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秋谷梁傳》漢初之前的傳承系統(tǒng)為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子夏并非直接傳經于谷梁子,谷梁子應受經于子夏之門人弟子。谷梁子傳荀子基本為學者承認。荀子和申公之間有一位承上啟下的學者浮丘伯。子夏、谷梁子、荀子等人無論是學術思想、學術方法還是學術特點,都極為相似。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這個谷梁的傳承系統(tǒng)應該是較為可信的。
關鍵詞:谷梁春秋傳;子夏;荀子;申公;學派
中圖分類號:K23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1217(2023)06-0136-05收稿日期:2023-09-21
項目基金:聊城大學基金項目(Y0502043):魯學學派研究。
作者簡介:岳廣騰(1977-),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
《春秋谷梁傳》是經學的重要經典。多年來,學界的眾多專家從各角度、各層次對谷梁一書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許多學者對谷梁傳進行了高度評價,認為是孔門之正傳,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谷梁春秋傳是較晚所出,并非先秦儒家一脈相傳的典籍。那么,谷梁傳的傳承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一、文獻所載的谷梁傳傳承情況
東晉學者楊士勛在其所作的《春秋谷梁傳序》疏中敘述谷梁傳的傳承為:“谷梁子名淑,字元始,魯人,一名赤。受經于子夏,為經作傳,故曰《谷梁》,傳孫卿,孫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①在唐代學者顏師古為《漢書》作的注中也有“谷梁受經于子夏,傳荀卿”的說法。按照這種說法,谷梁傳漢初之前的傳承系統(tǒng)為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應該說谷梁傳肯定是儒家正傳。但是,這個傳承系統(tǒng)歷來都因其中的一些疑點遭到學者的質疑,引起一些爭議。
我們先看子夏——谷梁子這一環(huán)節(jié)。據(jù)《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②《史記·儒林列傳》記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wèi),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③但是史記所記載子夏等人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其中沒有谷梁子和公羊傳的創(chuàng)始人公羊子的名字?!洞呵锕攘簜髯⑹琛钍縿资琛贩Q,谷梁子名俶,字元始, 一名赤。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陸德明在經典釋文敘錄中引用糜信注“谷梁子為秦孝公同時人”④。這樣就出現(xiàn)了問題,史記稱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也就是說子夏應該出生于公元前507年,子夏的弟子魏文侯為公元前424年即位的,就算子夏活到這一年,也已經是83歲高齡了。而據(jù)糜信”谷梁子為秦孝公同時人“的說法,谷梁子與秦孝公基本同時期,即其生活在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左右,子夏無論怎么長壽也不可能活到能教授谷梁子。谷梁子與子夏最少有四五十年的時間斷層。于是,有些學者就以此為據(jù)懷疑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傳承是不成立的,甚至有些學者認為谷梁子是不存在的。其實,雖然子夏直接傳經于谷梁子是不可能的,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谷梁子受經于子夏之門人弟子。這種推論從《詩經》的傳承記載中可以得到旁證,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稱:“《詩經》之學,由孔子傳子夏,六傳而至荀卿。荀卿授詩浮丘伯,為魯詩之祖?!雹佟对娊洝窂淖酉膫髦淋髑錇榱鶄鳎敲创呵飩鞒兄泄攘鹤泳佑谧酉暮蛙髑渲g,中間間隔2代左右,這個時間斷層如果假設谷梁子師從子夏之弟子或隔代弟子,從時間上來看就較為合理了。大概是子夏和谷梁子之間的傳承者并無太大建樹,沒有值得記載的事跡,沒有留下姓名,所以后世無從記載,索性將其省略。以谷梁子不可能直接受經于子夏為證據(jù)就武斷地徹底否定子夏與谷梁子的傳承關系是不恰當?shù)摹?/p>
谷梁子傳荀子的環(huán)節(jié)雖然沒有別的記載證明,但還是基本為諸家學者認可?!败髑?,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②史記記載的荀子生平中沒有荀子和谷梁子有直接師徒關系的記載,但是荀子傳習谷梁傳確是證據(jù)確鑿的。這首先是因為荀子距離漢代時間較近,谷梁學派宣傳的師承記載如果為偽造,必然會遭到荀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的攻擊,所以應該較為可信。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在荀子的著作中,既有引用谷梁春秋傳傳文的,也有用谷梁傳觀點的。清學者惠棟曰:“荀卿著書,言師不越時,言天子以下廟數(shù),及賻賵襚含之義,誥誓盟詛交質子之文,諸侯相見,使仁居守,以大上為天子,皆本谷梁之說”,“其楊士勛言傳孫卿信矣?!眲熍嘞壬曰輻澲詾榛A做《谷梁荀子相通考》一文,更加詳細地對之加以考證,得出12條荀子傳谷梁傳之證據(jù),使這一事實得到確認。③
