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龍飛,鄭水娥
(三明市第一醫(yī)院檢驗科,福建 三明 365000)
產后出血現(xiàn)已成為臨床產婦分娩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即產婦分娩后24 h內其出血量≥500 ml可被評判為產后出血[1]。有研究[2]顯示,現(xiàn)全球孕婦每年死亡人群中,因產后出血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高達25%。近年來,隨著臨床剖宮產率的不斷增高,致使產婦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也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趨勢[3]。目前對于臨床上出現(xiàn)產后出血的原因醫(yī)學界尚未明確給出結論,但醫(yī)學界人士認為產后出血的發(fā)生和產婦精神狀態(tài)、子宮收縮乏力、產道、凝血以及血小板等多種因素存在一定關系,對于該癥狀的預防與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產前對其檢查進行精準預測。臨床研究[4]表明,發(fā)生產后出血的案例有一半以上在產前無明確的高危險因素的存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產前預防產后出血的難度。臨床大量研究[5]發(fā)現(xiàn),孕產期孕婦血液系統(tǒng)會受妊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改變,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xiàn)為產后孕婦的血液會表現(xiàn)出高凝狀態(tài),而此表現(xiàn)對預測孕婦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探討孕晚期孕婦血液中凝血因子、D-二聚體(D-D)以及血小板參數(shù)對產后出血的預測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產婦112例,根據(jù)產后是否出血將其分為產后出血的(產后出血量500~800 ml)42例作為觀察組,正常分娩的(產后出血量<500 ml)7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8.51±6.52)歲;孕周36~43 w,平均(39.18±2.31)w。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7.91±6.15)歲;孕周37~43 w,平均(39.27±2.51)w。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孕婦均屬于第一次初產;②所有孕婦產前體檢孕婦和胎兒均正常;③近期無服用過任何抗凝藥物;④所有孕婦及家屬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器官性惡性腫瘤患者;②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伴有血液類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④因個人原因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1.2.1測定出血量方法:采取稱量和容量法進行出血量測定。剖宮產產婦采用負壓瓶進行采集:出血量=總血重量-羊水重量,產后2~24 h出血量采取會陰墊集血稱重方法對其出血量計算。自然分娩產婦:在產婦自然分娩2 h內,采取容積計算方法,在胎兒出生后,將提前準備好的聚血容器放置在產婦下身,于 2 h后對容器里血量進行統(tǒng)計。
1.2.2凝血因子活性檢測:采用CS-51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生產廠家:日本希森美康,國械注進:20163401580)及Dade Behring試劑,安圖實驗儀器(鄭州)有限公司生產的PHOMO酶標儀;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FⅦ ELISA試劑測定凝血因子血漿纖維素蛋白酶原(FIB)、Ⅷ、Ⅸ、XI活性;抽取所有產婦產前24 h內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放置于抗凝試管中,完全分離以后在1 h內完成對凝血因子的檢測;所有檢測試劑均在有效使用范圍內。檢測凝血因子活性值>正常值,表明該因子活性高;檢測凝血因子活性值<正常值,表明該因子活性低。
1.2.3D-D及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檢測儀器與凝血因子相同, 抽取產婦產前24 h內清晨空腹靜脈血1.8 ml放置在含有0.2 ml的枸櫞酸鈉(109 mmol/L)真空抗凝試管中,血液與抗凝劑的比例為9∶1,進行輕微搖動,充分混合,3 5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后放置在-30℃冰箱保存,待檢。待融化以后30 min內對D-D進行檢測,采取雙抗體夾心ELISA法,需嚴格依照試劑說明進行操作,濃度以橫坐標為相應濃度曲線,縱坐標用吸光度OD值為標準,D-D濃度以酶標儀器根據(jù)OD值進行自動計算得出;同時采集EDTA-K2抗凝血2 ml,對血清降鈣素原(PCT )、血小板(PLT)、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以及血小板平均容積(MPV)進行檢測,須在2 h內完成。需嚴格按照儀器說明進行操作,標本無脂血、無溶血,室內控制后行標本檢測。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參數(shù)獨立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然后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對凝血因子、血小板參數(shù)以及聯(lián)合檢測對產后出血進行診斷預測,有無診斷價值的指標界點為曲線下面積(AUC)>0.5,AUC>0.9為診斷價值較高。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凝血因子及D-D水平檢測結果比較:對兩組凝血因子Ⅷ、XI、Ⅸ、FIB及D-D水平檢測對比發(fā)現(xiàn),兩組Ⅷ、XI、Ⅸ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IB低于對照組,D-D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因子及D-D水平檢測結果比較
