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各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飲食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川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有著獨特的口味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中國面向海外的一張名片。因此,如何更好地將川菜文化傳播到海外,使其在全球范圍內(nèi)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四川省促進川菜走出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中國美食之都成都行動計劃(2019—2021年)》等,以推動川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在“川菜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引領下,川菜相關的英文外宣資料逐漸增加,宣傳渠道日益多樣化,為川菜文化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受眾,讓川菜文化在國際上逐步獲得更廣泛的認可。盡管當前川菜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川菜文化在海外的傳播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障礙亟待解決。例如,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川菜相關文化的翻譯只能說是不如人意,既影響著食客的體驗感又桎梏了其海外推廣。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川菜的翻譯往往存在著偏差,這不僅影響了川菜文化的準確傳播,也可能對川菜文化的海外推廣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應該對川菜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傳播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翻譯對策,以優(yōu)化川菜文化的翻譯,增強川菜飲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研究川菜文化的接受過程中,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個人經(jīng)驗和情感反應都影響著他們對川菜文化的理解,這正是接受美學理論的研究領域。接受美學理論主要維度包括讀者的主動性、文本的動態(tài)性和歷史社會背景的影響。運用接受美學理論指導川菜英譯,注重目標語讀者的期待,將有助于提高翻譯質(zhì)量,提升川菜對外傳播效果?;诖耍狙芯繉⑼ㄟ^接受美學探究川菜代表菜品的英譯,以此推進川菜文化的海外傳播效果。本研究對接受美學理論的界定為:一種強調(diào)觀眾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中的主觀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
從學術角度看,本研究以接受美學為理論框架,探討川菜飲食文化海外傳播,是對川菜文化海外傳播研究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拓展,有助于豐富和深化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從實踐角度看,本研究的成果可以為川菜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理論指導和策略建議,有助于提升川菜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餐飲文化的全球傳播。
1 川菜文化海外傳播與接受美學理論
1967年,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文藝學教授堯斯提出了接受美學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fā),從接受出發(fā),強調(diào)受眾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中的主觀性和創(chuàng)造性,該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文學、藝術、音樂等多學科的研究。堯斯提出了“期待視角”的概念,強調(diào)了歷史和社會背景對讀者理解文本的影響[1]。沃爾夫?qū)ひ辽獱栆彩墙邮苊缹W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認為作品是在讀者的閱讀中實現(xiàn)的審美對象,而文本是作家創(chuàng)造的藝術對象,提出了“召喚結(jié)構”理論,認為文本通過“空白”“空缺”和“否定”等要素來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和參與感,從而形成不同的閱讀情景[2]。接受美學理論強調(diào)考慮目標語讀者的語言習慣、認知水平和期待,以產(chǎn)生最佳的閱讀效果,在翻譯領域應用廣泛。
“食在中國,味在成都”,中國四川省成都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美食之都”稱號。成都市也是亞洲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成都是川菜最重要的發(fā)源地,這也印證了川菜在世界的影響力。川菜文化走向世界,需要擴大傳播途徑,規(guī)范傳播模式,特別是提高翻譯的海外認可度。目前,川菜文化英譯主要采用直譯、意譯和音譯等方法[3]。然而,由于川菜文化英譯質(zhì)量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川菜飲食文化的國際傳播[4]。首先,部分菜名英譯無法準確表達其文化內(nèi)涵,造成信息缺失[5]。其次,難以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阻礙了川菜文化的傳播。影響英譯質(zhì)量的因素包括:翻譯目的不同、目標讀者語言水平有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等[6]。
常見的翻譯理論有歸化與異化兩種。所謂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歸化翻譯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原作者要想和讀者直接對話,譯作必須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所謂異化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痹诜g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即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diào)。
為提高川菜英譯質(zhì)量,從傳播、文化和審美三個角度考慮對川菜文化翻譯進行改進,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注重目標語讀者的期待和認知水平,增強可接受性;第二,處理好異化和歸化策略選擇的平衡,保留川菜文化內(nèi)涵;第三,兼顧語言的流暢性和美感,提升譯文質(zhì)量。
