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美術史論家、美術評論家、博士生導師、人文學者、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人民周刊》新時代美術高峰課題組、中國畫“兩創(chuàng)”課題組專家成員。
我們談文化自信,還必須證明我們的文化值得自信才行。如果一種文化很簡陋、落后,對世界沒有任何影響,那就不值得自信。
下面先看看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有哪些異同。
中國畫是中國人原創(chuàng)的繪畫藝術?,F(xiàn)存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帛畫》,還有《人物御龍帛畫》等,距今差不多2300年了,用毛筆、水墨、線條畫在絹帛上,點染淡彩。后來則畫在絹、紙上,仍用毛筆、水墨、淡彩,一脈相承,直至今日。原創(chuàng)也是獨創(chuàng),繪畫的技法是中國人獨創(chuàng),繪畫的材料、絹帛紙、筆墨、顏料,也是中國人的原創(chuàng),和外來因素完全無關。
歐美都沒有原創(chuàng)的繪畫。其油畫是古希臘人原創(chuàng)的,很晚才傳到歐洲中心,被歐洲人接受。如果論原稱只能稱“古希臘畫”,而不能稱英國畫、法國畫、德國畫、意大利畫,也不能稱歐洲畫,更不能稱美國畫。當然有美國的畫、歐洲的畫。那是美國人、歐洲人畫的,原創(chuàng)則是古希臘人。但古希臘現(xiàn)在又不存在了。所以“中國畫”乃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中國人原創(chuàng)的畫。
中國的水墨畫又叫“中國畫”,因為是中國人原創(chuàng)。油畫,我們稱為西畫,是西方人的畫。因為是從古希臘傳入,法國、意大利、英國、德國、荷蘭等都是接受者,畫的形式、方法、風格大抵相同。所以,并沒有法國畫、英國畫、意大利畫等。
西方的畫就叫畫(paint),中國的畫有民間畫、畫家畫、文人畫之分,特別是文人畫,在畫上題詩題文、蓋印,后代的文人、畫家、名人也可以在這張畫上題字蓋印,還可以另外加紙題寫詩文,和原畫裝裱在一起。再后的人欣賞起來,豐富無窮。歐美的畫都做不到。歐美很多收藏家和研究家感到特別遺憾。他們中有的人說:“其實倫勃朗的畫,后來的畫家學者肯定都看過,像戈雅、大衛(wèi)、安格爾、德拉克羅瓦、米勒、庫爾貝、德加、馬奈,直至莫奈、塞尚、畢加索等肯定都看過,但就是沒有留下記錄。中國的名畫,后世的畫家、學者、收藏家看過,會在上面題記、蓋印,歷史性太強、太豐富、太妙了。油畫沒有辦法?!?h3>中國畫是哲學的“神遇”
中西繪畫的最大區(qū)別,也是最根本的區(qū)別,還在于“目視”和“神遇”。
傳統(tǒng)的中西繪畫區(qū)別很多,但最根本的區(qū)別是西方畫以“目視”,中國畫以“神遇”。西方學者說,西方畫是科學的,中國畫是哲學的,這是很有道理的。
“目視”即用眼睛去看,“神遇”是用心神去領會、思考。當然,西方畫用“目視”,不是完全沒有“神遇”,只是基本上靠“目視”;中國畫也必須先“目視”,但主要是“神遇”。
先從美的認識來看。
西方人認為玫瑰花最美,花紅而大,葉綠而肥,所以,送情人的花最多是玫瑰花,因為目視之很美。
元末王冕《墨梅圖》。梅花有抗嚴寒的精神,風骨非同一般。這些在畫上雖無法“目視”,但中國畫靠的是“神遇”,即精神領會,中國畫是哲學的,自古而然。
