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野
怎么說呢,登長城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邁出一步,腳下所踩青磚都是有名字的。名字可不是一個符號那么簡單,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些人里有普通的士兵,也有將領(lǐng)。
每一批修筑長城士兵的名字都寫在了冊頁上,也刻在即將進入磚窯的磚坯上。不知有多少將士的腳印留在了長城上。真是沒法說清楚的事。要是哪個人,拍著腦門和胸脯,像相聲演員在臺上報菜名一樣,說得門兒清,倒覺得可疑了。
青磚是有記憶的。
一九八一年的暮春時節(jié),父親陪同祖父回了趟酒泉。酒泉城里有六十多公里的明代長城。祖父是喜歡舊物的人。沒能找到要尋的親戚。在昏暗簡陋的招待所里,祖父以他慣常的慢動作,卷了一支莫合煙,點著抽了一口,又夾在右手食指與中指的指縫里,青煙擋不住他的目光,他看著街道上的行人,向父親提議去看長城。
父親嗯了一聲。
祖父跟著父親走出招待所。公交車加步行,在晌午時分到了長城。父親想給祖父在長城前拍張照片留作紀念,可那時候,照相須去照相館。待有擺攤照相的人,那都是十來年以后的事情了。
祖父清瘦高挑,目光悲慈。我得知祖父回來后,風一樣躥進他的屋里,他放下手里的搪瓷茶缸,慢悠悠地說起那不成樣子的土墻。
我才知道,不是所有的長城都是青磚修筑的。說實話,心里多少有些失落,甚至覺得這個消息不實,懷疑祖父看到的并非真正的長城,而是一座故城的舊址。
世界上的事情很奇妙,有的事情很早就為人所知了,而有的事情至死也無人知曉。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哪一個人能窮盡天下所有的事情,包括神仙。
是的,只有在有黃土的地方才有可能燒制青磚,沙質(zhì)土無法完成窯溫一千度裂變的光榮使命。這是一次重生。如此看來,重生是需要條件的。
我第一次面對長城青磚,是祖父見到長城后的第十二年。我像熟悉臉上的雀斑一樣熟悉這個日子。
九月十日,空氣里擠滿果香。我與新婚的丈夫從杭州坐綠皮火車抵達北京。綠皮火車九號車廂的一號座位是靠窗的位置。半開的窗戶,視野虛晃飛馳,我一次次想象登臨長城的心情。
我們坐車到了八達嶺長城。
心情這種東西真是不好說,在滾燙的人流中推搡擠壓后,所有期許的美好瞬間被瓦解撕碎。
我胸腔里翻滾一股難以抑制的氣流,大有將我就地撂倒的圖謀。臉色煞白的我,嚇到了丈夫。一臉焦急的他,要我就地休息。粗大的手攙扶我在就近冷飲攤前的凳子上坐下。
姑娘,來瓶汽水吧,瞧你這臉色,還沒登長城呢,就這樣了,可不敢急著上去。那個大眼睛、短發(fā)的中年女人,從冰柜里拿出一瓶橘色汽水。
喝了汽水,又點燃了我登長城的信心。在一個個背影中,我看不清長城的模樣,眼前是一塊塊寬窄不一、高低不一的擋板。
裹在風里的香水味、汗味、玉米味、草木味,還有青磚與黏土的味道,爭先恐后擠進鼻孔。我無意辨析更多的味道,只是覺得這青磚味里有一種氣息,似乎很久之前遇到過,如今又在這里重逢了。
太陽曬爆了我的皮膚,這是之前未曾料到的事。按說入秋后,陽光就友好溫和了,哪里想,偏偏刀片似的,似是一層層揭去皮膚,這疼痛令人無處躲藏。
我扶著青磚繼續(xù)向上走。
丈夫愧疚地說,太粗心了,應(yīng)該戴頂帽子,或者帶把傘。過去這兩樣東西并非我日常生活的標配,甚至覺得多余。
我說沒事,要不了命,回去緩幾天就好了。
我趴在城墻上,端詳著青磚砌成的長城,青磚從齊整的墻上走下來,向著東面集結(jié)而去。再看,那山谷低處,七八列士兵隊伍向上而來,他們身穿布衣,傳遞青磚,徒手接過來,再送過去。
初夏的風拉長了我的視線,清楚地看到士兵黑紅的臉,有的是更濃一層的黝黑。手也皴裂了,掌心一道道深淺不一的裂紋里是黑褐色的泥。若再細看,那個闊面士兵的胡茬里都據(jù)守著塵土。
他們那么年輕,想來也不過十七八的年紀,青澀稚嫩得很。在長時間的修筑過程中,他們不止一次望著夜空,想家,想他們的父母和姊妹兄弟們。想來有的也娶了妻,有了尚不會叫爸爸的幼兒。
