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
一
起床后去魯院的食堂吃早餐,已經(jīng)八點半了,估計食堂早已刷了碗盤,進門有些歉疚地問師傅還有飯沒,食堂工作人員正一字排開埋頭吃飯,見我來,開玩笑道:“還有,你要晚來一會就沒了?!辈恢莾?nèi)蒙古人飯量大,風卷殘云全吃沒了,還是我的確去得太晚,每次去食堂,都幾乎是最后一個用餐。我坐在因為人少而顯得空曠的食堂里,面對著一群穿白色工作服的師傅,享受著這份孤獨的美好。我喜歡聽他們說笑,操一口北京腔,帶著一些小小的得意與驕傲。
飯后去紅廟汽車站旁邊的一個水果店,取昨晚落在那里的衣服。帶著一些可能被人給昧下的懷疑,打車抵達那里,賣蘋果給我的小姑娘正忙碌著,我一說來意,她立刻帶著歉疚的微笑拿出我的袋子,說:“是這個吧?”失而復得,忍不住欣喜,并對這個明顯是外地來的小姑娘心懷感激。
北京的外地人真多。魯院門口沿護城河的一帶,全部都是外地打工者。昨晚打車經(jīng)過窄窄的巷道,看到他們在下班后真實的生活。房子破舊得像很快就要被拆除的樣子,我想象他們的床鋪應該是沙發(fā)搭建而成,靠門,與收來的破爛堆在一起,需要努力扒開東西,仔細辨認,方能看得清床上的被褥。司機對我講起這里居住的一戶同鄉(xiāng),一家人出售水果,一年竟然可以掙到二三十萬。只是,說不上他們是否幸福,男人負責用面包車運輸水果,女人負責在集市出售,而他們后半生的指望——獨生子,則負責吃喝玩樂,什么也不做。他們的生活,可以一眼看到底——攢了錢,給兒子在老家娶個媳婦,媳婦或者在家生養(yǎng)孫子,或者一兩年后,成了舊人,過來挽起袖子,幫婆婆忙,最后,時間長了,也就和丈夫一起,成了自己父輩的模樣,做了在京城出售水果的小販。
護城河右拐,是一溜沿街的雜貨鋪,賣五金的,修三輪的,做棉被的,售雜貨的。見一年輕媳婦,正和她的老公在支起的木板架上,做一床棉被。一個賣水果累了的老太,坐在年輕夫婦店門口的馬扎上,跟他們話家常,說起有一個鄰居保姆,曾是他們的老鄉(xiāng),有和他們一樣的鄉(xiāng)音,人很善良淳樸。我喜歡這樣素不相識的聊天,沒有功利,沒有面具,彼此打開,讓一個陌生的人,聽聽陳年的舊事。只有陌生人,才會讓你真正袒露內(nèi)心的種種恐慌、擔憂、疑慮、善意和純真。但我們一起學習的同學,卻因為彼此曾經(jīng)有過芥蒂,或因職務級別的高低而生出隔閡,懷著一些無端的刻意的疏離,反而無法交心。
還看到一家店鋪門口,有一個賣蔥的胖女人,一個本地老太太拼命壓價,要少五毛錢購買,胖女人頭也不抬,只道:不賣!胖女人的胖兒子長得白凈,卻喜歡在蔥堆上打滾,是個大約四五歲的男孩,一臉幸福模樣,他將母親剛剛摘下來的破敗蔥葉,全部堆到剛剛整理好的蔥上,而后開心地爬上蔥堆,等著母親來訓。果然,母親一回頭看見,生了氣,邊呵斥他,邊重新打理大蔥。等我轉(zhuǎn)了一圈再回來的時候,那里已經(jīng)圍了一群新的顧客。胖女人的小兒子,則拿著一根長相頗似飛鳥的大蔥,嘴里咿咿呀呀地喊叫著什么,并做出飛翔的姿態(tài)。那根大蔥,在他手里儼然成了一件藝術(shù)品,有純白的身體,綠色的翅膀,和一顆飛揚的心。我很想用相機拍下那個瞬間,又怕打擾了他的美夢,只能微笑著看上一眼,而后悄無聲息地走開。
