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瑩 張詠萍
每位教師精心備好一節(jié)課,在整個年級每個班級上一遍,這樣的“走班制”教研活動,盤活了教師個人、備課組和教研組聯動機制,喚醒了教師的職業(yè)自覺。筆者所在學校的語文教師通過整合、提升、推進,逐步打造出了“走班制”語文教研團隊。
“走班制”教研模式,根據學科的不同,或教學層次的不同,教師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動上課。“走班制”教研模式打破了常態(tài)教學,具有靈活性、多樣性、選擇性的特點,給予我們的小學語文教研團隊啟發(fā)和思考,讓教師在各個班級“走”起來,盤活固有的教研模式,打造新型教研團隊。
“走班制”教研團隊建設,就是以備課組為單位組建教研團隊,由備課組組長負責,以每學期每位教師“研磨一節(jié)精品課,整個年級輪班執(zhí)教”的教研形式,引領每位教師在反復的上課、觀課、議課、反思中不斷成長,打造出善學、善教、善研的教研團隊,促進語文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走班制”教研團隊開展自下而上的減負增效的教研活動,以備課組為成長平臺,讓教研活動回歸到課堂,立足于教學活動。每學期,每位教師在上好一節(jié)精品課的過程中,突破自身的一個教學薄弱點,錘煉一項教學技能,更新一個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切實體會到了“走班”這種形式的教研活動立足于教學,生長于課堂,縱有進步快慢之分,但行之久遠,都能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同年級組教師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教研團隊,共同進步,有助于提升年級組的教研水平。原來由學校層級主導的考核評價也下放到了各個團隊之中,更透明、更民主、更開放。簡而言之,建立“走班制”的教研團隊使得每位教師都能在舞臺上嶄露頭角,探索自我、理解自我、展示自我,為教師團隊的發(fā)展帶來新的動力。
1.制定方案,用心安排。每學期開學初,語文教研組以各年級備課組為單位,參照本學期教學進度,協調好每位教師“走班”上課的時間,最終形成年級組“走班”課安排表。
2.精心選課,組內研課。上課教師選擇一個課題在備課組內進行討論。研課時,先由上課教師說課,重點闡述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理解、重難點的確定、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等。組內教師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教學經驗,各抒己見,給上課教師提出建議。
3.輪班執(zhí)教,觀課議課。教師精心備好課后,在年級每個班上一次。輪班執(zhí)教時,本年級備課組成員均須參與,執(zhí)教完后,大家及時提出意見與建議。教師在一輪又一輪的執(zhí)教中研討所產生的問題,對教材和學生進行深度分析,優(yōu)化教學方案,最終實現備課團隊成員的共同提升。
4.整理資料,上交存檔。每次“走班”教學后,上課教師填寫《“走班”教學實踐記錄單》上交至年級教研團隊,再由各教研團隊整理后上交至校語文教研組存檔。記錄單上不僅要寫出教學過程、設計意圖,還要附上走班教學、集體議課的照片,以及寫出議課的內容和輪班執(zhí)教后的反思。
5.校內展示,評優(yōu)獎勵。每個年級備課組在學校教研組微信群中發(fā)布教師“走班”教學活動的實時照片,實現了對年級教研團隊的動態(tài)管理。
“走班”考核以年級備課組和校語文教研組完成初步評價,再由教科處核查和統計,綜合評定教師的“走班”考核成績。期末,各年級教研團隊根據《“走班”評價方案》,按3∶4∶3的比例評選出優(yōu)秀、良好及合格的“走班”課。學校再根據教師《“走班”教學實踐記錄單》、經驗總結、論文撰寫等指標,設立獎勵基金,獎勵“走班”先進個人及團隊。
對評選出來的優(yōu)秀“走班”課,采用微課或課堂實錄形式進行錄制,在“‘走班優(yōu)秀課例云賽臺”上展示,也可以使用白板應用平臺進行互動,完成微課錄制和云上共享。
1.教研團隊共進,促進專業(yè)發(fā)展。其實,“走班”就是磨課的過程,每位語文教師既是磨課者也是被磨課者,既是觀課者又是議課者,既是學習者又是引領者。授課的教師都渴望在不同的教學場景中積累教學經驗,逐漸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技巧。觀課教師的視野也超越了單一的班級,擴展至整個年級,以橫向比較的方式實現全方位的問題察覺,打破了對原班級、原學生的固有印象,發(fā)現了學生被忽視的“閃光點”,這對教師的成長也有巨大的推動力。通過“走班”研討,不同年級的教師之間的教育觀念發(fā)生碰撞,優(yōu)勢互補,實現了共同成長。
“走班”研討,有備課組的教師出謀劃策,也讓青年教師少走了彎路。有一定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來上課,其他教師觀摩并參與研討,這樣能夠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也讓骨干教師深耕課堂,以研促教,在實踐研究中不斷前行。
