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及其分析*

    2023-12-24 18:25:50
    文物季刊 2023年2期
    關鍵詞:陶片遺物遺跡

    田 偉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問題的緣起

    田野考古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在晚期遺跡中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轉入室內整理后,不少考古工作者的處理方式是剔除其中時代偏早者,挑選其中時代最晚的遺物(主要是陶器)作為標本[1]。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作為標本的遺物的年代屬性更單純,從而準確反映出土單位的年代。在以構建考古學文化譜系為重點的學術情境下,這樣的處理無疑是最佳選擇。

    時至今日,考古工作已不局限于構建文化譜系,對于聚落與社會等方面的考察,早已成為學術重點。既然田野考古工作的重點發(fā)生了變化[2],在田野考古實踐中,一些具體的操作發(fā)生變化也是勢所必然。2008 年,我作為研究生,參加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周公廟遺址的考古實習。在考古發(fā)掘資料整理環(huán)節(jié)中,經(jīng)帶隊老師提示,同學們發(fā)現(xiàn),周公廟遺址折樹楞西周墓地的填土中,存在大量西周陶片。這些陶片均為日用陶器毀壞的遺留,棱角分明,并非“老陶片”。帶隊老師們在深入分析這一現(xiàn)象后,指出每個墓葬在建造過程中,都會因挖掘土壙,破壞土壙所在區(qū)域的早期遺存(如果存在)。下葬后,挖掘出來的土方,又被就近填入墓壙之中。原本遭到擾動的早期遺物,被填入距離原位不遠之處。為充分利用這些墓葬填土中的遺物,老師們提出了“虛擬單位”的概念[3]。

    當時,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同學們將墓葬填土中,明顯不屬于墓葬的遺物挑選出來,將之歸并在一起,納入“虛擬單位”中。此處構建虛擬單位的前提是,構建遺跡(如修筑墓葬)的過程中,挖壞了時代更早的遺存。為更好地研究這些遺存,所以引入了虛擬單位的概念。這一理念在周公廟考古隊出現(xiàn)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們對于聚落考古的長期思考[4]。該思想無疑是重要創(chuàng)舉,為合理利用晚期單位中出土的早期遺物提供了重要啟示。

    最近幾年,我們在西吳壁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情況。如一些晚期遺跡單位包含大量早期陶片,卻往往僅有少量可以指示遺跡年代下限的晚期陶片。例如,我們多次遇到打破生土的袋狀坑,或其他地層關系明確的東周遺跡單位,出土豐富的夏商文化遺物,但只見幾片東周陶片[5]。若按以往考古工作思路,判定遺跡單位的時代(實際是時代下限),須以其中時代最晚的遺物為準,豐富的早期陶片應予剔除。然而,像這樣的單位,如果僅將其視為東周時期的灰坑,舍棄其中夏商時期遺物的話,會有大量遺物喪失歸屬,無法用于后續(xù)的研究工作。這樣的結果,無疑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有必要更新理念,采用新的方法,為晚期單位中的早期遺物提供歸屬,從而將其應用到科學研究當中去。在這樣一種學術情境下,引入前述“虛擬單位”的概念,對于充分利用晚期遺跡中的早期遺物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及其分析

    田野考古實踐中,存在多種晚期遺跡包含早期遺物的情況。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較多,至少包括自然搬運、動物擾亂、人類活動三類情形。

    自然的搬運能力十分可觀,容易造成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其中,流水搬運的情況最常見。這種情形多與地形因素有關,如地勢較高區(qū)域的文化層,因山洪等自然因素,被流水帶入地勢較低,且未被填滿的遺跡單位中。這種情況,通常存在于一些個體較大的遺跡中。在田野考古實踐中,這種情況易于甄別。因為流水搬運所形成的淤土層,在實際工作中容易被識別出來。經(jīng)流水沖刷形成的二次堆積,其中的遺物因經(jīng)過搬運,容易形成缺少棱角的“老陶片”。

