過程之中“議”是重點,總議題雖然以問句呈現(xiàn),但不一定有具體的答案,而是通過確定總議題,使得學生可以依據(jù)議題展開討論。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進行了總議題的設置:“為什么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該議題以“改革開放”的歷史事件和“關鍵一招”的歷史意義為核心詞,將改革開放的意義進行議題化的闡述,緊密聯(lián)系課本知識。以議題確立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線任務,指導學生要始終將“改革開放”和“中國”兩個詞聯(lián)系起來思考,并播放視頻素材“看見四十年——張大爺?shù)募彝ベ~本”,以視頻素材作為具體情境,讓學生帶著對總議題的思考觀看視頻。視頻內容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xiàn)了張大爺家賬本上數(shù)字的變化和收支具體內容的變化??梢哉f張大爺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個體生活的發(fā)展折射出國家整體的進步。這也進一步引發(fā)學生思考個體生活變遷與國家發(fā)展的關系,可以談現(xiàn)實也可以談知識,從而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2.依托序列議題,解析課本知識。課程改革的關鍵目的依舊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必須準確而綜合地研究知識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目前,知識的獲取仍停留在認知層面,而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則需要從認知走向實踐。因此,必須通過議題來概括性地描述出復雜的情境,在情境中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知識才能轉化為核心素養(yǎng)。因此,無論是“活動型學科課程”還是“議題式教學”,都不能離開立足現(xiàn)實、復雜開放、聯(lián)系發(fā)展的情境。而在設置總議題后,也必須通過系列分議題的設置幫助學生思考。首先,議題設置需要從虛構議題走向真實議題,議題設置要接地氣、有人氣,和生活息息相關,通過解答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議題設置從簡單問答的情境走向復雜開放的議題,問題的解決可能并非是與否的判斷題,而是有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最后,要從碎片化議題轉向序列化議題,幫助學生有層次地思考,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2]。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圍繞總議題,以歷史發(fā)展為時間脈絡,設置了三個子議題,分別為:“困局之破,中國為什么要搞改革開放”,確定改革開放的開端,探尋這一轉折點的背后原因;“新制之立,社會主義中國如何進行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后中國進行了什么樣的改革開放以及怎樣改革開放;“未來之向,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向何處”,暢想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將走向何處,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青年又該如何做。子議題一通過梳理歷史背景,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探尋改革開放的緣由;子議題二以時間為軸,厘清改革開放的發(fā)展脈絡;子議題三讓學生立足自身,展望改革開放的未來動向。系列議題的設置讓學生回望歷史、立足當下,有條理地思考與探索。
二、根植情境,創(chuàng)設議題真實美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主張,政治是一門關于實踐的學科。政治知識不是懸于高閣、自成一體的理論體系,而是來源于生活并指導著生活。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課本知識無法脫離現(xiàn)實生活抽象地存在,一切都是對現(xiàn)實的總結凝練。政治學科的目的不僅僅是通識教育,更不應該唯分數(shù)論,而是要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解決實際問題,做到觀照現(xiàn)實、聚焦生活。因此,設置議題需要以真實情境為載體,議題的解決也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通過議題與教學內容的充分融合,通過知識運用、學習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實體驗到實踐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超越課堂立足真實的生活情境去思考,從而學會貼近實際地思考[3]。
筆者根據(jù)課本內容,以上文提到的子議題二“新制之立,社會主義中國如何進行改革開放”為主題,依據(jù)改革開放的歷史資料設置了兩個情境和兩個活動,將歷史情境和實踐活動融合在一起,旨在幫助學生穿越時空,切實感悟改革開放的歷程。
1.聚焦真實生活,實現(xiàn)沉浸式體驗。高中政治新課標提出,課堂議題教學要“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選擇精準的議題、呈現(xiàn)復雜真實的情境,開展序列化的活動,設置妥帖的學科任務。這樣有利于通過情境設置和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經(jīng)歷從思維、探究到體驗,進而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熟悉的知識,在分析、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切實提升核心素養(yǎng)。
筆者以深圳南嶺村的發(fā)展為歷史情境,基于南嶺村的發(fā)展歷史設置情境開展活動,繪制時間軸,幫助學生自主梳理改革開放的歷程。開展小組活動,繪制改革開放時間軸。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結合書本知識,以時間為橫軸繪制改革開放歷程圖,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小組先行討論,而后派代表展示。
通過時間軸的繪制,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歷程,也熟悉了各個階段的開放政策和意義,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了知識,在沉浸體驗的過程中深化了感悟。
2.延伸課堂內外,指導現(xiàn)實實踐。議題的解決不僅僅是停留于課本知識的講解,而是要讓學生的思維在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反哺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進行應用。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和運用,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yǎng)。