與這一溜雜貨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面剛剛建成的豪華高檔小區(qū)。2008年我到這里時,這片小區(qū)還是和對面一樣的雜貨鋪,而今,只能通過對面的模樣,來想象它過去的樣子。瞥見一輛豪車里走出四個高挑的外國女孩,從那令人目眩的高跟鞋可以大致推斷,她們大概是模特之類的職業(yè)。其中一個女孩,吸一根細細的女士香煙,走在不太平坦的水泥路上,依然身姿優(yōu)雅。只是,她順手將煙頭扔到一攤水洼里的時候,有些電影里女特務的傲氣。
陽光有些曬,我跑到魯院左邊的農(nóng)貿(mào)市場里逛了一圈,決定,以后想吃水果,就在這里買。因為,這里新鮮的富士蘋果,比昨晚我落下衣服的水果店,整整便宜一塊五。北京真是一個三教九流都能生存的地方。
二
魯院的小院子,據(jù)說只有八畝地,我覺得叫“巴掌地”更合適。它小到只有一個食堂,一個兼做教室、宿舍、報告廳、娛樂室的五層樓房,還有一個門口兼做收發(fā)室的保安室。
飯后學員們在小小的院子里四處走。小院雖小,卻有許多值得品評之處。食堂師傅們在角落種的一排絲瓜,已經(jīng)開始爬秧。一根根鐵絲早已連到食堂的房頂上,等著絲瓜攀爬。飯后大家閑著無事,會將絲瓜當成小貓小狗一樣侍弄一番。
服務生中有一個大約剛剛二十歲的男孩,臉有些瘦長,很像一個日本明星。他估計是新來的,吃飯時總是最后一個,負責給女孩子們拿拿碗筷,給師傅們遞遞盤子。我喜歡這個沉默內(nèi)向的男孩,我猜測他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即便如我這樣的寫作者,也難以窺探到那個世界的全部。女孩子們嘻嘻哈哈,有時還會拿他來開玩笑,他從來都不生氣,好脾氣地笑笑,而后繼續(xù)埋頭吃飯,就像那飯里有非常神秘的東西,可以持久地吸引著他。
食堂后面的一排紅磚平房,是服務生們的宿舍。我常常好奇里面的生活,很想走進去,裝作拍一張照片,而后看看里面某個女孩子晾曬的內(nèi)衣,或者聽聽她們和老家的某個男孩說著的悄悄話。
更多的時候,我是在生了銹的樓梯旁,看他們來來往往。我總覺得他們是魯院里最快樂的一群人,彼此沒有職務的高低,沒有寫作水平的較量,不會暗暗地揣摩或者觀察,他們的眼睛里,全是世俗的煙火與日常的瑣碎。他們更像是這個院子的主人,不管多么有名氣的作家,在他們眼里,都只是普通的食客。他們無需奉承,也不必嫉妒。中午有電影放映,年長的楊曉蕾老師問他們是否一起乘車去看,掌勺的師傅用北京腔毫不客氣地回絕:我們?nèi)タ?,誰做飯???那語氣里還有一股子這魯院缺了他們不行的驕傲。而在我問起魯院會不會把學生全部搬到新校區(qū),將這里出售時,那師傅立刻朝我一瞪眼道:誰說要賣?。窟@院子永遠都是我們魯院的!