    還有一種兼有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影響所形成的現(xiàn)象也需特別注意。例如,晚期人類在構建某類遺跡中,挖去了部分早期文化層。在遺跡使用過程中,其他早期文化層因崩壞而塌落至晚期遺跡當中。如東周人類在挖建窖穴時,破壞了夏商時期的文化層,因此窖穴的坑壁是夏商時期的堆積。在窖穴廢棄后,東周或更晚的人類向內丟棄垃圾的同時,坑壁(尤其是袋狀坑壁)因受重力等自然因素影響而塌落,因此造成早期遺物出現(xiàn)在晚期遺跡中的現(xiàn)象。因坑壁崩塌形成的堆積,往往以“大土塊”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遺跡周壁因存在塌落現(xiàn)象,往往不甚規(guī)整。在田野考古工作中,通過精細化操作,結合考古背景,可以將其識別出來。

    近年來,我們在西吳壁遺址早期遺跡中,發(fā)現(xiàn)了東周甚至時代更晚的陶片。但經(jīng)仔細觀察地層堆積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時代較晚的陶片,存在于因流水搬運形成的堆積里?,F(xiàn)場分析可知,一些個體較大的遺跡(如灰溝或大型灰坑),原本在較早時期(如夏商時期)已被填平。到了較晚時期(如東周時期),因為流水作用,大型遺跡中的一些早期堆積被沖刷到他處,混有晚期遺物的淤土,隨流水進入大型遺跡之中。這種情形,可以通過分析遺跡內的堆積形態(tài)識別出來。

    一般而言,人為傾倒的堆積,剖面多呈斜向分層。這是因為,尋常的人為傾倒,多是從一側向下傾倒。因重力作用,傾倒物中首先落下者,靠近傾倒點;稍后落下者,會滑落到更遠處,遠離傾倒點,從而形成坡狀堆積(袋狀坑例外)。凡是因人為傾倒形成的堆積,除非有意鋪撒,否則不可能形成水平狀堆積。而自然淤積,是隨淤土進入遺跡后,接近靜態(tài)淤積形成,多數(shù)情況下會呈現(xiàn)水平狀堆積。多次淤積形成的堆積,即為多層水平狀堆積,與人為傾倒形成的堆積截然不同。有經(jīng)驗的發(fā)掘者,應該具備判斷所見堆積是否為淤積而成的能力。

    嚙齒類動物打洞等行為,常擾亂文化層,有時還會將晚期遺物帶入早期遺跡中。在田野考古實踐中,這種現(xiàn)象可謂司空見慣。要想避免因動物活動產(chǎn)生的干擾,需在田野考古工作中采用精細化發(fā)掘,仔細辨識各類微小遺跡,從而最大程度避免錯誤。我從事田野考古學習和工作近二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在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老鼠破壞文化層的行為。尤其是一些遺跡邊界處更為常見。這是因為不少遺跡邊界處的堆積相對松軟,容易成為老鼠打洞的對象。老鼠在鉆洞過程中,經(jīng)常帶入的是棉絮、塑料薄膜之類的物品,比較容易識別。但有時也帶入其他碎小物品,甚至包括時代偏早或偏晚的陶片或其他遺物。這些是田野考古工作者在實踐中需要特別注意的。當然,遇有個體較小、時代與其他陶片有別者,也應認真分析,不應將時代特別、個體碎小陶片出現(xiàn)在遺跡當中的現(xiàn)象,都輕易歸為動物所為。

    嚙齒類動物打洞能力強,時常穿越多個時代的文化堆積,有時葬身其中,而且未必留下太多可辨識的痕跡。因此,我們在進行碳十四測年等科技檢測活動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個體小,善于打洞動物的骨骼,避免因樣品問題產(chǎn)生誤判[6]。

    較之自然力量和動物活動,因人類活動形成的各種現(xiàn)象要復雜得多。在中原地區(qū),因人類活動而產(chǎn)生的晚期遺跡中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總體而言,可據(jù)遺跡中的堆積形成的速度差異,將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情況歸為兩類。

    A 類:遺跡中的堆積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據(jù)遺跡本身和其中堆積來源距離的差異,分二亞類。

