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萬麗君
(1.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1200;2.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0)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1]?!皟和押谩彼枷雭碓从?989年《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最大利益優(yōu)先”原則,即為兒童成長發(fā)展提供適宜的條件、環(huán)境和服務,最大限度地尊重并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2]。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類住區(qū)規(guī)劃署初次提出“兒童友好城市”倡議:讓城市成為一個適合兒童成長的地方,將兒童的根本需求納入城市或街區(qū)的規(guī)劃中,通過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區(qū)或城市的兒童友好度[3]8。兒童友好城市(又稱“兒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y, 簡稱CFC)是指致力于實現《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的兒童權利的城市、城鎮(zhèn)、社區(qū)或任何地方政府體系;在這些城市或社區(qū),兒童的心聲、需求、優(yōu)先事項和權利是當地公共政策、程序、決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兒童友好型城市是適合所有人棲身的城市[3]10。自此,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在全球廣泛推廣、認證與實踐。我國40多年來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中,城市基本圍繞成人需求而建設,城市兒童的權益長期被忽視,他們的生活和環(huán)境面臨巨大變化和挑戰(zhàn)。為更好地尊重兒童權益、滿足兒童需要、增進兒童福祉,“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已經成為我國當今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共識和時代使命。
兒童友好城市研究是指運用“兒童友好”基本理念和理論進行有關城市規(guī)劃、設計、創(chuàng)建、治理與發(fā)展等方面的研究。受政策推動和現實影響,近20年來有關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研究大量涌現,回顧文獻并梳理研究熱點和議題,了解中國在地化研究歷程和趨勢,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兒童友好理念和共識,總結和反思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為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和指導,從而讓廣大兒童在越來越友好的環(huán)境中生活、成長和發(fā)展,擁有美好未來。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筆者以2003—2023年為檢索時間,分別設“關鍵詞”和“主題”檢索條件,對“兒童友好城市”進行模糊檢索。截至2023年5月24日,排除不相關及重復性文獻,共計搜索文獻424篇。為提高文獻質量和研究精確度,運用人工方式對檢索到的初始數據進行篩選和處理,剔除其中會議、報告等非研究性文獻共196篇,最終將228篇研究樣本確定為有效分析數據。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運用計量分析與內容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具體研究過程分為幾個步驟。首先,將引文分析軟件CiteSpace 5.7作為分析工具,對總體文獻計量分析。CiteSpace可視化應用軟件利用尋徑算法和共引分析原理,繪制共詞聚類圖譜和時區(qū)視圖,能較為直觀地幫助研究者發(fā)現某領域研究熱點并預測其動態(tài)發(fā)展前沿[4]。其次,運用CiteSpace將有效數據轉化成軟件可識別的Refworks格式文本。然后,設置好分析文獻的年份區(qū)間,選擇不同節(jié)點類型,運行軟件,獲得相應知識圖譜。最后,根據可視化的圖譜,結合研究樣本具體內容進行分析。通過上述三方面的數據分析,全面呈現我國近20年來兒童友好城市研究的圖景。
本文重點從發(fā)文總量變化、研究機構分布、研究主題和關鍵詞分析、研究主要內容分析4個方面探討截至2023年5月我國兒童友好城市研究情況,力圖客觀地把握研究進展與研究趨勢,多角度地呈現兒童友好城市的研究熱點與方向,反思和展望未來的研究方向。
通過對研究文獻的數量分析,可以較為清楚地呈現兒童友好城市研究的整體狀況、進展和速度。
近20年兒童友好城市研究的發(fā)文量呈現從無到有、從平穩(wěn)到快速上升的趨勢,如圖1所示,具體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研究期”(2003—2006年),在2006年之前沒有相關研究論文,說明盡管國際上創(chuàng)建兒童友好城市的倡議已久,但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尚未得到重視,尚未進入研究者視野。第二階段為“研究起步期”(2006—2017年),研究論文開始出現,但每年僅有1—2篇左右,自2016年開始發(fā)文量略有增加,每年也僅五六篇。第三階段為“研究升溫期” (2018—2020年),發(fā)文量開始突破個位數,往后呈小型增長。第四階段為“研究快速發(fā)展期”(2021—2023年),有關兒童友好城市研究的論文量快速增長,出現一個小高峰,2021年和2022年皆達到55篇左右,2023年僅5個月已達到24篇。這一過程反映了兒童友好城市研究關注度近年來明顯提升,學界研究力度也在持續(xù)加大。
圖1 年度發(fā)文量變化趨勢圖(2003—2023年)
