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文敏
云南是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典型代表,中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云南有8 個,是全國擁有自治州數量最多的省份。怒江州作為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典型代表,不僅是我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還是我國民族族別成分最多和中國人口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怒江州發(fā)生的一躍千年巨變不僅是整個中國巨變的生動縮影,而且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生動實踐,成為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邊疆典范。
一是扶貧工作解決群眾生存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關注怒江的貧困狀況,不僅加大少數民族生存狀況的調查研究,各級領導還先后率隊到怒江州調研,與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探討共同治窮致富的路子。怒江州先后確立“解放思想換腦筋,脫貧致富奔小康”“開發(fā)東西兩面,帶動中間一線,依托資源,面向市場,脫貧致富奔小康”等指導方針。20 世紀90 年代,國家啟動“87 扶貧攻堅計劃”,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怒江州累計使20 多萬的貧困人口脫貧,取得了平均一年脫貧一萬人左右的成績。1953 年怒江州國內生產總值為896 萬元,2012 年達到了74.9 億元,翻了8359 倍,黨的民族政策的優(yōu)越性充分彰顯,形成了各民族團結一心抓生產的融洽局面。
二是脫貧攻堅解決群眾發(fā)展問題。中國小康看云南,云南小康看怒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怒江州傾情關心關注,黨中央、國務院把怒江州列入“三區(qū)三州”進行特殊扶持。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怒江各族群眾,先后作出一次批示、一次回信,一次會見、一次親自聽取匯報,并在2015 年考察云南時提出了“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的發(fā)展定位,在接見怒江州干部群眾時提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作出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群眾擺脫貧困的莊嚴承諾。在黨中央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下,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財力全方位給予幫扶,絕對貧困問題得以解決,經濟實現了快速發(fā)展。2020 年底,怒江州26.96 萬貧困人口、249 個貧困村全部脫貧,4 個貧困縣(市)全部脫貧摘帽,10.2 萬人搬出大山進入新居,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解決。2012 年至2021 年,怒江州地區(qū)生產總值從64.68 億元增加到234.11 億元,年均增長9.8%,人均GDP 從12397 元增加到42297 元,年均增長9%,怒江州創(chuàng)下了發(fā)展速度最快和民生領域提升最大的歷史紀錄,各族人民的面貌煥然一新,民族團結邁上新臺階。
一是確立開展民族工作有區(qū)別的方針。1954 年8 月,中共云南省委經西南局批轉下達的《關于邊疆工作情況和今后工作意見》,強調在階級分化不明顯的落后民族中,一般不進行內部的土地改革,應以“團結、生產、進步”作為長期的工作方針,通過政府及其他民族的長期幫助,逐漸地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中共滇西工作委員會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怒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落后的經濟文化現實,確定了堅持執(zhí)行“慎重穩(wěn)進”方針,不提社會建設口號,不搞清算斗爭,以生產為中心對山區(qū)生產進行改造,開墾農田、新修水利等改善了生產關系和生產條件。通過認真貫徹“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在群眾心中牢牢地樹立共產黨領導好、社會主義制度好的思想觀念,把各族人民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二是有力貫徹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的推動下,經濟社會文化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好勢頭。198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公布,全面總結了我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經驗,民族自治權利在怒江州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怒江建立健全了與實施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規(guī)體系,一大批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相繼出臺,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保障了民族團結。
一是多形式多渠道培養(yǎng)選拔干部。建州初期,為更好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從農村中選拔各民族的優(yōu)秀分子,進行政治和文化訓練,提升干部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干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新時期更注重選拔德才兼?zhèn)?、年富力強的干部到崗位上鍛煉,將干部下派到基層鍛煉,組織干部進一步學習深造、外出考察學習增長見識,全面提高隊伍質量。從2017 年至2021年,將90%的干部選派到農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累計選派7879 人次干部駐村,14441 人掛聯干部幫扶任務。在全省率先建立“鄉(xiāng)鎮(zhèn)大隊長”工作層級,從州級機關處級干部中選派29個鄉(xiāng)鎮(zhèn)大隊長。2020 年怒江州人才總量達到40525 人,人才結構逐步向知識化、專業(yè)化發(fā)展。同時,通過樹立典型、表彰先進,先后涌現出一大批閃爍時代光芒的先進模范,全面推動怒江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發(fā)展。
二是大力選派人才支援怒江建設。20 世紀50 年代初以來,在瀘水、福貢、貢山三縣支邊的老干部和科技人員多達1100 多人。來到怒江州工作的干部走村串寨,爬天梯、過溜索,做好事、交朋友,學習民族語言,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群眾深切體會到共產黨的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自發(fā)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當前國家更進一步加大干部選派的支持力度,中央企業(yè)、珠海市、上海市等派出領導干部、科技人員等各類人才到怒江幫扶。