    Aa 類:遺跡中的堆積與原位相距很近,甚至無限接近原位。

    這類遺跡內堆積多來自挖掘遺跡產(chǎn)生的土方。典型代表如豎穴土坑墓,就我們在晉南發(fā)掘的先秦墓葬看,先民在選好墓位后,掘土成墓。置入棺槨后,又將所掘之土填回。掘墓之地事先可能有遺跡,因挖掘墓穴遭到破壞,旋即被填回。前文提及的周公廟遺址折樹楞墓地就是這種情況。除土坑墓外,其他一些遺跡,如車馬坑、祭祀坑、窖藏坑等的填土也可歸為此類。這類堆積相對容易識別,可以較為容易地將其中早期堆積挑選出來。需要提及的是,一些墓葬的填土中,也可能存在隨葬品或祭祀遺物,這是在實際操作中需要特別注意的。

    因Aa 類中的早期堆積接近原位,所以在討論人類活動形成的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中,最具現(xiàn)實意義。在后續(xù)室內整理過程中,應將之與附近早期遺跡出土的遺物進行比對,若二者關系密切(比如兩個不同單位陶片拼對在了一起),就應引起特別的注意。

    Ab 類:遺跡中的堆積與原位之間的距離不易推測。

    因某種原因,從他處取土填埋晚期遺跡。在取土過程中,破壞了他處的早期堆積。如因地面找平或其他原因,在短時間內取土填埋坑狀遺跡。取土之地與遺跡之間的距離不易判斷。但可根據(jù)遺跡填土的傾斜角度,首先判斷堆積源自哪個方向,進而利用考古背景,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有益信息。

    還有一種情況也可歸入此類。如一個遺跡之中,已有了一定厚度的堆積,但并未被填滿。后因某種原因,在一定時間內迅速被包含早期遺跡物的堆積填滿。

    B 類:遺跡中的堆積在長時間內形成。

    這類遺跡中的堆積來源較為多元化,從距離角度來講,兼有與遺跡相近及同遺跡具有一定距離的區(qū)域。

    此類遺跡的體量一般較大。其可能是廢棄的窖穴、陶窯、大型壕溝、灰坑、廢棄的房址等,其中堆積往往可分多層,代表著多次的人類活動。分析類似遺跡中的早期堆積,需要仔細畫出遺跡中的不同層次,觀察各層堆積的傾斜角度,結合考古背景,判斷其中堆積來源于何地。一般而言,因當時人類活動產(chǎn)生的廢棄物,其時代晚于遺跡形成的時代。如果遺跡內集中出現(xiàn)時代偏早的遺物,就應思考包含這些遺物的堆積,是否為某一段的人類,在他處活動,破壞早期文化層的行為。果如此,可以結合考古背景,進一步分析這些堆積代表哪一類人類的行為。

    三、對于聚落考古研究的意義

    對于聚落考古而言,晚期遺跡中出土的早期遺物十分重要,至少可為我們帶來如下兩個方面的信息。

    其一,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不同時期的聚落范圍。

    同一個遺址可能包括多個不同時期的遺存。如西吳壁遺址包含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及周、漢等時期遺存,每個時期的遺存分布范圍都不完全相同。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可將一定范圍內的人類活動形成的遺存歸屬為一個聚落。換言之,一個遺址中,可能包含若干個不同時期的聚落。一些區(qū)域原本是早期聚落的分布區(qū)域,但因早期遺存被晚期人類活動所破壞,如按以往剔除晚期遺跡中的早期遺物的辦法,那么特定區(qū)域的早期遺物就會被忽視。因此,重視晚期單位中的早期遺物,對于探討不同時期的聚落范圍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另需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遺跡,對于探討聚落范圍的意義不同。若屬A 類,其中所見早期遺物原來的分布區(qū)域就在附近,用于標示聚落范圍較為可靠;若屬B 類,就需進一步討論相關早期遺物來自何處。若是在一些大型遺跡,如壕溝、大型取土坑中發(fā)現(xiàn),必須分析是否存在長途搬運的可能。若以之判斷聚落范圍,還需考慮相應的考古背景。

