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偉,徐保成,王麗華
(1.汶上縣農業(yè)農村局,山東 濟寧 272500;2.汶上縣苑莊鎮(zhèn)人民政府,山東 濟寧 272512)
大豆富含蛋白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來源,且豆制品在人們日常飲食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大豆在我國農業(yè)種植領域中比重較高,做好大豆良種繁育具有重要意義。探索大豆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也是相關從業(yè)人員在新時代需要肩負的重任。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可應用更多新技術,使大豆種植水平不斷提升,為我國農業(yè)領域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1.1 大豆選種要點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的種植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因而種植大豆前期需要科學選擇大豆原種,使其與種植區(qū)域的地理條件相契合[1]。為提升大豆產量,保障其高產與優(yōu)產,選擇品種時需要重點分析種植條件,尤其需要考慮氣溫,保障大豆種植因地制宜與因時制宜。種植前需要合理篩選大豆品種,保障大豆品種與區(qū)域環(huán)境契合,合理選擇大豆品種也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概率,為高產、優(yōu)產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在平均氣溫相對較高的地區(qū),篩選大豆品種時應重點選擇耐旱性品種,同時重視大豆品種的抗倒伏性。選好大豆品種后即可播種,播種前期需要先篩查大豆種子,剔除質量不達標的種子,不能播種病種、蟲蛀種、雜種等。篩選后需要進一步處理大豆種子[2],先清洗,再晾曬3~4 d,并施用根瘤菌或硫酸鋅等完成拌種,其中根瘤菌主要用于180 d 以上的大豆植株。
1.1.2 大豆播種要點
播種大豆時,種植密度300 000~360 000 株/hm2為最佳,具體種植密度可依照大豆播種實際情況、大豆品種特性來確定。對于大豆分枝相對較多且成熟期相對較晚的品種,需要適度增加種植密度。對于成熟期相對較早的大豆品種,需要適度降低種植密度[3]。如種植大豆區(qū)域土壤肥沃,大豆生長速度較快且旺盛,需要適度增加種植密度,反之,則需要降低種植密度。當大豆播種時間相對較早且自身營養(yǎng)時間較長時,需要適度增加種植密度,反之,則需要降低種植密度。當大豆播種區(qū)域屬于高產區(qū)時,可選擇大小壟種植法,此種植法能在大豆生長過程中為其提供更為理想的光照與通風環(huán)境。種植完成后,種植人員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檢查大豆苗,當發(fā)現缺苗時,需要第一時間補苗,保障大豆苗全、苗壯,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需要保障土壤養(yǎng)分充足,因而在種植過程中不宜僅種植大豆,也需要將其與谷類農作物輪作,使大豆生長環(huán)境更為良好。在大豆后續(xù)生長過程中,需要及時為其除草與施肥。
1.1.3 大豆播后管理要點
種植人員應及時做好除草、間苗、追肥、澆水等各項工作,同時注意防治病蟲害、防止發(fā)生豆苗倒伏等現象。出苗前需要依照豆苗長勢選擇對應藥劑,合理施藥,做好蚜蟲等害蟲防治工作。苗期主要防治金針蟲,生長后期重點防治根腐病,使大豆整體生長過程保證良好狀態(tài)。由于大豆自身根系相對較淺,生長過程中易被雜草影響而難以有效汲取營養(yǎng),因此中耕除草尤為重要。一旦除草不及時,則可能導致草荒,增加病蟲害發(fā)生概率,使田間管理難度也相應提升。當大豆主莖到第2 分枝處的側芽長出2~3 片葉時,種植人員應及時定苗,保證每穴留1 株壯苗,并在第2 分枝處留2 片葉,以避免豆苗出現倒伏問題。間苗、定苗后需要進一步落實澆水與追肥等環(huán)節(jié),尤其在土壤相對不肥沃的區(qū)域,可在澆水同時適量施用化肥,保障土壤處于透氣且松軟的狀態(tài),為大豆生長提供良好環(huán)境。
