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鉤
北宋建于殘?zhí)浦廖宕倌陸?zhàn)亂之中,立國之初,百廢待興,經(jīng)慶歷、熙寧、崇寧3次興學,方建成一個從中央太學到各州縣學校,覆蓋面極廣的國家教育體系,再加上士紳創(chuàng)立、主持的書院以及私塾、族學等教育機構(gòu),宋代平民接受教育的機會毫無疑問要多于之前的任何時代。即使是窮鄉(xiāng)僻壤,也有讀書之聲:“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我們現(xiàn)在無法統(tǒng)計出準確的宋人識字率與入學率,但這個比例遠大于前代及同時期的歐洲,則是可以肯定的。
國家設立的各級學校是向全民開放的,原則上所有家庭的適齡兒童都可以入學。一個有趣的問題:宋朝的學校要收學費嗎?收的。按照北宋富弼的說法,可知州縣小學的學費約為每日一二文錢,以宋代底層人每天一百文的收入水平看,學費極便宜。中央太學的學費呢?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太學的入學費為每人2貫錢,這個入學費在宋英宗時取消了,改為免費入學。
不僅免學費,國家還給學生提供住宿并發(fā)放伙食補貼,如北宋元豐年間,太學的外舍生每月可領850 文,內(nèi)舍生與上舍生每月可領1100 文。州縣學校也有伙食補貼,如政和年間的一條教育法令說:“諸小學八歲以上聽入……即年十五者與上等課試,年未及而愿與者聽,食料各減縣學之半;愿與額外入學者聽,不給食?!币馑际钦f:兒童8 歲入學,由政府提供伙食費;15 歲以上或未滿8 歲的,伙食費減半;額外入學的,不給伙食費。政府發(fā)放的伙食可能是比較豐厚的,因為有的學生還能夠“儲其資以歸養(yǎng)”,將一部分補貼節(jié)省下來,用于贍養(yǎng)母親。
值得指出的是,宋代女子盡管并未獲得跟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quán),但女性并非沒有機會入學讀書,如通過家庭教育或入讀私塾完成學業(yè)。宋人并沒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那是明清時才出現(xiàn)的思想),恰恰相反,“當時風尚,婦女皆知愛才”,歐陽修、司馬光、朱熹等士大夫都主張讓女子讀書。事實上,宋朝有大量士庶家庭的女兒都得到教育,能斷文識字,甚至吟詩作賦。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朱淑真的文學才情自不待言,從宋代題壁詩中也可以讀到許多首不知名女子的題詩。南宋時,還有兩名女童參加了科舉考試的童子科。
宋代太學(相當于國立大學)的教學制度也堪稱先進。經(jīng)過王安石的改革,宋朝太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三舍制”,學生被劃分為外舍生、內(nèi)舍生與上舍生三舍(相當于分為三個年級),每舍設若干齋(相當于班級),采用積分制,即學生的學習成績量化為學分,成績優(yōu)秀的外舍生可升入內(nèi)舍;內(nèi)舍生成績優(yōu)異者,可升入上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將學生成績量化計分,并按積分升等的教育制度。
當然太學的入讀名額有限。元豐朝時,太學建有80 齋,每齋30 名學生,共有2400 名太學生,其中外舍生為2000名,內(nèi)舍生有300 名,上舍生100名。這已經(jīng)是很大規(guī)模了,但仍無法滿足大批士子的求學需求,于是便出現(xiàn)了旁聽生。我們現(xiàn)在津津樂道民國時大學里有許多旁聽生,其實宋代太學的旁聽生更多,北宋大學者胡瑗博士在太學講《易》,“常有外來請聽者,多或至千數(shù)人”;另一位大學者孫復講《春秋》,“初講旬日間,來者莫知其數(shù)。堂上不容,然后謝之,立聽戶外者甚眾”。大宋學術(shù)之盛,于此也可見一斑。
(從容摘自《聯(lián)誼報》2023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