    其二,對不同時期聚落的功能區(qū)有更為全面的了解。

    特定區(qū)域中,因晚期人類活動頻繁,造成早期遺跡被破壞的情況屢見不鮮。早期遺跡中的不少信息因遭破壞而散亂。通過分析,甄別其中的特殊遺物,結合考古背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復原早期遺存的關鍵信息,甚至對于判斷相關遺跡的性質有所幫助,進而對于聚落結構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2022 年,我們在西吳壁遺址發(fā)掘了一片二里崗下層階段的墓葬。與墓葬處在同一區(qū)域的,還有一些仰韶文化時期的圓形遺跡。這些圓形遺跡形狀規(guī)整,兼有袋狀壁和直壁,底均較平[7]。其中一些圓形遺跡被二里崗下層階段的墓葬打破。我們在現(xiàn)場懷疑其為某類建筑,但缺乏足夠的證據(jù)。在這一區(qū)域,二里崗下層階段的墓葬普遍較淺,一些小墓的深度僅存數(shù)厘米。墓葬原本的深度顯然不可能僅有數(shù)厘米,這說明這些墓葬已因后世人類活動遭到破壞,墓地原有地面已有不少被削去。仰韶文化時期的圓形遺跡也如是,其開口線以上也有不少被破壞。在墓地附近,還發(fā)現(xiàn)了袋狀坑。這些袋狀坑被破壞嚴重,其上的直壁部分已不見,說明這里的原始地面已有不少被削去而不存[8]。

    相對現(xiàn)在而言,二里崗下層時期的原始地面與仰韶文化時期更接近。我們在墓葬填土中,可能發(fā)現(xiàn)接近于當時地面的信息。通過分析墓葬填土中的遺物,我們找到了數(shù)量較多的建筑廢棄物,如被火燒烤過的草拌泥。這些草拌泥種類多樣,有些有一個面,有些帶有轉角,還有一些有殘破的圓形孔洞,顯然曾被木材穿過。與之共存的陶片為仰韶文化時期。這說明附近曾存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建筑。這些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存被商代二里崗階段的先民掘墓所破壞,留在了墓葬填土中。我們將其揀選出來,納入虛擬單位中。如將M16墓葬填土中出土的史前陶片和建筑垃圾,編入XM16 中(XM16 指以M16 為基礎衍生出的虛擬單位,詳后文)。由XM16 等單位的遺物,結合考古背景,可以推知附近存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建筑,這些建筑最有可能就是殘存的圓形遺跡。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知,該區(qū)域在仰韶文化時期,曾為居住址之所在。

    四、虛擬單位的確立

    相信很多考古工作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也有相應的處理方式。這里,我想結合一線田野考古工作,介紹我們處理這一現(xiàn)象的具體方法,供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完善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是認識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現(xiàn)象的基石。作為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應熟悉自己開展工作所在區(qū)域,某一個大時段的文化譜系。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數(shù)代考古學者的努力,在國內大部分地區(qū),從史前到歷史時期的物質文化序列已經(jīng)趨近成熟,為我們辨識晚期遺跡中的早期遺物提供了重要認知基礎。即使是在考古學文化序列還不成熟的區(qū)域,我們也應通過地層關系,結合考古類型學,首先構建起遺址的文化譜系,在此基礎上,方可再做其他深入的研究。

    田野考古發(fā)掘工作中的精細化操作,是辨識前述幾種不同種類堆積的工作基礎。精細化操作,可以為我們打開更多觀察遺跡的視角,獲取更多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的線索。具體的考古發(fā)掘工作中,對遺跡堆積結構的分析,主要通過觀察堆積的平、剖面形態(tài),分析其中包含物等信息來進行。不同成因的平、剖面形態(tài)有所不同。如前所述,自然淤積形成的堆積,往往呈水平狀分布,而人工傾倒形成的堆積,一般都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度。從特定的傾斜角度,可以推測出堆積的來源方向,再結合對堆積中包含物的分析,對聚落分析多有裨益。在田野考古發(fā)掘中,精細操作,認真分析,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由之了解堆積的成因,從而分析晚期遺跡中包含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判斷其究竟屬A 類,還是B 類。

    通過現(xiàn)場分析,搞清具體情況后,需要對晚期遺跡出土早期遺物的現(xiàn)象進行記錄??脊蓬I隊應督促探方負責人,對具體現(xiàn)場進行分析、記錄,留好一手圖文資料。對于形態(tài)特殊的堆積,還應采用攝影,乃至三維重建的方式,保留相應的影像資料,以便室內整理和進一步研究時使用。