1.2.1 分層壟斷栽培技術
分層壟斷栽培技術是大豆種植過程中較為常用的技術之一,此技術旨在利用壟三栽培法提升大豆整體質量,即壟底深松播種、壟體分層施肥、壟上雙條精量點播。種植人員在使用分層壟斷栽培技術時需要全面了解大豆生長習性[4],明確土壤整體狀態(tài),合理分析大豆栽培情況。深松土壤,深度在25~30 cm 為宜,此后則需要對土壤種肥,保證種肥深度在種下5~6 cm,底肥深度在種下10~15 cm。精量播種環(huán)節(jié)可使用機械完成雙行等距播種,小行距保持在10~12 cm,使用穴播機完成等距穴播,保持穴距在18~20 cm,可播種3~4 株/穴。分層壟斷栽培技術主要適用于土壤墑情較為理想的地區(qū),丘陵崗坡地帶的土壤墑情相對不理想,不適宜使用此方法[5]。
1.2.2 窄行密植技術
窄行密植技術是一種新興栽培技術,與傳統栽培理念存在一定差異,此項栽培技術優(yōu)勢相對明顯,主要適用于相對矮小的大豆品種,生長周期較長且單株產量較高的品種都不適用此技術。窄行密植技術能有效提升大豆產量,為種植人員創(chuàng)造更高經濟效益。窄行密植技術可視作壟三栽培技術的演變與發(fā)展,可細化為大壟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與小壟窄行密植3 種操作方法。其中大壟窄行密植可使用兩壟變一壟、三壟變兩壟等技術[6],旨在提高大豆產量。使用兩壟變一壟技術時,可保持壟距在130~140 cm,播種6 行,小行距保持在16 cm,種植密度為30 萬~40 萬株/hm2。使用三壟變兩壟技術時,需要將壟距控制在90~105 cm,播種4 行,種植密度為30 萬~35 萬株/hm2。三壟變兩壟技術更適用于熱量資源較充足、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區(qū),需要細致的栽培管理策略。平作窄行密植技術適用于機械化水平較高且化學除草技術較好的區(qū)域,且區(qū)域內人少地多,播種行距為15~30 cm。小壟窄行密植技術適用于平整區(qū)域,且土壤具備深翻深松條件,種植時壟距保持在30~45 cm。
2.1.1 檢查土壤與種子
在田間管理工作中需要檢查土壤與種子,明確田間土壤狀態(tài),避免土壤中存在病蟲害。一旦發(fā)現病蟲害,需要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并處理土壤,再開展種植工作。
2.1.2 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
需要對大豆采取對應的保護措施,防治病蟲害時需要考慮病蟲害特性[7]、大豆與農作物之間的關系、種植技術水平與管理人員整體素質等各項因素,以使農藥、化肥、殺蟲劑等各類藥劑得到合理應用。
2.1.3 合理施用農藥
需要采取多種防治方法有機結合的防治策略。使用化學防治策略時,需要詳盡記錄藥劑施用時間與用量,嚴格依照相關規(guī)定完成操作。使用物理防治策略的優(yōu)勢包括不污染環(huán)境、不殘留有害物質。可采取化學防治與物理防治相結合方法,減少病蟲害,避免破壞環(huán)境。選擇藥劑時需要秉承低毒高效的原則,避免藥劑對人畜造成傷害,并保證防治效果。依照不同病蟲害合理選擇農藥類型,有效防治病蟲害。
2.2.1 灰斑病
灰斑病主要發(fā)生在大豆成株階段,以侵害大豆葉片為主。發(fā)病初期大豆葉片上會出現圓形灰色斑點,發(fā)病中期大豆植株邊緣為褐色且大豆植株中間出現灰褐色斑塊。發(fā)病后期大量葉片脫落,對大豆產量造成嚴重影響[8]。
防治灰斑病采用化學防治方法,在播種前期可施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以3∶1 000 的質量比與大豆種子攪拌均勻。當發(fā)生灰斑時,可施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有效降低灰斑病對大豆造成的影響,最大限度保證大豆產量。
2.2.2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發(fā)生在大豆生長初期,會使大豆幼苗變色且生長情況出現異常,如幼苗變?yōu)楹稚?,最終使其主根發(fā)生腐爛導致整株大豆死亡。地上部分的大豆植株萎縮、變黃,莖部出現黑褐色斑點,分布較為密集,最終使得莖部表層腐爛。
