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娟
摘要: 課程改革倡導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依據(jù)《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課程內容,對人教版(2019年版)和蘇教版(2020年版)高中化學必修課程模塊的兩套教材進行了結構、內容、實驗等方面的比較分析,結合教材分析得到的結論,提出了“用教材教”的教學策略建議。
關鍵詞: 高中化學; 必修模塊; 教材比較; 用教材教; 教學建議
文章編號: 10056629(2023)11000906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1 問題提出
化學教材是化學教材編寫團隊人員在對課程標準理解、學科結構認識、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分析等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是教師教化學和學生學化學的重要課程資源。在高中化學教學實際中,許多化學教師在處理“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平衡時,無法把握教材的重點,將不同版本教材的事實性化學知識疊加進行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用教材教”需要廣大化學教師深刻理解課程標準,增進化學學科理解,充分認識化學課程的育人價值;“用教材教”需要廣大化學教師熟悉不同版本教材的結構、內容邏輯,充分分析和汲取不同版本化學教材的精彩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化學教材。
本文依據(jù)《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主題,對人教版2019年版[1]和蘇教版2020年版[2]化學必修新教材進行了教材結構、內容、實驗等方面的比較,結合課程標準和比較結果,提出了一些“用教材教”的教學建議。
2 化學必修教材比較分析
課程標準對課程內容的組織給出了如下說明:“進一步精選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3]”課程標準將高中化學課程必修課程內容分為5個主題,按照所聚焦的大概念分為三類:“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物質結構基礎與化學反應規(guī)律”“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是具有化學本體論意義的內容主題,聚焦化學內容類大概念;“化學科學與實驗探究”是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的方法主題,聚焦化學方法類大概念;“化學與社會發(fā)展”是具有價值論意義的價值主題,聚焦化學價值類大概念。由于高中化學課程是以大概念為核心結構化組織和設計課程內容的,因而教材的分析比較也應從聚焦大概念的視角進行。
2.1 化學教材結構分析比較
人教版化學必修教材以“章、節(jié)”形式呈現(xiàn),蘇教版化學必修教材以“專題、單元”形式呈現(xiàn),兩種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具有以下特征。
(1) 化學理論知識與化學事實性知識穿插安排。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教材都采用化學理論、原理和物質轉化與應用的事實性知識穿插安排的方式建構教材結構。這是因為化學理論的建構與認識需要大量物質轉化與應用的事實性知識為基礎,物質轉化與應用的事實性知識認識和研究需要化學理論作指導。如在學習物質結構基礎知識前,學習鈉、氯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為學習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化學鍵提供元素化合物的事實性知識基礎;學習了物質結構基礎與化學反應規(guī)律后,學習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和簡單有機化合物的知識,更好地讓學生從結構視角認識物質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課程標準基于大概念的內涵組織結構化課程內容,化學教材就必然會基于大概念的習得過程設計教材結構。學生對化學大概念(見圖1)的學習,首先通過實驗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事實性知識,并在對大量事實性知識進行比較分析、推理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化學一般概念,多種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一般概念通過橫向關聯(lián)、縱向抽象的方式形成大概念,并將大概念遷移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化學教材將“理論知識與事實性知識穿插安排”,滿足學生形成化學大概念的基本要求。
(2) 將“化學實驗探究”有機融合于教材所有內容中。化學實驗探究是學生認識和研究化學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化學必修課程的重要內容?;瘜W理論的建構、化學反應原理的揭示、元素化合物性質和轉化的認識等,都是建立在化學實驗基礎之上的。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教材都十分重視化學實驗探究的學科價值和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學生必做化學實驗融合在必修教材中,將化學實驗探究作為學生認識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學反應規(guī)律和物質結構基礎的重要方法。蘇教版必修教材除將“化學實驗探究”融合于其他專題中外,還將“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作為單獨的專題進行安排,期望從實驗方法的視角強化學生對化學實驗探究重要性的認識。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最重要的是學科理解力和學科實踐力,學科理解力的本質是理解和應用學科觀念,學科實踐力的核心是實驗探究與實踐。化學觀念產生于實驗探究與實踐,并用于指導實驗探究與實踐。因而化學教材將化學實驗有機地融合于化學課程學習的所有內容,既體現(xiàn)了化學學科的特征,又體現(xiàn)了培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
(3) 將化學學科應用價值與育人價值體現(xiàn)在所有教材內容中。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具有責任擔當是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價值觀層面的重要要求[4],形成“化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是學生通過高中化學必修課程學習應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瘜W學科應用價值和育人價值的體現(xiàn)需要以化學教材的具體內容為載體。兩種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學必修教材,都充分關注化學課程內容的“知識獲取、方法體驗和價值引領”的育人功能的發(fā)揮,將“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具有責任擔當”的育人目標落實到高中化學必修課程的所有內容學習之中。人教版教材除以“第8章 化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行專題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外,在所有其他章節(jié)中也充分關注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蘇教版必修教材采用滲透的方法將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融合在各專題中,并在相關專題中進行有針對性的特別強化,如“硫與環(huán)境保護”“氮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金屬與人類文明”等。