    為更好利用晚期遺跡中出土的早期遺物,在室內整理階段,對甄選出來的早期遺物,可以編入虛擬單位中。虛擬單位的確定,應以原有遺跡單位為基礎。換言之,虛擬單位,是原有單位基礎上的衍生品。其附屬于原有單位,作為研究材料的價值,不高于原有單位。

    可對虛擬單位進行編號??脊胚z跡的編號通常將英文大寫字母放在首位,區(qū)分不同遺跡類別。如灰坑用H,房址用F,后面跟阿拉伯數(shù)字。如H1 代表1 號灰坑。可在遺跡單位的編號前,冠以“X”,以示其與普通單位有所差異。如H1 衍生出的虛擬單位,可編為XH1。

    在實際操作中,一個晚期遺跡中,可能包括多個時期的早期遺物。如西吳壁遺址東周灰坑中,往往包括二里頭、二里崗文化等多個時期的遺物。是否有必要按時代區(qū)分出多個虛擬單位?我以為,應根據(jù)具體研究目的而定。但若我們無法精準確定其中早期堆積的來源,也無法對陶片以外的其他遺物進行斷代,再行細分的意義其實不大。尤其是前述B 類情形,其中堆積是多次形成的,來源地很可能有區(qū)別。分得太細,沒有必要,甚至可能對其后的研究產(chǎn)生誤導。一般而言,一個遺跡中的早期遺存編一個虛擬單位號即可。

    如今的考古發(fā)掘報告的編寫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對出土遺跡和遺物進行類型學分析,在此基礎上選擇其中有代表性者予以發(fā)表,可稱按類型發(fā)表資料法;二是首先通過分析,建立遺址的年代框架,在此基礎上,以遺跡單位為主發(fā)表資料,可稱按單位發(fā)表資料法。前者發(fā)表材料數(shù)量少,主觀性強,對于后來學者的研究,存有諸多不便;后者發(fā)表材料的數(shù)量多,資料完整度高,對于后來學者的研究具有較大的便利性。但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所發(fā)表者僅是在室內整理過程中挑選出的標本資料,一些時代早于遺跡單位的標本多棄之不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應將其中時代早于遺跡單位的標本挑選出來,通過構建虛擬單位的方式予以發(fā)表,便于后來學者研究。比較而言,以遺跡單位為主發(fā)表資料的方式,發(fā)表虛擬單位更便利。

    五、余 論

    在對虛擬單位進行充分研究的同時,還應注意一些問題。利用各種手段,雖可將晚期遺跡中的早期遺物甄別出來,但其研究價值,較之其他原生單位還是略差一些。尤其是年代特征不甚明確的遺物,可靠性還要再打折扣。如在一些時代較晚的手工業(yè)遺跡中,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的手工業(yè)產(chǎn)品(或廢棄物),對其進行研究應十分謹慎。因為晚期單位中出土的產(chǎn)品(或廢棄物)的時代很可能較早。例如,西吳壁遺址一些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遺跡中,會發(fā)現(xiàn)時代屬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遺物,包括陶器、石器及冶銅遺物等。如從類似單位選擇冶金遺物開展研究,就不易判斷樣品屬于二里頭還是二里崗文化時期,成果的可信度也會大打折扣。

    另需注意的是,耕土層是現(xiàn)代人類活動形成的堆積。因為農(nóng)業(yè)活動,常有將他處的土方搬運至一定區(qū)域,進行平田整地的現(xiàn)象。此外,耕土層下的第②層,往往包含多個時期的堆積。這一層堆積,一般是因近代(或更早的歷史時期)人類從事農(nóng)業(yè)活動(如平整田地)產(chǎn)生的堆積。在我國北方一些山前坡地上,為將坡地改造成平整的田地,會用“取高補低”的辦法,形成很多面積不大的臺地,即所謂梯田。在這些臺地上,耕土下第②層堆積的厚薄存在規(guī)律。一般而言,靠近高處地坎的第②層堆積薄,靠近低處斷坎處更厚一些。鑒于耕土和其下第②層的成因,我們可以判斷,其中的早期堆積很可能來自他處。一線考古發(fā)掘工作中,也可發(fā)現(xiàn)這兩層堆積中的早期遺物,所涉時代較多。綜上,使用這兩層中的早期遺物時,應特別謹慎。