“走班”活動最大的益處,是充分發(fā)揮了學校名師和有經驗的教師的引領作用。如今,他們的課堂不僅為本年級的教師開放,其他年級的教師在教研微信群里看到這些優(yōu)秀教師的“走班”信息,便會自發(fā)地跨年級聽課學習。名師和經驗型教師把先進的教學理念,個人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在新課程實施中探索出來的有效教學方法及策略分享給其他教師,助力團隊前進。
“走班”研討把多種教研活動融為一體,人人都在上“公開課”,有效地解決了部分青年教師無法自立、中年教師缺乏持久力、老年教師無法繼續(xù)推進教學的問題,同時,也改變了以往備課組研討流于形式的狀況,真正起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每位教師在氛圍和諧的教研團隊中,在如家人般的組員的幫助與見證下,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地拔節(jié),一個學期一個學期地成長。
2.堅持“走班”教研,提升教研實效。通過“走班制”教研團隊建設,教師的教學研究方式從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轉變。教師品嘗了創(chuàng)新教研的甜蜜果實,積累了解決教研實際問題的對策和經驗,探索了從教育均衡發(fā)展邁向教育優(yōu)質均衡的新路徑,語文教研活動的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
(1)緊密結合課堂實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觀察、反思和交流,通過了解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這種以教學實踐為基礎的教研活動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2)鼓勵備課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學習和集體研究。通過輪班執(zhí)教和觀課議課,教師之間能夠相互借鑒經驗、分享教學資源,培養(yǎng)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共同進步。教師還可以通過觀摩優(yōu)秀“走班”課程、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3)強調教師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并且能夠根據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走班”課程。這種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能夠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動力,增強他們開展教研活動的積極性。
“走班制”教研團隊建設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與人才梯隊培養(yǎng)結合在一起,提高了學校語文教師整體水平,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打造出了語文教研團隊品牌。我校錄制的《堅持“走班”教學,深耕教研沃土》在上饒市信州區(qū)教研曬臺活動中被評為特等獎,“走班”教研團隊也在區(qū)教研活動中多次進行經驗介紹和展示。學校每學期還選出部分優(yōu)秀的“走班”課,邀請教研片區(qū)的成員來觀摩,或者送教到農村學校,促進了區(qū)域教研的發(fā)展。
“走班制”教研團隊建設取得的成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白甙嘀啤苯萄袑嵤┌四陙恚粩嘤行碌膯栴}呈現。剛開始實施時,不少教師都是被動參與。于是,我們通過校領導和名師帶頭“走班”,進行榜樣引領,并讓全校教師觀摩,不斷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優(yōu)秀課獎勵金額,優(yōu)先推選優(yōu)秀的“走班”教師外出學習和參加比賽。教師的參與熱情逐步提高,由被動參與轉為主動投入。每學期,語文教研組和教科處都會對“走班”活動進行總結,并根據出現的問題想策略、改方案、進行試點,成熟后再推廣。
目前,我?!白甙嘀啤闭Z文教研團隊實踐的焦點是課堂教學。接下來,學校將引導各語文教研團隊把日常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升華為研究課題,把研究課題拆分并轉化為可行的具體操作,融入日常教學工作,讓“教”與“研”齊頭并進,不斷提高教研團隊的科研水平?!?/p>
(作者單位:袁瑩,江西省上饒市第十一小學;張詠萍,江西省上饒市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