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長沙)
與人交道,只要心智正常,誰都希望擁有睿智和理解的狀態(tài),既希望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能夠被廣泛理解,也希望能讀懂和看懂他人的存在。因為只有這樣,人才擁有稱之為人的價值和尊嚴。
只是,在實現(xiàn)這種美好愿望過程中,有些人似乎如魚得水,他們確實可以輕而易舉地隨心所愿,并受到一片的羨慕與贊揚;有些人不好不壞,中不溜秋,總有美中不足,不是這方面欠缺,就是那方面遺憾;有些人卻是弄巧成拙,不是自己的言行常常被人誤解,就是看不明白別人對自己的反應與表現(xiàn),甚至看不慣周邊的一切,把人際關系弄得一地雞毛。
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原因肯定很多,但其中有一條特別重要,那就是在后天的為人處世中是否重視和善于換位思維的運用。那些注重換位的人,說起話來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做起事來也往往容易順順利利,也特別討人喜歡和尊重;而那些只從自身出發(fā)、不重視或不屑于換位的人,定義別人卻從不被別人買賬,推銷自己卻始終不受社會待見。
換位,最直白的意思,就是調(diào)換位置,是將此位換成彼位,把彼位調(diào)到此位。而這里主要是指一種思維方式,在與人打交道中,實行心理位置互換,把對方設想為自己,將自己設想成對方,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與對方聯(lián)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體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找見感同身受和情感共鳴。在人生的打理中,它不僅是一種好韜略、好方法,也是一種親近人、打動人的好姿態(tài),反映著人之為人的能力與水平,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心胸與格局,折射著人的修為與境界。誰重視并運用得好,誰就一定會贏取人生的主動。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諸如此類式的埋怨:“關于這個道理,我已講了不下十次八次,可他就是聽不懂,簡直就是個豬腦袋!”“我是為他好才這么說,他居然把好心當作驢肝肺!”“我哪里是這個意思嘛,他偏要那樣理解,真讓我無語!”“我是做好不得好呀!他不僅不記我的恩,反而把我當仇人對著干,我勸其上山他下水,我叫其下水他上山!”……這種種的吐槽,當事人充滿著委屈與無奈,但聽者卻不一定能共情,反而認為當事人是活該。因為,在聽者的心目中,當事人肯定也有問題,至少工作方法簡單,不注意與溝通方的互相換位,只有“我說你聽”“我講你通”“我令你行”的簡單粗暴,人家不予領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有一對夫妻化解爭吵的做法,倒是很能給人啟示。丈夫對妻子的嘮叨已有一段時間的不爽,但他并沒有與妻子當面鑼對面鼓地針鋒相對,而是瞅準妻子在廚房炒菜的時機予以換位式地指出。丈夫站在妻子的旁邊,一會兒說要少放些油,一會兒說火太大了,一會兒說要加點水,一會兒說鹽放少了,一會兒說要放點味精……妻子于是忍無可忍大喊道:“煩不煩呀,你給我站開!我知道怎么做,用不著你指手畫腳!”丈夫聽罷,狡黠而冷靜地說道:“我只是想讓你明白,我開車時,你在副駕位一直嘮叨,我那時的感覺也和你現(xiàn)在的感覺一樣呀!”丈夫這句看似不經(jīng)心的話,卻直抵妻子的心田。從此之后,妻子對丈夫的行為不再指指點點,夫妻雙方既互相尊重、互相鼓勵,又各得其所、各安其好。
還有這樣一個給人啟迪的故事。說的是,有個人請一位盲人朋友吃飯,結束時天黑了,盲人和朋友道別后準備起身要走,朋友喊住他,給他點了一盞燈籠,請其拿著。盲人很生氣,埋怨道:“我本來就看不見,你還給我一個燈籠,你是不是在嘲笑我呀?”朋友笑著回他:“就是因為你看不見,我很在乎你,才給你點個燈籠,你看不見,別人通過燈籠卻能看得見你,這樣你在黑夜里走就不會有別人撞到你了?!迸笥堰@番設身處地的舉動與言語,讓這位盲人感動不已,他連忙不好意思地道歉。
這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人和人從來就是有區(qū)別的,要么人種不同,要么起點不同,要么成長環(huán)境不同,要么接受的教育不一樣,要么經(jīng)歷和見識有別,要么先天稟賦有異,對同一件事的認知也就不盡相同。因此,與這樣的世界相處,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再尊重,認識再認識,理解再理解,求大同,存小異,找準結合點,求出公約數(shù),畫出同心圓,求得最大的共識,贏得最大的支持。而所有這些,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徑,就是要通過換位來獲取。