防治根腐病采用化學防治方法,在種植前可施用多菌靈與福美雙等藥劑拌種,藥劑量是種子質量的1%~2%。當發(fā)生根腐病時,可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每隔7 d 施用1 次,連續(xù)施用2~3 次。
2.2.3 葉斑病
葉斑病是大豆生長過程中為害性較大的病蟲害之一,多發(fā)生在大豆生育后期,引起大豆葉片變色與早期落葉,葉片一般變?yōu)榈稚踔粱野咨?,同時邊緣呈現深褐色,發(fā)病后期可能在病斑上生出黑色小顆粒,最終導致葉片凋落。防治葉斑病時采用化學防治方法,需要了解其病因,其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病株上越冬,并于次年借風雨傳播,完成初次侵害。
防治葉斑病,在種植前期深翻土壤,使病殘體深埋土中以減少病蟲害。發(fā)病初期可噴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
2.2.4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侵害大豆葉片、莖、豆莢等部位,一般由底部老葉開始發(fā)病,逐漸向上蔓延。病斑形狀不規(guī)則,呈暗褐色,葉片正反面都可能出現褐色小斑點,嚴重時可使葉片脫落,對大豆產量與質量都造成嚴重影響[9]。
防治褐斑病可施用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 倍液,每隔10 d 噴灑1 次,噴灑1~2 次即可。
2.2.5 蚜蟲
蚜蟲是大豆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害蟲之一,一般侵害大豆頂端葉片與嫩莖、嫩葉等部位,主要汲取此部位的汁液,使大豆葉片出現卷曲與枯黃等癥狀。長此以往會使整體植株矮化,豆莢數量也會減少,進而影響大豆整體產量與質量。
防治蚜蟲的方法相對較多,可采取生物與化學等防治方法。采用生物防治方法,蚜蟲天敵相對較多,如草蛉、捕食性瓢蟲、寄生蜂、食蚜蠅等,可向大豆種植區(qū)投放蚜蟲天敵,以此抑制蚜蟲繁殖。采用化學防治方法,在大豆出苗期施用4%呋喃丹顆粒劑,以溝施的方法給藥,避免藥劑與大豆種子直接接觸。當蚜蟲對大豆為害明顯時,在5%~10%植株卷葉的情況下施用阿維菌素450 g/hm2+聯苯菊酯750 g/hm2,攪拌均勻并兌水,以達到防治蚜蟲的目的。當蚜蟲成熟后,可在幼蟲脫離豆莢前施用白僵菌粉22.5 kg/hm2+草木灰202.5 kg/hm2,混合均勻撒施于大豆田壟臺上,可有效防治蚜蟲。
2.2.6 食心蟲
食心蟲幼蟲主要侵害大豆心葉,使大豆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生長后期可能會侵害豆莢,破壞豆粒,使其不完整,大豆質量也將降低,一般情況下食心蟲發(fā)病率越高,大豆產量越低。
防治食心蟲可采用農業(yè)、化學、生物等防治方法。采用農業(yè)防治方法,選擇抗食心蟲的大豆品種,并實行大面積、大間距輪作,在大豆收割后進行秋翻耕肥。采用化學防治方法,可施用80%敵敵畏乳油100~150 g/hm2,用高粱或玉米等秸稈蘸藥均勻插于壟臺上,或用玉米穗軸、其他顆粒或塊狀載體吸入藥液,并卡在豆株的枝杈上熏蒸以防治成蟲。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投放赤眼蜂。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投放,放置30 個/hm2。在食心蟲產卵初盛期防治,每隔5 d 投放1 次,投放3 次即可,其中第1 次與第3 次投放等量的赤眼蜂,第2 次投放2 倍量的赤眼蜂[10]。
大豆富含蛋白質,在人們日常飲食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大豆種植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提升大豆產量、質量已成為種植人員需要深入研習的重要課題。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相關從業(yè)人員可從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面出發(fā),完善品種選擇與播種環(huán)節(jié),探索更多的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為人們日常飲食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