在教材結構安排上,兩個版本的高中化學必修教材都在充分體現(xiàn)化學學科基于實驗與實踐探究特征的基礎上,基于化學大概念的學習要求和學習過程,科學規(guī)劃教材內容,以實現(xiàn)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和育人價值。
2.2 化學教材內容分析比較
課程標準明確了高中化學必修課程中的5個主題,分別是“化學科學與實驗探究”“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物質結構基礎與化學反應規(guī)律”“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和“化學與社會發(fā)展”。按照課程主題內容,人教版和蘇教版必修化學教材在核心知識內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見表1)。這說明教材編寫團隊對高中化學必修課程的本體知識內容的認識是相同的,高中化學必修課程的化學核心知識既是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形成化學大概念、化學學科觀念的重要基礎,高中化學必修課程中化學核心知識的學習,為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化學學科觀念和化學大概念的形成需要以化學事實性知識為基礎,學生通過一定量的事實性化學知識的學習,再經過比較分析、抽象歸納、論證推理等過程,就能初步建構學科大概念,并遷移運用大概念解決問題。不同版本的化學教材在選擇呈現(xiàn)化學具體事實性知識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體統(tǒng)計見表2。
從高中化學必修課程內容分析,“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及規(guī)律”“實驗探究與實踐”“物質轉化及應用”是高中化學課程模塊的四大核心內容,圍繞化學課程核心內容所展開呈現(xiàn)的化學教材中具體事實性內容,存在一定的差異是必然且不可避免的,甚至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這是由物質及其變化的多樣性所決定的。
2.3 化學教材實驗內容分析比較
課程標準要求,要充分認識化學實驗的獨特價值,精心設計實驗探究活動,在必修課程模塊學習中必須完成9個學生必做實驗。兩套高中化學必修教材都十分重視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都安排了豐富的實驗探究活動,但實驗的內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見表3)。
化學實驗既是高中化學必修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化學和進行實驗探究的重要途徑。兩套高中化學必修教材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化學實驗的安排,以體現(xiàn)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習中重要作用。但在選擇實驗的形式和內容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如對SO2性質的學習,人教版教材安排了SO2的溶解性和酸性、SO2的漂白性兩個課程實驗內容,在實驗活動(學生必做實驗)中安排了SO2的氧化還原性實驗、銅與濃硫酸反應和SO2的漂白性實驗、硫粉與鐵粉的化合實驗等內容;蘇教版教材以基礎實驗的形式安排了SO2的溶解性和酸性、SO2的還原性、SO2的漂白性3個實驗內容。
3 高中化學必修課程“用教材教”的教學建議
高中化學教材是教材編寫團隊將課程標準、化學學科結構和學生化學認知規(guī)律相融合的智慧結晶。但由于教材的科學簡約性和廣泛普適性的特征,要使高中化學教材成為學生學習化學的“學材”,需要我們一線化學教師智慧地創(chuàng)造性重構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于漪老師認為,教師鉆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導演處理劇本,需要一個艱苦、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達到“懂、透、化”的要求?!岸笔钦莆战滩牡幕窘Y構;“透”是對教材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化”指教師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因而“用教材教”需要基于課程標準理解教材結構,基于育人目標認識教材內容價值,基于教學實際需求靈活運用教材資源。
3.1 基于課程標準理解教材結構
高中化學教材是高中化學課程的物化形態(tài)與文本素材,是實現(xiàn)高中化學課程目標、培養(yǎng)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寫應遵循下列原則: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依據(jù)化學課程標準以發(fā)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旨,體現(xiàn)化學學科的基礎性、時代性和人文性,密切結合學生實際,體現(xiàn)先進的教學理念。
雖然課程標準將高中化學必修課程內容按學科本質與方法、學科本體內容、學科價值的邏輯架構,安排了五個學習主題,但從教材呈現(xiàn)視角分析,五個學習主題的順序并非一定是合適的學習順序,將化學實驗探究與實踐融入所有課程內容,將化學反應理論、物質結構知識與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穿插安排,這既是化學教材的編排傳統(tǒng),也能滿足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認知需要。由于不同教材編寫人員對所學學科內容的教學時序的認識差異,必然導致不同版本的教材結構的差異(見圖2)。
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的結構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人教版教材將“化學科學與實驗探究”融入教材的所有章節(jié)中,而蘇教版教材除將“化學科學與實驗探究”融入教材的所有章節(jié)中外,還單獨安排了“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專題討論;二是人教版教材將“化學與社會發(fā)展”融入教材的所有章節(jié)中外,單獨安排一章“化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討論,蘇教版教材并沒有安排單獨專題討論;三是對“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的安排存在較大差異,人教版教材在“元素周期律”前安排了鈉、氯、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內容,在“元素周期律”后安排了硫、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內容,蘇教版教材在“元素周期律”前安排了鈉、氯、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內容,在“元素周期律”后安排了氮、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的結構差異并不影響化學課堂教學的實施。聚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形成學科觀念,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科思維,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經歷科學探究,增強實踐能力”“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具有責任擔當”[5],增強學生的學科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化學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僅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的載體,雖然教材的目標表述和內容呈現(xiàn)方式會對教學產生影響,但只要我們深刻理解了課程標準,理解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和化學課程目標,就能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教材,就能理解教材是如何將課程目標轉化為教材所呈現(xiàn)的教學目標,如何將課程內容轉化為教材內容,如何將課程評價轉化為教材中的學習評價,如何將課程實施建議轉化為教材呈現(xiàn)的教與學方式的,并吸取不同版本教材的特長和優(yōu)勢為教學服務。
