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
像冰淇淋可以適當品嘗卻不能代替主食一樣,流行讀物不能代替經典名著
【人物名片】
溫儒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特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主編。
“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當中的一句話,也是溫儒敏最欣賞的一句話。
他認為:從社會層面來講,當有了閱讀的興趣和習慣,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會自然而然地被帶動起來,想提升國民素質、國家軟實力,就要提倡閱讀;從個人層面來講,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不喜歡閱讀,不知道怎么閱讀,那么他的終身學習能力是有缺損的。
作為語文教育專家,溫儒敏有著怎樣的閱讀經歷?他對孩子的語文學習又有哪些意見和建議呢?
可以給孩子指定閱讀范圍,但哪些讀、哪些不讀,他們可以自行選擇,要允許他們讀閑書
筆者:眾所周知,您是一位愛書者。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閱讀的?又有著怎樣的閱讀經歷?
溫儒敏:閱讀對我而言,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我覺得閱讀是一件“很個人”甚至很私密的事。周作人就說過“書房不可示人”的話,意思是別人看你讀什么書,就會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
不過對未成年人,在閱讀上給他們做一些引導,還是必要的,但不宜強制,要給他們選擇的自由。就是說,可以給孩子指定閱讀范圍,但哪些讀、哪些不讀,他們可以自行選擇,要允許他們讀閑書。如果所有的閱讀都是為了灌輸思想或者考試升學,不允許有個人愛好,就難以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
我上中小學的時候是20世紀50年代,當時老師上課沒有PPT,但都很盡責。記得有位姓黃的語文老師,每周都用一兩節(jié)課來講故事、讀小說,極大激發(fā)了我的閱讀興趣。當時能找到的多是蘇聯小說,《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等我都讀過。其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我至今能完整背誦。
我還讀過蕭三寫的《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為磨煉意志,我甚至模仿青年毛澤東,洗了五六年的冷水澡。
除流行讀物外,我讀得最多的還是古典章回小說。我外祖父家有藏書,都是豎排繁體半線裝的。這些書我是“連滾帶爬”地讀,似懂非懂地讀,不求甚解地讀。
我上小學時讀《西游記》,里面很多字不認識,我就跳著讀、猜著讀,看到寫風景的就跳過去,看到詩詞也跳過去,看到寫妖怪的就多看兩眼,很快讀完了。之后,我又讀《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包龍圖》等,閱讀量上去后,閱讀習慣也養(yǎng)成了。
我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要歸功于自由的課外閱讀給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筆者:您又是怎么喜歡上文學的呢?
溫儒敏:上初中時,我對文學尤其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讀普希金、萊蒙托夫、拜倫、雪萊、惠特曼,同時迷上了艾青,并用筆名“艾琳”嘗試寫詩,給雜志投稿。自由閱讀充實了我的靈魂,伴隨我走過那個艱難的饑餓年代。
初中畢業(yè),我離開小鎮(zhèn),到縣城上高中。當時,我買不起書,讀書不是從圖書館借就是站在書店里讀。那時不光我沒錢,學校也沒錢。記得《青春之歌》剛出版時,學校就買了兩本,隔幾天撕下十幾頁,正反面貼在公告欄里。我和很多學生圍著公告欄讀,就像現在的年輕人追看自己喜歡的電視連續(xù)劇一樣。
我幸運地碰到了幾位愛書的老師。我至今記得高中語文老師鐘川的家,陰暗、潮濕、窄小,不過里面全是書,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爾扎克等大文豪的作品,一摞摞地堆放在簡易的書架上,讓我大為震撼。
上高中時,我不光讀《紅巖》《青春之歌》《創(chuàng)業(yè)史》等當時的流行小說,還讀哲學、天文學方面的書,雖然不太懂,但就是愿意讀。
研究生階段,我讀的書更多了,泛讀與精讀相結合,讀的書不下一千本。書讀多了,內心就有了文化的歷史感和厚重感。
作文成績老上不去,多是立意太淺,老師一看覺得千篇一律。說穿了,不是寫的問題,而是思的問題
筆者: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考試作文能拿高分,但孩子表示作文拿高分很難。對此,您有何建議?
溫儒敏:想寫好作文,首先要想清楚、想明白,然后才是表達得有特色。
作文成績老上不去,多是作文立意太淺,老師一看覺得千篇一律。說穿了,不是寫的問題,而是思的問題,是視野太窄,對事物的了解不深不透。就是說,大腦的思維能力不行。
筆者:那怎么培養(yǎng)思維能力呢?
