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縣檔案館 衢州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各地的文旅融合實踐也充分證明,文化賦予了旅游更加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介入和主導讓旅游更具吸引力,讓旅游產業(yè)實現了質的飛躍。
在推動文化強縣建設和文旅深度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龍游縣牢記殷殷囑托,堅持以“八八戰(zhàn)略”為指引,瞄準檔案作為文化傳承載體這一切入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檔案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文旅要發(fā)展、檔案要先行”的理念,充分挖掘全縣各類檔案資源,積極探索檔案工作與文化旅游產業(yè)有機結合的新路徑,打響“跟著檔案去旅行”特色品牌,推動全域文旅融合實現跨越式發(fā)展,奮力書寫“八八戰(zhàn)略”龍游檔案實踐新篇章。
龍游縣始終把牢檔案工作政治方向,牢記檔案工作姓黨的政治屬性,用檔案講好黨的故事,挖掘出一大批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等紅色旅游資源,不斷彰顯紅色文化價值,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汲取新時代奮進力量。深入推進《中國共產黨龍游歷史》編撰工作,為紅色旅游景點提供可靠的基礎性黨史資料,與衢州學院共建華崗文化研究博士創(chuàng)新站,推進華崗紅色革命文化和思想的挖掘、研究和活化,建設了以“華崗紀念館”“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等為代表的革命史教育基地,形成了以“廟下鄉(xiāng)嚴村村(華崗紀念館)——長生橋村(紅軍路、傅春齡故居)——沐塵鄉(xiāng)雙戴村、慶豐村、社里村(“千年豪嶺古道”紅軍路)——沐塵村(龍南五烈士墓)——大街鄉(xiāng)大街村(紅軍標語墻)”為核心的紅色旅游之路。利用檔案資料助力打造羅家鄉(xiāng)“兩山印跡館”、澤隨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習館”、石墎村“龍南黨建館”、地圩村“龍游通體驗館”、紅木小鎮(zhèn)“黨群綜合中心”等一系列黨建文化展示館,全面展示了習近平同志2007年1月考察調研龍游農村工作以來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龍游鄉(xiāng)村的一系列重大變化,有效豐富了紅色旅游的內容和形式。
龍游是浙江最古老的13個縣之一,擁有2240多年的建縣史和9000多年的文明史,縣內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3個,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9個。在傳統(tǒng)村落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龍游縣充分利用《龍游縣志》以及各大家族宗譜等檔案資料,利用一個個檔案故事活化文物資源,不斷放大千年古縣的歷史積淀新優(yōu)勢。在三門源景區(qū)建設中,結合檔案資料對“葉氏建筑群”中的戲曲磚雕等古建筑進行揭秘,深入尋根《三門葉氏宗譜》,從中發(fā)現三門源村建村距今1140余年的歷史依據,從而實證三門源村為千年古村。在古村落“復興”工程中,通過檔案記載還原古村落傳統(tǒng)生產生活方式,結合當代文化、旅游、康養(yǎng)等產業(yè)形態(tài)加以改造提升。比如澤隨古村自古就有“漁樵耕讀”“翰墨丹青”的傳統(tǒng),墨香濃郁、書韻悠遠,對此村里設立了古村書畫中心、文化禮堂書畫展覽室、練習室、授講堂等,通過舉辦主題書畫展、書畫采風創(chuàng)作等活動,培養(yǎng)眾多書畫愛好者,營造濃厚文化氛圍,也成功入選“全省書法村”,借助書法擴大了村莊影響力和吸引力,實現了古村落“自我造血”。在大南門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中,專題打造龍游瀫、姑蔑古國等地方特色IP,以姑蔑文化為主干,串聯地方文化特色,著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
