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慧
(川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廣元 628017)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的交融,文藝評論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從《人民日報》到《紐約時報》,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主流媒體,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豐富的藝術語言和文藝評論。這些評論不僅對藝術作品進行了評價,更為公眾提供了一種理解和解讀藝術的方式。在這背后,文藝評論所運用的藝術語言及其對文化觀念的表達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文藝評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走進電影院欣賞一部電影,還是在書店翻閱一本小說,我們都可能會受到文藝評論的影響,從而影響我們的審美選擇和文化取向。那么,這些文藝評論如何運用藝術語言來傳達其觀點? 它們又是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觀念的?藝術語言,與日常交流所用的語言不同,它更為抽象、豐富、具有感染力。藝術語言能夠深入作品的內核,揭示其深層次的含義,同時也能夠將評論者的獨特見解和感受傳達給讀者。這種語言的運用在文藝評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了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更反映了評論者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立場。同時,文藝評論也是文化觀念的重要傳播渠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的交流變得日益頻繁。文藝評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手段,可以幫助公眾理解和接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它不僅展現(xiàn)了各種文化觀念,更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紤]到這些因素,本文將探討文藝評論中藝術語言的運用及其對文化觀念的表達[1]。
文藝評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其背后的藝術語言不僅承載了對作品的解讀和評價,更反映了評論者與社會文化的緊密互動。從羅蘭·巴特到???,再到中國的魯迅和錢鐘書,文藝評論的藝術語言一直是學術界的焦點。首先,巴特認為文學語言是對現(xiàn)實的解碼。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魯迅在其評論中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對社會進行批判,而這種批判往往深入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層面。魯迅的評論不僅是對作品的評價,更是通過藝術語言,為讀者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他的評論語言充滿了獨特的修辭技巧,深受古典文學的熏陶,這使得他的評論既具有學術性,又富有文學魅力[2]。波德里亞爾提出,在后現(xiàn)代社會,符號開始創(chuàng)造現(xiàn)實。這與錢鐘書在文藝評論中的態(tài)度有異曲同工之妙。錢鐘書在其評論中經常提及對西方文學的解讀,并結合中國的文化背景進行再創(chuàng)造。他認為,評論者應該超越文本,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文化語境[3]。這種語境不僅是對作品的反映,更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體驗。而從福柯的角度看,話語是權力的執(zhí)行。在文藝評論中,這種權力不僅體現(xiàn)在對作品的評價上,更體現(xiàn)在對文化和價值觀的塑造上。正如魯迅,他在評論中不僅對作品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更對當時的社會和文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的評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梢钥闯?,文藝評論的藝術語言不僅是對作品的解讀和評價,更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表達。它承載了評論者的個人經驗,也反映了社會文化的演變。古今中外的學者和文學家都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為我們展示了文藝評論的魅力和價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文化和社會的新視角。
文藝評論的藝術語言不僅是一種表達,也是對藝術品深度解讀、文化鏈接和讀者情感共鳴的橋梁。
修辭感知: 修辭在文藝評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指出,一個好的修辭不僅可以美化語言,還能增強語言的說服力。而西漢揚雄在其《法言》中強調了言辭的簡練和深入淺出[4]。在文藝評論中,適當?shù)男揶o能使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評論者的觀點。修辭美學不僅增強了表達,更是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例如,在分析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作品時,一種恰當?shù)男揶o,如“時間的流逝與記憶的逆流”,不僅概述了其作品的中心主題,還增強了讀者對作品情境的投入和共鳴。
深度解讀:對于每一部藝術品,表面的解讀僅是冰山一角。蘇珊·桑塔格在其《反對闡釋》中強調深度解讀的必要性。以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為例,作品表面上看似是關于兩人在等待一個名為戈多的人的荒誕劇,但深入其核心,則可以發(fā)現(xiàn)其對人生、命運、絕望和等待的深刻反思。這種深度解讀為讀者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全面的理解[5]。
文化鏈接:藝術作品是文化的產物,因此評論時的文化聯(lián)系尤為重要。文藝評論可以成為跨文化的橋梁,鏈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視角。在解讀卡夫卡的《變形記》時,不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不同的解讀:西方可能聚焦于個體與社會的異化,而東方則可能更多地探討家庭的角色和責任。這種文化的鏈接豐富了作品的內涵,使其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語言[6]。
情感共鳴: 藝術作品往往與創(chuàng)作者和讀者的情感緊密相連。評論的語言應當能夠引發(fā)這種情感的共鳴。當分析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時,評論者需要描述其對紅色、情感與歷史的深度勾連,傳達這種情感的深度和復雜性,引導讀者與作品產生情感鏈接。
思考啟迪:一個優(yōu)質的評論不僅要提供解讀,更應啟迪讀者的思考。面對喬治·奧威爾的《1984》,評論者不僅要解析作品的反烏托邦特點,更要讓讀者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技術、政府和權力如何影響我們的自由和隱私? 這種啟迪性的分析鼓勵讀者更加主動地參與文藝作品的解讀,實現(xiàn)自我與作品的對話[7]。
