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鄧 嬌, 馬 靜, 丁 凡, 李小龍, 趙 瑜
(1.寧夏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銀川 750004; 2.寧夏環(huán)境因素與慢性病控制重點實驗室,銀川 750004;3.寧夏銀川市金鳳區(qū)衛(wèi)生健康局,銀川 75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氣流阻塞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可進展為肺心病或導致呼吸衰竭[1],其致殘率和病死率極高。目前在我國COPD 發(fā)病率仍呈高速增長態(tài)勢,截至2018年,20 歲及以上人群的COPD 發(fā)病率為8.6%,患者人數已多達1 億人[2],已上升為死因序列第3位[3]。研究表明,除個體因素外,吸煙已成為COPD的最重要致病因素[4]。數據統(tǒng)計[5]顯示,50%的吸煙人群可發(fā)展為COPD,COPD 患者中吸煙人群達80%~90%,故戒煙已成為干預COPD 的關鍵措施,采取積極、有效的戒煙方式改善COPD 人群的肺通氣功能已成為當務之急[6]。本研究旨在探討戒煙引起COPD 患者的肺功能變化情況,以提高患者和有關人員對COPD 的認識,為后期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導。
1.1.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RCT)。
1.1.2 研究對象 有吸煙行為且當前處于疾病穩(wěn)定期的人群,年齡、性別不限。
1.1.3 干預措施 包含護理干預、藥物干預、行為干預等至少一種戒煙方式。
1.1.4 結局指標 包含下列至少一種肺功能測定指標,如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FVC)、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最大呼氣中期流量(MMEF)、功能殘氣量(FRC)、肺總量(TLC)、殘氣量/肺總量(RV/TLC)等。
1.1.5 排除標準 1)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如哮喘等;2)原始數據缺失、重復或未正式發(fā)表的文獻;3)綜述、個案及會議摘要。
從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CBM)、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等中文數據庫和PubMed 英文數據庫中檢索自建庫至今戒煙引起COPD 患者肺功能變化的相關文獻。檢索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中文檢索詞包括戒煙、控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肺通氣、指標、參數等;英文檢索詞包括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smoking cessation、respiratory function Test等。以PubMed 為例,具體檢索策略見圖1。
圖1 PubMed 檢索策略
由2 人根據文題及摘要對檢索文獻進行初步篩選,對于有異議的文章進行討論或由第三方介入決定是否納入。為保證不同評價者對同一問題理解的一致性,選擇幾篇文獻進行1 次數據預提取。最終數據由2 位評價者獨立交叉提取,用Excel 2019 匯總標題、作者、發(fā)表年份、樣本含量、人群特征、干預方法、干預時間、結局指標等基本信息。
本研究使用隨機對照研究常用的質量評價工具Cochrane RCT 質量評價標準對納入的16篇文獻進行評價,由2 人獨立進行并核對最終結果。
運用RevMan 5.4.1 軟件對提取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為效應分析統(tǒng)計量及95% CI 進行描述,結合Q 檢驗與I2判斷是否存在異質性及其大小,I2>50%考慮存在異質性,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反之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結合漏斗圖和Egger’s 檢驗分析有無發(fā)表偏倚。
初檢出相關文獻1 623 篇,其中PubMed 701篇、CNKI 97 篇、萬方數據庫545 篇、VIP 257 篇、CBM 20 篇和其他途徑獲得文獻3 篇,經過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16 個隨機對照研究[7-22],包括1 469 例研究對象(試驗組722 例,對照組747例),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2。
圖2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納入的文獻共涉及健康教育(如呼吸訓練等行為干預、隨訪、宣教)、藥物干預、心理干預、護理干預、綜合干預等5 種戒煙干預措施,多數研究采用2 種及以上干預模式相結合的綜合方式以強化戒煙效果。結局變量主要為FEV1、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 Pred)、FEV1/FVC、FVC 占預計值百分比(FVC%)、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肺泡氧分壓(PaO2)、呼氣峰值流速(PEF)等8 項肺功能效應指標,但肺功能指標報告最多的是FEV1、FEV1/FVC、FVC 和FEV1% Pred,報告文獻數目分別為15、8、5、2 篇。本研究將對報告最多的以上4 項指標進行分析,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16 篇納入研究文獻的基本特征
對結果指標為FEV1的隨機對照試驗做Egger’s 檢驗及漏斗圖檢測發(fā)表偏倚,Egger’s 檢驗結果為P=0.532>0.05,且漏斗圖大體對稱,提示發(fā)表偏倚的可能性較小,見圖3。
圖3 納入文獻Meta 分析漏斗圖
2.4.1 戒煙引起肺功能指標FEV1的改變情況15 項研究共1 424 例研究對象報告了戒煙引起肺功能FEV1的改變情況,15 項研究間的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05,I2=93%,可認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的FEV1參數高于對照組,說明戒煙可以提高FEV1水平,合并效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01,SMD=0.91,95% CI(0.50~1.33)]。同時,進行敏感性分析,逐個去除各項研究后,結果顯示無明顯變化,提示研究結果穩(wěn)定性較好,表明戒煙干預可有效改善肺功能FEV1的情況,見圖4。
