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 上海市青浦區(qū)崧淀中學
2018 年度上海市學業(yè)質(zhì)量綠色指標測評數(shù)據(jù)顯示,青浦區(qū)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在此背景之下,區(qū)語文教研室打造了以“問題導向、任務驅(qū)動”為特征的課堂教學改進行動,全區(qū)語文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結合我校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來看,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確在梳理行文思路、推斷文章主旨這方面表現(xiàn)欠佳,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有待提升。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可能與課堂教學缺乏清晰的思考路徑、教學過程缺少指向高層次思維的學習任務設計等有關。針對這些問題,我校語文組同仁仔細研究空中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鏈架構教學內(nèi)容,以學習任務推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下面將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課為例,聚焦問題鏈下議論性文言文學習任務的設計,來有效驅(qū)動學生高層次思維的發(fā)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在八年級議論性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我確定以“解讀文本—確定教學目標—構建問題鏈—設計學習任務—實施教學活動”這一順序作為操作路徑(見圖1),把教學中關鍵問題的探討轉(zhuǎn)化為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運用各種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共性閱讀策略,提升高層次思維水平。
圖1
1.解讀文本
剖析文本內(nèi)容,把握文章思路與主旨,并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文本各個部分的內(nèi)容以及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
2.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在課程目標的統(tǒng)領下,基于本單元主要教學內(nèi)容與要求及學情,將學習內(nèi)容與要求加以細化,以此確定教學目標。
3.構建問題鏈
用問題鏈的方式架構教學內(nèi)容,旨在引導學生自我習得,形成一種閱讀路徑和思考方法。實施問題鏈教學,關鍵在設置問題,要領在問題成鏈,要注重在各層級問題之間形成的嚴密完整的邏輯鏈條。
以議論性文言文為例:
第一層級的問題一般指向文本的基礎信息。如字詞解釋、文章的內(nèi)容、論述的話題與現(xiàn)象、提及的核心概念等,這一層級往往會這樣設計問題:作者提出了什么話題?寫了哪些內(nèi)容?
第二層級的問題主要集中于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通過區(qū)分事實與觀點,分析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從而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這一層級問題難度較高,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文章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推斷文章思路,能較好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層級往往會這樣設計問題:文章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寫了什么?層次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層與層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第三層級的問題重點在于推斷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或情感傾向。一般以品析作者的語言特點來完成。這一層級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是什么?這樣的語言特點有什么好處?作者寫這篇文章想表達什么?
4.設計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的本質(zhì)是一種學習方式,要求在任務驅(qū)動下,以積極主動的語文實踐構建學習生活。目前所提出的學習任務往往與問題鏈相掛鉤,它與問題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任務與任務之間也最好有邏輯性存在。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要注意在其中包含一定的思維支架,而不是設計一個個無序或無意義的學習活動。在議論性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學習任務有字詞梳理、圈畫批注、概括層意、朗讀、利用關聯(lián)詞重組文本、繪制課文結構圖等。
依據(jù)以上策略,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課的教學中,做了如下實踐:
1.解讀文本內(nèi)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議論性文言文。孟子在這篇文章中闡述了“人心向背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觀點,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意義。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論證簡練嚴謹,寫得氣勢磅礴,顯示出了孟子雄辯宏偉、力敵千鈞的文風。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做出如下結構(見圖2)。
圖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構圖
2.確定教學目標
本文所在的第六單元教學目標是:第一,熟讀文言詩文,整體感知內(nèi)容大意;第二,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培養(yǎng)文言語感,提升文言閱讀能力;第三,分析詩文精彩語言,理解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而本文是一篇帶有議論性質(zhì)的文言文,對于學生而言,文言文的學習已經(jīng)步入正軌,但是議論性的文章仍接觸較少,對“論點、論據(jù)、論證方式”等概念不甚明晰。教參中也指出,對于剛剛接觸此文的八年級學生不一定要以議論文的學習方法去學習本文。因此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本篇文章在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及學情,最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正確朗讀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梳理文章的思路,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主張,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特點。
3.構建問題鏈
核心問題:孟子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張?
下位問題:
1.文章共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寫了什么內(nèi)容?
2.各個層次中,句子與句子之間是什么關系?
3.這幾個層次之間是什么關系?作者的政治主張是什么?