以魯院人自居,大約是他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每屆新生開學,物業(yè)人員也會派代表出席,和院領(lǐng)導坐在一起,給來自各地的學生講話。所以他們才會將魯院當做自己的院子,甚至每天剩下的飯菜,看看還能吃的,也不會像別處師傅,全部倒入垃圾桶里,而是用干凈的餐盤裝起來。
今天下雨,院子里有些涼意,我在房間里寫字,越過低矮的食堂,有兩只發(fā)情的貓在隔墻遙遙呼喚。對面小區(qū)里誰家的孩子在彈琵琶,大約是著急看電視了,便頗急躁,速度像發(fā)了怒的河水,快速地沖擊著人的耳朵。此外,便是隱約的車聲。這小小的院子,到此刻,才能讓人體會到它的靜寂與美好。對面高樓上的燈,全都熄了。雨滴從院子里細細的草莖上,倏然滑落下去。這難得的一方靜謐,浸潤著白日浮躁的內(nèi)心。
三
魯院真正的好,其實在于,可以讓一些有文字理想的人,在這里尋到與自己同質(zhì)的人。在經(jīng)歷了一個星期的彼此審視觀察以后,大家逐漸熟識,同類的人,會走得更近一些,像兩株氣息相近的植物,向著藍天下那共同的陽光,不斷地靠近,纏繞,并碰撞出讓人欣喜的火花。
我的左鄰右舍,一個是市電視臺的紀錄片導演老賈,一個是在北京做自由編劇的阿雷,皆來自包頭,而且,他們還是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大學的同學。當然,這些都是在前天美好的夜晚,我們彼此打開心靈的大門后,才知曉的。我的左鄰,也就是我的同桌老賈,是一個沉穩(wěn)成熟的文藝男中年,在最初的時候,除了日常的寒暄,我們很少交流。他扛著一個上萬元的尼康專業(yè)相機,沉默地來去。那相機上不知何時被誰給碰裂了一塊,于是便傷病員一樣纏了一圈圈的透明膠帶。我在第一次上課之前,曾經(jīng)想要打破尷尬,問了他一些無聊的問題,但得到他一律矜持的簡短回答后,便再也沒有了其他的廢話。我們彼此像一只蝸牛,只是碰了一下觸角,便立刻縮回安全的殼里。而我的右鄰阿雷,其實在來之前,我便從一位與我正在合作的導演口中得知了他的名字,他也剛剛與這個導演合作完一部影片。我猜測他或許也從在讀的文研班同學口中聽說過我的名字,只是因為彼此的一點驕矜,即使隔著一條窄窄的走廊,也選擇保持沉默。
我不知道我的左鄰右舍是如何商量要請我出去喝咖啡的。同桌老賈第一次聯(lián)系我的時候,我恰好要準備寫作,再加上盡量減少應酬的處事原則,我委婉地拒絕了他。而右鄰阿雷在第二天以老賈的名義邀請我的時候,我正在南鑼鼓巷的某個咖啡館里,一個人對窗看夜色中的風景。只是這一次,出于禮貌,我答應第二天請他們一起喝咖啡,并買了兩個小巧的筆記本,作為禮物,送給他們。
三個人沿著魯院旁邊的護城河,在黃昏中走了很久,這中間我很快與阿雷有了更深的交流與創(chuàng)作上的碰撞。而同桌老賈,則依然沉默少語。直到走累了,我們進入一個咖啡館,喝下一點啤酒的時候,我才終于看到了他掩藏在深處的靈魂。
我們談了一些什么呢,其實并沒有太過深刻的東西。只是彼此交換了喜歡的書籍,看過的電影,走過的城市,做過的事情,有過的困惑,并聽了咖啡館里一個女孩子一首接一首唱著的憂傷的民謠。
但是這些足夠讓我們坦誠地打開內(nèi)心的某扇窗戶,看到彼此同質(zhì)的那一部分。并因此在第二天,不再有之前的隔閡。