研究發(fā)現,發(fā)文量變化趨勢、變化的關鍵年份節(jié)點與當時社會的推動、相關政策文件頒布密切相關。2006年和2016年分別是聯合國兒童友好型城市方案提出的10周年和20周年。2016年長沙提出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戰(zhàn)略構想,深圳率先啟動我國首個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并將其納入《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5],成為先行建設示范區(qū)。2017年上海、江蘇也隨之提出創(chuàng)建兒童友好型城市。2018年深圳發(fā)布全國首個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行動計劃:《深圳市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行動計劃(2018—2020年)》[6]《深圳市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戰(zhàn)略規(guī)劃(2018—2035年)》[7]。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提出“關愛兒童、共享發(fā)展,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實現”,倡議承諾讓兒童“能在兒童友好城市和環(huán)境中成長”[8]。同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總結了全球成功的實踐經驗,發(fā)布《構建兒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區(qū)手冊》,提供技術性指導[3]。2021年起,我國陸續(xù)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9]、《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21—2030)年》[1]及《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10]、《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11]等國家層面的文件綱要,各地也相繼推出了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相關實施方案、兒童友好社區(qū)建設規(guī)范等配套文件,明確提出建設中國兒童友好城市的目標和策略措施。2022年、2023年分別有14座和40座城市入選全國第一批、第二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在國家層面受到高度重視,作為重大工程寫入了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動并掀起建設熱潮,相關研究工作也進入新階段。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一項公共事業(yè),需要全社會關注,其研究是一個多領域、跨學科的課題。涉及哲學、法學、社會學、地理學、建筑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生態(tài)學、風景園林、公共管理等學科,具體包含城市規(guī)劃、城市設計、城市交通、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空間設計、景觀設計、醫(yī)療保健、公共事務管理、社會治理、經濟、司法等諸多領域。
為更好地了解兒童友好城市學術研究力量分布狀態(tài),本研究生成了相關研究機構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發(fā)現兒童友好城市的主要研究力量以各建筑學院、城市規(guī)劃學院、園林學院、藝術學院或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的研究者居多,少量研究分布于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育學院等其他研究機構。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深圳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等機構對研究貢獻較大。這些研究機構所對應的學科主要集中于建筑、城市規(guī)劃學科。圖譜中出現的少量點狀聚集和分散連線反映出這些學術研究院?;驒C構與社會組織、政府部門進行了跨機構跨部門的合作研究模式,但跨學科、跨領域式的合作研究比較少。
圖2 相關研究機構共現圖譜
本研究通過對研究主題的聚類分析,梳理出有關兒童友好城市研究的熱點問題。從生成的研究主題知識圖譜中可較為清晰地看出我國兒童友好城市研究具有較強的聚焦性,主要關注五大問題: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和城市規(guī)劃中的)兒童參與、兒童與城市公園、兒童與(城市)公共空間、困境兒童友好,如圖3所示。
圖3 兒童友好城市研究主題聚類圖譜
進一步通過對關鍵詞分析,生成關鍵詞時序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發(fā)現具體的研究內容和空間,預測兒童友好城市研究的前沿進展和研究趨勢。近20年來,比照時間和內容兩個維度,我國兒童友好城市研究顯示了向量的推進過程。2013—2015年,零星研究主要關注對“兒童友好”的認識,把“兒童權利”問題作為兒童友好城市發(fā)展的核心要素來考慮。2015—2020年,逐漸增加的研究將視野聚焦在對“兒童友好城市空間”精心、系統(tǒng)化設計和規(guī)劃上,在城鄉(xiāng)規(guī)劃、城市更新、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城市公園改造、公共服務設施、活動場所、自然/綠色空間、街區(qū)社區(qū)、學區(qū)、住宅環(huán)境、兒童出行路徑、兒童休閑游戲空間等各個“兒童友好成長空間”領域進行研究探討,逐漸形成了對兒童友好城市網絡化空間的建構研究。在此期間,還有部分研究者從兒童權利出發(fā),倡議推進困境兒童的權利保障友好、完善公益普惠的兒童福利體系。2020—2023年,學者們開始將研究從制度化建設、國外經驗借鑒轉向兒童友好的內涵研究、國內城市在地化的實踐研究,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和因地制宜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措施和路徑進行了探討。