龍游商幫是明清時期全國十大商幫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以縣域名稱命名的商幫。龍游商幫文化是浙商文化的精神源頭之一,在全省大力弘揚浙商精神、出臺“民營經濟32條”等一系列親商愛商舉措的當下,進一步挖掘龍游商幫精神尤為意義深遠、價值重大。龍游縣從檔案記載和文化印記出發(fā),成立龍游商幫文化品牌打造和推廣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龍游商幫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制定《關于龍游商幫文化品牌打造和推廣工作的實施意見(2022—2024年)》,與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簽訂共建“浙江龍游商幫研究中心”合作框架協(xié)議,推進龍游商幫品牌LOGO設計推廣工作。從檔案中充分挖掘龍游商幫文化串聯起的商品、禮儀、建筑、歷史、語言、服飾等眾多元素,設立龍商碼頭書屋,打造龍商會館,推出龍游商幫主題美食特產、文創(chuàng)產品、文化旅游線路、主題民宿等,創(chuàng)作一系列龍游商幫主題戲曲、文藝作品、實景演出等,擴大龍游商幫文化影響力。將龍游商幫內容植入到“滋樹堂”“傅氏大院”“戴氏民居”“項氏民居”等民居苑古建筑保護利用中,利用商幫故事活化文物資源。在溪口老街改造提升中,注重傳承龍游商幫誠信經商的良好傳統(tǒng),將文化基因注入老街,通過景物與文化的融合,讓大家更直觀感受溪口作為龍游商幫發(fā)源地的獨特魅力。龍游商幫文化成功入選全省首批100項“浙江文化標識”培育項目名單。
2018年8月14日,龍游姜席堰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姜席堰之所以能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除了其所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堰壩工藝技術之外,歷代志書檔案文獻中的資料記載,是姜席堰申遺的“硬支撐”。館藏的歷代縣志、民國檔案和文獻史料給姜席堰悠久歷史、管理模式和作用功能等提供了極有力的佐證。從某種角度上說,是一頁頁檔案資料的累積,如一級級階梯成就了姜席堰的申遺成功。明萬歷年間的《龍游縣志》記錄了姜席堰的建成過程:“姜村堰、席村堰,元至順間達魯花赤察兒可馬興筑。其水發(fā)源處州,由南源至十七都堤靈溪之水;分為二堰:上為姜村堰,下為席村堰,相距數百武?!睔v代《龍游縣志》也完整記錄了多次修護古堰的過程,以及姜席堰灌溉區(qū)的各類農特產品、水陸交通、文學藝術等,從側面表明姜席堰顯著改變了當地生活生產方式,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運輸、商業(yè)、文化等產業(yè)的發(fā)展和興盛。同時,龍游檔案史志工作人員也全程參與姜席堰申遺全過程,承擔了資料收集、文本編制、古碑復原、民俗文化調查等重要任務,在后申遺時期的景區(qū)開發(fā)過程中,有意識融入龍游水利史、交通史研究成果,把姜席堰打造成水文化宣傳和水利教育基地,從而充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智慧。
龍游縣擁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全縣擁有國家、省、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7項。如何將文保單位變旅游景區(qū)、非遺項目變體驗產品,是擺在龍游縣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對此,龍游縣發(fā)揮檔案在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方面的支撐性作用,將檔案資料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展示、文化活動,統(tǒng)籌推進全省首批“文博強縣”建設,打造南孔書屋、鄉(xiāng)村博物館、書畫展廳、文化雅集會客廳等文化惠民場所,積極開展特色化文化惠民活動,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群眾生活。深入開展傳統(tǒng)文化基因解碼,充分挖掘傳統(tǒng)元素,融合當代文化和市場需求,完成19個重點文化元素解碼,成為衢州市唯一獲評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碼成果“優(yōu)秀”等次名單的區(qū)縣,龍游皮紙等3個項目獲評優(yōu)秀解碼項目,發(fā)糕制作技藝、蓮子酒釀造技藝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遺旅游商品。作為龍游縣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游皮紙制作技藝具有1400多年歷史,龍游縣積極搜集整理龍游皮紙制作相關史志資料,建設龍游皮紙博物館,成為集制作體驗、文化展示、研學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體驗場館,成為檔案助力非遺傳承活化的典型案例。
下一步,龍游縣將進一步發(fā)揮檔案對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著眼群眾需求,精準對接市場,堅持以檔案文化建設為引領,不斷拓展檔案文化資源形成渠道,創(chuàng)新檔案文化資源建設方法,努力構建內涵豐富、種類齊全、獨具特色、精品迭出的檔案文化資源體系,讓最具龍游特色的文化元素成為龍游旅游的個性標識,讓最具“龍游味”的文化體驗成為龍游新的網紅打卡地,加快打造“詩畫浙江 活力浙江”大花園核心景區(qū)的精品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