中國文人認為石頭最美,梅、蘭、竹、菊最美,人稱“四君子”。宋朝的文人米芾見到石頭就下拜。石頭怎么美呢?因為石頭獨立自由,不倚不靠,冷熱不改其容。這就是寓意做人,不要依靠什么勢力,不要拉什么關系。不管你身居高位、炙手可熱,還是你門庭冷落,我都無動于衷,可謂寵辱不驚。《周易》反復說“介于石”,即耿介正直如石之狀。石頭的這種高尚品德正是人所需要的。所以中國人愛石頭,古人常說“士無石則不雅”。中國文人畫家差不多都愛畫石頭。梅花雖小,又無綠葉扶持,遠不如玫瑰美,但梅花冬天開放,有冒風雪抗嚴寒的精神;蘭,樸實無華,但香氣溢遠,即使無人觀賞,身處深山偏僻之境,也散發(fā)自身的香氣;竹,鋼骨虛心(中國人的虛心和謙虛同義),“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至凌云處仍虛心”。竹有節(jié),這個節(jié)和人要有氣節(jié)的“節(jié)”同義。一般的花在春天開放,秋天就衰敗了。設想秋天如果沒有菊花,那真是煞風景。但菊花偏在秋天開放,眾花皆不開了,它開放了。這就是不同流俗,具有反潮流的精神。所以這四種植物被人稱為“四君子”。
石頭、梅、蘭、竹、菊,不是靠目視之美,而是靠人的心神領會,靠哲學分析,具有君子人格力量,才能感受到它們的美。
所以美與不美,西方人以“目視”,中國人以“神遇”。中國人稱“目視”的“目”是“陋目”。因為目只能看到物象的表面,至于物象的內涵、物象所聯(lián)系的哲學含義及人格修養(yǎng),目視無能為力的,只有靠心神去“遇”,即神遇。
再從繪畫的因素來看。
西方畫因以“目視”,所以,要色彩美,色彩要豐富,本色(固有色)、光色、環(huán)境色等,皆要符合科學,而且必須在豐富中見統(tǒng)一。中國畫因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反對色彩太多。如前所述,道家認為“五色亂目”(《莊子》語),“五色令人目盲”(《老子》語),“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老子》語),“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語)。玄是黑,是母,所以中國畫以水墨為主。墨色黑,又是母色。墨分五色,只有玄、母才可分為五色。中國畫用墨,要在統(tǒng)一中見豐富。雖然是一筆墨色,但卻變化多端、內涵豐富,這變化,目所能視的是干、濕、濃、淡的變化,但內在的變化只有學養(yǎng)很深的人才能感受到,外行和學養(yǎng)不深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而西洋畫的色彩,凡人皆可目視而見。
所以,西方畫講究形式美、色彩美、視覺沖擊力,形式、色彩、視覺都是“目視”所得。
即使是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大師們的油畫,細膩而真切,也是為了悅目。如前所述,西方畫家反復強調“繪畫的目的是悅目”“畫只為眼睛看”,因而必須講究形式美。
中國畫講究“切實之美”,反對表面上的“好看”?!恫枋琛氛f“不務嫵媚,而樸雅堅致”,即不求形式上的好看,而要樸實、高雅、堅致。清朝沈宗騫在他的《芥舟學畫編》中說:
凡事物之能垂久遠者,必不徒尚華美之觀,而要有切實之體。
“華美之觀”即形式美,是不必過求的,“切實之體”是內在美。
中國人傳統(tǒng)的觀念是“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禮記·樂記》)。內里充實,表現(xiàn)于外的“英華”才是真正的美。又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了很多詩書的人,表現(xiàn)出來的氣度美才是真正的美。而且,外表裝飾得十分華麗的人,反而會影響他因內在氣質而表現(xiàn)出來的美。實際上,真正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外表也不會過分裝飾的,畫亦然。
戰(zhàn)國《龍鳳仕女圖》,現(xiàn)存湖南省博物館,距今大約兩千三百年,是中國人的原創(chuàng)。用水墨,線條畫在絹上,其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
