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蔡斐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袁奕波
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昕悅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2023 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其中之一,這一要求為做好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時刻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使命,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傳播力是新時代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邏輯起點和出發(fā)點。新聞輿論的傳播力是新聞媒體生產新聞內容,實現有效傳播的能力。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有利于擴大新聞輿論的覆蓋范圍,提升新聞傳播效果。
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工作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弊鳛橥七M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工作,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和長遠意義。
2023年4月22日,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論壇圍繞“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圖:毛俊/新華社
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要做好以下三點。一是抓住體制框架改革這個基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打造縱向貫通多層次,橫向覆蓋全地域,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fā)展和協同高效的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二是抓住機制框架創(chuàng)新這個關鍵,啃下頂層設計、組織重構、流程優(yōu)化、平臺聚合和資源共享等一個個“硬骨頭”,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三是抓住系統(tǒng)思維這個精髓,統(tǒng)籌各種資源,形成整體合力,覆蓋所有用戶,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
內容生產是實現新聞傳播的第一步,是關乎新聞媒體生存和發(fā)展的生命線。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要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就要始終堅持把內容生產擺在突出位置,始終保持內容定力,專注內容質量,擴大優(yōu)質內容產能,以內容優(yōu)勢贏得發(fā)展優(yōu)勢。
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yōu)勢贏得發(fā)展優(yōu)勢,要做好以下三點。一是提升內容品質。傳統(tǒng)媒體擁有專業(yè)的采編隊伍、權威的信息渠道、規(guī)范的采編流程,具有新興媒體無法比擬的信息采集、分析解讀、深度報道等方面的能力。傳統(tǒng)媒體要把這個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進行專業(yè)的新聞生產,打造優(yōu)質的新聞產品,用高水平的專業(yè)能力履行好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二是作品要引起共鳴。新聞輿論工作要做到讓黨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就要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基層,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熱點,宣傳黨的主張,找到黨和人民的共鳴點,發(fā)揮新聞輿論增進共識、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三是擴大內容連接。要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強市場競爭意識,探索全產業(yè)鏈、全供應鏈和全價值鏈式開發(fā),建立“新聞+政務”“新聞+商務”“新聞+服務”等運營模式,依托內容優(yōu)勢連接更多領域,進行更深融合,釋放更大價值。
不斷更新的互聯網傳播技術,重構了信息的傳播渠道和內容的生產方式。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必須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密切關注新科技、新技術帶來的新變化,把人工智能引入新聞傳播的全過程,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人工智能,把上游的技術端與下游的應用端銜接起來,從應用出發(fā),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媒體融合的目的是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各自的優(yōu)勢,實現優(yōu)化整合、深度融合,打造精銳傳播力量,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新聞媒體要注重移動優(yōu)先,在內容與渠道上采取社會化傳播策略,真正將互聯網思維應用于新聞實踐,推動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群眾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2023年7月12日,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參展商(右)向參觀者介紹AI現實增強系統(tǒng)。圖:陳思汗/新華社
引導力是新聞輿論引領人、指導人的力量,是引領和疏導社會輿論,使之朝著預期方向運動發(fā)展的能力。新聞輿論引導力可以凝聚共識,促使輿論向著理性、正向發(fā)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人民群眾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具備開闊的政治視野、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善于從政治意義、政治影響、政治效果等方面考慮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把好正面宣傳的政治“方向盤”;只有堅定地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才能深刻理解肩負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并自覺用發(fā)展思維和改革思路來全面認識實際,客觀反映問題,以正面宣傳為主的鮮明導向凝聚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需要準確把握正面宣傳和輿論監(jiān)督的辯證關系。正面宣傳和輿論監(jiān)督雖然側重方面有所不同,但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一致的。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不是要放棄輿論斗爭,而是在面對大是大非等原則性問題時,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立場堅定、及時發(fā)聲、敢于亮劍。輿論監(jiān)督是為了更好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廣大人民群眾。面對負面問題時,堅持正面宣傳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正確看待問題和正確引導輿論。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站在理性的角度,用監(jiān)督的視角、建設性的態(tài)度去報道新聞,引導人民群眾形成正確認識,進而激濁揚清,弘揚正氣。