而今天午后的聯(lián)歡,大約會讓更多的人,尋到彼此的同類。我驚訝于某個坦白自己T恤十九元的女同學,她有驚人的詩歌朗誦天賦。我也詫異那個外號叫“胃出血”的黑臉膛男同學,還有幾分的幽默感。而一個自稱為農(nóng)民的總是孤獨來去的草根導演,則有出色的自編自導自演的才華。在大熱天里,常常穿了蒙古袍和靴子來上課的蒙古族同學,一曲長調(diào),立刻讓全場安靜下來。
晚飯后,在網(wǎng)上跟同桌聊了他日常所寫的文字和拍攝的照片。我讓他去掉對我的稱呼中帶有明顯距離感的“老師”二字,而我也開始放開,不再是一副大學老師的嚴肅模樣。其間還收到正在散步的阿雷的短信,提及昨晚他和老賈也去了南鑼鼓巷,又說,外面的空氣是潮濕的,有些江南的感覺,他喜歡這樣濕漉漉的空氣。我回復他說,我也喜歡你們,還保有一份理想的文藝男中年。
四
成曾樾副院長給我們上了一堂關(guān)于“體驗、切入和細節(jié)”的課。老先生地道北京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跟人家王朔一個院子里長大的。自己比他年齡大,卻寫不出比他大的成績來,所以看到《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大院里開拍的時候,心里那個羨慕嫉妒恨啊,想自己白吃這么多年飯了!北京話里的幽默,常常有點石成金的特效,無論怎樣平凡的一件事,到了成老先生口中,都會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所以盡管他講得課程不是多么深奧,卻是開課以來最活躍的課堂。他幾乎將課講成了單口相聲,幾分鐘就有一個包袱抖出來,而且毫不吝嗇對自己沒寫出傳世作品的嘲弄,好像生活在他這里,就是一個玩笑,碌碌無為也好,光芒閃爍也罷,都可以一笑而過。
偶爾也有實在不擅長講課的老師,空有一肚子學問,卻表達不出,讓下面聽課的我們,恨不能跑上去替他講完。有實在坐不住的學生,瞅瞅最后一排班主任老師不在,背了書包就大踏步走出了教室,只剩我們這群膽小老實之輩,帶著同情之心,陪著講得頭上冒汗的老師,無休無止地枯坐下去。
北京電影學院一老先生性子頗急,恨不能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將一生全部心得都傾倒給我們,他滔滔不絕地講啊講,一直講到十二點半,過了下課時間已經(jīng)一個小時,而食堂里的師傅們也等得不耐煩了,紛紛到一樓大廳打起了乒乓球。當他試圖再給我們“簡要”說說某個劇本的問題時,大家都善意地笑起來,并私下里議論:他來之前,肯定是吃了一頓豪華早餐的,否則,怎么會一口氣講三個半小時,還不覺得餓。連做總結(jié)的班主任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幾次想要站起來,告訴他時間到了,可是看著他眉飛色舞的模樣,終是不忍心打斷,任由他洋洋灑灑地講下去。后來有人實在餓得頭暈眼花,受不住了,起身開門出去,才將他從夢中驚醒,并一再向同學們致歉。
不得不承認,老先生的課內(nèi)容頗為豐富,影視圈里的名人軼事和幽默笑話,他信手拈來,毫不費力。講到葛優(yōu),說當年梁天結(jié)婚,請了當時任職主任的他前往,葛優(yōu)到后,主人一一為他介紹,他握完了手,大家都等他說話,結(jié)果他半天才憋出一句:這他媽的都是主任??!老先生想了半天,才明白他這表面是說一群人的職務,實際上是在變相罵人貪戀職務內(nèi)心虛榮呢!又提及大家對演員潛意識的歧視,說當年他去北京電影學院任教,老母親耳提面命,讓他千萬別領(lǐng)個演員回家給她當兒媳婦,老先生幽默,說,就憑您兒子這張丑臉,也沒那本事釣美人魚??!