僅用CiteSpace分析樣本文獻只能概覽研究總貌,不能針對具體研究反映的問題深入分析。因而,本研究進一步深入研讀文獻并結合內容分析發(fā)現,我國兒童友好城市研究主要有3種范式:思辨取向的理論研究、實用取向的國際經驗借鑒、行動取向的本土實踐探索。
(1)思辨取向的理論研究
兒童友好城市的理論研究主要涉及內涵、價值、特點和原則等議題。當前我國研究者對兒童友好城市的內涵理解基本達成共識,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倡議文件思想趨于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理解還存在差異,主要有3種代表性觀點:一是將兒童友好城市視為一種城市、城鎮(zhèn)、社區(qū)或任何地方的善政體系[12],二是強調兒童友好城市就是把城市建設成為適合所有人居住的空間[13],三是嘗試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層面將兒童友好城市視為保障兒童權利實現、推動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社會環(huán)境[14]。3種觀點各有側重,但也有共性,即都強調要尊重兒童主體性、保障兒童權利、注重兒童參與。
學者們對兒童友好城市的特征也進行了研究。鄧凌云轉譯并總結了來自聯合國的7個維度特征,包括社會基礎設施、兒童利益優(yōu)先原則、環(huán)境和空間條件、可持續(xù)發(fā)展、兒童參與決策、弱勢兒童群體保護和消除歧視[15]6。吳金群等人進一步將兒童友好城市的表現總結為社會政策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權利保障友好、成長空間友好、發(fā)展環(huán)境友好[16]。余煒楷等人認為兒童友好城市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兒童能夠獲取基本服務,享有教育和技能培訓,生活在清潔、安全、有綠化空間的環(huán)境,有地方玩耍和娛樂[17]14。
學者們認為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應秉持的根本原則是以人民為中心[16],要堅持兒童優(yōu)先、普惠共享、中國特色、開放包容、因地制宜、探索創(chuàng)新、多元參與、凝聚合力的基本原則[18]。同時,在兒童友好城市設計上,要堅持在城市建設中給予兒童參與權,為兒童提供社會服務并完善服務體系,確保兒童戶外生活環(huán)境的安全,滿足兒童活動的需求的原則[13]。
(2) 實用取向的國際經驗借鑒
兒童友好城市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得較早,已有三大洲400多個城市被聯合國認定為兒童友好型城市。我國迄今為止沒有一座城市被認證,所以,學習國際兒童友好城市優(yōu)秀案例,總結分析國外先行先試經驗,不失為最簡便的途徑。已有研究介紹和評估了16個國家20多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實施途徑與成效。研究者們批判性地吸收了六大方面的營造經驗,并針對我國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改善建議,為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發(fā)展提供了實踐范例和參考思路。
第一,完善制度組織。芬蘭建立從國家到地方層面的組織體系,負責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澳大利亞通過國家和地方政府建制,全民協同擬定行動綱要,全方位規(guī)劃和保障實施兒童友好城市。韓國以兒童基金會委員會為核心,搭建兒童友好城市的組織框架。
第二,注重規(guī)劃管理。德國通過兒童友好的城市交通規(guī)劃與管理,促進兒童獨立上學。日本流山市通過育兒友好特色建設提高城市競爭力。
第三,關注空間改造。英國在城市中正式與非正式空間并重營造兒童游戲空間。荷蘭鹿特丹營造兒童喜愛的自然野趣游戲空間,提供適合兒童游戲的活動設施。荷蘭代爾夫特市建立和完善適宜兒童游戲和獨立出行的街道及公共空間環(huán)境。美國丹佛市建設具有游戲教育元素的安全游戲設施等“見學地景”空間;波特蘭市通過社區(qū)廣場公園、街道、門前綠地、庭院空間等不同的空間類型為兒童提供了多選擇的活動場地。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通過改造“口袋公園”、安全街道、共享社區(qū),重視為0—6歲兒童及其照料者打造健康、舒適、包容的友好環(huán)境。加拿大關注兒童家庭住房空間建設,確保其居住的可負擔性和宜居性,提供配套服務設施。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不同人群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共享公共空間。
第四,加強社區(qū)改造。澳大利亞本迪戈市通過兒童參與營造社區(qū)歸屬感來實現友好。日本二世谷町也重視兒童參與社區(qū)營造。巴西的累西腓挖掘社區(qū)資源,進行社區(qū)改造,以小范圍社區(qū)試點的方式,以點帶面推進整個城市建設。
第五,重視兒童參與。德國雷根斯堡市成立“青少年顧問委員會”和“市長兒童顧問”,以“游戲總體規(guī)劃”“街區(qū)漫步”“青少年城市玩家”等技術方法,讓兒童和青少年參與友好城市規(guī)劃并發(fā)表意見和決策[19]。日本奈良市兒童參與制定兒童友好的城市條例及其管理條例,富谷市設立兒童會,授權初級領導者(中學生)參與城市管理。尼泊爾運用法律、政策保障和資源監(jiān)測支持兒童參與,完善兒童公共參與組織體系,遵循兒童發(fā)展的特點[20]。
第六,建立評估體系。俄羅斯建立符合本國實際的兒童友好型城市評估指標體系;阿聯酋沙迦通過評估,為兒童友好開放公共空間設計與開發(fā)提供依據。日本町田市成立青年中心,參與城市政策和項目評估。
(3) 行動取向的本土實踐探索