2 接受美學視域下川菜部分英譯
川菜的代表菜品麻婆豆腐,在英國、美國和瑞士的餐館大都使用漢語拼音“麻婆”,但寫法不同,有“Ma Po”“Mapo”“Ma-Po”幾種寫法。有的地區(qū)翻譯會添加如辣椒油、辣醬、韭菜、豬肉等配料名稱的英文作為補充,有些則會添加紅燒這種烹飪方式的英文作為補充,方便目標語受眾理解。這些翻譯并不能完美體現(xiàn)出麻婆豆腐將辣味和麻味完美結(jié)合的特點。從接受美學角度,有以下的翻譯嘗試,比如:Fiery Sichuan Ma La Tofu用“Fiery”(食物辣的,強烈的感覺)表示麻辣的辣味,“Sichuan”強調(diào)了菜品的地域特色;Spicy Ma Po Tofu Sensation,“Sensation”(感覺)強調(diào)了這道菜在口味上的獨特體驗;Sichuan Ma Po Tofu Delight(喜悅),“Delight”表達了吃這道菜的愉悅感受,同時用“Sichuan”突出了其地域性。這些翻譯更加關注目標語受眾的感知和體驗,同時保留了菜品的地域特色和美味,更容易引起食客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助力川菜在國際上的傳播。
宮保雞丁也是海外常見的菜品,傳統(tǒng)翻譯“Kung Pao Chicken”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并為國際食客所熟知?;诮邮苊缹W理論的翻譯,取決于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審美期待和語言習慣,比如:Sichuan Royal Chicken Delight,使用“Sichuan”突出了菜品的地域特色,而“Royal”(皇家的)表達了菜品的尊貴和美味,“Delight”則強調(diào)了食客在品嘗這道菜時的愉悅感;Spicy Chicken Imperial Feast,“Spicy”(辣的)強調(diào)了川菜的辣味特點,而“Imperial Feast”(皇家盛宴)則讓人聯(lián)想到高級宮廷美食,使食客感受到這道菜的獨特之處。
回鍋肉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川菜,傳統(tǒng)翻譯為“Double-Cooked Slices of Pork”,主要是對菜品制作過程的描述?!癉ouble-Cooked”表示這道菜需要經(jīng)過兩次烹飪過程,即先煮熟后再炒制;“Slices of Pork”指的是豬肉被切成薄片?;诮邮苊缹W理論,可以翻譯為Sizzling Pork Delight。“Sizzling”一詞是熱辣的意思,同時帶有擬聲的特點,既突出了菜品的烹飪過程,也使得食客可以聯(lián)想到菜品在炒制時冒出的香氣和聲音,同時強調(diào)了川菜的辣味特點。
被美國《GQ》雜志評選為“年度開胃菜”的夫妻肺片,原料中使用了碎牛肉,所以稱為“碎片”,但是由于這道菜起源于一對夫婦的故事,所以又稱“夫妻肺片”。傳統(tǒng)上根據(jù)配料,將其翻譯為“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有些按照音譯加釋義的方式,例如,F(xiàn)ei pian: Beef Tripe in Chili Sauce。有些采用了美國經(jīng)典電影片名Mr and Mrs Smith(史密斯夫婦)的翻譯。這樣的翻譯對于食客都是很有趣的體驗?;诮邮苊缹W,可以翻譯為:Sichuan Harmony Beef Medley,“Harmony”(和諧)表示這道菜的兩種肉搭配在一起,“Medley”(混合地)則暗示了這是一種食材豐富多樣的菜品。
著名川菜“水煮魚”,通常翻譯為“Boiled Fish in Spicy Broth”,直接地描述了菜品的制作過程和特點,即魚肉被放入辣味湯中煮熟。基于接受美學理論,以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現(xiàn)力的方式來進行翻譯,比如:Spicy boiled fish或者Piquant poached fish。這種翻譯盡量保持了原詞的意思和風味,同時給予食客一些提示,讓他們能夠聯(lián)想到這道菜的味道。
3 結(jié)語
本文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出發(fā),以川菜文化的英譯為研究對象,為川菜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不僅豐富了川菜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也為川菜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實證依據(jù)和策略建議。接受美學理論在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有被進一步探討的空間?!?/p>
引用
[1] Jauss,H.R.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2] Iser,W.The Implied Reader: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M].Baltimore,Marylan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3] 蒲蕓,張媛.2015—2018年成都地區(qū)川菜館菜單翻譯現(xiàn)狀分析及改良對策[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9,38(1):38-40.
[4] 陳婷.目的論視角下的川菜英譯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 2014.
[5] 梁書琪,劉敏.川菜菜名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翻譯策略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99-103.
[6] 代婕.川菜博物館陪同口譯實踐報告[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20.
本文系四川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巴蜀文化對外傳播研究”專項“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中巴蜀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研究成果(SC21BS023);2020年度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川菜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接受美學視域下川菜文化海外傳播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以川菜文化英譯為例”的研究成果(CC20W22);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杜甫研究中心一般項目“跨文化傳播學視域下的杜甫詩歌英譯研究”的研究成果(Y04)
作者簡介:儀雪(1984—),女,山東高密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四川電影電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