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曾是清代皇家林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清代《圍場廳志》記載這里“落葉松萬株成林,望之如一線,游騎蟻行,寸人豆馬,不足擬之”。隨著當年清政府的過度開墾以及抗戰(zhàn)時期侵略者的掠奪式采伐,這里的森林逐漸退化為荒原。20世紀60年代,六位女子響應國家號召,來到塞罕壩,用青春譜寫了一曲荒漠變綠洲的贊歌。
1 1964年,陳彥嫻、甄瑞林、王晚霞、史德榮、李如意、王桂珍六位承德二中的女生毅然放棄大學夢想,滿懷一腔報國熱情,來到荒無人煙的塞罕壩。她們也是塞罕壩上的第一批女職工。
2 她們被分到千層板林場后,迎接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苗圃倒大糞。這項工作不僅耗費體力,還伴著熏人的臭氣。一天下來,她們累得腰酸腿疼,回去后倒在窩棚里和衣便睡。干了一段時間后,她們逐漸適應了勞動強度,大糞的氣味似乎也不再那么難聞了。
3 春天的塞罕壩,風沙肆虐,氣候干燥,姑娘們的嘴唇干裂,吃飯都張不開口,只能把干糧掰成小塊兒往嘴里塞。當樹苗郁郁蔥蔥、生機勃發(fā)之時,正值青春年華的姑娘們,臉上卻干裂得開始蛻皮。
4 秋天選苗時,為了使苗根不失水分,姑娘們要在泥塘里作業(yè)。十月,壩上已然天寒地凍,好多人都患了風濕病。然而,姑娘們不顧病痛勞累,依然堅持。勞作一天下來,活像六個泥人,姑娘們洗去身上的泥水,也洗去身上的疲憊。
5 冬天,姑娘們和林場工人一樣上山伐樹。在沒過膝蓋的雪地里,她們把砍下的樹用繩子捆上,用單薄的肩膀拉著從山上往下滑。在凜冽的“白毛風”中,姑娘們的臉和耳朵凍得幾乎失去知覺。
6 在零下40攝氏度的天氣里,單薄的窩棚既不抗風又不保暖,住在里面的姑娘,即使抱著火爐也不會感到溫暖。睡到半夜,炕洞里的火熄滅了,褥子、毯子全凍在炕上,起床后就得用鐵鍬慢慢鏟。
7 頭戴皮帽子、腿蹬“氈疙瘩”的姑娘們一回到家,就會嚇家人一跳,常被調侃成“外星人”。有年春節(jié)下大雪,積雪足有一米深,送姑娘們回家的卡車半路拋錨,鏟車又掉進雪坑里,姑娘們只好返回林場。她們含著熱淚,一步一回頭,這年春節(jié)她們是在林場度過的。
8 盡管條件艱苦,六姐妹不怕苦、不怕累,為治理塞罕壩奉獻了自己的整個青春。50多年來,以陳彥嫻為代表的塞罕壩建設者們,艱辛造林112萬畝。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冀輸送凈水 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wèi)京津冀的重要生態(tài)屏障……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做出重要指示。2017年12月5日,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聯(lián)合國環(huán)保最高榮譽——“地球衛(wèi)士獎”。現(xiàn)在的塞罕壩林場已成為全球環(huán)境治理的“中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