谷梁傳傳承中稱荀子傳申公,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有點問題的,就是申公的年齡不能與荀子銜接?!敖裆铣跫次唬澳松蠒扌l(wèi)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御史大夫。綰、臧請?zhí)熳?,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余,老?!雹芪涞奂次皇枪?40年,“申公時已八十余”,所以申公的出生時間應該是公元前220-230之間。而荀子則是公元前236年逝世的,所以荀子和申公不可能是師徒關系,二人之間其實有一位承上啟下的學者。那么中間這位被省略的學者是哪位呢?我們從申公的生平中找到了線索:“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于魯南宮。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元王薨,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學,病申公。及戊立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二人之間承上啟下者應該就是申公的師傅浮丘伯。除了《漢書儒林傳》所說“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漢書楚元王傳》也說:“《楚元王》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之門人。及秦焚書,各別去?!薄案吆髸r,浮丘伯在長安,元王遣于郢客與申公俱卒業(yè)?!备∏鸩頌檐髯拥牡茏?,申公的師傅,雖然史籍只記載了他傳授《詩經》而沒有明確記載他傳授谷梁春秋給申公,但是以申公“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來看,少時就拜在浮丘伯門下的申公之前沒有別的老師。“及秦焚書,各別去”,焚書后儒者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也不太可能讓申公另外找到老師學春秋,應該就是浮丘伯傳《詩經》時一并傳谷梁傳給申公。谷梁傳的傳承中沒有提到浮丘伯,可能是因為《詩經》在漢初時較為得勢,浮丘伯的眾弟子大都以《詩經》聞名于世,而當時不得勢的谷梁學影響較小,從而無人提起其谷梁傳傳承者的身份。
谷梁傳早期的這個傳承體系不夠詳細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先秦時期本來就不是太重視學術史的記載,資料有限,再加上中間有秦火之禍,史籍損失較大,肯定會有不少記錄學術傳承的文獻遭到毀滅。秦王朝制定的 “挾書律”,因“漢承秦律”一直到二十多年后的漢惠帝時才廢除。不要說學派的傳承,就連儒家的經典都只能在傳人中心口相傳,所以有所遺失也是情有可原的了。但總的來說這一傳承系統(tǒng)基本可靠。
二、以學術考證谷梁傳傳承系統(tǒng)
看了上面的論述,有人可能會質疑,既然這個傳承系統(tǒng)有這么多問題,即使不能斷然否定谷梁傳是子夏一脈相傳的,至少是有極大疑問的,怎么能斷定說谷梁是孔門正傳呢?的確,現(xiàn)有的這些記載谷梁傳承的文獻,不能完全清晰地證明谷梁傳是自子夏代代傳承下來的,但是我們還可以找出別的資料和方法來證明,那就是子夏、谷梁傳、荀子和漢初以谷梁學者為代表的魯學學派的思想主張和學術方法、特點極為相似。
(一)學術思想、主張的相似
子夏、谷梁傳和荀子的學術思想主張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各有特點,但是細加探究,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是極為相似的:
1.子夏、谷梁傳和荀子都特別重視尊崇君權,主張君主地位尊貴,要采取種種措施加強君權。“子夏曰:‘《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shù)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君蚤絕之?!雹僮酉闹鲝埦饕欢ㄒ訌娮约旱牡匚唬⒁獠蛔寣傧掠小胺e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君”的情況出現(xiàn)。谷梁傳對君主的尊貴地位更是推崇備至,如隱公三年“天王崩”,谷梁傳解釋“崩”曰:“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天子為“上”,是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而荀子把君主的地位提升到更加至高無上的地位,“天子者,埶位至尊,無敵于天下,夫有誰與讓矣?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震動從服以化順之”。在荀子看來,社會政治組織是由圣智之君主而產生,社會生活也賴君主以維持,他說:“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后聚,百姓之執(zhí)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后長?!睂鞯匚坏淖鸪缈梢哉f是子夏、谷梁傳和荀子明顯的共同主張。
