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丹婧 上海大學附屬嘉定留云中學
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學習歷史的必備技能?!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1]即通過初中歷史學習,學生要初步養(yǎng)成史料實證這一素養(yǎng),能夠準確理解教材和教學活動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辨識其中的含義。[2]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實現(xiàn)以下學習目標:一是學會辨析史料價值,選擇可信史料作為認識歷史的有力依據(jù)。二是理解可信史料的含義,從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史料中的信息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對初中生而言,理解可信史料的含義,從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特別是從文獻史料中獲取信息,是存在很大難度的。文獻史料以內容繁復、完備、連續(xù)和系統(tǒng)見長[3],是初中歷史教學中重要的史料來源。理解文獻史料在初中歷史學習中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然而,文獻史料閱讀理解能力的不足一直影響著初中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更是制約了初中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文獻史料閱讀理解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文以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五四學制)》第一冊、第二冊教學為例探討培養(yǎng)初中生文獻史料閱讀理解能力的方法。
認讀文獻史料,即是厘清文獻中文字的含義,對初中生而言存在難度。特別是面對文言文時,更是無處著手。學生無法知曉文獻史料的內容,又怎么能夠依據(jù)史料來了解和認識歷史呢?更遑論,以史料為依據(jù)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了。
很多歷史教師都認為認讀字意詞意是語文學科的學習目標,以致忽視了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讀文獻史料的字意詞意。這不僅導致學生在閱讀史料的第一步屢屢受挫,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會導致學生無法有效提取史料信息,制約了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因而,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引導學生認讀文獻史料的字意詞意,厘清史料的文字含義。這也是培養(yǎng)文獻史料閱讀理解能力的第一步。
案例一:在《中國歷史》第一冊第6 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學中,教師出示了《史記·周本紀》選段。
材料一:平王(周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兼并)弱,齊、楚、秦、晉始大(強大),政由方伯(一方諸侯之長)。
——《史記·周本紀》
師:請結合注釋翻譯本段材料的大致內容。
生:周平王統(tǒng)治的時候,王室變弱,強的諸侯國兼并小的,齊、楚、秦、晉這幾個諸侯國開始變得強大。政治大事都由一方諸侯的領導決定。
教師為引導七年級學生弄清文獻的字面含義,對重點字詞含義進行了解釋。學生通過閱讀注釋既可以了解“并”“大”這些關鍵字的字意,也能夠知道“平王”“方伯”這些史學專業(yè)名詞的內涵。在此基礎上,便可讀懂文獻中每句話的主要內容,繼而知曉整段文獻的大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認讀字、詞、句、段的步驟,逐級深入理解文獻含義,從而達成厘清文獻史料文字含義的學習目標。
需要指出的是,因初中生的文獻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在歷史學習的起始學段,教師要做好對關鍵字詞含義的解釋工作,以輔助學生認讀文獻史料。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訓練與積累,使學生便具備了自主認讀文獻史料的能力。
例如,在《中國歷史》第一冊第11 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教師解釋知道了“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中“本”字是農業(yè)的意思。有了這一積累,當學習南朝歷史,遇到“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時,自然會知道其中“本業(yè)”即是農業(yè)。
對于文獻的閱讀理解若只局限于認讀字意詞意,那歷史課便與語文課無異了。文獻之所以能夠成為史料,是因為它們是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并能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4]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文獻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
所有的史料,都是關于特定時間、特點地點和特定人物的材料[5],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存在的。要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就要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時空情境之中。因而,在認讀文獻史料,厘清文字含義之后,便要開始提取其中蘊含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顯而易見的表面信息。
案例二:繼案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針對《史記·周本紀》選段繼續(xù)提問。
師: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歷史時期?涉及哪些諸侯國?
生: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時期,涉及到齊、楚、秦、晉這些諸侯國。
師:同學們從這則文獻中發(fā)現(xiàn)的時間、人物等歷史信息,就是文獻史料中所蘊含的表面信息。你是如何獲得這些信息的?
