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正天
中國是詩的國度,讀詩,寫詩,詩教成為傳統(tǒng)??鬃釉唬骸叭酥詾槿苏?,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孔子把人的本質定義為能言,會表達,將表達成果“詩三百首”奉為“經(jīng)”,賜名《詩經(jīng)》,并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強調“不學詩,無以言”。我們的先人把詩作為五經(jīng)之首,并探索出一整套通過學詩,寫詩來進行啟蒙教育和青少年時期能力訓練的卓有成效的方法,使之同時兼?zhèn)湟晕淖譃檩d體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邏輯概括思維能力。詩即廣義的文學,還寄托著國人的美好期冀,承載著民族的希望與夢想。和英國人為莎士比亞、印度人為泰戈爾而驕傲一樣,中國人為擁有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而自豪。寫作是人的認知、思想、情感、智慧的集中表達,上千年的科舉,以一篇作文縱論天下,攜作者從民間直入廟堂?,F(xiàn)代教育不止寫作,還有其他知識的教育,但是以寫作為核心的語文教育依然至關重要。讀詩,寫詩,以文表意成為人生必修課。文學教育進入中學、小學乃至幼兒園,而擠滿全國狀元的中國首席學府清華大學,強調在全校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程,舉全校之力,集全國名師,打造寫作教育精品課程,助力頂級學府精英的完美人生,糾偏了一定時期對文學教育的不重視,強化了寫作表達的人生必修課意義。
早在20世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鄭重預告,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而是不會寫作。有了寫作就有閱讀,閱讀與寫作與人類文明史同在,也是文明的表征之一。中國古代一直有重視寫作的傳統(tǒng),將立言與立功立德并稱人生“三不朽”,魏皇帝曹丕將寫作提升到“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地位。古來道德文章一直是衡量民族與個人文明的標志。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不光是傳統(tǒng)的溝通寫作異常重要,而且,自媒體如此發(fā)達,微博、微信、QQ、論壇及留言板等,無論是道人所未道,發(fā)人所未發(fā),表情達意,還是僅刷存在感,無時無刻不用到寫作,除了溝通的實用功能,寫作作為人的活動方式的全方位功能得到盡情揚發(fā)。由此可見,寫作成了人的生命的一種形式。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社會中人的活動有勞動、認識、評價和交際四大亞因素,人和外部世界打交道,這四個亞因素都少不了溝通,需要語言表達,行諸文字,就成了寫作。這種寫作大到國家理政,小到民間便條留言,無處不在。而人還有內宇宙,還有龐大的內心世界,也需要溝通,需要表達。這是人的獨特的有價值的生命形式所在。
青少年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對世界對內心都充滿活性,而表達卻是一門藝術,因此,將學詩寫詩作為必修課,抓到了根本,要準確表達,創(chuàng)意表達,既需要實在的生活實存,也需要靈動的思維及對語言的精細敏感。需要積淀,如先賢所教誨: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豐富人生閱歷,是一方面;讀萬卷書是又一重要方面,世間好語書說盡,所有的經(jīng)典名篇都是一種語言藝術,是對世界人生認知的創(chuàng)意表達。從名著的閱讀中領略人生事理,學習語言表達,是至為緊要的。著名學者余秋雨曾說過“我們遇到很多人很難談得下去,就是因為基座不夠”,基座講的就是積淀,生活中的積淀,讀好書的積淀,沒有這些積淀,你可能會說一些膚淺的見聞,但你的表達難得有創(chuàng)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是在拯救自己,寫作更是一種拯救?!督窆艂髌妗吩谝詡髌婀适聞?chuàng)造了巨大發(fā)行量,廣受成年讀者喜愛的傳奇后,又把受眾擴展到了少年,用美文營養(yǎng)少年,用寫作激發(fā)少年力量,用表達導引美麗人生,“少年強則國強”,功莫大焉。持之以恒,可以預見令人激動的圖景,開創(chuàng)新的傳奇。
(作者系文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信陽學院特聘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國際漢語寫作學會副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