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吳文珍,楊小波
(省部共建中醫(y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廣州 510120)
“濕”作為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之一,關聯病因病機、藏象、氣血津液等基本理論,以其對機體認識的獨特視角在中醫(yī)學理論、實踐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然而,目前中醫(yī)學領域尚缺乏濕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癥狀術語。癥狀術語是醫(yī)患溝通與醫(yī)學各學科之間交流的重要橋梁,癥狀術語規(guī)范化研究是建立中醫(yī)藥技術標準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科基礎的基礎[1]。而且,濕證癥狀術語規(guī)范化研究也是開展?jié)褡C一系列基礎、應用等規(guī)范化研究工作的前提??梢姡瑵褡C癥狀術語規(guī)范化研究工作的開展具有必要性、緊迫性。本研究在前期系統(tǒng)集成濕證辨證依據的基礎上結合專家意見,按照標準化程序制定濕證癥狀術語標準,包括定名、定義以及癥狀分級量化標準,以期推出實用性強、公認度高、易于推廣的中醫(yī)濕證術語標準規(guī)范。
癥狀來源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標準、專著、教材以及工具書類資料等。其中,標準類資料著重選取“公認”的標準,如國家/行業(yè)/地方/團體標準等;專著類資料著重選取濕證領域內具有代表性、權威性的專著,能夠充分體現濕證的整體框架。圍繞“兩個維度、三個層次”構建結構化分析工具,全面收集濕證相關四診信息(包括癥狀、體征),系統(tǒng)集成濕證辨證依據。兩名研究人員獨立提取癥狀、體征,并應用Excel 進行數據的錄入、核對和分析工作。數據分析的目標為頻數分析,統(tǒng)計方法為描述性統(tǒng)計。具體研究方法可見《運用結構化工具系統(tǒng)集成中醫(yī)濕證辨證依據》一文。
合并臨床概念完全一致的癥狀描述[2]。如便溏、大便糜爛、大便溏瀉、大便不實、瀉下稀溏如鶩糞等,均指糞便稀薄而不成形的表現[3],予以合并。對于容易混淆的類似癥狀,充分把握其內涵和外延[4],并明確癥狀間的關系,包括同一、包容、交叉等關系[5]。如“疲乏”與“神疲”常易混淆,但“疲乏”指患者自覺身體倦怠、疲乏無力的癥狀[6],而“神?!敝缸杂X精神困倦的癥狀[7],兩者內涵不同,不予合并。
為確保癥狀的獨立性,對于復合癥狀,本研究基于以下原則予以拆分:①依據癥狀的診斷意義,如分別反映不同的性質、部位、病/證機。如關節(jié)酸痛沉重反映了疼痛、沉重兩種性質,故拆分為“關節(jié)酸痛”和“關節(jié)沉重”兩個癥狀;②依據濕的屬性特征。以“濕性重著”為例,如頭身困重這一癥狀,“頭困重”與“身困重”均可反映“濕性重著”的屬性特征,且相互獨立,予以拆分。
另有一些復合癥狀,各個癥狀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拆分癥狀會丟失或割裂原有組合的診療信息,為保持癥狀表述的整體性,不予拆分。例如,具有補充關系的癥狀口渴不欲飲不宜拆分為“口渴”和“不欲飲”兩個癥狀,因為口渴不欲飲作為整體癥狀可提示津液輸布障礙等機制,反映濕郁、濕熱(濕重于熱)等證候性質。
一些陰性癥狀對確定某一證候具有較高的貢獻度,可作為重要判定依據[4],本研究予以保留。如口不渴飲提示津液未傷,多見于濕相關病證,對診斷濕證具有重要意義,予以保留。
遵循全國科技名詞委員會規(guī)定的命名原則,即單義性、科學性、簡明性、約定俗成等,結合臨床專家小組討論,命名濕證癥狀。
