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名春
(曲阜師范大學(xué)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東 曲阜 273100)
《解蔽》篇是《荀子》的名篇。筆者以前曾就其“虛壹而靜”說、“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說、“周而成”章、“空石之中”章等做過探討(1)參見廖名春:《荀子“虛壹而靜”說新釋》,《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第34-40頁;廖名春:《〈荀子·解蔽〉篇“周而成”章新釋》,《東岳論叢》2018年第7期,第6-11頁;廖名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本義考——兼論〈大禹謨〉“虞廷十六字”的真?zhèn)巍?《社會(huì)科學(xué)》2019年第1期,第147-154頁;廖名春:《〈荀子·解蔽〉篇“空石之中”章釋讀及其意義》,《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4期,第23-31頁等。,今續(xù)就其“昔賓孟之蔽者”段的釋讀問題做一討論。不妥之處,敬請(qǐng)方家批評(píng)。
《荀子·解蔽》篇的“昔賓孟之蔽者”段南宋浙北刻本、《古逸叢書》影刻南宋臺(tái)州本、清抱經(jīng)堂叢書本等皆無太大的異文。王先謙(1842—1917)《集解》本點(diǎn)作:“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shì)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shí),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俗謂之道,盡嗛矣;由法謂之道,盡數(shù)矣;由勢(shì)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shù)具者,皆道之一隅也?!?2)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91-394頁。這一段文字,與先秦學(xué)術(shù)史關(guān)涉甚大,頗有幾處值得商榷。下面分別予以探討。
“賓孟”一句,過去頗有誤解。
唐人楊倞注:“賓孟,周景王之佞臣,欲立王子朝者。亂家,謂亂周之家事,使庶孽爭位也?!?3)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91頁。
日儒久保愛(1759—1832)《增注》也說:“孟,賓起字也。案《左氏》昭公二十二年《傳》賓孟終以黨子朝見殺,故曰‘亂家’。蓋亂己家也。”(4)王天海:《荀子校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41頁。都以“賓孟”為真實(shí)存在的歷史人物,即東周王子朝之傅,魯昭公二十三年被單穆公、劉文公所殺的賓孟,其為賓氏,名起,排行孟。
清末俞樾(1821—1907)《平議》始發(fā)其覆:“楊注……殊誤?!现巍湔c上文‘人君之蔽’、‘人臣之蔽’相對(duì)。所云‘賓孟’,殆非周之賓孟,且非人名也?!稀?當(dāng)讀為‘萌’,‘孟’與‘明’古音相近,故‘孟’可為‘萌’?!秴问洗呵铩じ吡x》篇載……比于賓萌,未敢求仕,高注曰:‘賓,客也。萌,民也?!^‘賓萌’者,蓋當(dāng)時(shí)有此稱。戰(zhàn)國時(shí)游士往來諸侯之國,謂之‘賓萌’,若下文所列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莊子,皆其人矣?!e萌之蔽則所舉人多,不可并列,故曰‘亂家是也’?!畞y家’包下文諸子而言?!?5)俞樾:《諸子平議》,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76-277頁。其引高誘《呂氏春秋》注,讀“賓萌”為“客民”,可謂的論。
俞氏之說,后人多以為是。比如陶鴻慶(1859—1918)《札記》就云:“俞氏讀‘賓孟’為‘賓萌’是也。‘亂家’,猶言雜家,謂雜家之說也。俞氏引上文‘亂國之君’、‘亂家之人’為證,是讀為‘治亂之亂’,文義均未安?!?6)王天海:《荀子校釋》(修訂本),第841頁。
劉師培(1884—1919)《補(bǔ)釋》也說:“戰(zhàn)國之時(shí),諸子多自稱為‘氓’,故許行至滕‘愿受一廛而為氓’是也。‘氓’‘萌’古通,則‘賓萌’猶今俗稱之‘客民’矣。尊之則曰‘客卿’,如齊稷下之士是也。戰(zhàn)國以前,越國而仕者甚鮮。及戰(zhàn)國而國界盡破,其學(xué)士大夫多往來列國,無復(fù)定居,此‘賓萌’之名所由起也?!?7)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70頁。