這組問題鏈比較清晰地呈現(xiàn)出了本文學習的三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指向了本文中的基礎內(nèi)容,學生通過字詞的落實,理解句意,這一層級的問題是解讀文本的基礎;第二個層級則要求學生細讀文本,梳理、分析文章中句與句、層與層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這一層級的問題也旨在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三個層級是在前兩個層級的基礎之上,推斷作者的政治主張,即課堂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這三個層級內(nèi)容之間形成了一種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這組關系涵蓋了學生“閱讀—分析—推斷”的思維過程,能有效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和遷移運用。
4.設計學習任務
作為一篇議論性文言文,既要體現(xiàn)它的文言特質(zhì),又要凸顯它的議論性特點。經(jīng)過研修討論,將這堂課的問題鏈進行細致梳理后,逐一轉(zhuǎn)換成學習任務,使學生在逐層的任務之中完成對文章的學習。
學習任務一:朗讀課文,理解句意,并梳理文章層次。
學習任務二:用關聯(lián)詞“雖然…但是…所以…這是因為…”來梳理第一層句子之間的關系。
學習任務三:用思維導圖梳理第二層次的行文思路。
學習任務四:找出兩個層次中作者觀點的共同點,推斷作者的政治主張。
學習任務一對應的是下位問題一“文章共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寫了什么內(nèi)容?”在進入文章內(nèi)容分析之前,要先確切把握文章內(nèi)容。本課作為一篇文言文,學生需要借助注釋來感知課文內(nèi)容大意,正確理解文章句意,才能準確劃分文章的層次。這一任務的目的就在于此,利用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積累,完成文章內(nèi)容的表述。
學習任務二與任務三則對應了下位問題二“各個層次中,句子與句子之間是什么關系?”此處分設了兩個學習任務來對應不同層次內(nèi)容的解決。
層次一包含的四句話,其語言邏輯性較強,選擇用關聯(lián)詞“雖然……但是……所以……這是因為……”來梳理句子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理解這幾句話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在這一學習任務中,學生首先要明確“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概念,并找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再梳理出形成這一表述的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最后用“雖然……但是……所以……這是因為……”這組關聯(lián)詞來表述他們的關系。通過所提供的關聯(lián)詞來搭建思維支架、重組文本,進而梳理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最終完成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
層次二中,作者的表述順序很有新意,作者用“故曰”二字承接上層,展開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再具體講述如何獲得“人和”,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警策性論斷,點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這部分嘗試用繪制思維導圖的學習任務來厘清句與句之間的關聯(lián),借以呈現(xiàn)行文思路。這個任務對于前兩個任務而言也有一定的難度上升,訓練了學生的理解、推斷、建構的能力。
學習任務四對應的是下位問題三“這幾個層次之間是什么關系?作者的政治主張是什么?”旨在梳理全文的論證思路的基礎上,推斷作者的核心觀點并進行闡釋說明。在這個學習任務中,學生需要找出文章兩個層次間的共性,即“人和”與“得道”,通過判斷“人和”與“得道”的具體實施方法,來確認作者的政治主張,即“以民為本,施行仁政”。這個學習任務需要學生著眼全文,通過分析、歸納、推斷來完成,能較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高階思維。
對于學生而言,議論性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課堂推進要兼顧文、言、義各塊內(nèi)容。因此教學時就更需要注意學習任務的設計,以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鏈逐一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驅(qū)動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核心問題所引領的下位問題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聯(lián),并由此形成了一個從淺入深、逐層推進的問題鏈,而問題鏈則表征了破解核心問題的思考過程與思考方法。為了落實這些思考過程及方法,教師需設計與之相匹配的學習任務來完成問題的解決。在本課教學中,我將問題鏈逐一轉(zhuǎn)換成學習任務,使學生借助學習任務中蘊含的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比如,針對下位問題二“每個層次寫了什么內(nèi)容?每個層次中,句子間是什么關系?”設計了兩個學習任務來分別完成兩個層次的理解學習。對第二層次而言,采用繪制思維導圖的任務來幫助學生厘清第二個層次的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判斷句子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使他們習得的知識結構化、整合化,更能深刻理解孟子由戰(zhàn)爭推及治國的論證思路,進一步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闡明其仁政思想。
學習任務不僅要與問題鏈相匹配,各個學習任務之間也要有一定的關聯(lián)度。議論性文言文的學習任務,應著力于文言內(nèi)容的理解及議論性質(zhì)的辨析,其中內(nèi)容的理解是基礎,基于此,才能進一步去辨析句與句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從而構建出議論文的學習路徑。此次設計的四個學習任務就體現(xiàn)了任務間的層進性。學習任務一“梳理文章層次”立足于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學習任務二“用關聯(lián)詞梳理第一層句子間的關系”則是提供顯性思維支架,扶助學生完成內(nèi)在關系的勾連;學習任務三“用思維導圖梳理第二個層次的行文思路”完全去除顯性支架,通過簡單的文字、符號的呈現(xiàn),進一步鼓勵學生自主運用結構化、整合化的知識去完成內(nèi)容的填充;學習任務四“找出兩個層次中作者觀點的共同點,推斷作者的政治主張”更多是讓學生充分地動筆思考,將思維過程落實到筆端。四個學習任務落實了由“扶”到“放”的需求,學生借助這樣的學習任務就能順利完成對問題鏈的解答。
學習任務須蘊含一定的思維支架,給予學生一定的扶持,才能使學生意識到任務的目的,理解任務所指向的思維核心。此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參考了空中課堂的教學設計,著重梳理了句與句之間、層與層之間緊密的邏輯關聯(lián)。在課堂上,我將問題轉(zhuǎn)化為學習任務,用“雖然……但是……所以……是因為……”這組關聯(lián)詞來厘清文章第2 至4 句的關系,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孟子說理的條理性、其語言的充分性、闡釋分析的連貫性,從而進一步感受議論文語言的思辨魅力。運用一定的語言形式來構建思維支架,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提煉文本、整理信息、內(nèi)化含義、表達展示。例如,在學習任務三中“繪制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厘清第二層的內(nèi)容”,在學習任務中出示的每一個文字、每一處符號都是學生厘清內(nèi)容關聯(lián)的隱形幫助。思維不是憑空想象,要以具體的支架作為憑借,在學習任務中構建思維支架,這樣才能使學生自主挖掘思維的深度,更好地培養(yǎng)高階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