引導社會輿論走向,要善于設置議題,讓該熱的熱起來,該冷的冷下去,該說的說到位。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下先手棋、打主動仗,才能在傳播中搶得先機,及時發(fā)出最強音,牢牢把握主動權。
首先,要主動設置議題搶占先機。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有目的地設置議題,引導人民群眾進行思考、討論與互動。只有緊抓時機,化“被動回應”為“主動引領”,搶先表明立場與態(tài)度,才能營造正向的輿論生態(tài),從而有效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其次,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設置議題。設置議題要結合主要矛盾,緊抓當前我國重大現實問題,在推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思想和行為。再次,要擴散議題,有效占領網絡空間。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推進議題的有效傳播,就要遵循網絡信息傳播規(guī)律與網民信息接受規(guī)律,以扁平化視角、情景式再現、人性化表達、互動式交流、分享式傳播搶占議題傳播制高點。新聞輿論工作者要以事件發(fā)展為線索,全面把握事件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從不同階段入手,對宏觀議題進行微觀分解,設置出不同階段的議題,動員各類主體積極、正確履行其職責,使議題在動態(tài)傳播中不斷吸引價值共同體,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增強引導效果,從而占領新聞輿論高地。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輿論的傳播結構已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在媒體融合語境下,受眾由過去被動接受信息變成現在主動產銷信息,專業(yè)媒體主導的大眾傳播時代正在轉向以個人為中心的精準傳播時代。因此,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改變過去的宣傳模式,主動適應分眾化傳播趨勢,向社會化、移動化和個性化轉型,在引導輿論理性、客觀表達的過程中增強輿論的引導力。一方面,新聞輿論工作者要適應分眾化傳播趨勢,對新聞進行分類加工,向人民群眾提供差異化的新聞內容,取得最好的引導效果。另一方面,新聞輿論工作者應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注重親和力和貼近性,深入淺出、生動鮮活地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新征程上奮楫揚帆,接續(xù)奮斗。
影響力是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在傳播終端的體現,是新聞輿論引起關注、產生反響、激起共鳴,真正實現傳播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的一種能力。新聞輿論影響力是新聞媒體最直接、最核心、最有價值的能力,與黨的執(zhí)政基礎、執(zhí)政能力息息相關,在傳遞黨的聲音、凝聚思想共識、激發(fā)奮進力量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一直把群眾視為真正的銅墻鐵壁,做好新聞輿論工作,必須緊緊依靠群眾,踐行群眾路線,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做好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聚焦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有機統(tǒng)一起來,更好地發(fā)揮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這一重要論斷為推進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和服務對象,保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彰顯人民群眾的拼搏精神,描繪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愿望。新聞輿論工作者還要精準把握人民群眾思想活動的特點,深入了解人民群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創(chuàng)造性地改進傳播內容,多說“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貼心話,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從老百姓的身邊事講起,讓新聞輿論工作更具親和力、吸引力、感召力。
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時機、把握節(jié)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边@為新時代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確立了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按照新聞規(guī)律辦事,做到掌“時”、控“度”、求“效”,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
掌“時”,貴在早、貴在快。新聞輿論工作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要想贏得這場意識形態(tài)斗爭,就必須先發(fā)制人,首發(fā)定調,力爭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掌握主動權,占領輿論制高點。“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毙侣勢浾摴ぷ髡咧挥芯珳拾盐找龑л浾摰淖罴褧r機,才能有效利用新聞資源,回應公眾關切,提升新聞輿論影響力。
控“度”,貴在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新聞輿論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控制好了“度”,才能收獲民意、贏得民心。在實踐中,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掌握好報道的受眾范圍、內容取舍、評判傾向,精準研判輿情動態(tài),因時制宜、因事制宜,恰如其分地掌握輿論引導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說小,也不把小事說大,避免新聞輿論工作因“失度”而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求“效”,在于顯效果、增實效。新聞輿論工作者應以贏得口碑為目標,以凝聚力量、塑造社會共識為宗旨,以事實說話,避免空洞說教,開展正面引導,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實效。
“四全媒體”指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全媒體時代,“四全媒體”已成為新形勢下新聞媒體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方向和發(fā)展目標。新聞輿論工作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全面把握“四全媒體”的新模式、新渠道、新方式、新契機,探索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新途徑,牢牢占領互聯網輿論新陣地。