    高效的工作安排,必然有輕重緩急之分,考古發(fā)掘也不例外。雖然我們強調,應不放過田野考古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厚此薄彼的情況。如任何發(fā)掘者,都會更加重視棺槨范圍內的遺跡和遺物,但需強調的是,棺槨之外的考古背景也不應被忽視。如少數(shù)考古工作者,對于墓葬填土內的堆積不甚重視,甚至采用不太精細的方法,快速進行清理,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丟失了大量有益信息。實際上,考古發(fā)掘遇到的所有遺跡中的堆積都有其特定學術意義。通過精細發(fā)掘,認真分析,并不斷更新工作理念,可以從田野考古工作中獲取更多有益的信息,從而推動中國考古的發(fā)掘和研究工作不斷向前進步。

    [1]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很好地利用了這一現(xiàn)象。如20世紀40 年代,夏鼐先生在甘肅廣河陽洼灣墓地發(fā)掘齊家文化墓葬時,在其填土中發(fā)現(xiàn)了馬家窯文化的陶片(作者當時稱之為仰韶式彩陶),從地層學角度證明了馬家窯文化早于齊家文化,糾正了安特生提出的齊家期早于馬家窯期的錯誤觀點。參看夏鼐:《齊家期墓葬的新發(fā)現(xiàn)及其年代的改訂》,《中國考古學報》第三冊,1948 年。

    [2]時至今日,繼續(xù)構建、豐富田野考古學文化譜系依然是考古工作的重點。本文所謂“田野考古工作的重點發(fā)生了變化”,是指考古工作者研究的范圍較以往有很大拓展。

    [3]這一理念由雷興山等先生提出,當時也稱“準單位”。據(jù)馬強先生介紹,雷興山先生曾在寧夏彭陽姚河塬發(fā)掘現(xiàn)場推廣這一先進的理念。參看馬強:《精耕細作——姚河塬城址田野考古工作理念探討》,《南方文物》2022 年第1 期。

    [4]種建榮、雷興山:《周公廟遺址田野考古工作的理念與方法——2007~2008 年度中國田野考古一等獎獲獎項目介紹》,《考古與文物》2010 年第4 期。

    [5]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2018-2020 年周代遺存考古發(fā)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 年第8 期。

    [6]多位從事科技考古工作的學者提醒筆者,在選擇碳十四測年樣本時,應盡量避免采用嚙齒類動物骨骼,謹致謝忱。

    [7]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2022 年度考古發(fā)掘簡報》,待刊。

    [8]劉緒:《若干田野考古現(xiàn)象分析》,《南方文物》2017年第4 期。

    猜你喜歡
    陶片遺物遺跡
    稷山郭家棗園遺址東周時期圓陶片用途淺析*
    文物季刊(2022年1期)2022-03-30 03:03:34
    韓信在淮安的遺跡
    華人時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2
    疑似地球史前遺物
    科學大眾(2021年5期)2021-04-09 08:52:42
    疑似地球史前遺物
    驚艷!可可托海的地震遺跡
    方外觀遺跡舊照
    紫禁城(2017年6期)2017-08-07 09:22:52
    雅典陶片放逐法考辨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門關遺跡
    云南昌寧大甸山墓地出土哀牢國遺物
    大眾考古(2014年4期)2014-06-26 07:05:58
    新疆境內出土景教遺物綜述
    峨山| 昌平区| 彰化县| 临颍县| 金平| 通城县| 上林县| 鄂尔多斯市| 昌邑市| 乌拉特前旗| 广宗县| 浦北县| 启东市| 肇源县| 长子县| 巴东县| 六安市| 敦煌市| 吉安县| 南安市| 松江区| 来宾市| 绩溪县| 柯坪县| 洪洞县| 汕尾市| 邵阳县| 龙游县| 赤峰市| 古蔺县| 梅河口市| 宽城| 扶余县| 赤壁市| 遵化市| 嘉义县| 隆化县| 永吉县| 灵寿县| 夏邑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