也有年齡不大卻比老先生還要心高氣傲的同學提問,老先生一律以批判的姿態(tài),將人的熱情打擊回肚子里。其余人看了,立刻乖乖做了看客,隨了人群嘲笑一番那個做了出頭鳥并被打了一炮的人,然后,任由老師如何啟發(fā)暗示,都不再提出問題。
我很羨慕那個在教室里每天給老師們倒水的服務生。她總是坐在最后一排,安靜聽著,并在合適的時候,起身服務。我總是幻想,她聽了這么多名人的課,某一天,或許會悄無聲息地寫出一個名篇來。這個幻想縈繞在我心里,當我回頭看她的時候,就感到空氣中充滿溫暖又神秘的氣息。
五
夜色籠住魯院小小的院子的時候,我喜歡穿越走廊,假裝去提一壺水,然后用余光觀察每一個房間。大多數(shù)的房間,都是緊閉著的。寫作的人,總是需要一方安靜的天地,來思索白日的喧嘩。魯院在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服務。有投緣的人,可以關(guān)起門來,說一些絮語。有喜歡孤獨的人,可以在這方私密的空間里,聽著遠處的車水馬龍聲,想一下虛無的心事。而我,則喜歡游走在庭院里,看一眼于夜晚進入魯院的陌生男人,或者女人。
在來魯院以前,聽說過很多作家們的隱秘八卦。當然,大多數(shù)都是關(guān)于愛情。那些短暫卻足以縈繞一生并滋養(yǎng)了作家文字的愛情,總是比世俗生活更能引起人的好奇。似乎我們可以憑此窺見一個作家文字背后的東西,看到一篇小說的來處、一個角色的所指。
一天夜晚,當我穿過四樓一間間的女生宿舍時,發(fā)現(xiàn)一個陌生的男人,與我并肩而行。我忽然間生出好奇,故意放慢腳步,跟在他的身后,看他很熟練地推開一扇虛掩的房門,而后迅速將門關(guān)閉,并將門鎖連轉(zhuǎn)兩圈。門鎖轉(zhuǎn)動的聲音,在空曠的走廊里,聽起來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意味深長的鎖的轉(zhuǎn)動聲,讓我覺得,那個聲音能表達門后所有的情欲熱望。
魯院小小的院子里,每日都有只貓,在墻頭上發(fā)出陣陣哀怨的叫聲。我常常希望能有另外的一只貓,來呼應它的喊叫,而不是讓它在孤獨的夜晚,對月空喚。而在魯院,精神趨向一致的人群中,很容易尋找到氣息相似的同類。這種氣息,沉淀在精神層面,與良師的教授,一樣重要。
六
閑暇的時候,會和朋友出去游逛,在有女孩子唱歌的咖啡館,或者前門某個哈根達斯店里有誘人廣告的角落,再或充滿煙火氣息的街頭巷角。我們皆是過客,但卻覺得,北京更適宜像我們這樣只是路過的人。因為路過,所以可以有閑暇,安靜觀察它所有的好,而不是像那些在此地每日擠公交地鐵上班的白領(lǐng),被它的高速行駛帶領(lǐng)著,疲勞奔走。因為隔門觀照,它就在祛除了噪聲的咖啡館的外面,有了讓人心動的靜寂的姿態(tài)。
