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楠
(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歷史的活動和思想就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保?]因為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群眾基礎,都是特定實踐主體的“思想”和“活動”兩者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馬克思主義表現得更為直接和鮮明。新時代背景下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圍繞、推進和實現“兩個結合”,而人民群眾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飛躍的“雙維主體”。新時代、新思想更好地引領新征程、新任務,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更好地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必然賦予新時代群眾基礎的新屬性。
理論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突出表現在其階級性上,即代表誰的利益和為誰服務。以實現共產主義為遠大理想的馬克思主義從哲理上確立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地位,從理論上分析了社會兩極分化的私有制制度根源,從方法上設計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徹底性現實途徑,從力量上賦予了無產階級自身解放的歷史性主體使命。概而言之,服務群眾、解放群眾和發(fā)展群眾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群眾基礎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正是通過創(chuàng)立科學的實踐觀,實現了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和社會主義學說的科學性。尤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歷史中首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而人民群眾始終是物質資料生產的主力軍和穩(wěn)定源。因此,理論的實踐性必然表現為以工農為主體的人民性。在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的論斷揭示了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表現,黨的二十大報告也進一步強調“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2]。這是從本質高度上對人民性的高揚。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然也必須是與時俱進的,因為人類的實踐活動是永無止境的。因此,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與時代同步,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推陳出新,推動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譜系的系列成果,特別是在中國煥發(fā)出了別樣的生機活力。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生根發(fā)芽,正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這種需要,馬克思主義能夠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fā)生聯系,能夠被中國人民所掌握。這正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中所深刻體現和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全局,習近平總書記以“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的論斷和“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要求,堅守人民立場,并創(chuàng)造性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契合與互動凸顯出了人民性的具象性和可行性。
關于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在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礎上,通過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在全黨形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理念、態(tài)度和方法,即“真正領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且應用了它去深刻地、科學地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找出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3]。這同樣適用于對人民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把握和運用。毛澤東也進一步地以人民群眾監(jiān)督政府作為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新答案。
在理念層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地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通俗化表達了“時代”“我們”和“人民”三者之間的關系 ,提出其分別對應著“出卷人”“答卷人”和“閱卷人”的三種身份,強調問題的提出、解決和評判的統一是黨和時代與人民關系的基點。黨中央確立并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fā)展理念,確保“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將“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六個必須之一,將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中國特色的五大特征之一。
在方法層次,以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集中人民智慧為方法鏈,形成人民群眾喜愛、認同、擁有的理論并以指導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總目標。這就從解決中國問題的工具理性上升為解決問題和內心認同的工具與價值的雙重理性,更多地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人民在文化維度的契合,使人民群眾從被動面對現實難題的主體上升為主動自我發(fā)展的主體。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4]。“貫通”和“融通”凸顯了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體方法,彰顯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訴求、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積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歸根結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群眾基礎的夯實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功能發(fā)揮離不開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引,是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相互需要,尤為突出的是理論掌握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思想史的變革首先就是思維和方法的變革,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近代最偉大的思想革命,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實現了方法論的根本變革。作為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批判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唯心史觀,逐漸成為無產階級變革社會的強大精神武器,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黨性,成為“批判的武器”。
因之,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認為學習并掌握馬克思主義首先就是要掌握其獨特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傳入和傳播階段,唯物史觀就是先進知識分子重點學習和優(yōu)先選擇的內容,因為其既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諸多契合之處,又改造了中國哲學的許多不足,進而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公認的法寶,毛澤東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黨的思想路線的確立就是早期最好的例證。以文化形態(tài)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逐漸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塑造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篇章,“并進一步將中國的感性現實上升到唯物史觀的哲學維度來重新審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包括歷史與現實,經驗與教育、改革和開放等”[5]。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共產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以及在百年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能夠成功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其他各種政治力量無法實現的勝利成果,根本都在于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正確的思想路線,保持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科學狀態(tài)。這種方法論自覺在黨的二十大上達到了新高度,“繼續(xù)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6]。這就要求學習掌握貫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首先就是“六個必須堅持”,這也是指引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法論底氣。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集中表現為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文明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這些均離不開人民群眾作為主體的能力的提升和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當然這一切都是發(fā)生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因之,新時代理論掌握群眾必然在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強調的,“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7]。不同于西方文明形態(tài)以資本為中心的實踐邏輯和文化導向,中國式現代化根本上所描繪要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則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并通過多方面體現。
理論掌握群眾保障和推進事業(yè)的人民性。如何保障事業(yè)的人民性的應然和實然的統一、如何確立事業(yè)的人民性的緣由和依據的統一、如何保證事業(yè)的人民性的清醒和自覺的統一,首先要通過理論學習回答認識問題和認知難題。人民群眾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chuàng)新主體,也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力量;既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享有者?,F代化建設成果和共同富裕更好惠及全體人民,是人民群眾多層次的具體需要和各方面的詳細訴求。因之,理論掌握群眾的最終目的是賦予群眾以覺悟、方向、力量和行動,即喚醒人民、引導人民、武裝人民、提升人民和依靠人民,實現理論的人民化和人民的理論化。
新時代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群眾基礎既是理論命題,更是實踐需要;既是邏輯要求,更是作用機理。最關鍵的是如何在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中正確而充分地發(fā)揮人民群眾作為理論受益人、應用方和源頭者的時代作用。
馬克思主義是以解放無產階級、人民群眾和全人類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既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給發(fā)展中國家提供現代化新選擇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因此,理論武裝群眾的作用方式是內外雙向的,而且在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激蕩的百年變局中更凸顯國際傳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8],這就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化的精神標準和文化精髓”。自從人類社會進入普遍交往與世界歷史形成發(fā)展以來,民族國家在世界體系和國際治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區(qū)別的,是與以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為基礎的綜合國力密切相關的,其直接表現就是國際話語權,最直觀的就是話語和話語體系的傳播力和接受度。
當前,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共同背景之下,西方國家不僅在軍事和經濟上處于支配地位,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也形成了話語霸權。由西方主導的國際話語體系中,有關“中國悖論”的現象日益凸顯,面對西方國家的質疑,甚至恃強凌弱的行為,我們必須緊緊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主線,集中對外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和理論成為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話語體系,發(fā)揮人民群眾“閱卷人”的智慧和力量,帶領各族人民奔向美好生活,加速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而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復興與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建構則是新時代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群眾基礎的三大敘事。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在內因和外因中更好地關注和解決內在矛盾,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昭示要堅持獨立自主、勇于開創(chuàng)新路并堅持不懈、一以貫之,這一切都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基礎之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逐步形成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到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可以看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始終是共同的要求。
新時代新征程的文化自信自覺自強不僅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文化建設的問題,也是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文化根基和文化動力,還是從“兩個結合”維度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和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好地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建設以及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使命,離不開發(fā)揮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作用來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深刻把握新時代文化自信自強的主體性蘊含,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主體性實踐,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沿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脈淵源而來,而且與人類社會的現代化融為一體,并以自己的實踐和理論為解決全球共同的問題而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理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