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波,何雯雯
(長春市傳染病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61)
艾滋病是全世界內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此疾病的傳染性較強,已被看作一個較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疾病[1]。此疾病的發(fā)生主要因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傳播途徑較廣,一般為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或性傳播[2]。感染后,機體免疫功能將會遭受嚴重破壞,病毒還會不斷侵犯機體,長此以往,還可能引發(fā)其他惡性腫瘤疾病的出現(xiàn),對患者的生命有著嚴重威脅。此外,艾滋病毒與其他病毒不一樣,此病毒的基因十分復雜,如若侵犯機體,則會同健康細胞有效融合,患者終生都無法清除。從有關調查中也可發(fā)現(xiàn),艾滋病毒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必須重視對艾滋病的治療和管理[3]。目前,臨床一般會選用藥物方式進行治療,以抗病毒藥為主,但患者需終身用藥控制。然而,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力相對較弱,治療依從性也不佳,在長期的用藥治療中,患者也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治療積極性受到影響,整體的療效也隨之受限[4-5]。因此,對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患者來說,必須增加有效的管理措施,通過護理管理,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以調節(jié),促進其能以更好的狀態(tài)接受治療,從而提升臨床療效。個案管理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能夠根據(jù)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具有顯著的干預效果。本文在研究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患者時,則會增加此管理方式,并全面分析此管理干預對患者的具體影響和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長春市傳染病醫(yī)院艾滋病關愛門診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患者經(jīng)診斷為艾滋病,且接受抗病毒治療;②患者/家屬知情,并簽字;③患者認知清晰、無語言交流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②精神、智力、認知障礙,無法溝通者;③心腦肝腎功能不全或障礙的患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n=30]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管理,即將疾病的有關知識進行簡單講述,并提醒患者堅持用藥,定期復診。
1.2.2觀察組:觀察組采用個案管理干預。
1.2.2.1心理護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情緒往往較為負面,同時也伴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必須重視對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疏導。首先,在門診過程中,應主動與患者交談,注意鼓勵患者提出疑惑,并及時解答。在與患者交談時,應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并保持良好的態(tài)度,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維護患者的自尊心,從而增進護患、醫(yī)患關系,降低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恐懼感。同時,還需注意對患者的鼓勵和引導,不斷傳播社會正能量,講述艾滋病堅持用藥的案例,讓患者有生存的自信,并能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抵抗病魔。在鼓勵患者時,可多采用語言暗示方法進行,如“這種藥效十分良好,多數(shù)艾滋病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預后”、“你今天的狀況又比上次好了許多”。通過這種鼓勵性的語言,使患者能夠樹立起自信心,并能繼續(xù)完成抗病毒治療,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另外,在心理護理中,也必須注重對自我情緒調節(jié)方法的引導,要求患者主動說出內心所想,并當患者的傾聽者,期間還需將常規(guī)的情緒自我調節(jié)方法進行闡述,鼓勵患者在負面情緒出現(xiàn)時學會自我調節(jié),不斷轉移注意力,多看待生活中的正能量,日常生活中也可多參與各種社會正能量活動,體會生存的樂趣。
1.2.2.2健康宣教:應耐心將艾滋病的有關知識進行講解,使患者能夠正確看待此疾病,同時還需強調艾滋病抗病毒藥物的作用和影響,囑患者按照醫(yī)生的囑咐正確合理用藥。在用藥期間,也需注意普及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若有異?,F(xiàn)象,應馬上聯(lián)系醫(yī)生。當患者能夠充分了解艾滋病的有關知識時,則能樹立正確的認知,可使其養(yǎng)成更健康的行為習慣,利于提升患者的遵醫(yī)依從性。健康宣教時,需與社區(qū)積極聯(lián)系,定期到社區(qū)開展各種艾滋病的防治講座,注重宣傳。
1.2.2.3政策普及:不斷為艾滋病患者普及疾病的有關政策,尤其需強調“四免一關懷”。告知患者,對于特殊人群,國家能夠免費提供抗病毒藥物,同時,艾滋病的初篩檢測也是免費的,對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也能免費享有母嬰阻斷藥和嬰兒檢測試劑;對于艾滋病孤兒,國家也會免去其上學學費。當艾滋病患者生活有困難時,政府會適當給予生活救濟和扶持。同時,還需告知患者,我國已經(jīng)不斷普及了艾滋病的防治知識,社會對此疾病的歧視程度也在逐漸減少,不必過度擔憂,應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主動享受國家給予的各種政策優(yōu)惠。
1.3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的治療依從性,以問卷方式調查依從性,結果整理為完全依從(接受、同意并正確執(zhí)行治療方案)、部分依從(超過或不足劑量用藥、增加或減少用藥次數(shù)等)與不依從(不遵循治療方案),總依從性為全部、部分依從之和。②統(tǒng)計兩組的免疫功能,主要測試CD4+指標,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各測試一次結果。③借助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試兩組的負面情緒(焦慮、抑郁),分數(shù)越低,情緒越少。④對比兩組的生活質量,應用SF-36量表評分,分數(shù)與質量為正相關。⑤自擬滿意度問卷,收集兩組患者的干預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n(%),n=30]
2.2兩組免疫功能(CD4+)比較: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CD4+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2.3兩組負面情緒比較: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負面情緒比較分,n=30)
2.4兩組生活質量比較: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n=30)
2.5兩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治療滿意度[100%(30/30),滿意11例,一般滿意19例]高于對照組[66.67%(20/30),滿意8例,一般滿意12例,不滿意10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艾滋病是臨床中十分特殊的一種疾病,患艾滋病后,患者也可能被社會所歧視和排擠,因此,大部分艾滋病患者都有著較為明顯的不良情緒,甚至還會因此而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6]。另外,艾滋病的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患者往往需要終身用藥控制,同時,此疾病又會不斷危及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機體細胞,患者的身體不適感極為嚴重,再加上艾滋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患者則會有更為明顯的負面情緒,不愿社交,治療的依從性也相對較低[7]。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案主要為抗病毒治療,在抗病毒治療下,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疾病影響,若長期堅持用藥,依舊能夠取得良好的預后效果[8]。不過,從大多數(shù)的研究調查中得知,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患者的依從性都不高,臨床療效也不佳[9]。因此,在為艾滋病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時,必須重視對患者的干預,降低其他方面的不良影響,尤其需注意患者的心理方面,盡量幫患者減少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使患者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理面對治療,提升治療依從性,提升生活質量。
在常規(guī)的門診管理中,只會在診斷疾病后簡單為患者講解用藥方法和疾病知識,并要求患者堅持用藥,但起到的干預作用并不明顯。而個案管理是一種全新的干預方式,能夠根據(jù)患者的個體狀況進行針對性的干預,科學性特點也較強,同時能夠同時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要,整體的干預質量也較高[10]。
綜上所述,對于艾滋病抗病毒患者來說,通過個案管理,可使患者更加配合臨床治療,對其治療效果有著明顯的提升作用,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