參照既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證的應用基礎研究”形成的癥狀標化語料庫,將其中對應的癥狀名稱暫定為濕證癥狀第一選擇的術語。對于語料庫中未包含的癥狀,本研究將有利于反映證候本質[8]以及普遍使用的癥狀名稱[2]暫定為這些癥狀的第一選擇術語。
考慮到濕證癥狀術語主要應用于臨床,經與臨床專家小組討論,對其中部分術語在不改變原有表述特征的基礎上,基于臨床語言的表述習慣及實用性稍作改動。如,將“肢體困重”表述調整為“四肢困重”,將“口淡”調整為“口淡無味”。改動后的癥狀術語多為復合癥狀形式,根據癥狀間的邏輯關系和對濕證的診斷意義決定是否保留其完整性。
本研究注重術語的操作化定義,即描述術語測量的“操作”。根據癥狀特點,將操作化定義分為內涵操作化和使用操作化。其中,內涵操作化定義主要針對自覺癥狀,即通過對癥狀內涵的描述便了解如何操作;使用操作化定義主要針對客觀體征,即對體征做了明確的測量規(guī)定,甚至是數值標準。相關定義參照《中醫(yī)藥學名詞》[3]、《中醫(yī)診斷學》[6]、《中醫(yī)大辭典》[7]、《中醫(y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9]四部著作及相關指南等所涉及的癥狀術語定義予以引用或改寫;對于無文獻定義的癥狀術語,參照《中醫(yī)藥學名詞術語規(guī)范化研究》[10]中術語定義的原則和要求賦予定義。
癥狀包括自覺癥狀和客觀體征。對于自覺癥狀,如周身困重、惡心欲嘔等,主要考慮患者的主觀感受,癥狀分級根據癥狀的程度、頻度和影響劃分為無、輕、中、重4 個量級,并依次記分0、1、2、3 分;對于一些客觀體征,則給出明確的分級量化標準,如形體肥胖的分級量化參照國內成人超重和肥胖指南/共識提出的BMI 界值[11-12];舌象的分級量化,根據舌質、舌苔征象表現出的嚴重程度、范圍等予以確定;對于脈象,雖可分級量化但實際操作難以把握,故僅作有、無分類,分別記分1、0 分。此外,對于一些既是癥狀又是體征的臨床表現,如腸鳴、頭發(fā)油膩等,考慮到操作的簡便易行,按照自覺癥狀進行分級量化。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兩輪專家問卷調查,邏輯窮舉、補充完善濕證相關癥狀;并通過共識會議、廣泛征求意見對已形成的濕證癥狀術語、操作化定義以及癥狀分級量化標準等進行優(yōu)化、確認。專家來源于全國各省市大學、醫(yī)療、科研機構及學術團體,具有權威性,專業(yè)領域涉及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證候研究、標準/指南制定、濕證研究以及濕病證/病前狀態(tài)密切相關的臨床專科,專業(yè)覆蓋范圍廣泛。
最終,本研究共確認42 項濕證相關癥狀術語、操作化定義(見表1)以及癥狀分級量化標準(見表2)。
表1 濕證癥狀術語及操作化定義
表2 濕證癥狀分級量化標準
術語規(guī)范化工作流程具有多種形式,有研究者提出《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原則及方法》的工作流程,即收詞→定名→定義,較適用于中醫(yī)藥學名詞術語的規(guī)范[10],因此,本研究按照該工作流程開展?jié)褡C癥狀術語規(guī)范化研究工作。本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癥狀的獨立性。①以癥狀的診斷意義作為癥狀獨立化依據。有研究者提出癥狀術語規(guī)范“癥狀獨立化”的原則[8]、“內涵最小的獨立癥狀”概念[13]等,其目的均是為了準確地反映病情。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不合理的癥狀各自獨立同樣會錯誤地反映病情,不僅誤導診療方向,甚至造成癥狀術語的再次不規(guī)范[14]。楊小波等[15]提出癥狀應該獨立還是與其他癥狀合并,應依據中醫(yī)理論,以及其對辨證、辨病、治療等有無意義為依據。鑒于此,本研究以癥狀的診斷意義,尤其是對濕證的診斷意義,作為癥狀獨立與否的判定依據。②以濕的屬性特征作為癥狀獨立化依據。如頭重如裹、周身沉重、四肢困重、關節(jié)重著不利等,均反映了“濕性重著”的特征,以及“濕性重著”在不同部位的表現,為體現濕性癥狀的獨立性,本研究對相關的復合癥狀予以拆分。