文藝評論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獨特的、專業(yè)的回應。它既是一種評價,也是一種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此背景下,藝術語言在文藝評論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關鍵,它起到了連接原作與評述、評論家與讀者的橋梁作用。
1.3.1 溝通的媒介
藝術語言首先是一種溝通媒介。在面對一部復雜、抽象或跨文化的藝術作品時,單純的文字描述很難準確地傳達作品的真實意境和情感。藝術語言在這里起到了“翻譯”的作用。例如,對于一幅富有禪意的日本繪畫,簡單的文字描述難以體現(xiàn)其深沉的哲學思考和微妙的情感變化。但通過藝術語言的應用,評論家可以為讀者構建一個更接近作品真實意境的解讀框架。
1.3.2 創(chuàng)新的觸角
文藝評論不僅是對已有作品的回應,它本身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活動。藝術語言為評論家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工具箱。當評論家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一個作品,或者嘗試將兩部或多部作品進行對比時,藝術語言為其提供了豐富的表達資源。這些資源使評論家能夠將其獨到的見解、深刻的解讀和新穎的觀點更為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給讀者[8]。
1.3.3 情感的深化
文藝評論中,除了對作品內容的分析與解讀,評論家自身的情感體驗與反應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種情感往往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的,而是復雜、多層次的。藝術語言提供了一種手段,幫助評論家深化、細化并準確傳達這種情感。它使得評論不僅是頭腦中的思考,更有心靈的觸動,這種觸動能夠進一步影響到讀者,引發(fā)讀者的共鳴[9]。
文藝評論,作為藝術與文化的重要中介,不僅是對藝術作品的審視和解讀,更是對文化觀念的傳播和再創(chuàng)造。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在多個學術研究中都得到了強調。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提出,文化領域的每一個動作,無論是生產、傳播還是接收,都涉及權力和文化資本的轉移。文藝評論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評論家,他們不僅擁有解讀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賦予作品“價值”的權力。布爾迪厄進一步指出,這種“價值”的判定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結構緊密相關。學者王宏志深化了這一思考,他將文藝評論視為一種“雙層解讀”。首先是對藝術作品本身的解讀,這一層解讀嘗試還原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意圖及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其次是基于評論家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二次解讀。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對特定文化觀念的再確認和傳播。與此同時,愛德華·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為我們揭示了評論的文化局限性。他認為,評論家的解讀,往往不是絕對中立的。他們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生活經歷,以及他們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都會對他們的解讀產生影響。這不僅是一種無意識的偏見,有時甚至是刻意為之。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文藝評論的多重功能和深遠影響顯而易見。它不僅提供了對藝術作品的評價,還作為一個橋梁,連接了過去與現(xiàn)在、個體與集體、本土與全球。評論家的每一次解讀,都是對某一文化觀念的傳播、強化或挑戰(zhàn),從而影響著更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10]。
文藝評論與社會價值觀交織在一起,揭示了藝術、社會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這種互動不僅展示了評論如何被某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所塑造,而且展現(xiàn)了評論如何參與并影響社會對于藝術和文化的理解。首先,文藝評論常常成為某一時代社會價值觀的清晰反映。評論家們在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時,很容易被他們所處的文化背景所影響。例如,20 世紀初,隨著現(xiàn)代主義在歐洲的崛起,許多文藝評論開始集中于形式的革新和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這種轉變的背后,實際上是評論家們對現(xiàn)代社會變革的直接回應,他們試圖在評論中探索和表達這種變革帶來的新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體驗。與此同時,評論家們也扮演著社會價值觀的塑造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權威的文藝評論,特別是那些已經引起廣泛關注的評論,可以對公眾的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明確的評價或對某一觀念的支持,可以促使大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收某種藝術觀點或文化價值。反之,對某作品或觀念的嚴厲批評,可能會使之被邊緣化。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變化,文藝評論與社會價值觀的關系也在不斷地調整。例如,在20 世紀中后期,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和評價標準開始受到質疑。在這種環(huán)境下,評論家們不再滿足于對作品進行簡單的評價,而是開始探討作品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和社會含義。他們更加關心如何解讀文本,如何理解作品與社會、歷史和文化之間的關系。
文藝評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成為跨文化理解與傳播中的關鍵橋梁。作品盡管深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跨越地域和文化時,它所傳遞的核心意義和價值需要某種媒介去“翻譯”。文藝評論的作用愈加凸顯。評論家憑借其獨特的視角和對文化的敏銳洞察,成功地將原始的文化信息轉化為目標文化中的讀者可以理解和感知的內容,進而使作品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同時,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藝術和文學作品向讀者涌來,文藝評論的存在更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為讀者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且通過專業(yè)知識和細致的解讀,為讀者指明了方向,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作品。而對于藝術家本身,評論的存在也帶來了雙重價值。首先,藝術家得以聽到來自外部的聲音,了解外部對其作品的評價和看法,從而有可能在未來的創(chuàng)作中作出調整或改進。其次,當作品被評論時,其影響力往往會得到放大,更多的人因此而得知并接觸到這個作品,進一步推動了藝術家之間及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因此,文藝評論不僅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解讀,更是藝術與文化跨越國界、語言和文化差異進行交流的關鍵工具。在這一過程中,評論家的作用不容小覷,他們不僅是文化的解讀者,還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確保每種文化在這場全球對話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聲音??傊?,文藝評論在跨文化理解與傳播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認識、理解和欣賞這個多彩的世界。