所以,與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就要注意身份的換位。父母遇見子女,就多想想子女對父母的期盼,子女遇見父母,就多想想父母的一片好心;丈夫遇見妻子,就要想到妻子需要丈夫的愛憐,妻子遇見丈夫,就要想到丈夫最需要妻子的包容;老板遇見員工,就多想想如何提高員工的薪酬,員工遇見老板,就多想想如何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效益;領導遇見部下,就多想想如何讓部下取得進步,部下遇見領導,就多想想怎樣才讓領導更放心、更賞識;師傅遇見徒弟,就多想想徒弟怎樣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徒弟遇見師傅,就想想如何讓師傅對自己更信任……身份不同、角色不一,其心理軌跡和關注點就必有區(qū)別,只有把握準了,與不同身份者相處,就會如沐春風。注意不同身份的置換,也有利于我們保持頭腦的清醒,始終知道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我又該如何做好誰。
所以,與不同處境的人打交道,就要注意處境的換位。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里,看看別人的生活,你才能看到人間百態(tài),理解他人的難處。生而為人,誰都有軟肋,誰都有缺點,誰都有不好提及的難堪,誰都有不愿意被刨根問底的隱私,要注意不隨便去戳別人的痛處,不說刀刀見血的話語。他人傷心時不隨意追問,他人脆弱時不隨意小瞧,他人痛苦時不隨意評價,他人失敗時不隨意指責,他人窘迫時不隨意恥笑。通過處境的換位,做到既不錯位越位,又不麻木不仁,對方成功你高興,對方有喜你捧場,對方不幸你撫慰,對方有錯你點醒,對方有難你幫忙,對方殘缺你接納,爭做對方雨中的傘,多為對方遮遮風、擋擋雨。
所以,與不同立場的人相處,就要注意立場的換位。一個人立場不同,他捍衛(wèi)的利益也就不同,世上很多矛盾也往往由此而產(chǎn)生。你有一個女兒,多半希望婆家多給彩禮;你有一個兒子,多半期望親家別要太多。你是員工,多半覺得老板摳門;你是老板,多半擔心員工敷衍。你是顧客,多半認為商家暴利;你是商人,多半覺得顧客挑剔。這種對立的類比,聽起來扎心,卻道破了“位置決定思維,屁股決定腦袋”的人性。一個人如果總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到的全是利益得失,也永遠得不出滿意的結論。只有適時換到對方的立場來掂量掂量,許多糾結便不是糾結,許多疙瘩不再是疙瘩,許多問題也不再是問題,就既能理解別人的心思,又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既包容著他人,也成全著自己。
所以,與不同想法的人相處,就要注意想法的換位。本應廣為暢想,卻碰見死鉆牛角尖;本應意見一致,卻碰見極力反對;本應集中注意,卻碰見忽東忽西;本應具體具象,卻碰見云里霧里;本應從大局出發(fā),卻碰見死守一隅;本應著眼長遠,卻碰見短視……你的想法與他人為什么湊不到一塊?到底是自己思維短了路,還是他人腦子有問題?如果只用自己的標尺去量別人的想法,你不僅難得其解,而且還會怒火中燒,把別人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梢坏┠阕龀隽讼敕〒Q位,你就會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想,還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忖。有了這種換位,你就不會得出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非好即壞的簡單認知,也不會輕易地把不同想法者看成不可接受的異類,從而收獲更多的朋友。
所以,與活法不同的人相處,就要注意活法的換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喜歡安靜;有人想法復雜,有人想法單純;有人善于交際,有人善于獨處;有人在乎名利,有人在乎實在;有人看重物質,有人看重精神;有人崇尚形式,有人崇尚內(nèi)容;有人總是利他,有人總是利己;有人追求外觀,有人追求內(nèi)在;有人活得入世,有人活得超然……有多少種人就有多少種活法,更何況還有更多的人是活在不左也不右、不上也不下、不正也不反、不黑也不白、不亮也不暗的中間地帶。遇到活法不同的人,不可簡單地用不可思議、不可理喻、不敢茍同去歧視、去排斥、去批判,而是要試著用活法的換位去體悟、去感受、去理解,做到看得慣、容得下、處得來,實現(xiàn)各美其美和美美與共。
所以,與心情不同的人相處,就要注意心情的換位。遭遇不同,心情往往不同。碰見肯定、表揚、贊美、鼓勵,心情多半振奮;碰見歧視、不公、欺負、背叛,心情多半憤慨;碰見欺騙、戲弄、辜負、懷疑,心情多半失望;碰見心愛的事物不再,心情多半悲痛……不同的心情,總有其不同的緣由,也總有其轉化的規(guī)律。尤其是遇見那些負面的、消極的、幽暗的情緒,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去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不要針尖對麥芒和火上加油,而是要適時地開展心情的換位,找準頻道、找準感覺,找對邏輯、找對話題,該同情的同情,該撫慰的撫慰,該開導的開導,實施有的放矢的交流。同時,還要管控好自己,不和憤怒對抗,不被悲觀傳導,不被消極污染,既讓自己也引導著對方,心情始終朝著正向、積極、健康和陽光。
看來,與人交道,要獲取理解與配合,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但弄清了對方的身份、處境、立場、想法、活法和心情,并與之進行適當?shù)男睦頁Q位,所有看似復雜的事情都會變得簡單起來。有了如此的認識與境界,你的人生也必結一路的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