重視陰性癥狀的診斷價值。臨床上陰性癥狀往往被認為沒有很強的直接辨證價值,而在證候規(guī)范化研究中不被重視。事實上,這類癥狀可為辨證提供方向性的證據,在辨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6]。如,排除它證、提示病證演變過程、預后轉歸,甚至可以作為判斷病證定位和性質的關鍵依據[17-18],正如《傷寒論》所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有研究者提出在對癥狀進行規(guī)范時,應同時結合該類癥狀對證候的貢獻度等,以加深癥-證關系研究[4]。因此,本研究在對癥狀規(guī)范時同樣重視陰性癥狀對濕證的診斷價值,酌情予以取舍。
賦予癥狀術語操作化定義。在科學研究中對概念的詳述依賴于名義定義和操作定義[19]。既往中醫(yī)學對癥狀術語的定義往往為名義定義,即賦予某個術語意義,通常代表了某種共識或慣例,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本研究則更加注重濕證術語的操作化定義,即規(guī)定了如何測量一個概念,其基本科學特性為指涉具體,且不會模棱兩可[19]。本研究賦予癥狀術語操作化定義(包括內涵操作化和使用操作化),以期達到工具化目的,從而賦予濕證診斷、評估等真正的可測量性及實踐價值,以更好地為科研、臨床服務。
基于癥狀自身特點制定分級量化標準。建立癥狀分級量化標準是實現病證診斷、評估和療效判定標準規(guī)范化的前提[20]。雖然癥狀分級量化方法多樣,但對癥狀按輕、中、重分級、賦分的半定量評價方法仍是當下通行的方法[21]。目前癥狀分級描述方面尚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不同特點、性質的癥狀分級描述未予區(qū)分,不切臨床實際[22]。如何對癥狀進行分級描述以符合科學、符合臨床實際、又便于操作一直是中醫(yī)學領域的難點,也是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對此,本研究結合癥狀自身特點,根據癥狀主、客觀特性分別設置分級量化標準,力求滿足臨床和科研的現實需求,以便更好地推廣、應用。
發(fā)揮專家意見在術語規(guī)范化研究中的作用。中醫(yī)癥狀中尚存在許多不規(guī)范的地方,癥狀規(guī)范化研究過程中也存在許多未解決、不統(tǒng)一的專業(yè)性問題。例如,如何保持中醫(yī)特色、實現中西醫(yī)學貫通,注重科學性的同時兼顧通俗性、習慣性。對此,研究者普遍認為應重視并充分發(fā)揮專家意見在術語規(guī)范化研究中的作用[15,23]。本研究在文獻研究基礎上結合專家意見,尤其是在癥狀的確立、定名、定義等方面,將中醫(yī)領域各學科專家的經驗體會、對中醫(yī)癥狀的特殊認識、臨床使用習慣等滲透進去,綜合專家意見,進行優(yōu)化。
醫(yī)療實踐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研究者們將計算機技術、數碼技術等高新技術方法正逐步應用于中醫(yī)證候的現代測量、四診客觀化研究,并已初步研制了舌象儀、脈診儀、四診系統(tǒng)等客觀化測評工具,有助于濕證癥狀(尤其是體征)標準化的實現。同時,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豐富,以及高新技術方法在證候規(guī)范研究領域的普及,癥狀規(guī)范化研究也將取得長足的發(fā)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