2.子夏、谷梁傳和荀子都極為重視“禮”的作用。在子夏的思想中,禮是國家的根本?!妒酚洝窌分凶酉闹赋觯骸叭欢ト俗鳛楦缸泳家詾橹咕V紀,綱紀即正,天下大定”,認為圣人制禮樂制度就是為了“父子君臣以為止綱紀“,只要“正”了禮樂這個治國之綱紀,就會天下太平。谷梁傳則以禮為衡量是非的最高標準,傳文中常常以古禮來闡釋經文中的褒貶損益之義,如:“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來會葬。葬曰會,其志重天子之禮也”。谷梁傳還經常以“禮也”、“非禮也”作為最高評價,如:“秋,丹桓宮楹。禮,天子、諸侯黝堊,大夫倉,士黈,丹楹,非禮也”。荀子對禮的重視也極為明顯,他認為“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 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三者對禮的重視如出一轍。
有人或許會說,這三者都是儒家學者,而尊君重禮是儒家的共同特點,并不能以儒家的共性作為證據(jù)。筆者認為,子夏、谷梁傳和荀子的尊君重禮與其他儒家學者是有不同的。如果將子夏、谷梁傳和荀子與同時期的其他儒家學者或學派做橫向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谷梁傳一脈的“尊君”、“重禮”與儒家別的學派相比,有自己的特殊的內涵。
其一,子夏,谷梁傳和荀子與同時期的學者或學派比更為重視禮。子夏是孔子最為知禮、重禮的弟子之一,文獻中多處可見他向孔子請教和別人向他請教禮的記載,而其他弟子也承認子夏對禮遠比別人精通。谷梁傳與基本同時期的公羊傳相比也更加重視禮,據(jù)筆者統(tǒng)計,《春秋谷梁傳》全書,共出現(xiàn)“禮,字,凡47處,71次之多,而公羊傳則只有38處62次,從直觀上就可以看出谷梁傳對禮的重視。當然,我們不能只從數(shù)字上找其異同,我們更應該從其各自的用意和著重點上尋找其區(qū)別。例如,隱公十一年,經文為“春,滕侯、薛侯來朝?!薄豆騻鳌方忉尩膫魑氖恰爸T侯來曰朝,大夫來日聘。其兼言之何?微國也?!倍洞呵锕攘簜鳌穭t釋之為“天子無事,諸侯相朝,正也。考禮修德,所以尊天子也。諸侯宋朝時正也,特言同時也,累數(shù)皆至也。”又如,文公元年二月,經文為“天王使叔服來會葬”?!豆騻鳌穬H解釋為“其言來會葬何?會葬禮也”。而《谷梁傳》則認為“葬曰會,其志重天子之禮也”?!豆騻鳌分小岸Y”所強調的,是大義滅親,維護大一統(tǒng),言“禮”的外表中隱藏的是法治與鎮(zhèn)壓。這適應了西漢前期鎮(zhèn)壓諸侯王分裂以及討伐匈奴的需要,所以為漢武帝所欣賞?!豆攘簜鳌分械摹岸Y”所強調的是天子的尊貴無上,其本質在于別貴賤。上面提到的以禮為衡量是非的最高標準更是與公羊傳迥異的鮮明觀點。荀子與孟子對禮的重視也類似谷梁與公羊的比較。
子夏、谷梁傳和荀子重禮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都精通禮本有的含義即禮的各種具體的儀文形式:“子夏擅長喪服古禮。禮記的檀弓上曾子問等篇,孔子家語的終記解曲禮孔子問等篇都記有不少子夏與孔門師友談論喪服的事情。”①《論語》中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可見子游也不得不承認子夏“灑掃、應對、進退”之禮勝過他人。谷梁傳對冠婚喪祭,揖讓周旋等禮的記載也較為詳細?!岸Y,赗人之母則可,赗人之妾則不可?!薄岸Y庶子為君,為其母筑宮,使公子主其祭也。于子祭,于孫止”對一些禮的具體細節(jié)極為重視。荀子同樣十分重視這些儀式性的禮儀,他對冠婚喪祭等禮都有十分具體的規(guī)定與描述:“聘人以圭,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huán)。”“貨財曰賻,輿馬曰赗,衣服曰襚,玩好曰贈,玉貝曰唅。賻赗、所以佐生也,贈襚、所以送死也。送死不及柩尸,吊生不及悲哀,非禮也。故吉行五十,奔喪百里,赗贈及事,禮之大也?!笨梢钥闯觯邔@種禮具體的儀文形式都極為擅長和重視。
其二。尊君以禮為手段,禮以尊君為目的。子夏,谷梁傳和荀子重禮的目的都是為了“尊君”?!岸Y”所強調的是君主的尊貴無上,其本質在于別貴賤,其主旨是恢復維護以君主為核心的等級秩序。谷梁傳所記載的禮很多都是區(qū)分天子、諸侯、大夫、士各個階層的禮制,“禮,天子之桷,斫之礲之,加密石焉。諸侯之桷,斫之礲之。大夫斫之。士斫本?!痹儆芯褪菑娬{天子之尊貴至高無上,一些重要的權利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避髯右簿ǖ燃壣瓏赖亩Y制規(guī)定:“諸侯召其臣,臣不俟駕,顛倒衣裳而走,禮也。 詩曰:‘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諸侯 ,諸侯輦輿就馬,禮也。詩曰:‘我出我輿,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禮也。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倍臆髯又卑椎卣f:“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禮就是有秩序的等級制度。在荀子看來,“隆禮義”是實現(xiàn)王道政治的前提,稱“隆禮尊賢而王”,見于《強國》《天論》《大略》等篇又稱“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因此,“國之命在禮”。而天子則是這種禮制構建起的社會結構的“管分之樞要”?!陡粐吩谲髯涌磥?,社會政治組織是由圣智之君主而產生,社會生活也賴君主以維持:“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后聚,百姓之執(zhí)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后長?!惫攘簩W派尊君重禮的傳統(tǒng)直接延續(xù)到漢代。漢初谷梁傳人申公的弟子王臧趙綰剛得到武帝的重用,就想“以禮為服制”,“請立明堂以朝諸侯”。而其真正的目的從“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舉謫諸竇宗室無行者,除其屬籍”這一系列的措施看,就是為了強化君權。
