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梅
部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寫作要求是“寫人要抓住主要特點”?!短僖跋壬肥且黄詫懭藶橹鞯臄⑹滦陨⑽?,非常具有代表性。下面就以這篇課文為例說說描寫人物時如何抓住主要特點。
一、描寫人物肖像時要抓住主要特點
有些學生在描寫人物時,為了把人物肖像描寫得更細,堆砌了很多形容詞,如“圓圓的臉龐”“大大的眼睛”“紅紅的嘴唇”,可是這些形容詞并不能展現出人物的主要特點,不能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很多人都是“圓圓的臉龐”,很多人都有“大大的眼睛”,幾乎所有人的嘴唇都是紅紅的,那么這樣的描寫除了模糊人物肖像最鮮明的特征還有什么意義呢?刻畫人物肖像就要表現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藤野先生》刻畫了藤野先生最富有代表性的肖像特征:“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知道這些明顯的特征,是不是很容易就能在一群教書先生中找到藤野先生了?除了形象上的特征,還要抓住人物性格方面的特征:課文寫了藤野先生“穿衣太模糊”,這一點展開來說,體現在“有時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在穿西裝時,如果沒有戴領結,會讓人覺得是失禮的行為,從穿戴不講究來看,說明藤野先生穿衣服很隨意,為人也很隨和。
二、運用舉例的方法抓住人物整體氣質的特點
為了描寫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舉止、穿著打扮等,可以運用具體案例。但是案例不必太多,只要足夠典型,讓人理解他給人的整體印象即可。
《藤野先生》中列舉了一個事例:“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边@個事例說明藤野先生氣質并不好,尤其是個頭太小,讓人誤以外是扒手。
三、從多角度展現人物人格方面的特點
除了外貌體征和整體氣質,在描寫人物時要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這就要求寫作時要篩選敘事素材,不要一味地把所有展現人物性格特征的材料都羅列上去,那樣只會讓讀者索然無味,還不能抓住人物性格的側重點。要展現人物的性格,就要抓住最主要的特征來寫,例如,某一人物做事風風火火,想干就干,那么就要詳寫出與此相關的事例;反之,如果描寫的人物寡言少語,就要通過具體事例寫出其性格內斂、不愛說話的特點。
1.對所教的學生都細心指導,一視同仁
作為教書先生,有一視同仁的品質非常可貴。例如很多學生的家長社會地位有差異,有些教師就可能對學生區(qū)別對待。對于家長社會地位高的學生態(tài)度好一些,會用心而且認真地教導;有一些家長的社會地位低一些,有些教師就會忽略這些學生,不用心指導。而藤野先生能堅守教學的初心和本心,十分難得。
《藤野先生》中舉例說:“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庇纱丝梢钥吹教僖跋壬螌W態(tài)度嚴謹,對學生有很高的要求,他非常重視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一視同仁。
2.要求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認真面對科學知識
要求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并不難,難的是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是因為對別人提出要求容易,但是要求自己做到就很難。同樣是教書育人,能夠從這些日常教書育人行為中發(fā)現這樣的品質,如果不是對人物觀察非常細致,是不會寫出這樣的內容的。
例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認為魯迅先生畫的圖中下臂的血管偏移了一點位置,雖然這樣的畫法比較好看,但是這是學習醫(yī)學知識,不是學習美術知識,于是藤野先生不僅幫魯迅先生訂正了錯誤,還要求他下一次必須按照正確的要求畫,不得別出心裁。
3.尊重他國文化差異,主動學習自己不熟悉的醫(yī)學知識
在探討學問時,只有少部分學者能夠做到尊重對方的習俗,也很少有教書先生的專門照顧他國的民族與文化,怕對他人造成心靈傷害的事。但是藤野先生很在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清朝留學生造成的影響。
《藤野先生》中曾談到藤野先生擔心中國人太敬重鬼神,而不肯沉下心來學習醫(yī)學,在發(fā)現學生沒有這些學習障礙以后,他心里非常高興。
4.看到學生終止學業(yè),留下曾經的紀念
當學生中止學業(yè)的時候,教師為學生沒有完成學業(yè)而惋惜,留下曾經的紀念固然是重情重義的表現,卻也不乏雖然學生沒有完成學業(yè),但是也一直視其為自己的學生。熱心于教育的教師是不會因為學生的國籍不同、民族不同而區(qū)別對待的。
《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為了避免解釋不清,編了一個謊言中止了學業(yè),說要去學習生物,藤野先生為他沒有繼續(xù)進修醫(yī)學專業(yè)知識,一大部分的專業(yè)知識要荒廢感到可惜。雖然他不完全理解魯迅先生中止專業(yè)學習的原因,卻還是跟他合照,并留下臨別贈言:“惜別?!?/p>
四、運用對比的方法展現人物人格方面的特點
對比,也叫對照,指的是把兩個相反或相對的人物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寫或說明的寫作手法。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進一步突出人物的特點,讓人物相互襯托,使人物特點呈現出鮮明的對比。最常用的對比方法就是同一時期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對比,或者不同時間、不同環(huán)境下不同人物的選擇對比。
1.人物肖像特征的對比
人物肖像特征的對比包含年齡大小、皮膚的顏色、呈現出的個性氣質等方面,能夠突出主要人物肖像最主要的特點。
《藤野先生》中中國清朝留學生最明顯的肖像特征是留著一條大辮子,他們的辮子或者盤在頭上,或者繞在脖子上。辮子是封建思想的象征:中國留學生不僅把辮子留在頭上,還留在了心里。這和藤野先生已經習慣的西式裝扮形成了對比。
2.人物的環(huán)境形成的對比
人物的言行舉止會給周圍的環(huán)境帶來影響,從個體的影響上,可能有例外之處,然而正是這種不多見的例外,才尤其可貴。寫出這種大環(huán)境中人物的共通之處,并說明個體的例外,才能呈現出個體不一樣的地方。
由于日本視中國為落后的國家和民族,所以中國留學生普遍不受重視:住的是監(jiān)獄旁邊的地方,這里蚊子太多,中國留學生只好用被包了全身,用衣服包住頭臉睡,就算能夠改選別處住宿的地方,飲食上也備受歧視,得喝非常難喝的芋梗湯。在清朝留學生被普遍看不起的情況下,藤野先生沒有歧視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對他們一視同仁才顯得尤其可貴。
3.人物的治學態(tài)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的對比
對自己的學生不恥下問,只是為了多了解一些知識和文化。但是對于那些落后的國家和民族,有些學者認為既然連文化都是落后的,那就不必去了解,也不必去學習了。這兩種治學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們對學者的刻板印象,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通過一件事、兩件事形成的,讓人不產生這樣的刻板印象,要求學者有廣闊的胸襟和莫大的勇氣。如:他向魯迅先生追問起中國婦女的小腳怎樣包,他完全不覺得不懂就問學生是損及尊嚴。
4.人物的真誠與善意的謊言之間的對比
有些人在意真誠,哪怕對方心靈受傷也會告知事實的真相;有些人為了避免受傷而說出善意的謊言。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選擇,從中也能展現出人物的特點。
魯迅先生實際上已經看到了中國清朝留學生的落后并不全是經濟落后、科學技術的落后,還有文化上的落后。為了喚醒中國人,魯迅先生決定棄醫(yī)從文,但談到放棄自己專業(yè)學習的理由時,魯迅先生照顧了藤野先生的民族感情,只說是要轉而學習生物。但是藤野先生當真了,這展現了藤野先生天真、耿直的個性,只在乎醫(yī)學領域教學的事,而對政治并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