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上的發(fā)現(xiàn)往往很有趣。因為中國式生活里,“宅”的成分比較多,思維方式要么安守窠臼如“民以食為天”,要么跳脫寫意成“銀河落九天”,唯獨出門會遇見不一樣的邏輯,和五光十色的世界來一番對話,肯定有“原來如此”的驚訝。
出生在高原河谷的茅臺,平日里抬頭是山低頭也是山,不知何時就變成了一瓶愛出遠門的烈酒,追尋異樣的美,也展示自己的美,美美不同,就有了別樣意趣。
9月的茅臺,帶了精心準備的禮物,去巴黎。禮物包括了“走進·法國”和“文化·法國”兩個系列的定制酒。第一件禮物將茅臺酒核心元素飛天女神、法國國花香根鳶尾、標志性建筑埃菲爾鐵塔等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包裝色調又選用了獨具法國風情的“浪漫紫”;第二件禮物的設計中加入了反映法國讀書文化的古書籍元素;背面突顯高盧雄雞為元素的火漆印章,還印制了伏爾泰的藝術畫像和思想主張,又對應展現(xiàn)理念相投的中國著名文言名言;瓶蓋則是由法國國花香根鳶尾與國家簡稱“FR”元素組成的花紋樣式;蓋頂有一個“仁”字,以此詮釋“博愛”精神。
禮數(shù)周到的中國人,寒暄總是以“求同”開場,開門揖客,落落大方,從不會一見面就辯論個你對我錯,因為“存異”既是禮數(shù),也是人情練達的明睿。
有了禮,人和人、人和時光、人和自然之間,就有了溫潤的分寸。
每隔一段時間出門,茅臺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一百多年前去舊金山參展不一樣,那時異域他鄉(xiāng)茅臺之名不為人知,只好獨辟蹊徑用香氣吸引關注。恰逢一帶一路十周年,茅臺今年去了很多城市,曼谷、東京、巴黎、倫敦……所到之處,有老交情,有新朋友,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拜會的烈酒同業(yè),每每笑著分享品飲茅臺酒的奇妙體驗。也有聞其名未飲其酒的好奇市民,趕來觀看茅臺舉辦的品牌文化展,為在醇烈的酒液中發(fā)現(xiàn)悠揚的花香氣而歡喜。
茅臺酒瓶上曼妙舞動的飛天仙女,來自香港五豐行李歡、魏一翀、吳烈三人主導的設計。1958年代理茅臺酒銷售的香港五豐行,以此開啟茅臺出海之路,回望彼時心緒,應是把這瓶香氣芬芳的酒當作“洛神”般珍愛吧。
在中國式生活里,酒是特殊的存在。茅臺酒品飲之時“醉得慢、醒得快、無宿醉”的特點,其實暗合中國式生活的雅致,是對熱愛之物的分寸感,在分寸感中得以把握生活的律動,不至于把小日子過成了驚心動魄的布朗運動。關于酒的中國詩文無可盡數(shù),難覓放浪形骸之詞,也少見酒神為主題的西方畫作中那種淋漓盡致的情緒表達。
按中國式的表達,是一句似有似無的慨嘆:“過日子嘛。”
日子的底子是“民以食為天”,日子的面子是“無酒不成席”,有了淺酌低吟,便不讓熱愛過于癲狂,也不讓愁苦過于尖銳。這是獨特的善意表達,因酒釀自五谷,帶了大地母親的氣味。
經(jīng)濟學者薛兆豐戲言,在純利率高的地區(qū),來不及欣賞陳釀美酒,因為謙和內(nèi)秀的品質,無論是養(yǎng)成還是欣賞,都需要悠長的時間投資。
所以在釀酒傳統(tǒng)厚重的鄉(xiāng)土,酒不止是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更是居民精神氣質的體現(xiàn)。
小鎮(zhèn)的酒,釀得厚,喝得長。在悠長的中國式生活里,酒以“商業(yè)潤滑劑”為主體表達的時間其實并不多,更多時候是盛放于“家文化”土壤的花朵。
所以我們看到文化品性越成熟的茅臺,越是看重尋常日子的片刻歡愉,越是收藏情緒碎片的珍貴顏色。
在中國式生活的哲學觀里,美是尋常日子的不尋常。越是尋美,越是戀家,這樣的茅臺,是中國式生活的熱愛者。
本刊評論員 黃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