3.2 基于育人目標認識教材內容價值
根據(jù)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高中學生發(fā)展的具體要求,課程標準提出了高中化學的課程目標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結合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維度,要求學生形成化學學科的思想和方法,積極參與實驗和實踐并勇于創(chuàng)新,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和具有社會責任,并對化學學習有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教材內容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而教學目標又是課程育人目標的細化和具體表達。
雖然不同教材的內容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所選擇的化學事實性知識的差異,而化學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化學事實性知識的掌握并非是化學教學目標,至少不是化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在化學學習中,學生接觸許多化學事實性知識是必需的。因為化學事實性知識是學生實驗探究的重要內容載體,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獲取化學事實性知識,并通過對事實性知識的分析比較、歸納抽象、邏輯推理等,形成化學概念和對化學反應的規(guī)律性認識?;瘜W教材對事實性知識的選取,既受傳統(tǒng)版本教材的影響,也受教材編寫人員對課程的理解、對學生化學學習過程的認識、對教學過程的理解等方面的影響。
例如,兩種不同版本的化學教材在呈現(xiàn)“鈉、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相關內容時,在教材結構編排和事實性知識的內容選擇等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見圖3)。人教版將該內容安排在第2、 8章完成,蘇教版教材安排在第3專題一次性完成;人教版安排了Na2O2的制備和性質實驗、驗證次氯酸光照分解產物的數(shù)字化實驗,蘇教版教材僅在正文部分提及鈉在氧氣中點燃生成Na2O2、在“拓展視野”欄目講Na2O2的性質與應用;人教版只在“海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部分用圖示的方法說明海水可獲得淡水、氯化鈉、鉀、鎂、溴等,而蘇教版教材單獨用“海洋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單元討論“粗鹽提純、海水提溴和鎂、從海帶中提取碘”。
課程標準對“常見的無機物及其應用”內容的學習,提出的要求是:結合真實情境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鐵、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了解這些物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認識這些物質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結合實例認識金屬、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多樣性,了解通過化學反應可以探索物質性質、實現(xiàn)物質轉化,認識物質及其轉化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重要價值[4]。兩種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呈現(xiàn)“鈉、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相關內容時,雖有差異,但都從教材內容的育人價值視角出發(fā)、以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為情境素材,引導學生既通過實驗探究學習鈉和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制備和應用,又幫助學生形成“通過化學反應實現(xiàn)物質及其轉化,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
因此,“用教材教”要依據(jù)化學課程的育人目標,使“形成化學觀念、發(fā)展科學思維、參與探究實踐、具有責任擔當”成為課程教學的目標追求,不過分拘泥于某一個具體的物質轉化實驗或某一個具體的化學方程式。
3.3 基于教學實際需求靈活運用教材資源
不同版本的化學教材,是化學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最好、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坝媒滩慕獭本褪且诶斫庹n程標準的基礎上,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實際,依據(jù)學校教學資源的現(xiàn)狀,參照學生使用的化學教材,進行教學單元結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時序的規(guī)劃。
“用教材教”要結合地區(qū)和學校推進教學改革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整體結構。如推進單元整體教學時,可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如圖4所示的“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的單元教學。將粗鹽提純、應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推測物質轉化,實驗探究鈉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和應用,氯氣的實驗室制備等內容,合理融入單元教學的整體結構中。
“用教材教”要結合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化學學習的實際,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例如,教學中努力進行實驗教學創(chuàng)新,有條件的學校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實驗進行教學;結合當?shù)貙嶋H選擇與生產和生活相聯(lián)系的內容學習物質的轉化、性質和應用等。
總之,“用教材教”是發(fā)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深化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對化學教師的必然要求。理解課程標準是“用教材教”的關鍵,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是“用教材教”的基礎,聯(lián)系教學實際創(chuàng)造性使用是“用教材教”的核心。
參考文獻:
[1]王晶, 鄭長龍主編. 普通高中教科書·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二冊)[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2]王祖浩主編. 普通高中教科書·化學(必修)(第一冊、第二冊)[M]. 南京: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2020.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4]吳星. 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建構視角[J]. 化學教學, 2017, (02):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