王天海《校釋》因此總結(jié)道:“‘賓孟’,猶賓氓,客民也。俞、劉說是;‘亂家’,雜家也,陶說是。楊注皆非。”(8)王天海:《荀子校釋》(修訂本),第841-842頁。案:梁啟雄還有以“賓萌”為“賢士”的意見、魏代富亦讀“賓萌”為“編民”,皆見董治安、鄭杰文、魏代富:《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1085頁。皆為筆者所不取。
案:楊倞、俞樾以“亂”為“治亂之亂”不誤。上文云:“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妬繆于道而人誘其所迨也?!庇衷?“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此“家”與“國”并稱,本指“大夫有家”之“家”,即大夫的采邑封邦。但此“亂家”與“亂國”也屬互文?!皝y家之人”,當(dāng)指搞亂國家的百家諸子,不僅僅指搞亂大夫采邑的游士客民。“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之“亂家”即上文與“亂國之君”并稱的“亂家之人”?!皝y家之人”可稱之為“亂家者”。由此看“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句,“亂家”后當(dāng)脫“者”字或“之人”二字。疑“亂家”后原有合文符號(hào)“-”,在流傳過程中,抄手脫落合文符號(hào)“-”,“亂家者”就變成了“亂家”,遂脫“者”字。以“亂家”為“雜家”,殊不可取。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句,楊倞注:“宋子以人之情,欲寡不欲多,但任其所欲則自治也,蔽于此說而不知得欲之道也?!?9)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92頁。將“欲”釋為“人之情,欲寡不欲多,但任其所欲則自治也”,將“得”釋為“得欲之道”,增字為訓(xùn),晦澀難懂。
清末張之純《評(píng)注》:“宋子欲人之寡欲,以為寡欲則任所欲而自治,而不知天子得貢賦,百官得詔糈之義?!?10)張之純:《評(píng)注荀子菁華錄》,臺(tái)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16頁。將“欲”解為“寡欲”,同樣犯了增字為訓(xùn)的毛病。
劉師培《補(bǔ)釋》:“宋子之說與任欲相反,‘蔽于欲’者,言所倡之說不脫論欲之范圍也?!?11)劉師培:《劉申叔遺書》,第970頁。也還是在“欲”字上做文章。
俞樾《平議》則換了一種思路,說:“古‘得’、‘德’字通用。……‘蔽于欲而不知德’,正與下句‘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一律,注……失之?!?12)俞樾:《諸子平議》,第277頁。魏代富《考說》引以為同調(diào),曰:“‘得’通‘德’。儒家尚德,以此制人之欲;宋子則無見于此?!?13)董治安、鄭杰文、魏代富:《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第1086頁。
不過,鍾泰(1887—1979)《訂補(bǔ)》并不認(rèn)可此說,云:“‘得’不得訓(xùn)‘德’。宋子曰‘人之情欲寡’,是宋子本主寡,欲非貪欲之徒,豈得以‘欲’‘德’相對(duì)而曰‘不知德’乎?《正論》篇駁宋子‘見侮不辱’‘使民不斗’之說,曰‘斗在惡而不在辱’。此意蓋云:人之所求亦在得而不僅在欲,彼以‘惡’字破‘辱’字,此以‘得’字破‘欲’字,一也。又案《正名》篇曰‘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又曰‘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jié)求也’,然則‘欲’是一字,‘得’又是一字?!谛亩谩呱嬗谖?涉于物者有可求不可求,可得不可得。人之所爭者,亦在得之合義與否,不在欲之多寡也。彼亦辨正宋子之說者,以彼此合觀之,作‘得’不作‘德’明矣?!?14)鍾泰:《荀注訂補(bǔ)》,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134頁。這一論證應(yīng)該是很有說服力的。
