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杰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問題教學法適用于各個階段的語文教學,通過將問題代入課堂,在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產(chǎn)生好奇的過程中,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能夠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思考,深入挖掘課本內容的潛在含義,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鍛煉自主探究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生年齡較小,有著較強的好奇心。教師應善用這一特點進行課堂導入,通過問題的形式引發(fā)學生的好奇,以此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便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幫助學生建立自主性學習的意識。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建立起問題與課文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在課堂一開始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課堂教學。此時教師可以問題為導入,設置與課本內容有關的情境,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進入教師預設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融入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便于學生產(chǎn)生自主性的學習意識與探究意識[1]。
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的過程中,由于地域差異與家庭教育的不同,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對海洋有基礎認知,此時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到班級學生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應設置合理的問題作為課堂導入。課文中有對海底環(huán)境、聲音的描述,也有大量的海洋動物,針對本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海洋入手。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見過大海呀?那你們知道海底的世界中有什么嗎?有沒有同學能夠告訴老師,海洋里都有哪些動植物呢?”教師對問題的設計需要與課本內容相關,同時找到同學們的興趣點,以吸引他們的興趣作為主要目的,完成問題教學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
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一定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問題導入的形式,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
在問題教學法中,需要教師以問題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小學教材中涉及的課本內容除了重要知識點以外,還涉及許多精神層面的內容,便于豐富學生的世界觀,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需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課本為主要內容,圍繞著本課的教學目標,注意各個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層次性,讓學生一步一步跟隨著教師的引導進行課堂思考,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得到啟發(fā)。同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也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延伸性,鍛煉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讓語文課堂張開想象的翅膀,從而創(chuàng)建更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2]。
例如,《守株待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促使學生展開更多、更深的思考。在朗讀課文前,教師可以向同學們提問:“有沒有同學抓過小兔子呢?如果讓同學們去抓兔子,你們會用什么樣的方式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內容,并在課本中尋找到問題的答案。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因此,當完成對課本內容的初步認知以后,教師需要帶領學生詳細了解文中的意思,完成第一階段的教學內容。隨后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出具有關聯(lián)性的問題鏈,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例如:“他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去等待兔子呢?”“他的失敗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他的行為引發(fā)了什么樣的嚴重后果呢?”在課堂提問中,讓學生充分思考寓言故事背后的含義,也讓學生明白“懶惰”所帶來的后果。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發(fā)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深入思考,啟發(fā)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意識,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快速感受課本中所蘊藏著的豐富情感,引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創(chuàng)建更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通過新奇有趣的問題設計與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引領課堂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下沉浸于課堂氛圍中,從而全面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往往會出現(xiàn)課堂氣氛較為嚴肅、學生不敢提出問題等情況,對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教師需要設計有趣的問題,在師生間的提問、交流中,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帶領學生進行課堂中的思考,隨后讓學生暢所欲言。小學生的思緒較為天馬行空,不論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教師都應該給予一定的肯定與鼓勵,并從學生的答案中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再考慮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的認知與核心價值觀[3]。
例如,在《紙的發(fā)明》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正式教學工作開展之前,向學生提問:“有沒有同學知道我國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呢?”在學生做出回答后,正式引入課堂教學向學生講述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此時教師可以設計更為深入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紙張的制作原料會是什么呢?”以這樣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同學們自由想象。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正確答案,告訴學生最早的造紙原料是麻,而后通過蔡倫的改進,原材料也由麻變成了樹皮、麻頭、稻草等。這時,教師可以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提問,讓學生思考:“蔡倫是如何通過這些材料制作出輕薄的紙張呢?”在這些問題的提問之下,讓學生思考紙張的制造過程,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究能力,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進行課本內容的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引發(fā)學生對造紙術的思考,同時也能夠強化學生對于本次課堂的印象,并充分帶動起輕松、愉快的語文課堂氛圍。