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不能盲目借鑒或照搬照套國際現行發(fā)展經驗。因為受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社會人口結構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城市、街區(qū)和社區(qū)所呈現的樣態(tài)和現實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我國亟待創(chuàng)建切合本國國情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2016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各大小城市陸續(xù)開展兒童友好城市的在地化探索,涌現了一些較為成功的典型性經驗案例,具體內容見表1。與此同時,研究者對此并行開展的研究遵循“理念—政策—行動”這一思路,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兩種研究路徑。
表1 國內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典型經驗一覽表
一是自上而下的政策響應建構研究:戰(zhàn)略—規(guī)劃—執(zhí)行。提出政策框架、施策路徑,由目標、機制、內容和評估構成完整的“兒童友好城市”治理方案。從城市總體規(guī)劃、詳細規(guī)劃、專項規(guī)劃、特定地區(qū)規(guī)劃、空間要素規(guī)劃等方面,進行兒童友好城市規(guī)劃研究。
二是自下而上的實踐行動落地研究:計劃/分析—實施—評估/檢查—優(yōu)化。通過理念滲透、價值傳導進行規(guī)劃及教育,在社區(qū)基層開展實踐,然后制定技術規(guī)范,對項目進行監(jiān)測評估分析,提出進一步實踐治理的方案措施。分析城市環(huán)境條件、空間特征,兒童心理以及成長、人際互動需求,兒童行為模式體征,發(fā)現城市及其空間存在的問題,加以更新和優(yōu)化,實現兒童友好。
2013—2023年期間兒童友好城市研究總體發(fā)文量不多,呈現逐年上升的態(tài)勢,特別是2019年后受政策影響出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發(fā)表在高質量期刊上的文獻數量相對較少,數量有待增加、質量有待提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建筑、城市規(guī)劃學科,出現了一些院校/機構—社會組織—政府的跨機構合作研究,涉及研究領域逐漸從單一走向廣泛。研究主題有所拓展,從對兒童友好、兒童權利和兒童參與的理論探討,兒童友好城市政策響應建構的研究,逐漸轉為兒童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規(guī)劃研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落地實施研究。基本上遵循了從經驗總結到行動研究,從學習借鑒國外經驗到本土化城市實踐研究的思路。
縱觀已有研究,兒童友好城市研究雖有所進展,但在研究內容的深度、研究主體的協作性、研究方法的豐富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诖?本研究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和建議。
(1)深化理論和實踐研究
我國兒童友好城市研究內容雖然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已從抽象的權利和需求的理論研究轉向實體城市建設的實踐研究。從整體上看,在理論研究方面,經驗梳理、案例總結和理論解析類的研究居多,深入探究的學理性和系統(tǒng)化研究不足。在實踐研究方面,已有研究關注具體實踐中的政策建構研究、空間營造研究、服務供給研究,但對兒童友好城市的評價研究較少;研究方法上,注重對環(huán)境規(guī)模、空間類型、界面要素、特征元素進行實地觀察、田野調查、數據采集、平面測繪,但基于兒童的循證研究、資金保障研究、依托科學評估工具的動態(tài)循環(huán)監(jiān)測評估類的實證研究仍需加強。因此,在兒童友好城市后續(xù)研究中,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研究向縱深拓展,靈活運用多元化研究范式、方法和技術,提升研究的高度,挖掘研究的深度。
(2)加強對兒童的研究
當前兒童友好城市空間建設是熱點研究問題,對其框架、內容和方法的調查是主流研究。不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沒有靈魂的。兒童友好城市研究不應該僅僅研究空間、設施和環(huán)境的供給問題,還需要研究政策倡導、空間實踐和服務支撐問題,更需要關注研究兒童的空間經驗,研究如何真正賦能于兒童,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真正參與城市建設和生活,將兒童真切的需求表達到城市的各個空間,建構自身的空間經驗與人際關系。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服務主體是兒童,其有效性也需要兒童的校驗。因此,在我國兒童友好城市研究中,研究者有必要從教育、心理、健康衛(wèi)生和文化等不同角度研究兒童,對兒童友好城市進行回應性的循證研究,在不同領域踐行兒童友好理念,致力于兒童友好權利的實現。
(3)重視跨學科合作研究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關涉制度建設、空間營造、兒童參與、服務供給、評估體系多方面內容,是全域維度的城市轉型重構;需要學術機構、行政部門、學校、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兒童公益組織、媒體等多機構參與、合作和研究,需要建構以兒童為中心的多元化協同工作機制。然而,已有研究以建筑、城市規(guī)劃學科對重點地區(qū)和重要空間的研究居多,研究視野較為狹窄,多學科合作研究較少,跨領域研究的融合度不高。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既要提高不同學科和領域研究者之間的合作程度,也要拓展多團體跨機構跨部門之間的合作研究空間,共同推動我國兒童友好城市系統(tǒng)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