此句“得”字的訓(xùn)詁還是梁啟超(1873—1929)說得好。梁啟雄(1900—1965)《簡釋》引梁啟超曰:“‘得’,即《論語》‘戒之在得’之‘得’。宋子言人之情有欲寡的一面,而不知其更有貪得的一面。即‘有見于少,無見于多’之義。”(15)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90頁。是訓(xùn)“得”為“貪得”。案《論語·季氏》:“及其老也,血?dú)饧人?戒之在得。”何晏(195—249)《集解》引孔安國(前156年—前74年)曰:“得,貪得?!毙蠒m(932—1010)《疏》:“老謂五十以上。得謂貪得。血?dú)饧人?多好聚斂,故戒之?!?16)邢昺:《論語注疏》,臺(tái)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版,第149頁?!独献印返谒氖?“咎莫大于欲得。”《韓非子·解老》篇“得”作 “利”,顧千里(1766—1835)《識(shí)誤》以為涉上文“欲利”而訛,謂仍當(dāng)作“得”,朱謙之(1899—1972)《校釋》以為是(17)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87頁。?!坝谩睆?fù)詞同義,“欲”是貪欲,“得”是貪得,故《韓非子·解老》篇作“利”,同義換讀,舊說均誤。因此,這里的所謂“不知得”即“不知貪”,指不知人心的貪婪。《荀子·天論》篇云:“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18)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19頁?!盁o見于多”,看不見人心的多欲,也就是“不知”人心的貪得。
由此看“宋子蔽于欲”之“欲”,做“寡欲”或“欲寡”解,是增字為訓(xùn);做“欲望”解,做“任欲”解,則與提倡“人之情欲寡”的宋钘思想相反。以“欲”的本字為解,無論如何都不合適。因此,得另辟蹊徑才行。
筆者認(rèn)為,這里的“欲”字當(dāng)讀為“榖”?!墩f文·欠部》:“欲,貪欲也。從欠,谷聲。”(1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頁。清朱駿聲(1788—1858)《說文通訓(xùn)定聲·需部》:“谷,叚借為‘榖’。”(20)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78頁。《爾雅·釋天》:“東風(fēng)謂谷風(fēng)?!?21)邢昺:《爾雅注疏》,臺(tái)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版,第96頁。《詩經(jīng)·谷風(fēng)》孔穎達(dá)(574—648)《正義》引孫炎曰:“谷之言榖。榖,生也。谷風(fēng)者,生長之風(fēng)。”(22)孔穎達(dá):《毛詩正義》,臺(tái)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版,第90頁?!肮蕊L(fēng)”,生長五榖之風(fēng)也。陸賈(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新語·慎微》:“棄六親,捐骨肉,絕五谷,廢《詩》《書》,背天地之寶,求不死之道?!?23)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93頁?!拔骞取奔础拔鍢b”。
而“榖”有善義。《爾雅·釋詁上》:“榖,善也?!?24)邢昺:《爾雅注疏》,第8頁?!对姟り愶L(fēng)·東門之枌》:“榖旦于差,南方之原。”毛《傳》:“榖,善也。”(25)孔穎達(dá):《毛詩正義》,第379頁?!对姟ば⊙拧S鳥》:“黃鳥黃鳥,無集于榖,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榖?!泵秱鳌?“榖,善也。”鄭玄(127—200)《箋》:“云不肯以善道與我?!?26)邢昺:《論語注疏》,第72頁?!墩撜Z·泰伯》:“子曰:三年學(xué)不至于榖,不易得也?!焙侮??—249)《集解》:“孔曰:榖,善也。言人三歲學(xué)不至于善,不可得言必?zé)o也?!?27)邢昺:《論語注疏》,第149頁?!豆茏印そ亍?“氣情不營,則耳目榖,衣食足?!币?669—718)《注》:“榖,善也?!?28)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013頁。
更有意思的是《詩·大雅·桑柔》:“人亦有言,進(jìn)退維谷?!比钤?1764—1849)認(rèn)為:“谷”乃“榖”之假借字,本字為“榖”。進(jìn)退維榖,榖,善也。……《晏子春秋》:“叔向問晏子曰:‘齊國之德衰矣,今子何若?’晏子對(duì)曰:‘嬰聞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沒其身,行不逮則退,不以誣持祿;事惰君者,優(yōu)游其身以沒其世,力不能則去,不以諛持危。且嬰聞君子之事君也,進(jìn)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茍合以隱忠,可謂不失忠;不持利以傷廉,可謂不失行?!逑蛟?‘善哉!《詩》有之曰:“進(jìn)退維谷。”其此之謂歟!’”《韓詩外傳》:“田常弒簡公,乃盟于國人曰:‘不盟者,死及家。’石他曰:‘古之事君者,死其君之事。舍君以全親,非忠也。舍親以死君之事,非孝也。他則不能。然不盟,是殺吾親也,從人而盟,是背吾君也。嗚呼!生乎亂世不得正行,劫乎暴人,不得全義。悲夫!’乃進(jìn)盟,以免父母。退,伏劍以死其君,聞之者曰:‘君子哉!安之命矣。《詩》曰:人亦有言,進(jìn)退惟谷?!笔壬^也。此二書,一則叔向之言,一則魯哀公時(shí)齊人之言。曲體二人引《詩》之意,皆謂處兩難善全之事而處之皆善也,嘆其善,非嗟其窮也。且叔向曰“善哉”,“善”字即明訓(xùn)“谷”字也(29)阮元:《揅經(jīng)室集》(上冊(cè)),臺(tái)北:世界書局,1982年版,第104-105頁。。