適當應用問題教學法,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們在積極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消除對于課堂發(fā)言的恐懼,并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課本內容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問題教學法,主要是以師生互動為主要形式,教師作為課堂中的引導者,在課堂上通過問題提問引導學生的課堂學習。問題教學法規(guī)避了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情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學生在主動回答教師提問的過程中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考習慣。通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感受到更有樂趣的課堂;通過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學生提升了在課堂中的積極性,能夠在更加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吸取知識。此時教師設計的問題需要多元化且具有層次性,作為學生的思維引導者,要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快樂[4]。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中,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以我國的大好河山與知名景點為主,并搭配以“出游”為主題的習作練習。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針對每一課時的獨特問題鏈,圍繞著游玩、景色等,運用問題教學法搭建更好的師生互動平臺。本單元的習作內容為《游____》,在進行課堂習作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還記得上一次出游的情景嗎?大家都去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呢?”讓學生回憶起之前的游玩環(huán)節(jié),并在課堂中向大家講述自己之前的游玩經(jīng)歷,以此創(chuàng)建更加活躍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師通過問題導入,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帶領學生順利開展主題習作,從而提升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通過問題教學法進行的師生互動,需要建立在以課本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知識點的探索欲望,并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師生關系,提升教學質量。
在問題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設計相關的問題,將問題與課本內容、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結合在一起,從而完成學生的思維啟發(fā),讓學生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高效的互動環(huán)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同探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在多人的互動與交流過程中能夠完善自身的思維,也會合理吸收他人的看法,從而推動課堂互動順利進行。此時教師應明確,問題教學法不僅僅是由教師單方面提出問題,也要讓學生提出問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在進行《田忌賽馬》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本課內容的重點環(huán)節(jié)較多,教師可以設立多種問題。為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效果,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分組,以兩個不同小組的方式進行一場比賽。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找到如何才能獲勝的方法,在實踐中完成教學任務,強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便于學生尋找到更好的解決途徑,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究。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的歸納與總結,讓A 組學生提問,B 組學生回答,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也能夠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運用問題教學法時,教師需要根據(jù)課堂反饋來構建課堂評價體系。根據(jù)課本中的知識點,以課后作業(yè)與習題作為課堂評價的輔助,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效,并根據(jù)課堂評價,優(yōu)化下一次的問題教學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要是了解知識點,但是,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掌握需要通過課后的習題與資源整合來完成。此時教師應注意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充分了解問題教學法在課堂實踐中獲得的成果,并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反饋情況,對課堂教學進行系統(tǒng)化、全方位的課堂評價[5]。
例如,在《金字塔》一課,使用問題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記錄學生的課堂反饋情況。以問題入手,教師向學生提問:“有沒有同學聽說過金字塔的故事?最有名的金字塔坐落在哪里?有同學知道嗎?”教師應全面分析學生對于該問題的反應,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回答出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通過課堂上的及時反饋,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對于金字塔的認知程度,隨后在教師設計的問題鏈中,選取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進行提問。
在課后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針對課堂評價做出反思,完善后續(xù)課堂中的問題設計,通過課堂評價全面提升學生掌握知識點的能力與深入解讀課本的能力。
課堂評價的開展可以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此時,評價的主體轉變?yōu)閷W生,教師從旁輔導并觀摩學生之間的評價,可以讓教師更了解學生的視角與思維方式,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也能夠對后續(xù)的教學方案做出更為合理的優(yōu)化。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教學中,我們仍以上文提到的《田忌賽馬》課堂為例,在教師帶領學生分組探索如何在賽馬中取得勝利的環(huán)節(jié)過后,教師可以讓兩組學生分別對對方的戰(zhàn)術展開評價,讓學生總結對方的戰(zhàn)術思想,加深對課本內容的感悟與體會。
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能夠鍛煉自己的反思意識,通過思維碰撞了解他人的思維模式,補充自身思維中的不足,對他人的思維進行探究與分析,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構建更加完善的思維體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進步,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同時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優(yōu)化,尋找更加合適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方式完成教學。運用問題教學法開展教學,以問題來帶動課堂進程,激發(fā)學生課堂興趣,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以全面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