生:讀懂材料內容之后就能知道這些信息了。
師:通過剛才我們所解決的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讀懂文獻史料的文字含義后,我們便可從中提取到時間、地點、人物等表面信息。
師:這些諸侯做了什么?出現(xiàn)這種情況說明當時存在什么問題?
生:諸侯在進行兼并戰(zhàn)爭,成為一方霸主。
生:這說明周平王已經(jīng)沒有實力管理諸侯了,諸侯權勢在變大。
因為已經(jīng)厘清了《史記·周本紀》選段的文字含義,學生可以輕松地提取到文獻中所提到的時間(周平王春秋時期)、人物(齊、楚、秦、晉等諸侯)信息。隨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概括出文獻史料中會包含的表面信息。再通過詢問學生獲取這些表面信息的方式,幫學生提煉出提取文獻史料表面信息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就“能從文獻史料中獲取哪些表面信息”,以及“如何獲取表面信息”這兩個問題做出指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對提取文獻史料表面信息方法的建模。
在提取出表面信息的基礎之上,學生方可自主思考回答教師后續(xù)拋出的兩個問題,概括出此段文獻史料所反映出的實際含義: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爭霸。
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初期,教師要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先讓學生知道文獻史料中會包含時間、地點、人物等表面信息。并對提取文獻史料表面信息的方法做出示范指導。接著,引導學生分析概括出文獻史料的實際含義。
隨著“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這一學習過程的多次進行,學生能逐漸掌握并運用從文獻史料中提取表面信息,概括實際含義的方法。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根據(jù)學情進行適當且及時的指導,使得學生能夠實現(xiàn)對此方法的遷移運用。
史料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其中蘊含有可供鉤沉的事實,可助后人重構歷史。[6]文獻史料揭示的歷史信息并不局限于表面信息,其中還有民眾心態(tài)、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觀念等有助于構建歷史全貌的深層信息。
案例三:在《中國歷史》第二冊第15 課《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掘文獻史料深層信息。
材料一: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明朝我國東南沿海民謠
師:面對倭寇,我國東南沿海民眾是怎樣的心態(tài)?
生:沿海民眾不害怕倭寇來襲。
師:請結合時代背景,想想這首民謠為什么會在東南沿海流行呢?
生:因為戚繼光抗倭護民,出于對戚繼光的愛戴之情,這首民謠被傳唱。
師:歌謠隱含的民眾心態(tài)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就是文獻史料中的深層信息。
材料二: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戚繼光《止止堂集》
材料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止止堂集》
師:材料二、三中戚繼光對待封侯一事的態(tài)度一樣嗎?為什么?
生:不同。材料二中他用封侯激勵士兵英勇殺敵。材料三揭示他本人并不熱衷于封侯的名利,只期盼國泰民安。
學生在問題指引下,剖析東南沿海地區(qū)民眾心態(tài)變化,以及民謠傳唱的原因。從而意識到文獻史料能揭示民眾心態(tài)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接著,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戚繼光詩作中的矛盾點。有了之前分析民謠創(chuàng)作意圖的示范。學生能模仿所學,結合歷史背景,發(fā)掘出詩作中戚繼光的創(chuàng)作意圖、對待名利的觀念以及對國家的情感。至此,學生便可形成對戚繼光抗倭的完整認識。
初中階段,教師要通過多次示范引領,讓學生意識到文獻史料中蘊含著民眾心態(tài)、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觀念等深層信息。再結合教學內容,提供相應文獻史料,由學生模仿遷移,練習解讀文獻史料,從中發(fā)掘深層信息,完整再現(xiàn)歷史。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認讀文獻史料的能力,還是從文獻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yǎng)成的。教師需要統(tǒng)籌整個初中階段的教學,從認讀文獻史料、提取表面信息和發(fā)掘深層信息三方面入手,制定細化目標。低年級側重于由教師引導學生認讀文獻史料,提取顯性信息,發(fā)掘深層信息。高年級側重于由學生自主解讀文獻史料再現(xiàn)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