與此相應(yīng)的是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孔子詩論》簡七、簡二:“‘懷爾明德’,何?誠謂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誠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唯谷已,得乎此命也?!薄八乱?文王受命矣。”單周堯(1947—)《楚簡〈詩論〉“文王唯谷”說》一文中認(rèn)為:“‘文王唯谷’之‘谷’亦訓(xùn)‘善’?!对娬摗泛喥唛_首即強(qiáng)調(diào)‘懷爾明德’,隨即強(qiáng)調(diào)天命。其下引孔子語,也是強(qiáng)調(diào)這兩點(diǎn)。‘文王唯谷’之‘谷’訓(xùn)‘善’,正好與‘懷爾明德’相呼應(yīng)?!?30)單周堯:《勉齋小學(xué)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256頁。其說與阮元說相印證,“谷”讀為“榖”,訓(xùn)為善,更無疑義。
由此可知,“宋子蔽于欲”當(dāng)讀為“宋子蔽于谷(榖)”,也就是“宋子蔽于善”,此“榖(善)”就是“以人之情欲寡”。反過來說,就是“不知得”,過于天真,不知人性中還有貪得的一面。
這一釋讀從下文相關(guān)的“由俗謂之道,盡嗛矣”句也可得到支持。
楊倞注:“‘俗’,當(dāng)為‘欲’?!畣椤c‘慊’同,快也。言若從人所欲,不為節(jié)限,則天下之道盡于快意也?!?31)王先謙:《荀子集解》,第393頁。張之純《評(píng)注》:“從宋子之道,天下欲求快意而不循其分。”(32)張之純:《評(píng)注荀子菁華錄》,第116頁。梁啟雄《簡釋》引梁啟超曰:“以欲言道,則道限于適意而已。啟雄按:‘俗’通‘欲’,說詳《王制》篇末。”(33)梁啟雄:《荀子簡釋》,第291頁。這種解讀,剛好把宋钘的思想講反了。
因此,鍾泰《訂補(bǔ)》批評(píng):“楊注解‘嗛’為‘快’,曰‘從人所欲,不為節(jié)限,則天下之道,盡于快意也’,此絕非《荀子》難宋子之意,宋子方以情欲為寡淺,豈有從其道而及‘從人所欲,不為節(jié)限,盡于快意’者哉?《正論》篇荀子之難宋子曰: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形欲綦佚,則盡于快意云云,無寧為《荀子》之所主,而豈以此罪宋子哉?”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新解:“嗛,足也?!辣M嗛’者,謂足欲可以盡道也?!薄啊稘h志》有《宋子》十八篇,曰‘其言黃、老意’。然則《宋子》之‘嗛’,猶《老子》之‘知足’云爾。訓(xùn)‘嗛’為足,不獨(dú)訓(xùn)詁無逮,亦于兩家之說為合。”(34)鍾泰:《荀注訂補(bǔ)》,第134頁。王天?!缎a尅愤M(jìn)而提出:“俗,通足。俗、足,一聲之轉(zhuǎn)。宋子之言‘有見于少無見于多’,且專以‘情欲寡’為教,‘見少’‘欲寡’,皆為滿足也。故宋子因人易滿足而謂之道,則道盡為滿足也。嗛,通慊,滿足。《集韻·帖韻》:‘慊,足也,或從口。’鍾說近是,楊注非。”(35)王天海:《荀子校釋》(修訂本),第843-844頁。
其實(shí),上述兩種釋讀都不能成立?!墩f文·人部》:“俗,習(xí)也。從人,谷聲?!?3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376頁。“俗”字從“谷聲”,也同樣可視為“谷”字的假借,而“谷”通“榖”,可訓(xùn)為善?!坝伤字^之道”即“由(榖)谷謂之道”,只從善、只從好的一面來定義道。其義與上文“宋子蔽于欲(谷-榖)而不知得(貪得)”同。此句“由俗謂之道”的“俗”與上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的“欲”都從“谷聲”,都當(dāng)讀為“谷(榖)”而訓(xùn)為善。
“嗛”字從音而言,可讀為“慊”。但從語義而言,卻頗為不辭。筆者認(rèn)為,“嗛”最好讀為“歉”,訓(xùn)為減少、減損?!稄V雅·釋詁三》:“歉,少也?!?37)徐復(fù)主編:《廣雅詁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頁?!都崱ゃ庙崱?“歉,不足貌?!?38)丁度等編:《宋刻集韻》,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30頁。段玉裁(1735—1815)《說文解字注·欠部》:“歉,引申為凡未滿之稱?!?3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413頁。王筠(1784—1854)《說文解字句讀》卷十六:“其物本少謂之歉,少其物亦謂之歉。”(40)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327頁。所謂“盡嗛矣”即“盡歉矣”,也就是“盡少矣”。宋钘“以人之情欲寡”,“寡”就是“少”,“人之情欲寡”即“人之情欲”“盡嗛(歉)矣”,“人之情欲”“盡少矣”。如果“俗”讀為“足”或訓(xùn)為“足”,說宋钘“以人之情欲寡”為“以人之情欲足”,不但誤讀了荀子,也歪曲了宋钘的思想。