(二)學術研究的方法和學風特點
1.子夏對學習研究是極為投入的。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而最能說明子夏學術研究方法和特點的就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本人也的確做到了博學篤志切問和近思。呂氏春秋曾經記載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亥與‘亥相似?!敝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弊酉哪軠蚀_地記清文獻的細節(jié),真可稱得上博學。而子夏之近思也可以找到事跡:“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弊酉膹摹对娊洝分型ㄟ^思考體會出的經義甚至對孔子都能有所啟發(fā)。子夏以博學為基礎,以近思為手段,對經籍分析細致入微,解說微言大義“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其對經籍的研究產生了一門新的學問章句學,“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倍疫M一步形成了傳、注、疏等解經形式。
再來看谷梁傳,以傳傳經本來就是繼承子夏的章句之學。在傳文中據(jù)稱源自子夏的訓詁解經方式更是比比皆是,訓詁成為谷梁傳解經的重要形式,“谷梁傳是正文訓詁的原始范式之一”,在訓詁內容方法和手法尚初具后世訓詁學規(guī)模。到漢初申公傳經時仍然是堅持“獨以訓詁為教”、“疑者則闕弗傳”的,可謂延續(xù)和發(fā)展堅持了子夏開創(chuàng)的研究方法。
2.學風特點。孔子曾經對子夏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睂τ谶@個小人儒,錢穆先生認為應該這樣理解:“推孔子所謂小人儒者,不出兩義:一則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則專務章句訓詁,而忽于理。”“子夏之學,或謹密有余而宏大不足?!倍鬃舆€這樣評價過子夏: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敝祆湔撜Z集注中曾評價說:“子夏篤信謹守,而規(guī)模狹隘…… 謹密有余而宏大不足?!薄昂V信謹守,而規(guī)模狹隘”,子夏的這種缺點也被谷梁傳繼承,人們對谷梁傳的評價:“《公羊》多放言高論,而《谷梁》較稍顯拘謹?!边@種缺點更被擴大為被視為魯學的特征:“谷梁傳屬于魯學,學風拘謹是魯學風格”。①
結語
綜上所述,谷梁傳“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的早期傳承系統(tǒng)雖有些許問題,但基本能解釋清楚。此傳承系統(tǒng),從漢迄清,歷二千多年,雖然有人質疑,但其代代相傳,有足夠的依據(jù)說明其真實性。更為重要的是,谷梁學傳承中的子夏、谷梁子、荀子等人無論是學術思想、學術方法還是學術特點,都有較為明顯的相似性。所以,子夏——谷梁子——荀子——申公這個谷梁的傳承系統(tǒng)應該是較為可信的,谷梁學的確是孔門正傳。
An Exploration on the Early Inheriting and Passing System of Chunqiuguliangzhuan
YUE Guang-t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The inheriting and passing system of Guliangzhuan prior to the early Han Dynasty is Zixia—Gu Liangzi—Xunzi—Shengong. Guliangzi was not learned from Zixia directly, but he should be a student of Zixias student. And many scholars acknowledged that Guliangzi had taught Xunzi directly. While there was a scholar named Fu boqiu.between Xunzi and Shengong. Not only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methods but also the academic characters were very similar among Zixia Guliangzi Xunzi. So the conecting system of Zixia—Gu Liangzi—Xunzi—Shengong should be credible.
Key words:Guliangchunqiuzhuan;Zixia;Xunzi;Shengong;school of taught
[責任編輯? 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