我望著他們的面龐,不是經(jīng)年累月從時光里走來的人,而是巷子里和村子里走來的人,也就那么一瞬間,眼窩發(fā)熱,淚珠落在城垛的青磚上,以萬馬奔騰的速度散去。淚水是咸的,汗水也是咸的。我沒有被別人撂倒,卻被這看不見的咸扎扎實實撂翻在地。
一個女人,不管你多大,沒有誰要求你必須成為好漢。那是男人們的事情。好漢,不是評判女人的標準。
但我在右腳趾磨出血泡后,咬牙堅持,一點點挪動到寫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牌子前,禁不住淚奔,一個胸肌發(fā)達的男人蹲下來,拍了拍我的右肩說,不哭。
我想從嘴角擠出一縷笑容,可吝嗇的笑容始終不肯出來感謝這個給我鼓勵的好心人。
丈夫右手搭在我的肩頭,頭靠攏過來,蜜月登長城的照片,在寶麗來一次成像相機的咔嚓聲中跳出來,穿馬甲的中年男人很快把照片交到我的手中。背景就是那塊已經(jīng)疲憊得不成樣子的牌子。
風撩起我額頭的劉海,腦門亮閃閃,恍惚間覺得那不是我的腦袋,而是一面鏡子,發(fā)亮的鏡子,照出我的臉,以及臉上的疲憊、淚痕和興奮。
風的肌膚上有可追溯的密碼。我的解碼從一枚銅鏡開始。
提到鏡子,真要說一下一九九八年六月在嘉峪關(guān)新城鄉(xiāng)長城村墓葬出土的魏晉“位至三公”銅鏡,這銅鏡體量不大,直徑9厘米,厚0.2厘米。背面沒有幾何圖案,或者花卉及人物圖案,真是素凈。許多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越是素凈的器物,越能啟動想象的鏈條。
我站在展柜前,銅鏡身影孤零零的樣子,喚醒了我的思鄉(xiāng)之情。外出三月有余,返回的途中,猶豫再三,我在嘉峪關(guān)下了火車。去干什么呢?起初沒有清晰的目標,只是想隨意走走,畢竟這地方?jīng)]有來過。
嘉峪關(guān)這個名字,無論從歷史層面還是文化層面去講,它都像一枚紐扣,系在大地的門襟上,不管你怎么走,總有一次要經(jīng)過這里。何況我這個從新疆來的人,出入都需從這里經(jīng)過。
這座城市與其他北方城市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穿行在街道上,從不虧待嘴巴的我,打聽著當?shù)氐拿〕?。從早晨開始,燴麻食、搓魚面、油爆駝峰、燒殼子、絲路駝?wù)?、炮仗面、澆了陳醋的釀皮,一樣樣在牙齒下碾碎。在血液里我再次與它們相會。熟悉的不僅是眼神,還有共同的美食、文化。別浪費時間,去看看長城,看看銅鏡,看看博物館里的寶貝。
我堅信,腳印就是信使。
年輕的解說員露出職業(yè)微笑,為游客講解:中國新疆、甘肅、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北方長城地帶等區(qū)域出土的銅鏡則多有帶柄的草原元素動物紋飾??傮w來看,幾何紋銅鏡和素鏡是中國早期銅鏡的主流。我對他如此不帶感情的描述很不滿意,懷疑一次次敲擊心房。我選擇了沉默,藍色中加了糖的沉默,以至于在整個午餐時間,我咀嚼青菜的聲音勝過鍘刀砍下頭顱的聲音。
是誰?那個按下鍘刀的人是誰?那個被砍下頭顱的人是誰?難道真是那個沒有按工期完成修筑長城的年輕士兵?我的眼里,他不過是一個少年,十六歲或者十七歲,也許會更小一點。暮秋的塞外,寒氣帶著刺,穿透的不僅是枯黃的葉片,也切碎了這些勞碌了半年,甚至更長年月的稚嫩軀體。
我在嘉峪關(guān)長城博物館里徘徊,偌大的展廳,我和幾個陌生人游蕩漂移在一件件文物簡短奧秘的文字里。我試圖揭穿不為人知的秘密,卻是超越宇宙的妄想。在那一刻,我靠近箭鏃陳列的柜子,握住那枚銹跡斑斑的箭鏃,刺向我的胸膛。我甘愿流干軀體的血,只為縫合一塊長城青磚的裂縫。讓年輕的士兵早日回家,與銅鏡前的親人團聚。
我狹隘地以為,這樣會讓我的子嗣們在多年后的深秋,不經(jīng)意間路過這里時,聽從長城青磚的感召,進入深邃幽暗的另一端,看到最初修筑長城時,年輕士兵青春的模樣。