圖4 FEV1 指標的森林圖
2.4.2 不同戒煙方式對FEV1的影響 15 項研究共1 424 例研究對象報告了戒煙引起肺功能FEV1的改變情況,其中5 項研究采用了健康教育干預,2 項采取藥物干預,2 項采取護理干預,6項采取綜合干預。每種干預方法所納入的研究間異質性均為0,故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健康教育組的異質性(χ2=3.29,P=0.51,I2=0%)與95% CI 總效應量[0.52(0.34~0.69),P<0.000 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藥物干預組的異質性(χ2=0.01,P=0.83,I2=0%)與95% CI 總效應量[0.36(0.11~0.61),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干預組的異質性(χ2=0.06,P=0.80,I2=0%)與95% CI 總效應量[5.22(4.52~5.91),P<0.000 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干預組的異質性(χ2=4.25,P=0.51,I2=0%)與95% CI 總效應量[0.34(0.16~0.52),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5。
圖5 FEV1 亞組分析的森林圖
2.4.3 戒煙引起肺功能指標FVC 的改變情況 5 項研究432 例研究對象報告了戒煙引起肺功能FVC 的改變情況,各項研究間的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29,I2=20%,各項研究間異質性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的FVC 參數高于對照組,說明戒煙可以提高FVC水平,合并效應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01,SMD=0.62,95% CI(0.43~0.82)]。逐個去除各項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無變化,提示研究結果穩(wěn)定性較好,表明戒煙可有效改善肺功能FVC 情況,見圖6。
圖6 FVC 指標的森林圖
2.4.4 戒煙對肺功能指標FEV1/FVC 的改變情況9 項研究921 例研究對象報告了戒煙引起肺功能FEV1/FVC 的改變情況,各項研究間的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000 01,I2=82%,各項研究間異質性較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的FEV1/FVC 參數高于對照組[SMD=6.49,95% CI(3.76~9.23)]。逐個去除各項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本次合并結果的異質性主要來自洪依今[16]的研究,去除后發(fā)現各項研究間異質性降低(I2=19%,P<0.000 01),經亞組分析后提示為戒煙采用的干預方式有差異所致,見圖7。
圖7 FEV1/FVC 指標的森林圖
2.4.5 戒煙引起肺功能指標FEV1% Pred 的改變情況 2 項研究115 例研究對象報告了戒煙引起肺功能FEV1% Pred 的改變情況,各項研究間的異質性檢驗結果為P=0.008,I2=86%,各項研究間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合并效應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7.23,95% CI(-7.75~22.22),P=0.34],見圖8。
圖8 FEV1% Pred 指標的森林圖
近年來,由于COPD 的常見性、多發(fā)性和嚴重的合并癥致其病死率上升,給個人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23],雖然引起該疾病的危險因素眾多,但仍可歸結為個體易感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兩大類。其中,煙草的使用是COPD 環(huán)境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煙霧中的有害成分可使肺組織受到損害,因此,去除吸煙對肺組織進一步損傷這一危險因素,并于后期為患者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對于改善肺功能狀況具有重要意義[24]。目前普遍使用的戒煙方式主要有健康教育(行為支持、健康宣教等)、藥物治療(尼古丁替代療法、鹽酸安非他酮緩釋片及酒石酸伐尼克蘭等)、心理干預、護理干預、綜合干預等多種方式[25-27]。因此,本研究試圖探討戒煙干預對COPD 患者肺功能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干預和開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持。
肺功能的改善主要可反映為FEV1、FVC、FEV1/FVC、FEV1% Pred 等指標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戒煙干預能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戒煙的各項干預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COPD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及重視,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戒煙干預對于COPD 患者切實可行。但就不同戒煙方式而言,運用2 種及以上干預方式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使用1 種干預方式,但具體使用何種戒煙方式,應綜合考慮患者病情所處階段、經濟收入、個人偏好等因素。
本研究發(fā)現,健康教育、藥物干預、心理干預、護理干預及綜合干預等戒煙措施均能有效改善COPD 患者的肺功能,但最終選擇哪種干預措施,通常需要同時權衡各干預措施之間的利弊。因此,本研究對定量化遴選出最高效的干預措施有一定局限性,還需要進一步利用網絡Meta 分析進行篩選以提高決策能力。另外,本研究并未限制入組人員性別,也可能存在文獻收錄不全而導致的偏倚。因此,還需進一步開展大樣本量、長隨訪周期、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以增加結論的可信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