2.2兩組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結果比較:兩組PDW及MPV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CT及PL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結果比較
2.3兩組凝血因子VII、FIB、血小板參數(shù)PCT、PLT及D-D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患者凝血因子FIB以及血小板PCT和PLT與產后出血的相關性分別為0.218、0.982及0.972,患者凝血因子FIB、血小板PCT及PLT各指標水平上升為患者產后發(fā)生出血的保護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參數(shù)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參數(shù)PCT及PLT對產后出血的診斷價值:以產后出血和產后正常作為參考標準,將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參數(shù)PCT及PCL各指標水平作為檢驗變量,對其進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參數(shù)PCT及PCT,相較于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參數(shù)PCT及PLT各指標的AUC值明顯提升(P<0.05)。見表4。
表4 凝血因子FIB、血小板參數(shù)PCT及PLT對產后出血的診斷價值
產后出血是孕婦分娩后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其臨床主要的特征為陰道出血,嚴重者可短時間內出現(xiàn)大量出血情況的發(fā)生,甚至會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的可能,如預防和治療不及時極易引發(fā)患者臟器功能性衰竭[6-7],目前產后出血已成為婦產科臨床預防及治療的重點疾病之一。臨床多次研究[8]表明,通常產后出血患者在產前檢查并沒有發(fā)現(xiàn)高危險因素的存在。近些年,妊娠期孕婦在產前檢查已成為臨床常態(tài),產前檢查可以降低孕婦分娩時出現(xiàn)的風險,對母嬰安全皆起到一定保護作用[9-10]。目前臨床對于產后出血的具體原因尚不能完全明確,但多數(shù)醫(yī)學界人士認為與凝血功能異常有關系。有研究[11]表明,孕婦生理隨著妊娠期變化而改變,是導致孕婦血液發(fā)生高凝或低凝的主要表現(xiàn),因此孕婦凝血指標的變化可作為產后出血的重要標準。另有研究[12]表明,產前對孕婦血小板參數(shù)指標檢測時大部分孕婦血小板參數(shù)水平均處于正常范圍,但其水平又偏低于正常孕婦,因此血小板參數(shù)水平異常很有可能是孕婦產后發(fā)生出血的相關因素。
FIB是人體凝血因子中的主要因子之一,能夠直接參與到凝血的整個過程,該因子和凝血酶關系緊密,能夠影響凝血酶活性[13]。孕婦在產前檢查時FIB的含量相對較少時分娩后出血的風險會明顯升高,當孕婦血液處在高凝狀態(tài)的能夠大量分泌各種組織因子,進而加速了凝血的進程,而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婦發(fā)生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該類孕婦在分娩前FIB水平表達相對較低。臨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14]結果顯示,產后出血孕婦在產前體檢時血液中FIB含量少于正常孕婦,且出血情況越嚴重FIB水平表達越低,說明產前FIB檢測有利于預測產后出血概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前FIB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與上述臨床統(tǒng)計一致。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細胞生成,且血小板參與了凝血的過程,為其提供了血小板3因子,其中包含α顆粒、凝血酶敏感蛋白以及致密顆粒等活性物質。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FIB、PCT以及PLT單獨預測的AUC值明顯升高,表明聯(lián)合預測效能更高。
綜上所述,FIB、PCT以及PLT指標水平對產后出血具有預測效果,且3種指標聯(lián)合檢測效果更佳,通過對產后出血患者產前FIB、PCT以及PLT檢測,能夠對妊娠期孕婦產后出血的有效預測并為其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因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結果可能出現(xiàn)少許偏倚,基于其局限性,對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對產后出血的預測價值還需今后臨床上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