在文藝評論領域,通過藝術語言對文化觀念進行呈現(xiàn),既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評論家的核心職責。這不僅是因為藝術語言的特質——隱晦性、象征性和情感色彩,更因為這樣的語言為文化觀念的深入展現(xiàn)提供了無可比擬的空間和機會。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評論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充分利用象征性。象征性是藝術語言中的核心元素。評論家在描述文化觀念時,可以選擇使用強烈的象征性詞匯或句型,進一步強化文化觀念的意義和深度。例如,描述中世紀歐洲的城堡時,評論家通過使用“堅不可摧的石墻”或“歷經風霜的箭塔”等象征性詞匯,使讀者不僅可以感受到這些建筑的歷史意義,還可以進一步理解它們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第二,深化情感表達。情感是連接評論、藝術作品與讀者的橋梁。評論家在進行文藝評論時,應注重情感的表達,使讀者不僅能夠理解作品的技術層面,更能夠體驗到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和情感深度。例如,在描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時,通過描繪畫中人物的情感細節(jié),讀者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當時人們對于自由、人性及宇宙的探索和認知。
第三,結合歷史與文化背景。為了使文化觀念在文藝評論中更加深入地呈現(xiàn),評論家需要將藝術作品置于歷史和文化背景中進行分析。這不僅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也可以使讀者更深入地體驗和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觀念。例如,在分析古希臘雕塑時,評論家可以結合古希臘的歷史背景和哲學思想,為讀者揭示雕塑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這些策略的應用,旨在使藝術語言在文藝評論中發(fā)揮最大的作用,進而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了解和體驗文化觀念的窗口,使他們能夠跨越時空,真正進入作品所處的文化背景,感受其深度和魅力。
評論的語言與背后的文化觀念在此過程中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協(xié)同效應。這一效應不僅決定了文藝評論的質量和深度,更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公眾對于作品、藝術和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第一,應運用多維度語言。在藝術評論的領域中,語言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深度解讀藝術作品和傳達其背后文化觀念的工具。這就要求評論家運用一種多維度的語言策略,超越字面上的描述,進入作品的深層次。一方面,評論家應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如隱喻、象征、借喻等,將那些難以直接描述的抽象概念或情感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從而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藝術作品的深意。例如,對于一幅展現(xiàn)鄉(xiāng)村生活的畫作,不僅要描述其風景和人物,評論家還可以通過這些元素深入挖掘鄉(xiāng)村文化中的價值觀、傳統(tǒng)與當代的沖突、對自然的尊重等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多維度的語言還體現(xiàn)在結構與邏輯上。良好的評論應當具有明確的邏輯脈絡,通過層次分明的敘述、逐步深入的解讀,將讀者帶入一個豐富而深邃的藝術世界。這種結構上的多維度體現(xiàn),使得評論既有條理性,又不失深度。
第二,強調藝術與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文藝評論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藝術與文化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藝術既是文化的表達,又反過來影響文化的形成與演變。評論家在對作品進行解讀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一點。一方面,評論家應明確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這背后可能包含一段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或某種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這些背景信息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時也為評論家提供了評價作品的重要依據(jù)。另一方面,評論家還應關注藝術如何反過來影響文化。這包括藝術如何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如何影響社會風尚和潮流,以及如何促進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交流。這種相互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大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中,也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對于評論家而言,探討藝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如何產生并與之互動,是提供深度解讀的重要方法。例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地位。通過了解這一文化背景,評論家可以更為準確地解讀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現(xiàn)和構圖方式。
同時,藝術作品本身也可能對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以電影為例,有些電影不僅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們可能改變了觀眾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促進了社會話題的討論,甚至影響了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評論家在評價作品時,除了考慮其藝術價值,還應關注其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探討藝術與文化的相互影響,評論家還應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視角。除了藝術史、美學等專業(yè)知識,他們還應對社會學、文化研究、心理學等領域有所涉獵。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可以為文藝評論提供更為豐富和深入的解讀角度,也有助于評論家形成更為全面和開放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