2023年9月1日,杭州亞組委舉行主媒體中心開放日活動,這是主媒體中心序廳內的數字人互動系統(tǒng)。圖:徐昱/新華社
打造全程媒體,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實時跟進輿論走向,展示新聞發(fā)展脈絡,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和輿論格局下,即采即傳、即審即發(fā),真正打破時空限制,實現零時差、零邊界發(fā)布。同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緊跟輿情走向,實現全流程跟蹤、全時段播報、全方位監(jiān)測,做到正確發(fā)聲、主動發(fā)聲、立體發(fā)聲、及時回聲。打造全息媒體,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創(chuàng)新表現形式,滿足受眾全維度的視聽體驗,使用多種報道形式立體化傳播新聞輿論,充分利用交互元素,讓受眾在場景中產生共鳴,增強受眾代入感,從而提高輿論傳播的到達率和實效性。打造全員媒體,旨在強化互動思維,打破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因此,不僅要改變新聞媒體內部人員的傳統(tǒng)角色分工,還要“開門”辦媒體,發(fā)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新聞輿論工作,真正達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質變。打造全效媒體,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立足媒體定位,集成內容、信息、社交等多種功能,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精準分析用戶畫像,及時回應用戶的反饋意見,力求全方位提升新聞輿論傳播效能。
公信力是媒體在長期傳播實踐中形成并贏得受眾信賴的程度或能力,它是一種被人民群眾信任的內在力量。作為一種內在品質,它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標準,是新聞媒體安身立命的保障。做好新聞輿論工作,只有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獲得最可靠的群眾基礎,贏得最廣泛的群眾支持,收獲最牢固的群眾信任。
堅持黨性原則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前提,是新聞輿論工作健康發(fā)展的根本保證。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黨管媒體的原則和制度不能變。新聞輿論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
落實“政治家辦報”要求,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tài)、黨管媒體原則不動搖,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把講政治作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誠可靠作為第一位的標準。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任何時候都要堅守黨和人民的喉舌這一性質和屬性,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定站在黨和人民立場履行職責和使命,決不允許出現“輿論飛地”。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自覺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動,才能找到坐標、找準定位,做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時不錯位,滿足黨和人民需要時不缺位。
只有堅持黨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有明確的立場和方向;只有堅持人民性,新聞輿論工作才能獲得動力源泉。只有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才能確保新聞媒體始終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根本就在于黨和人民的關系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秉持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認真履行社會職責。
新聞輿論的公信力,要靠以誠相待、取信于民來獲得,要靠真實、準確、客觀、公正的報道來熔鑄。因此,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綜合考慮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更好發(fā)揮新聞輿論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新聞輿論工作者還要強化自律意識,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以事實為依據,用事實說話,自覺摒棄低俗炒作、“吸引眼球”式的報道方式,注重發(fā)揚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用鏡頭記錄人民生活,用文字抒寫人民業(yè)績,用智慧和真情講好中國故事。
輿論監(jiān)督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有效途徑,是社會監(jiān)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意表達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輿論監(jiān)督推上新高度。做好輿論監(jiān)督工作,要旗幟鮮明支持和擁護正確的思想言論,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在事關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面前敢于交鋒、敢于亮劍,是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一項明確要求。
解決問題是輿論監(jiān)督的根本目的。新聞輿論工作者要站在人民立場,敢于揭露矛盾,為人民群眾說話,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呼聲。輿論監(jiān)督不是簡單地暴露問題,而是根據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以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實行科學監(jiān)督、準確監(jiān)督、依法監(jiān)督、建設性監(jiān)督。新聞輿論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抓住人民群眾關心、政府重視、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輿論監(jiān)督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做好輿論監(jiān)督工作,應建立在實事求是、認真調研的基礎上。輿論監(jiān)督不真實、不到位,會降低新聞輿論工作的公信力,甚至給黨的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做到現場取證、持之有據,反復核實、一絲不茍。
1.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內涵是什么?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