楊倞注:“慎子本黃老,歸刑名,多明不尚賢不使能之道,故其說曰‘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其意但明得其法,雖無賢亦可為治,而不知法待賢而后舉也?!庇衷?“申子,名不害,河南京縣人,韓昭侯相也。其說但賢得權(quán)勢(shì),以刑法馭下,而不知權(quán)勢(shì)待才智然后治。亦與慎子意同。”(41)董治安、鄭杰文、魏代富:《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第1086-1087頁。
梁啟雄《簡釋》引梁啟超曰:“《莊子·天下》述慎子之學(xué)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圣賢?!w絕對(duì)主張法治主義,排斥人治主義,不知‘徒法不能以自行’也。”(42)梁啟雄:《荀子簡釋》,第290頁。又云:“申子蓋主張勢(shì)治者,韓非所難,疑即難申派也。下‘知’字疑‘和’字之訛。蔽于勢(shì)而不知和者,謂徒見夫勢(shì)力之足以箝制天下,而不知人和之足貴也?!?43)王天海:《荀子校釋》(修訂本),第842頁。都是認(rèn)可了“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shì)而不知知”之說,認(rèn)為《荀子·解蔽》篇此段是說慎子重法而申子重勢(shì)。
但梁啟超也看到了“《韓非子》又有《難勢(shì)》篇。蓋勢(shì)治主義與法治主義不同道,申子蓋主張勢(shì)治者”(44)梁啟雄:《荀子簡釋》,第290頁。的一面,如何解決《韓非子·難勢(shì)》篇的記載與《荀子·解蔽》篇“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shì)而不知知”的矛盾呢?
熊公哲(1894—1990)《今注今譯》提出:“勢(shì),亦法也。惟韓非謂商君為法,申不害用術(shù),故申子為術(shù)治主義,至于勢(shì)治,則系慎子之主張。韓非書有《難勢(shì)》一篇,專攻難慎子勢(shì)治之說,據(jù)此,則此‘蔽于勢(shì)’之‘勢(shì)’,似當(dāng)作‘術(shù)’?!?45)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年版,第454頁。
王蘧常(1900—1989)《要詮》則認(rèn)為:“慎子雖言法而特重勢(shì),故《韓子·難勢(shì)》《呂覽·慎勢(shì)》皆論其說。疑下‘申子蔽于勢(shì)’與此誤易。申子固任法而不言勢(shì)者也?!?46)王蘧常:《諸子學(xué)派要詮》,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第118頁。如此,就不是要將“勢(shì)”改為“術(shù)”的問題了,而是要將“慎子”“申子”互易,將“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shì)而不知知”改為“申子蔽于法而不知賢,慎子蔽于勢(shì)而不知知”。
筆者認(rèn)為,王蘧常的這一意見雖罕有人注意,卻無疑是有道理的。首先,從《韓非子·難勢(shì)》篇和《呂氏春秋·慎勢(shì)》篇來看,重勢(shì)的確實(shí)是慎子而非申子。
《韓非子·難勢(shì)》篇記“慎子曰” :“賢人而詘于不肖者,則權(quán)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則權(quán)重位尊也。堯?yàn)槠シ?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jiǎng)菸恢闶?而賢智之不足慕也?!t智未足以服眾,而勢(shì)位足以缶賢者也。”(47)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388頁。這是說賢能者屈服于不肖之徒,是因?yàn)闄?quán)勢(shì)輕職位低;不肖之徒能讓賢能者屈服,是因?yàn)闄?quán)勢(shì)重職位高。堯做個(gè)普通人,那就連三個(gè)人都管不了;夏桀做天子,就能攪亂天下:由此可知權(quán)勢(shì)地位值得依靠而賢能才智不值得羨慕。賢能才智不能夠用來制服民眾,而權(quán)勢(shì)地位卻完全可以讓賢能的人屈服。