再從西方人注重的“視覺沖擊力”來看。所謂“視覺沖擊力”,就是畫面上的筆觸出奇,形象險怪突出、燦爛崢嶸,給人十分特殊的印象和力量。而中國畫家認為這是不成熟的表現(xiàn)。猶如一個不成熟的青年,橫沖直闖,而成熟的長者卻沉靜而安詳。為什么要“視覺沖擊”呢?那是形式的東西,能從“平淡”中看到美,才是大美,才耐看。
中國在距今一千八百年前有一本劉劭寫的《人物志》,評論人材,“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最高的人物,所具有的才德是聰明平淡)。又說:“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jié)(勇、智、仁、信、忠五種材德,都能在他的調和中順應社會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聰明?!惫湃税选捌降迸旁凇奥斆鳌敝?。中國人評畫和評人是一致的。
“質任自然,是之謂淡”,自然、天然、天真都是“淡”的主要標志。自然界也有奇崛險怪的東西,但是很少見,最常見、最天然的才叫“平淡”。距今大約一千年的宋朝大文豪蘇軾說:
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氣象崢嶸、五色絢爛”都具有視覺沖擊力,但還不成熟,要再努力,達到平淡,才是高手。兩千多年前的《莊子》說: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可見“淡”“平淡”,乃是中國畫美的最高標準。
但是,表現(xiàn)出來的是平淡,而內在的筆墨必須豐富。清末民初的《畫學講義》中說:“由神奇而入平淡,全在筆墨靜逸,氣味幽雅,脫盡雄勁之習……亦須平時多讀詩書……”至于完美的內在功力、內涵之豐富,必須有學問、有修養(yǎng)、有研究的人才能看得出來。
清朝的學者笪重光寫《畫筌》說:
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余,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觀不厭。
也是反對“競勝”,反對“筆墨貪奇”,反對視覺沖擊力,主張尋常、平淡。
當然,如前所述,平淡是形式上的,而內蘊卻必須豐富,內藏無窮的學問。
中國畫重線條,西方畫重塊面。中國畫的線條必須借鑒書法,書法的用筆有無窮的學問。怎樣下筆、運筆、收筆,一波三折。如何提、按、轉、頓、挫等,如何將自己的感情融匯進去,都要考慮。而且,畫家還必須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很深的中國古典學問知識,畫的格調才能高。如果文化修養(yǎng)差,你再懂用筆用墨的技巧也畫不好。所以,中國畫看上去很容易,但也最難畫好。不要說外國人,就是中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專門的研究,那也是無法理解、無法心領神會的。
再說中國畫和西方畫透視的
區(qū)別。
西方畫研究焦點透視,即限定在一個視點、視向和視域的一種透視。故傳統(tǒng)西方畫沒有長卷(橫)和長軸(豎),這是符合“目視”的。而中國畫因為是“神遇”,并無焦點透視,因而一幅畫可以很長很長。如宋代《千里江山圖》長卷,縱55.6厘米,而橫1192厘米,橫是縱的大約20倍。還有宋代的《清明上河圖》長卷,縱24.8厘米,而橫528.7厘米,橫是縱的20多倍。這在西方畫中是沒有的。人的眼睛不可能一下子看那么長的景,故中國畫不講究焦點透視,有人稱為散點透視,即有很多視點的透視,其實是無透視。因為中國畫不是靠“目視”,而是靠“神遇”。“神遇”可以自由馳騁。大自然中的山水,或想象中的山水,連綿不斷,都可以靠“神遇”而畫入畫中。中國畫不滿足于感官(目)去觀察及記錄大自然,而是用神思、理性去理解世界,用筆記錄自己理解的世界。西方畫家到了20世紀的畢加索、達利、康定斯基等,才知道可以把“象征”“夢幻”和“潛意識”等想象的東西畫入其中,這已落后中國一千年了。