溫儒敏:大量地閱讀積累是關鍵。作文滿分是60分,老師可以教孩子寫到30~40分,要想再提高,就要靠孩子大量地閱讀積累。
國外有個針對高中生的寫作教學實驗:一個班一周寫一篇作文,對閱讀不做要求;另一個班三周寫一篇作文,同時要求學生大量閱讀。一年下來,兩個班都有進步,但以閱讀為主的班進步更明顯。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提高寫作水平,多讀比多寫更有效。寫作是信息輸出行為,考查的是學生怎么篩選信息,怎么給文章立意。如果閱讀太少,頭腦中沒有信息量,哪來的文章立意呢?如今,我們的高考閱讀題與寫作題,涉及面相當廣,如果孩子除課本知識外什么都不知道,考試是會吃虧的。
總之,想提升寫作水平,就要大量閱讀。用大量閱讀來培養(yǎng)思維能力,然后加上適當的寫作技巧訓練,讀寫結合,才有效果。
筆者:現在很多孩子除教材教輔外,基本上不讀課外書,對語文課也沒有多大興趣。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溫儒敏:孩子沒有閱讀興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缺少家庭閱讀氛圍。
孩子除少數天賦異稟的外,多數在不閱讀的家庭中是很難愛上閱讀的。家長不閱讀,整天打牌、喝酒,怎能讓孩子愛上閱讀呢?所以,家有小學生或初中生的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閱讀時,自己一定要閱讀;如果真做不到,最起碼不要影響孩子閱讀。
小學和初中,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最好時期,也是關鍵時期。如果孩子在這一階段沒有培養(yǎng)出閱讀興趣,以后就難了。
另外,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對孩子閱讀方法的引導做得不夠。語文課都是精讀精講,把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生詞修辭等摳得很細,這樣細致地學習會讓孩子感到疲勞。
精讀的目的,本來是給例子、給方法,讓孩子學會后用于自主性泛讀,可老師擔心這樣做有遺漏,對考試不利,于是把所有課都精讀精講、細嚼慢咽,導致孩子失去了閱讀延伸的空間,本來不多的興趣也被扼殺了。
加上語文課傳授的閱讀方法太單一,都是分析性閱讀,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背景,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其實,除精讀外,還有猜讀、跳讀、群讀等,對不同的文章,閱讀方法要有區(qū)別。但現在的語文教學對此很少關注,結果孩子上了很多課、做了很多題、考了很多試,依然不會閱讀。
海量閱讀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重要方法。只要孩子有興趣,怎么讀都行,哪怕“連滾帶爬”地讀
筆者:如今,中高考越來越看重閱讀量和閱讀能力。孩子想要飛得高、飛得遠,一定得對閱讀有興趣才行。請問,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呢?
溫儒敏:這需要家長、學校和孩子三方共同努力。
1.?家長不要把考試和閱讀對立起來
在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通常孩子是喜歡閱讀的,但從初三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一路下滑,到了高中閱讀則變得非常功利,一些家長甚至不允許孩子讀與考試無關的書。
當下我們還是應試教育體制,分數重要,我能理解。如何讓孩子既考高分,又少傷害甚至不傷害閱讀興趣呢?這就要看家長的智慧了,聰明的家長不會把考試和閱讀對立起來。
如今,高考考的是閱讀能力的遷移、方法的運用,考的是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面對這種變化,平時閱讀面廣、書讀得多、思想活躍的孩子,考試中容易取得好成績;閱讀面窄、只讀教材教輔、只注重刷題的孩子,在考試中就很難取得好成績。其實,這樣的孩子哪怕后來上了大學,閱讀面窄的劣勢也會逐漸顯現,制約其發(fā)展。
2.?語文老師要成為點燃孩子閱讀熱情的“火種”
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與老師是分不開的。很多語文老師課堂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yè)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我長期深入語文教育一線,發(fā)現很多老師只讀與職業(yè)相關的書,很少讀其他方面的書。問其原因,無非是社會浮躁,語文界有太多流派、太多改革,每天忙得腳不沾地,難以沉下心來讀其他方面的書。
語文課人文性很強,老師的學養(yǎng)對孩子的影響重大。如果連老師都不熱愛閱讀,孩子受其影響,對閱讀的興趣肯定不大。因此,語文老師一定要發(fā)自內心地熱愛閱讀,成為點燃孩子閱讀的“火種”。這既是教書育人的需要,也是老師自身成長的需要。
3.?要允許孩子“連滾帶爬”地讀
海量閱讀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的重要方法。只要孩子有興趣,怎么讀都行,哪怕“連滾帶爬”地讀。所謂“連滾帶爬”地讀,包括快讀、猜讀、跳讀,就是說不用摳字眼,也不用精讀。有時不求甚解,反而能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
此外,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閱讀口味。
近年來,玄幻、言情類小說頗受歡迎,并成為網絡原創(chuàng)文學發(fā)展的一大趨勢。但是像冰淇淋可以適當品嘗卻不能代替主食一樣,流行讀物不能代替經典名著。孩子讀什么書,需要家長、老師引導,如果家長、老師放任不管,孩子讀了有黃色、暴力內容的書,閱讀口味變壞,會得不償失。
筆者:如果讓您推薦,您推薦孩子們看什么書?
溫儒敏:我曾給大學生開過一個書單,上面有20本書,國內的有《論語》《孟子》《世說新語》《古文觀止》《紅樓夢》,還有《毛澤東選集》《魯迅全集》等,國外的有《理想國》《沉思錄》《哈姆雷特》《社會契約論》《正義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等。我尤其推薦年輕人多讀讀魯迅的作品,從中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國民性,學會獨立思考,學習他不隨波逐流的批判精神。
最后,我祝孩子們都能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因為讀書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孩子們都能培養(yǎng)出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那么除他們自己受益外,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也會受益。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