今天去魯院附近的八里莊南里小區(qū),在一家?guī)灼椒矫椎男〉辏艘环菝够ㄉ?、一份過橋米線,而后在室外有風的簡易飯桌上,跟一個陌生的小區(qū)男人,面對面吃著。男人大約五十歲左右,喝一瓶啤酒,吃幾瓣大蒜,點一份粉絲,邊在風里看著行人,邊閑適地自斟自飲。我送他一些毛豆,讓他打開了話匣。他提起小區(qū)的房價,年幼時租住的陪讀的父母,八歲時離開的湖南老家,在我的山東老家度過的六年時光。他講述這些的時候,臉上有跋涉萬水千山后的從容與平靜。他和路過的小販、鄰居或者熟人打著招呼、話著家常,他是這個地處繁華北京的小區(qū)里,最普通的一個人。尚未退休,也看過了很多的風景,可以不必焦慮地一心行走,而是每日像這樣,在某個尋常的角落,坐下來,粗茶淡飯,卻內(nèi)心淡然。
飯后又去了十里堡北里小區(qū)散步??吹揭患襾肀本┐蚱吹耐忄l(xiāng)人,住在一個角落的平房里。桌椅就放在樓房圈起的小天井里,兩個小孩子在認真地擺著碗筷,像極了小時候的我,嘰嘰喳喳的,喚著爸爸媽媽,絲毫不會關(guān)注外人。他們的飯菜,也是簡單的,幾碗米飯,一大碗青菜。我覺得,他們會吃得很香,在生活簡單的時候,人的食欲,反而會無比地飽滿,每一種食物都充滿了誘惑并結(jié)實地撫慰著饑餓的腸胃。這樣的一個時刻,像侯孝賢電影里溫情的長鏡頭。我喜歡這個時刻的北京,祛除了繁華與虛榮,水洗一樣,回歸至日常的瑣碎與靜寂,它在這樣的夜晚,是對所有人敞開著的,包括只是路過的我。
許多年沒有看到像今晚這樣明亮美好的月亮了。以至于我將睡眠推遲至兩點,只是為了抬頭看它。它在沒有云朵遮掩的夜空里,如一枚飽滿的果實,是熟透了的,透著羞澀,等著懂它的人,這樣溫柔地與它對視。我知道此刻魯院的宿舍里,一定有同樣的一個人,推開窗戶,注視著它緩緩地從窗前經(jīng)過。樓道里悄無聲息,許多人已經(jīng)睡了,那個和我一樣失眠看月亮的人,一定與我的靈魂,離得最近。
七
中午下了小雨,空氣里有了一些離別的意思。食堂里的師傅們依然在盡職盡責地炒菜做飯,姑娘們也照例嘻嘻哈哈,說說笑笑間就收拾好了東西。晚間去吃飯,見那個在聯(lián)歡晚會上唱歌的食堂小姑娘,為了給大師傅去宿舍拿一袋吃了一半的豆腐干,從食堂窗戶里嗖一下就跳了出去,不過片刻工夫,又貓一樣敏捷地跳了進來。食堂后面的那排小平房,盡管很是破舊,但女孩子們依然從低矮的房間里,每日換上漂亮的衣服,嬉笑著走出來,結(jié)伴出去散步,或者在小小的院子里,逗引那只總被作家們寫來寫去的貓。我喜歡這樣的時刻,覺得世俗的生活,充滿了風情。好像一個女人,站在煙熏火燎的燒烤攤旁,忽然整理了一下頭發(fā)。
飯后出去散步,想起最初抵達這里的時候,曾經(jīng)覺得孤獨,喜歡離群索居,少與人交流。而現(xiàn)今,在與不同的人產(chǎn)生交集、并碰撞出火花之后,再一個人行走,心里卻慢慢浮起霧一樣的惆悵。憶起社會實踐的時候,去北京郊區(qū)一處四面環(huán)山的明清古村落,正是雨天,夜晚山間霧氣浮動,如在仙境。和朋友坐在山石上,聊起被世俗生活包裹著的微弱的理想,聊起年輕時曾經(jīng)彈吉他彈到手上起了繭子,而今卻已經(jīng)幾年都未曾碰觸。理想是什么呢,它像山中的霧靄,明明知道陽光出來,就會全部散去,可是,至少在那一刻,它讓人覺得無比美好,且值得追求。我喜歡與有理想的人在一起,不管他是一事無成還是碌碌無為。那一點理想,卻讓他瞬間有了光,猶如清晨一株草上,一滴露珠的光華。
