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珠珠
跟隨“思本課堂”研究小組,我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教學實踐已經(jīng)歷五個年頭?;仡櫝砷L之路,有追求,有迷茫,有成功,有失落,有歡笑,有淚水,磕磕絆絆,向光而行。
在思辨的理論學習中追光
第一次聽到“思本課堂”這個概念,我就感興趣了:什么是“思本課堂”?“思本課堂”是不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的語文課堂?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思維能力具有哪些認識表現(xiàn)?主要包括哪些類型和主要特征?
我主動申請并有幸加入了“思本課堂”研究小組。經(jīng)過幾次培訓,我對“思本課堂”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單元,甚至于每一個任務群的落地,都應該將學生思維成長作為一種自覺的存在、理性的存在。我們的語文課堂在關注語言習得的同時,還要融入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fā)展。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呢?首先強調教師對文本的深度挖掘,需要追求學習內容的重組、學習環(huán)節(jié)的重構、學習任務的重建。其次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深度指導,通過任務驅動、情境創(chuàng)設、優(yōu)化提問、比較閱讀、觀點辯論等教學策略,讓語文課堂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的價值追求。
“思本課堂”放大思維的價值,凸顯思維的過程,培養(yǎng)思維的方式,并以此為支點撬動文化自信、語言運用、審美創(chuàng)造等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思想,如同一道光點亮了我。我又一次興奮起來。
在思辨的學習反思中沐光
理論的加持固然重要,將理念學習轉化為實際行動才是最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教材中有匹配的學習內容嗎?文本中又可以挖掘哪些思維點,聚合成思維核心目標呢?怎樣的教學過程能夠促進思維的形成和深入呢?我立即投入到“思本課堂”的語文教學案例設計中。
《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小古文雖只有49個字,卻包含了幾個思維點,最顯著的是“判斷”這一思維形式。要想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設計時應圍繞“本課的判斷是什么?得出的結論是什么?結論中的‘道邊和‘多子又有何種聯(lián)系?”這些思辨點展開,以此引導學生形成分析性思維、評判性思維、推理性思維。圍繞以上思辨點,我確立了“通過人物言行,推想其思維想法”的思維核心目標。
據(jù)此我設計了思辨性學習任務,通過設置“王戎是這樣思考的,我也會用王戎的方法思考”的話題,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落實思維核心目標。第一次設計自認為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也挖掘了課堂的思辨點,定能博得師父的肯定,可結果卻出乎意料。師父直言,雖體現(xiàn)了教學目標,但整個設計思維表現(xiàn)十分薄弱,看似互動滿滿,實則是簡單的教學任務回應。
聽完后,我沉心反思,根據(jù)師父的指導意見,再一次解讀教材,細分課文思辨點,設計教學流程。我從比較“諸小兒競走取之”和“唯戎不動”引導學生從思辨入手,通過討論王戎當時的想法,得出思辨結論,引導學生在比較、討論中發(fā)展分析性思維和評判性思維。
在沐光前行中,我獲得了師父的認可,也在同期比賽中獲得了區(qū)級一等獎。更讓我興奮的是,我明白了要想設計好“思本課堂”,首先要解讀好教材,發(fā)現(xiàn)思辨點,然后確立思維核心目標,形成思維教學流程,做到“因文定教”。
在教學的躬耕實踐中閃光
為了讓自己所學更好地服務于日常教學,我迫不及待地將設計融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
教學片段一:
師:王戎看到樹在道邊而多子,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如果是甘李,就會眾人取之,現(xiàn)在我們就會看到少子掛枝。
生:因為現(xiàn)在看到多子折枝,“我”想到應該無人取之,所以“我”判斷這是苦李。
生:如果是甘李,就會眾人取之,就會看到樹上少子掛枝。但是現(xiàn)在“我”卻看到多子折枝,“我”猜想無人取之,定是苦李。
學生之所以能依從文本信息,在語言訓練中多角度反向思考,是因為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想象誰會先來摘李子,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再結合看到的和想到的內容引導學生反向思辨。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啊,聽著學生從不同角度蹦出的思維火花,我的整個課堂都被照亮了,我找到了思辨的方向,找到了光!
教學片段二:
師:王戎的判斷是正確的,小伙伴取之信然。此時,你就是王戎的小伙伴,你會怎樣夸王戎?
生:我等要是聽了你的話,就不會嘗到這苦味了!
生:你真乃智者也,我等佩服!
生:爾善觀察,善思考,真乃我等學習之榜樣!
此教學片段為借助評價支架,考查學生思維表達的深度。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諸小兒,用自己的方式夸一夸王戎。這個教學流程與前面的思辨過程緊密結合,從對王戎的思維辨析到對王戎的思維評價,這是學生的思維從廣度到深度的延伸。
學生深度的思維表達,見證了我在“思本課堂”研究中的成長,這是一場自我升級。
追光的旅程中,我設計思辨問題,拓寬思維廣度,設計思維評價,延伸思維深度,做到“以學施教”。這是教育觀念的革新和教學方式的蛻變,這是向光而行!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天目雙語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