又曰:“夫堯、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亂者,則勢(shì)治也。桀、紂亦生而在上位,雖有十堯、舜而亦不能治者,則勢(shì)亂也。故曰:勢(shì)治者則不可亂,而勢(shì)亂者則不可治也?!?48)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第391頁。堯、舜活著而且處在君位,即便有十個(gè)夏桀、商紂也不能擾亂天下,那就是勢(shì)導(dǎo)致的治;夏桀、商紂活著而且處在君位,即便有十個(gè)堯、舜也不能去治理,那就是勢(shì)導(dǎo)致的亂。所以說,用勢(shì)導(dǎo)致的治就不可能擾亂,而用勢(shì)導(dǎo)致的亂就不可能得到治理。這是韓非認(rèn)為慎子重勢(shì)的明證。
《呂氏春秋·慎勢(shì)》篇的“慎勢(shì)”就是“重勢(shì)”。其曰:“水用舟,陸用車,涂用車盾,沙用鳩,山用樏,因其勢(shì)也。因勢(shì)者令行。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萬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嘗識(shí)及此,雖堯、舜不能。諸侯不欲臣于人而不得已,其勢(shì)不便,則奚以易臣?權(quán)輕重,審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勢(shì)也。王也者勢(shì)也,王也者勢(shì)無敵也。勢(shì)有敵則王者廢矣?!辈⒁?“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堯且屈力,而況眾人乎?積兔滿市,行者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雖鄙不爭。故治天下及國,在乎定分而已矣?!?49)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0頁。所以,慎子重勢(shì)是韓非子和呂不韋為代表的諸子的共識(shí)。
其次,“申”“慎”古音同屬真部,且又在同一段話里,極易搞混。宋李昉(925—996)《太平御覽》卷第六百七學(xué)部一:“慎子曰:孔子曰:丘少而好學(xué),晚而聞道。此以博矣?!?50)李昉編纂:《太平御覽》(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74頁。孫星衍(1753—1818)按:“薛據(jù)《孔子集語》、馬馬肅《繹史》八十六、曹廷棟《孔子逸語》皆引作‘申子’,誤?!?51)孫星衍:《孔子集語》卷一,清嘉慶刻本。阮廷焯(1936—1993)曰:“其說是也。馬國瀚《申子》輯本即據(jù)薛據(jù)誤輯,而不知其謬。”(52)許富宏:《慎子集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75頁。
但《荀子·非十二子》篇又有“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纟川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jīng)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的記載,其“尚法而無法”句,似乎正呼應(yīng)“慎子蔽于法”說,因此不少人都援引之來證明慎子重法。筆者認(rèn)為,《非十二子》篇的“尚法而無法”句,不但不能支持“慎子蔽于法”說,而且還是其反證。所謂“尚法而無法”,不是說慎到、田駢重法,而是說他們表面上“尚法”,也就是重法,實(shí)質(zhì)上卻是“無法”,不講法制,不用法治。決定事物性質(zhì)的是實(shí)質(zhì)而非表象,所以慎到、田駢“尚法而無法”,根本就不是肯定他們“尚法”,而是批評(píng)他們“無法”。所以,從《非十二子》篇“尚法而無法”的批評(píng)來看,《解蔽》篇的“慎子蔽于法”說也是有問題的。如果換成“申子蔽于法”而“慎子蔽于勢(shì)”,就好解釋了。申子雖然以重“術(shù)”聞名,但“術(shù)”也可訓(xùn)為“法”。《廣雅·釋詁一》:“術(shù),法也?!?53)徐復(fù)主編:《廣雅詁林》,第16頁?!渡叹龝に愕亍?“故君子操權(quán)一政以立術(shù)?!?54)周立昇等:《商子匯校匯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頁?!抖Y記·文王世子》:“公族之罪,雖親不以犯有司,正術(shù)也?!编嵭?“術(shù),法也。”(55)孔穎達(dá):《禮記注疏》,臺(tái)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版,第403頁。因此,申子重“術(shù)”,也可謂之“申子蔽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