即將離別,酒成了最好的讓人打開自我的鑰匙。昔日冷漠的,此時多了一抹溫情。一個城市有過隔閡的,也敞開胸襟,讓那世俗的疤痕,慢慢消除。兩日前李敬澤先生講過一堂關(guān)于人的命運之偶然與必然的課程,忽然想起,我們與每個人,相聚在這個質(zhì)樸的庭院,接受文學的滋養(yǎng),吃同一個食堂的飯菜,在同一棵樹下散步,喂同一只流浪的小貓,看食堂師傅說說笑笑,透過同一片銀杏樹葉仰望藍色的天空,皆是人生的偶然。恰是這樣的偶然,匯流成河,豐富了我們個體的生命。
一個有著美好嗓音的女同學,敲開了我的門。她有些微醺地站在我面前,似乎有許多話要說,但最終并沒有聊得太多。我從別人口中,知道她離婚,三十六七歲的年紀。我依然喜歡她身上醉美人的氣息,喜歡她唱男聲戲曲時的豪邁,和朗誦詩歌時的動人。
夜已經(jīng)深了,今晚云層很厚,看不到月亮。忽然想起幾天前看到那飽滿的月亮,它行經(jīng)我的窗前的時候,我恰好在與朋友聊天。此后再看到圓月,我想月亮一定還會幫我記得,在魯院與人窗下一起看月的時光。
八
世界上所有的別離,大約都是一樣的。離去的人,永遠不知道送別的那一個,是怎樣難過和孤獨。而空了的房間,又常常比空了的心,更讓人覺得空曠難挨,讓人立即想要落荒而逃。
當我送完朋友,一個人走在空空蕩蕩的校園里,看到已沒有人打乒乓球的大廳,涼亭下空了的座椅,被打掃干凈的啤酒漬,無人再來喚的黑貓,有些荒涼的走廊……我的心里才發(fā)覺有什么東西,在一點一點失去,一直到最后,那個地方,忽然完全地空了,無論什么,都無法再將其填滿。
我去附近吃了梅州小吃,一個人坐在門口的桌子旁邊。昔日與朋友一起坐過的位置,已被一個孤獨的中年男人占據(jù)。我依然要了一份擔擔面,吃著,眼前浮現(xiàn)出朋友的影子,還開玩笑告誡我別總是寫哼哼唧唧無關(guān)痛癢的文字。還有其他同學,路過,打招呼。飯館里依然是熱鬧的樣子,重慶的女服務生身材小巧卻反應靈敏,可以一邊給人點菜,一邊對離開的顧客點頭說,歡迎下次光臨。只是,我不忍再看這樣的日常,只在吃完后坐著發(fā)了一會兒呆,便起身悄無聲息地離開。
學院對面的十里堡北里小區(qū)的石凳上,還是空無一人。我一個人坐在上面,抬頭看樹葉間閃爍的一小片讓人感傷的藍,并想象著那一輪始終未曾再出現(xiàn)過的月亮,會隱匿在哪一片云朵后面。我想起與朋友散步至此,討論過的貓貓狗狗,還有一個老人養(yǎng)的不知名的漂亮小鳥。誰家的孩子在小路上尖叫,風里飄蕩著花朵的香氣,還有油炸果子的富足味道。這是北京最素常的一個傍晚,老人們搖著蒲扇,說著瑣碎的閑話,沒有人知道對面的魯院,正歷經(jīng)著怎樣的離別,所有的悲傷,在他們這里,毫無印記??墒俏抑?,被他們忽略的某些生活的瞬間,早已植入我與朋友共同的記憶之中。
我揮手送朋友走的時候,沒有流淚,只抓拍了一張朋友乘車離去的背影。夜晚襲來的時候,我拍下空曠的校園,發(fā)給朋友。朋友回復說,感謝那些我們坐在不同的窗前,一起看同一個月亮的夜晚。這一次,我的眼淚,終于從最柔軟也最深藏的一個角落,流淌出來。
我知道那一刻,我不只是懷念一個小小的位于八里莊南里27號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