西方的傳統(tǒng)繪畫,尤其是在沒有受到中國畫影響之前的繪畫,主要是復制真實的對象,人的組織、結構、光線、自然光、環(huán)境光、反射光等,三大面五大調,都必須十分準確,差一點都不行。這些也都靠“目視”,一點看不準就會失敗。而中國畫中的寫意畫,靠的是精神。宋汪藻《浮丘集》卷三十《贈丹丘僧了本》中詩云“精神還仗精神覓”,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二十八《江貫道江山平遠圖》詩云“江生精神作此山”,勾線、賦色、筆墨主要用精神去驅使。疾、徐、穩(wěn)、虛、實、動,全靠感覺,隨意涂寫,甚至不用眼睛。有的畫家眼睛失明了,或白內障嚴重,視物十分模糊,都能靠感覺畫出好畫來。有時靠感覺不用眼畫出來的畫更好,這感覺就是“神遇”。
[英]阿爾瑪-塔德瑪《埃拉加巴盧斯的玫瑰》(1888年)。歐洲沒有原創(chuàng)繪畫,油畫是古希臘人原創(chuàng),很晚才傳到歐洲中心。歐美繪畫靠“目視”,看上去美就美。所以喜愛玫瑰花,紅花綠葉很好看。
傳統(tǒng)西方畫處處要實,虛處也要靠實筆來畫,空白處也要用白色去畫。而中國畫,虛處要虛,實處要化實為虛,而且化實為虛最要功夫。這正如西醫(yī),血管、神經都實實在在地能看到,能透視出來。而中醫(yī)的經絡、氣完全看不到,也透視不出。中醫(yī)的虛病實病、火、寒也完全是虛的,是靠感覺而知,見不到,即使把人體完全解剖一遍,再用放大鏡,也看不見,但名醫(yī)就能在這虛處發(fā)現(xiàn)病,治療病。
中國畫的虛,還有格調的雅和俗,也完全靠感覺。這感覺中以知識的多少為高低,最后都在“神遇”之中。
從西歐到東歐,再到美洲,全世界凡是真正的大藝術家、大理論家,都推崇中國畫。如前述畢加索、梵高等,還有大理論家貢布里希等。
西方現(xiàn)代派、后現(xiàn)代派開始反對感官美,但又認為“藝術與美無關”。美國現(xiàn)代派畫家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甚至說:“藝術家看美學就等于鳥看鳥類學一樣莫名其妙?!北环Q為后現(xiàn)代藝術之父的杜尚也認為藝術不必要感性美,而要有哲學深義。他的名作《從處女到新娘》(The Passage from Virgin to Bride,1912)等,只用一些直直無變化的線條構成,雖然有一定的哲學內涵(但如果他不解釋,別人也看不懂),但無美感。把美丟掉了,太不應該。
杜尚把小便池倒過來一放,還有人把帽架子吊在墻上。試問:美在哪里呢?
西方現(xiàn)代派、后現(xiàn)代派認為,繪畫中要表現(xiàn)哲學,這是中國畫一貫的主張,他們仍然是步中國畫后塵。但中國畫中有深厚的哲學內涵,不僅在意境,也在筆墨和形式,同時也有美感。這些,西方繪畫仍然做不到。中國的毛筆毫軟,下筆有豐富的變化,西方的硬筆無法做到,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這個傳統(tǒng)。
藝術的實際地位是由它的實際價值來決定的。我們聽話也只能聽大藝術家和大理論家等內行的話。外行、無知者的話再多,也都毫無價值。何況那些認為中國畫落后的人并沒有拿出任何證據(jù),更沒有講出任何道理。他們唯一的標準就是:中國畫在國際市場上賣價不高。而這個價格卻正是無知的商人們所定。我們只需反問一句:難道藝術的價值是靠金錢來衡量的嗎?商人的眼光能超過大藝術家、大評論家的眼光嗎?
再從藝術實踐來看,中國畫用線表現(xiàn)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西方繪畫近代才知道用線,而且才知道用線作畫是最好的方法,他們的藝術歸到中國畫所開辟的正道上來,但已晚于中國畫兩千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