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華
“左腳踢,右腳踢,大家都來練身體,身體健康好學(xué)習(xí)……”伴隨一陣悅耳的兒歌,沉寂多年的毽子再現(xiàn)了,小區(qū)休閑廣場上,三三兩兩的孩子在踢毽子。
孩童時代的冬天,非常流行踢毽子。
只要下課鈴聲一響,我們爭先恐后地沖向教室外的空地上,三五成群地圍聚在一起踢毽子。一個個飛起的毽子五彩繽紛,在空中形成了一道道美麗的弧線,猶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彩蝶。那時我們衣服穿得單薄,踢著,跳著,鬧著,凍僵的身體頓時暖和起來,一掃寒冷的侵襲。
踢著毽子的童年,幸福而短暫。轉(zhuǎn)眼間,我們告別了踢毽子嬉戲的年齡。毽子,這個土生土長的體育游戲,也漸漸地“退役”,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如今的孩子,假期中長時間地在電腦、智能手機上瀏覽,對視力與健康肯定不利,學(xué)校鼓勵孩子進行適當(dāng)?shù)膽敉忮憻?,布置了踢毽子這項體育作業(yè)。于是,小區(qū)里悄然出現(xiàn)了久違的踢毽子運動。
踢毽子,看似簡單,實則是個靈巧的活動,講究眼、腿與身體各個部位的緊密配合。這些放飛的孩子,大都是初學(xué)踢毽子,還沒有掌握踢毽子的技巧。鄰家小女孩將毽子拋起,剛要抬腿去接,毽子卻像一個不聽話的小孩子,頭一扭,身一彎,徑直掉落在地上。不服氣的小女孩,從地上撿起毽子,再踢!但事與愿違,只踢了一下就落地了,再次以失敗告終……不服輸,不氣餒,仿佛與毽子較上了勁,小女孩又重新揀起了毽子,燃起了“一定要踢好”的必勝信念。
踢毽子是一項技術(shù)運動,有一個循序漸進、熟中生巧的過程。小女孩練習(xí)的次數(shù)多了,便熟能生巧,不知不覺中,踢到的毽子個數(shù)不斷地增多,從二三個到七八個遞增,慢慢地,一下子能連踢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女孩的技術(shù)越來越嫻熟了,仿佛毽子黏在她腳尖上似的,腳和毽子形成了一種默契的配合,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毽子,指東向東,指西向西,隨著毽子輕盈地起落翻轉(zhuǎn),宛若展翅的彩蝶在翩翩起舞。
其他孩子圍在她周圍,好像眾星捧月一般,投去贊許的目光,一邊為她歡呼,一邊為她點數(shù)。小女孩像受了鼓舞似的,越踢越自信,越踢越有勁,一會兒用腳尖單挑,一會兒用腳內(nèi)側(cè)端起,一會兒又用膝蓋輕輕接住。她踢跳到哪兒,大家就挪動到哪兒,為她騰出起跳的空間。
掌握了技巧的孩子們,不再滿足于單踢計數(shù)的簡單踢法,開始追求花樣踢法,于是乎,雙踢、空踢、跳踢、對踢,花樣迭出,目不暇接。一個個如花的毽子在足尖騰起彈跳,在空中翻飛起舞。有的左右開弓,健步雙踢;有的前后夾擊,騰空跳踢;有的毽逢對手,隔空對踢……孩子們左一腳,右一腳,小小的毽子在空中翻飛,畫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猶如一只只彩蝶在廣場上飛來飛去。
我饒有興趣地望著這些可愛的孩子踢毽子,恍惚間,孩子們也變成了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我的眼前翩翩起舞。
責(zé)任編輯:楊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