站在青磚城墻前的我,似已被時光侵蝕?;艔埵怯械?,不過壓制在血管與怦怦跳的心里。我并沒有漠視過,從來都沒有。我小心、乖巧地注視銅鏡,亦如我注視長城的青磚一樣。我坦誠面對它,正視它的殘缺、暗淡、凋敝、頹廢與不安。亦如面對自己出生到現(xiàn)在的悲傷、怯懦、恐懼、無知和期待一樣。
我從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寧靜忠實地面對自己,每一塊青磚也是一面銅鏡,清晰照出我清醒的心緒,不再畏懼那可怕的嘲笑、蔑視、焦慮和謊言。我接受一切,亦如長城接受坍塌、潰敗、侵蝕、冷落與消亡,銅鏡接受暗淡、銹蝕、遺棄與忘記。我與它們有一樣的終極宿命,只是它們演化成一種精神,無色有聲地進入人們的血液里,任何溢美華麗的詞對它們都不過分。我只是想,我這個比塵埃都微小的人,多么渴望在某年某月的一天,在空氣里風馳電掣般撲向一個附著物的時候,會有幸落在青磚上,落在任何一處長城的青磚上或者腐朽的銅鏡上,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
我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女人,是一個女兒,是一個妻子,是一個母親,也不能忘記,我是一個姐姐。妹妹小我四歲,屬虎,兇猛不代表她真實的表達,我甘愿在她遍體鱗傷后守護在她身邊。
我那矮小戴著流蘇耳環(huán)的妹妹喜歡照鏡子,隨身帶著鏡子,她沒有銅鏡,是一枚小小的普通鏡子??粗甄R子的模樣,仿佛回到我們年少時手拉手買冰棍的幸福時光。她是一名邊疆衛(wèi)士的女兒,她的剛烈、勇敢、曠達遺傳自那個在邊境線上馳騁守邊的父親。
我想送妹妹一枚銅鏡。何止是妹妹,那些千百年以來,家中有男子奔赴邊疆的女人們都渴望一塊銅鏡,銅鏡里有親人熟悉親切的面容。一次次月缺月又圓時,她們不會孤單寂寞。
在慕田峪,修葺一新的長城,機械化生產(chǎn)出來的青磚依然保留著原來的模樣,可斷然失去了燒制工匠的體溫,也沒有留下一枚工匠的指紋。
我背棄了對同伴的承諾,逃兵似的,偷偷向右轉(zhuǎn),急切地買了一張纜車票,向六號垛口的方向跑去。
座椅式纜車,樸素靜溫的椅子,懸浮在空中,零距離接觸樹木,分外歡喜。俯視山谷里的側(cè)柏、紫椴、蒙古櫟、糠椴、胡桃楸、葛藤、小葉白蠟、山楊、油松,以及林間的酸棗和荊條。
我將遠山與纜繩收納起來,輕放進我的口袋里。
一方垛口就那么大,相機鎖定的畫面也那么大。用物理的概念來描述沒有意義。當年駐守這里的將士們熟悉了長城內(nèi)外深深淺淺的景致。
他們中,戚繼光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將領(lǐng)。明隆慶二年(1568)夏,從南方快馬飛馳來的他,是薊鎮(zhèn)總兵,帶領(lǐng)兵卒民夫,東起山海關(guān)、西到居庸關(guān),完善了長城防御設(shè)施。
這個初夏,我從西北以北的地方再次登上慕田峪長城,立于樓臺里,目光撫摸殘缺的青磚,它似乎早忘記了傷痛,那藏著秘密的豁口,已經(jīng)成為傷口愈合后的一塊印記。向我訴說曾經(jīng)在這里響起的震耳的炮聲、佩刀出鞘的聲音、鼓手敲擊軍鼓的聲音,以及遠處古剎里傳出的雄渾綿實的鐘聲。
我必須記錄下此時正欲搭乘陽光的羽翼向西而行的云朵,它不會偏離航向,在嘉峪關(guān)以西,還有眾多的烽燧、青磚砌成的城墻和銹跡斑斑的銅鏡。它們與我腳下的這段長城血脈相連,都在扼守邊防。
誰能告訴我長城青磚的數(shù)量,誰又能告訴我將士們親人手里有多少面閃著光芒的銅鏡。這樣無解的追問,一次次令我感傷,虛無的想象倒是綿密悠長。
一只松鼠,從樓臺一角跳到椴樹枝上,以報信者的身份告訴我,每一塊長城的青磚都是一枚圖章,不是蓋在北方遼闊的山川,是蓋在修筑者妻子和親人的心上。
我也是丈夫的妻子,我也會跟他們的妻子一樣,心中的夙愿是登上長城,不是看冒著寒光的劍戟炮槍,是想確認那個刻有親人名字的青磚,以及墻縫間編織井然的蛛網(wǎng)。
丟開時間的鞭子,我和更多的人,走向長城深處,那里你我不再孤獨。這里有青磚,有銅鏡,也有安撫彼此的狂風、星辰和熟悉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