一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爭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怒江州堅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chuàng)建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推進,制定了系列規(guī)章制度,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領導,保障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chuàng)建工作有力推進。建設和培育了一批示范縣、示范鄉(xiāng)(鎮(zhèn))、示范村(社區(qū)),發(fā)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全面貫徹落實民族政策法規(guī),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fā)展的意識不斷增強,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鞏固和發(fā)展。2021 年1 月19 日,怒江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先后涌現出人民楷模高德榮、全國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鄧前堆、全國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吉思妞、全國優(yōu)秀法官彭鑫亮等一批先進模范;各行各業(yè)涌現出一批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個人和單位。截至2021 年底,受到國務院表彰的有8 個模范集體和18 名模范個人;受到省政府表彰的有30 個模范集體和48 名模范個人。怒江州共召開了5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了145 個模范集體和405 名模范個人,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二是打造民族文化精神家園,系緊民族團結紐帶。通過組織舉辦民族節(jié)慶等活動,一大批民族歌舞、表演項目等獲得獎項,將絢麗的民族服飾文化、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向全世界展現,各民族齊唱民族歌、共跳民族舞、同過民族節(jié),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和諧和睦共處。大力實施“百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突出人才”“百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動民族文化與旅游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常態(tài)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十進十創(chuàng)”示范單位創(chuàng)建工作,深入開展“感恩共產黨、感恩總書記”“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峽谷紅旗飄飄”等教育活動,引導廣大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增強發(fā)展信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是加快高質量發(fā)展步伐,奠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保持民族團結工作永遠在路上的清醒,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緊緊圍繞“兩區(qū)一勝地”的發(fā)展目標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加快綠色產業(yè)發(fā)展,拓寬各族群眾增收致富渠道。抓住國家推動邊境城鎮(zhèn)高質量發(fā)展契機,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扎實建設好79 個邊境幸福示范村,著力抓好基礎設施、產業(yè)發(fā)展、人居環(huán)境、鄉(xiāng)村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城鄉(xiāng)統籌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城鎮(zhèn)居民、農村居民醫(yī)保全覆蓋,農村特困戶、城鎮(zhèn)居民低保戶政策。加大對守邊固邊群眾的政策支持力度,實現安民與興邊并重,為邊疆民族地區(qū)實現興邊富民作出表率。
二是展示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努力建設和諧包容團結的民族文化環(huán)境,尊重和認同各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堅持舉辦民族文化活動,大力弘揚包容、和諧、進取的優(yōu)秀民族傳統文化,展現民族文化多樣性,增強各民族文化的認同,加強民族之間互相認同。用好民族文化廣場,培養(yǎng)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保護、利用、傳承好民族文化,一批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傈僳族、獨龍族等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正在打響。大力推進基層文化服務建設,積極開展群眾性民族文化體育活動,弘揚民族團結進步文化正能量。
三是抓綜合素質提升,為發(fā)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為提高工作能力、豐富工作經驗,為人才發(fā)展注入新活力,把懂業(yè)務、善鉆研、有潛力的年輕干部放到鄉(xiāng)村振興的一線歷練。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民族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政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素質能力提升培訓,以“培訓農民、提高農民、幫助農民、富裕農民”為目標,采取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培訓和宣傳,常態(tài)化組織群眾開展鄉(xiāng)風文明、美麗鄉(xiāng)村和農村文明素質提升等行動比賽,全面提升群眾素質,激發(fā)群眾內生動力,提升發(fā)展致富的本領。深入開展“感恩共產黨、感恩總書記”教育,讓群眾在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中感謝黨和政府,筑牢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愛心長城。
一是抓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傳播民族團結正能量。各級干部在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同時全方位講好民族團結故事,當好民族團結的義務宣傳員、講解員。用好100 余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街道、公園等場所,加強對2600 余個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的標識牌、墻體等的管理,抓好民族團結“十進”工作,利用現代媒體和先進技術,大力宣傳民族團結先進模范集體和個人,樹立典型、典型引領,精心營造民族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
共跳民族舞(羅金合 攝)
二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始終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和區(qū)域相結合,依法治邊、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加強法律宣傳教育,發(fā)揮基層黨建在社會治理中的優(yōu)勢,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加強隱蔽戰(zhàn)線斗爭,重點排查化解、及時處置影響民族團結進步的潛在隱患,加強網絡管控,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實現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榜樣,推動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邊疆之治彰顯中國之治。
三是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筑牢邊境地區(qū)安全屏障。始終繃緊維護國家安全這根弦,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底線思維,筑牢安全防范的籬笆,堅決打擊“三股勢力”,防范境內外各種勢力的滲透破壞,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