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并在尼羅河三角洲與河谷交界處建立了一處兵營,這便是開羅這座城市的雛形。剛剛征服埃及時,阿拉伯人依舊保持著沙漠游牧民族的樸素傳統(tǒng),推崇薄葬。但同時,埃及當?shù)厝说牧曀缀蜕罘绞揭灿绊懼麄?,比如厚葬之風。后來,建國于突尼斯一帶的法蒂瑪王朝征服了埃及,其文化傳統(tǒng)開始影響埃及上層,其中就包括修建帶有圓頂?shù)暮廊A陵墓。
13世紀,一群被稱為“馬穆魯克”的軍事奴隸成功上位,成為埃及統(tǒng)治者,他們掀起了一波建設奢侈建筑的狂潮。馬穆魯克王朝類似于軍事寡頭統(tǒng)治,統(tǒng)治階層是人數(shù)不少的軍事將領,他們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對于他們來說,生活奢侈并熱衷于建筑,既是一種展示實力、籠絡人心的手段,又是將領間地位競爭的策略。
他們斥巨資邀請優(yōu)秀的建筑師,用當時伊斯蘭世界最先鋒的結構、材料和設計,為公眾營建清真寺、水井。同時,馬穆魯克宗教觀念根深蒂固,非??粗厮篮蟮氖澜?,他們也紛紛為自己修建豪華陵墓,不但要求石棺和墓碑極盡奢華,石棺最好還能放在一個房間里,房間外還要隔出一道墻。
為了方便親屬憑吊,這些房間變得越來越實用化,久而久之,開羅的豪華陵墓開始朝著“事死如事生”的審美發(fā)展。在開羅東郊的薩拉丁城堡東北、東南兩側,一代代自矜功伐的將領、大臣都安葬于此,形成了蔓延幾英里的龐大豪華墓葬群——死人城。
20世紀以后,隨著工業(yè)化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埃及人口迅速膨脹,可耕地卻是有限的。生存壓力迫使大量農(nóng)民進入城市討生活。開羅集中了大量公共部門、工業(yè)和商業(yè),就業(yè)機會相較于其他城市更多,因此成為最大的人口流入地。
整個20世紀,開羅的人口從60萬激增到1200萬,超過了經(jīng)濟水平、就業(yè)崗位的增速。為了緩解城市擁擠帶來的巨大社會問題,埃及政府嘗試通過修建衛(wèi)星城疏導過剩的人口。1981年政府的436個內(nèi)地發(fā)展項目中,71%在開羅及其周邊,結果建成了一個更加臃腫的大開羅,全國人口被進一步吸引到開羅周邊。
埃及政府還限制建造新住宅,試圖以此限制人口增長。結果,當人們源源不斷地涌入開羅,開羅的住房需求隨之持續(xù)上升時,住房供給卻在萎縮,很多貧民于是被迫搬進了死人城——在死人城難以計數(shù)的墳墓中,不乏寬敞的建筑,它們無人看管,變成了無主之地。
從19世紀末期開始,就有人長期定居在此,到上世紀80年代,死人城人口達到峰值,保守估計超過了十萬人。隨著人口增加,死人城漸漸出現(xiàn)了小作坊、食品店,原本死氣沉沉的墓地,竟然逐漸有了煙火氣。一些居民一住進來就是一輩子,而他們的后代可能也會延續(xù)這樣的命運。
死人城里住活人,除了居民們生活困難以外,還會帶來很多次生問題。一方面,日常生活會為這里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建筑、文物帶來日積月累的破壞。另一方面,如此多城市貧民集中居住在同一片地區(qū),可能會帶來社會治安隱患。
一些國際組織參與到死人城的保護中,他們希望在住戶配合的前提下,對這里的古建筑進行修繕。埃及政府也在改變思路,開始為死人城修路,清理垃圾,提供公共服務,助力傳統(tǒng)工藝品在死人城中復興。這些工藝品通過新修繕的道路,送到老城區(qū)的高檔紀念品店中,為埃及旅游經(jīng)濟添磚加瓦。
希望自己不朽的古代貴族們將墓地修成豪宅,但他們怎么會想到,當埃及陷入長期衰落,政權幾經(jīng)易主后,他們想象中寧靜的永恒樂園,變成了喧鬧的貧民窟。甚至連他們的墓碑、石棺都有可能被當作簡易的家具二次利用,自己的骸骨反而變成了家庭角落里的附屬品。
(朱紹輝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