如,要求學生梳理改革開放的政策并提出自己的建議,讓學生自己為改革開放獻計獻策,提出合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
筆者通過影像素材設置情境。播放視頻素材“深圳40周年速寫”,直觀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的騰飛。設置課堂活動“改革開放我來說”: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根據(jù)三個階段的時間軸,找出各個階段“改革”的措施和“開放”的措施分別有哪些,并為接下來的改革開放提出自己的建議。分小組討論,派代表展示。
通過“改革開放”的情境和活動,一方面,立足課本知識,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的脈絡;另一方面,把學生帶入根據(jù)課本創(chuàng)設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講授教材知識,幫助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本的同時,回望歷史,回歸現(xiàn)實,立足當下。
三、立足時代,彰顯議題價值美
教育必須要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在大思政課背景下,任何學科,任何場域都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陣地。而高中思政課作為青少年拔節(jié)孕穗期的公共課程,承載著更為重要的任務。立德樹人的實現(xiàn),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要求通過政治教學使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充分發(fā)揚其精神內涵,在社會活動中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良道德品行,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中展現(xiàn)政治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
1.巧設認知沖突,引導價值判斷。在議題設置時,教師要寓價值引領于知識教學之中,使得價值觀的培育從被動灌輸轉變?yōu)橹饔^感悟,將符號化的口號教育轉變?yōu)閮然谛倪M而外化于行的內在認同,實現(xiàn)知識性、政治性和時代性的有機統(tǒng)一。
回首來路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在學習完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歷程后,筆者圍繞當今世界中美兩國對待經(jīng)濟全球化的態(tài)度為情境素材,設置子議題三“未來之向,社會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向何處”,讓學生思考,中國將何去何從。在對比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根據(jù)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下的美國與中國的變化,設置以下沖突情境。
美國——主動參與并強化“逆全球化”,阻礙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程,在外貿交易、技術流動等多方面設置多種壁壘。美國與世界的一體化較以往大幅倒退,拜登在大選期間指責特朗普曾保證“美國優(yōu)先”,但其政策的結果卻使得美國孤立無援。從1982年到2021年,美國先后退出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17個國際組織。
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時刻關注著人類的前途命運,始終與世界上一切進步的力量攜起手來,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我們要把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面大旗高高擎起,以“一帶一路”為依托,促進沿邊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通過對比中美在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改革發(fā)展在深刻改變中國的同時,也對世界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F(xiàn)在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貿易保護的封閉是僵化而落后的,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價值取向。以國際新聞熱點為素材,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引發(fā)學生對“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何去何從的思考。
2.勇立時代潮頭,落實價值選擇。價值選擇以實踐產(chǎn)生的價值判斷為前提和基礎,正確的價值判斷可以指引落實正確的價值選擇。當今世界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是封閉還是開放,是博弈還是合作?作為新時代的奮斗者,青年人理應走出課堂,開眼看世界,做出自己的價值選擇。
因此,筆者在課程的最后設置演講活動,通過演講活動的開展,落實公共參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筆者設置活動:面對美國等國家逆全球化的行動,中國應該如何應對?世界到底應該何去何從?請自擬題目,撰寫500字的演講稿,發(fā)表演講。
在撰寫演講稿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回顧和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通過演講活動使學生真正感悟到改革開放何以偉大,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因何而自信,進而引導學生踐行新時代青年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激發(fā)學生積極投入新時代實踐活動的巨大熱情,從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認同和責任擔當,自覺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守護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王蕊蕊.單元議學活動設計四維度[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11):51-53.
[2]成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應追尋的三種味道——以“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09):39-42.
[3]朱開群.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02):29-32.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